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10期。
作者:蒋才芳 王兆峰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引言
湖南省西部地区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共辖24 个县(市、区),总人口约904 万人,土地总面积5.85×104km2 ,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 %。湖南西部境内除汉族外,还集中居住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湖南西部不仅是该省自然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南北纵贯的枝柳铁路把以张家界市为中心的湘西北旅游区和以怀化市为中心的湘西南旅游区串为一体,也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由于该区域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特点,在很长一个时期实行了“土司”制度,因此湖南西部民族文化深厚,民俗风情浓郁。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述评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该区域内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除了有世界一流的名胜风景张家界、武陵源外还有猛洞河、千年古镇芙蓉镇,有“露天博物馆”之称的土司王朝故都——老司城、国家民俗文化风景区德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南方长城、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里耶战国古城以及沅陵大秦黔中郡遗址、纪念抗战胜利的建筑物群、被海内外誉称为“中国的凯旋门”——芷江受降纪念坊。
湖南西部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还是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使该区域内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点,具有民族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丰富多样性。如湘西境内传统建筑形式吊脚楼,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的银首饰饰品,苗族歌为媒、土家族哭嫁的嫁娶婚俗,苗族赶秋、土家族社巴日摆手的节庆民俗,苗族人民唱苗歌与跳苗鼓、土家族打溜子与茅古斯的歌乐鼓舞,以及苗族赶年场、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
七、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六的民族节目[1]。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有国家旅游风景名胜区1 个——武陵源,国家森林公园4个——张家界、天门山、永顺不二门、凤凰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处——永顺小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 处——沅陵县龙兴寺、溆浦县向警予故居、通道马田古楼、芋头侗寨古建筑群、永顺溪州铜柱、老司城遗址,国家4A 旅游景区2 个——武陵源、黄龙洞,国家3A 旅游景区1 个——芷江受降坊,省级风景名胜区16 个,省级森林公园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 处[2 ]。现已开发景区12 处,主要景点景观400 余处,开辟旅游线路30 多条,修建简易游道3000 多km ,观光索道2 条,硬件设施累计投资6 亿多元。像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张家界—沅陵文物考古游、吉首—凤凰—黄丝桥南方长城考察游,怀化—通道侗文化风情游、怀化—芷江受降城历史教育游、怀化—安江农校袁隆平农科考察游等以其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魅力使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开发与保护的特殊作用
主要表现在: ①它是湖南西部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湖南西部是个民族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又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湖南西部旅游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②关系着湖南西部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品位的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湖南西部只有充分开发和保护本区域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才能使该区域形成自然景观与社会人文景观全方位的角度共同开发的旅游格局,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区,才能提高湖南西部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湘西的里耶古城、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镇、德夯的苗族文化村、王村土家族古镇、永顺老司城、怀化芷江抗战和平园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③是加快湖南西部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增值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不但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3]。从湖南西部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最能使该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④它是湖南西部实施开发式扶贫的有效途径。继1990 年深圳成功地建成“中华民俗村”后,1995 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展了“’95 中国民俗风情旅游”活动,民俗旅游在全国兴盛起来,2000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神州世纪游,民俗旅游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4]。湖南西部历来属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的山水风光和民俗旅游资源,可以逐步改变湘西地区的落后面貌,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使地方经济振兴和繁荣。开发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政府主导开发意识不强。在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政府主导开发意识欠缺,自主性开发较多,开发过程中,规模太小和不经济现象严重。各地、市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现象,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没有统一思想,缺乏全局考虑,开发成本高、收益小。②区域文化旅游要素整合不足,缺乏联动开发。湖南西部,一方面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服务等方面的整合度不高,地区之间、县与县之间缺乏联合开发,多以本区文化资源为基础,局限在以地区、县或地方的小圈子里,不注意邻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不考虑文化资源整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难以形成跨区域性的成熟旅游产品,造成文化旅游产品整体上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就局部地区而言,村寨之间缺乏整合,没有形成民族文化村寨群的整体。③产品开发没有地方特色,品位不突出。目前湖南西部的民族文化旅游:一是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体,产品层次低,产品构成单一,缺乏参与性、文化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更缺乏以细分客源市场为目标的专项旅游项目。二是产品形式老化,创新能力不足。像凤凰这样有近二十年旅游开发历史的古城,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到现在仍以传统低价值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没有太多的创新,难以吸引回头客源。三是对高产品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品位的提升上工夫不足,对民族文化内涵挖掘和体现不够,使文化旅游的项目个性不突出,特色不鲜明。④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还较低。大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已逐渐形成一个品牌,如怀化的侗族风情、吉首德夯的苗族风情,但张家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仍不广为人知。提到张家界,人们头脑中反应的只是那里奇特秀美的自然风景,因此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应加强合作,大力宣传有大湘西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产品。⑤基础条件落后,缺乏强有力的保护性开发措施。
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问题,距离中心客源城市或交通枢纽较远。以湘西州里耶古镇为例,“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凭着神奇的古迹和奇特的民族风情,里耶应该是一个更具旅游发展优势的地方,但它没有飞机场,距离张家界300km、长沙600km ,只有一条山丘公路连接县城。在开发利用中,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缺少强制性的法规作后盾,文化资源破坏严重,有些甚至是边开发边破坏。如怀化通道县黄都侗文化村,新修建或改建了许多房屋,采用了许多现代建筑材料,与原村寨房屋格局不相符合,严重影响了参观游览中的整体效果。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构思
首先,建立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区,树立该区域内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三位一体的大旅游、大市场、大资源、大开发全新观念,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来培育,以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突出重点,抓住特色,深度开发,合理布局。其次,实施区域联动开发战略,在总体开发格局上采取“点—轴—圈”的开发模式[5]。点,即一定文化旅游区内的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集中场所,如张家界、吉首、凤凰、芷江、沅陵;轴,是指一定区域内对旅游经济文化活动起联系作用和传递游客游乐的的水陆空旅游交通线;圈,即由旅游依托点、旅游交通线及各级旅游地共同组成的具有向心力和层次性的文化旅游区域,如吉首—凤凰—南方长城—怀化—芷江史迹文化圈。开发与保护的对策
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包括: ①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市场定位、开发步骤、资源评估等方面,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整体、系统、科学、宏观调控及合理规划的主导职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的利益。②区域联动开发。旅游经济是一种以横向联系为主要特征的开发性经济,联动开发可以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避免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发展[6]。湖南西部要加强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等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区域联合。③全面发掘民族文化,更新并提高品位。首先对湖南西部民族文化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其次,对现存的民族文化展开行之有效的保护;第三,对民族文化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第四,深入开展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深挖其文化内涵;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习俗、文化活动、庆典古韵、文化遗产、传统艺术、民间技艺、民族服饰、人文建筑、历史文化遗址、现代科技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开发。④突出特色,着力品牌创新,加强宣传和推介。如吊角楼文化、村寨文化、原始狩猎文化、信仰文化、民间歌舞文化等以及土家族织锦系列产品、土家族传统食品系列产品,苗族腊染、刺绣系列产品,还有根雕、石雕、竹艺、民间剪纸、武陵盆景,这些都是特色[7]。经过精心策划和打造的凤凰历史文化古城游世界级旅游景区、里耶战国古城游世界级旅游景区,吉首民族风情游国家级旅游景区就是一种品牌创新。湖南西部政府和旅游行业各部门必须树立宣传意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该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游客了解和喜爱这种旅游形式。⑤开发与保护均衡发展,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湖南西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过程中,开发与保护应并重,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同时该区域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乡土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限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注重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武吉海.中国西部概览——湘西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4-116.[2]尹华光.湖南旅游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04-114.[3]赵惠强.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256-266.[4]朱桃杏,陆林.近10 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5,(6)∶82-87.[5]刘晓霞.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4,(10)
[6]杨洪.湖南省西线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方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5)∶346-347.[7]田敏.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2)31-3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鄂渝黔边毗邻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及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编号:05XJY025)。
第一作者简介:蒋才芳(1969-),男,湖南省洪江市人,吉首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经济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谈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摘 要 西部旅游资源不仅丰富多样, 而且品位甚高。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其关键之一是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旅游业作为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在改......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1.开发指导思想运用原生态理念,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管理,维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
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提纲)1、论文研究概要1.1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1.2本论文研究方法及现状1.2.1研究方法(1)文献调查法;(2)实证分......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综述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宗教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魅力,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
1、抓好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认识。要使全县上下都充分认识到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统一加快发展三产的思想,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