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学案 新人教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四上语文第三课学案”。
4.灯笼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2.文学常识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雪夜入蔡”——李愬雪夜入蔡州(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 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怅惘().....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马前卒().....2.解释下列词语。
争讼: 斡旋: 怅惘: 锵然: 静穆: 燎原: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文本理解
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灯笼?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3.品言酌句。
(1)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3)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提升】
灯笼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1.灯笼在电灯未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你也说说你了解的灯笼文化吧!
【当堂检测】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那种迹近恐吓(xià)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B.雪夜驰马,荒郊店宿(sù),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 惘(wǎng)。
D.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zú)。2.搜寻几句关于灯笼的诗句,感受古人对灯笼的情感。
【收获平台】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应对
【学习目标】
1.了解基本的临场应对技巧
2.学会应用应对技巧,提高自身临场应对能力
3.增强对应对技巧的认同,正确认识巧妙应对事例。【课前准备】 知识点回顾
如何要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应对呢?一方面,应该,看对方是善意的玩笑、提问,还是恶意的、,对方的态度不同,也应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如、、、、等。值得注意的是,巧妙应对的前提是。【课堂学习】
1、阅读下面的应对案例,简要分析这些名人是如何巧妙应对的?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设宴为他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伊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张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梅兰芳和众人都不解其意。张大千解释说:“不是有句话‘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首坐。”满堂来宾为之大笑,并请他俩并排坐首座。
【当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归纳()诘问()揣摩()归谬()....可乘之机()千乘之国()..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āng chǔn kǎn xìn gān gà jiā
()持()货 调()挑()()()宾
3、区分词义并选词填空
搜集: 收集:①秋天到了,同学们了 各式各样的落叶,做成精美的标本。
②为了加强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学校开展“说说心里话”活动,同学们的意见。
4、口语实践
阅读下面的应对案例,简要说说周总理采用了什么应对技巧。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收获平台】
4《灯笼》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4《灯笼》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高沟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马说》教学案
马说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学案 鲁教版 "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3、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4、分析人物动......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共1课时1 课时数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3、学习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