续修家谱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家谱记”。
续 修 家 谱 记
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也。缅怀先贤,敬崇祖先,昭穆有序,不忘所自,乃我辈当然之义。我王氏世居义(宜)兴,其谱曰环庆王氏。有明之后,元嘉公之子仪、礼、智三公自宜兴永定迁居武邑,分居王家(公)岸、下岩两村,子孙瓜瓞繁衍,人才辈出,清朝时分出小桥头世系、壇(谈)沟等派系。关于王家祠堂渊源以前茫然无知,仅从伯父以前话语中得知一二信息。今年春节回家省亲,我与本家兄长健竹及本家侄伟玉提议修谱一事,竟无从着手,不想几月后,下岩王家塘族人春良等寻亲而来,所为正是修谱之事,甚感欣然。有幸一阅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修之天美堂王氏族谱,如沐春风,久旱甘霖。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根据族谱所载线索,我与拙内雪梅多方考证家族渊源,忍着饥渴走访了王公岸(旧谱记为王家岸),村落有部分拆迁,村民谱牒尽失,仅有长者知道下岩王家塘一二,余概不知,村中姓氏混杂。又走访了谈沟村(旧谱记为壇沟,元嘉公三子--东分祖智之次子高迁壇沟),老村已拆迁,附近新址家家楼宇崭新,整齐划一,一村同姓,为一祖所衍,族人仅祥记五世矣,也曾寻亲访宗,但一无所获,只听说旧时祠堂在王公岸村。
嗟呼!此次修谱,诚必要也,一因八十四年谱牒不整,再不齐心整修恐愧对先祖,贻误后辈;二因新时期人们不再聚族而居,老村旧居又恐遭拆迁之累,时不可失也!
旧谱载我王氏祖先,北宋之大族也,初仕后周,以军功起家,一世祖审琦公为宋太祖赵匡胤布衣之交,有“翊戴之勋”,虽杯酒释兵权,但恩宠有加,太祖赠金书铁卷。去世后停朝一日,赠中书令,封琅琊郡王,后追封秦王。其九子均入仕为官,人称“九院王氏”,为北宋京师甲族,与后来的“三槐王氏”、“青州王氏”、“太子巷王氏”同为宋代最负盛名的王姓望族。审琦公长子承衍娶宋太祖赵匡胤长女昭庆公主,四世孙克臣是家族由武功转文韬的第一个进士,五世孙师约尚徐国公主,其子六世孙殖尚潭国公主,一门三驸马,传为佳话。五世孙绹(字唐公)也为北宋贤良名臣。查阅资料宋徽宗显恭皇后(宋欽宗生母)也为审琦公后裔,永嘉郡主为师约与宋英宗四女德宁公主之女。
宋枢密使王渊,字几道,旧谱载审琦公七世孙(谱载:殖之子)。宋史载熙河人,后迁环州(今在甘肃省),盖宜兴环庆堂王氏堂号渊源。经我和拙内多方考证,渊与父祖籍贯似乎不符,宋朝相关记载年龄也有存疑;有无锡熙河王氏、武进南宅夹山“恩荣堂”、浙江嘉善秀溪王氏也尊王渊为祖,但查阅之史料不足释疑。
南宋政权南渡之机,我祖襄愍公渊居功最多,定策都临安,授同签枢密院事,后不幸殉于“苗刘之乱”,其子錡(八世孙)紹兴年进士,仕至湖南行省观察使(椿龄公),宋乾道五年,迁居义(宜)兴王衙村,为宜兴始迁祖,錡有七子(注:南塘里王氏家谱记为八子,散居宜兴,长子迁润州),均仕临安,第六子明之次子昂,昂公次子应时(号督机),宋理宗进士,咸涓四年
迁吴渎,为吴渎始迁祖。元朝吴渎环庆堂王氏天觉公、仲德公、令显公祖孙均为宜兴名士,博古嗜学,与“元四家”之倪瓒、王蒙等多有交往,字画珍玩收藏巨丰,但俱毁于元末战乱。子孙离散,十六世孙旭(耕隐公)明洪武三十年迁永定,为永定始迁祖。他支系(十六世孙筠)有迁分水里,其他不一一祥述。耕隐公玄孙仪、礼、智明朝迁武进,仪为王家岸始祖,礼为下岩西分世系祖,智为下岩东分世系祖,智十世孙玉喜清朝时迁小桥头,为小桥头分世系祖。原合构家祠于王家岸,民国二十二年整修家谱,为便于祭祀,在下岩兴建祠堂,堂号曰“天美堂”。
创业难,守业更难!我王氏子孙当承继祖先荣光,发奋自强,和衷共济,此续修家谱之要义也,是为记。
裔孙王晓东
拜撰
2016年8月2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续修家谱倡议书,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续修家谱倡议书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使用上倡议书的情况与日俱增,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怎么写倡议书才能避免踩雷呢?下......
孙氏家谱续修倡议书 各位宗亲:盖我孙氏家族,自凤阳定远县遇仙公以来,到凉州公定居常州以来,孙氏家族为常州大族,自一九四六年修谱至今约六十八年,因各种原因,未能续修,有违祖训,二十......
2005年续修郭姓家谱 序据考,郭姓从黄帝(轩辕氏)传至十九世周文王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为郭姓始祖,得姓三千余年。姓氏位列全国第十八位,台湾第十位,而且泰国、马来西亚......
关于续修家谱倡议书范文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倡议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还是对倡议书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