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短歌行原文”。
《短歌行》教案
王权英
一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比兴、引用典故、引用前人诗句等艺术手法。2.能力方法目标: 掌握诵读与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感受本诗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②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意境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中作者虽“忧”但并不消沉,积极进取的思想情怀。以及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四 教学方法: 诵读.体味.鉴赏.讨论,点拨 背诵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 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虽然那些雄才大略的英雄们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了,但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悲歌、他们的壮志依旧沉淀在我们的心中。有人说诗歌可以让你窥探到诗人的灵魂,是的,从诗歌中,我们能够听到诗人心灵的回声。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三国的曹操,去听听他心灵的回响,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悟、去体味、去聆听、去表达我们心中对诗人敬意。
首先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观看《三国曹操横槊赋诗》视频资料。(激情教学)
二、关于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建安风骨:东汉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间至曹魏黄初、太和年间(公元220~233年)产生的诗歌统称为建安诗歌。代表人物除曹氏父子以外,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建安诗人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再现现实、体现个性的优秀文学传统,为后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唐代诗歌能够发展到鼎盛,便直接得益于建安精神。“建安风骨”做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之一,一直是后代多数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四、背景: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诸将。”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四顾空阔,心中欢喜,谓众官曰:“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所未得者江南也。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文武皆起谢曰:“愿得早奏凯歌。”操大喜,命左右行酒,饮至半夜。
„„.曹操正笑谈间,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操问曰:“此鸦缘何夜鸣?”左右答曰:“鸦见月明,疑是天亮,故离树而鸣也。”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歌罢,众和之,共皆欢笑。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五、朗读
(一):
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我们听下《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后我请同学来谈谈有什么感觉体会?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答老师肯定同学们的感悟能力。总结(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朗读
(二)朗读诗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诗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想现在一定很多人都想跃跃欲试吧,想扮演一次曹操,来次横槊赋诗。现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领军出征,欲一统天下的曹操,你该怎么去读?其他同学先自己酝酿一下。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几句,(请一学生朗读完后,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但没有起伏变化、抑昂扬顿。作者那种慷慨的情感还欠缺些点)。
朗读
(三)如果说全诗八句一层,那么全诗可以分几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能更深入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只有深入诗歌文本了。
《短歌行》
对酒①当歌,人生几何②!譬如③朝露,去日④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青青子衿,⑥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⑧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契阔谈騭,⑾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⑿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⒀,天下归心。⒁ 注释:
①对酒:对着酒。②几何:多少。③譬如:比喻,好像。④去日:离去的日子。⑤杜康:相传是最早的造酒人,此处代指酒。⑥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此处指代有学识的人。⑦呦呦(yōu yōu):鹿叫声。⑧鼓:演奏。⑨掇(duō):拾取。⑩陌(mò)、阡(qiān):田野中纵横交错的小路。⑾谈騭(yàn):欢饮畅谈。騭,通“宴”。⑿乌鹊:乌鸦。⒀吐哺(bǔ):热情地接待,不敢迟慢。⒁归心:心悦诚服地归顺 译文:
面对着美酒应当歌唱,人生的日子能有多少?生命如朝霞一样短暂,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歌声慷慨又激昂,我为贤才思难忘。问我解忧有何物?我说化愁唯杜康。那些有才学的贤才啊!我焦急地盼望他们到来。因为这些君子的缘故,使我思念倾慕,低声轻诵《子衿》。那呦呦的鹿儿的鸣叫声,鹿儿站在田野里的艾蒿。我有高朋满座呀!宴饮之中有奏瑟吹笙的乐声。那贤能的人才如明月呀,何时可以招纳得来呢?统一江山的忧虑涌上心头,一时不能断绝。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来访。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相互问候,念念不忘往日的恩情。月光灿烂,星儿稀少,乌鹊向南飞去。绕着树飞了三圈,要落在哪个枝头上呢?
山不会满足其高峻,海不会满足它的深。我要像周文王那样殷勤地接纳贤才,使天下的人心悦诚服地归顺。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诗意,同时呢,我有个要求:每小组要按照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如果有得话,那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内容、手法、情感)----黑板上板书,最后每小组推举一发言人总结呈辞。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好?(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六、具体研习
(一)、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这一层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调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有限,生命易尽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面对美酒,应当放歌,及时行乐,但作者却感叹年华易逝,就像早晨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被晒干,流逝的大好时光苦于太多。诗人心中痛苦不堪,诗句带有明显的感伤苍凉的情调。作者感慨万端,格调伤感低沉。在这样的氛围里,作者唱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四句。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消愁,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招纳贤才的章节。
主要内容: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手法、情感: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因为功业未就)。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功业未就)
如何理解诗中的愁? 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因为作者——要做大事,一统天下。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属于对事业和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属于不满现实而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人,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
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确是很相似的。两个意象 —— 酒和朝露
朝露”是汉魏晋诗歌中常常使用的意象,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苦朝露。” 朝露象征时光短暂。
“酒”的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陶潜的菊花酒是人格高洁的标志。阮籍大醉六十天为了避婚。李白饮酒的豪语无人能比,“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豪放浪漫,激情澎湃,夸张得不可思议,但也夸张得令人心悦诚服。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的无奈。诗圣杜甫,饱经沧桑,深沉忧郁,也唱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苏轼有着“把酒问青天”的纯真,也有“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李清照有“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销残酒”的欢乐与温馨。范仲淹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思乡之情。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借杯中物来消解胸中块垒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共通的精神情结。作为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心结的文人和政客,曹操开篇这千古一叹定会引起知识分子在人生经验上的共识,触动文人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地方。看似消极感叹,实则变相提醒知识分子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珍惜短暂的生命,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所以下文很自然地便有了人才难求和功业未就的忧思慨叹。
板书:这种忧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 忧——功业未就。
(二)、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这八句的详细解释就是: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呼朋引伴相聚,悠闲地吃草。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
主要内容:思念贤才 礼遇嘉宾。
手法、情感: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比兴深动形象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青青子衿”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里,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含蓄的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曹操曾经四下求贤令,《短歌行》实际上是一首“诗的求贤令”,诵读时应该满含神情。这几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感人至深。
点评: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他荣归故里,高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三)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你;我的忧虑出自内心,简直不能消歇。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一旦贤士沿着纵横交错的田野小路长途跋涉,屈驾前来存恤问候。我们自当在一起宴饮高歌,诉说着往日的情深。
关键词“枉”即“枉驾”,表达了对贤才的真挚与尊重。主要内容: 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手法、情感: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并通过想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一层前面写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和惆怅,后写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和畅饮的欢快,正反对照,忧喜交织。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的心情,以及诗人对贤才的礼待。这八句诗化用《诗经》的成句,以明己志,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感情。化用前人成句而无呆板的痕迹,而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点评: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追求功业不得,是故“忧从中来”。忧统一大业首先会忧贤士不至,因为有贤士相助,统一大业自可早日实现。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四)第四层: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 盼——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翔。绕树低飞好几圈,但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山不辞土石越来越高,海不辞众水越聚越深。周公礼待贤士一饭三吐哺,天下英才衷心归顺。
这一层表明作者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的态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作者用“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示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广纳贤才以定天下。前两句作者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暗喻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地容纳土壤,以成就其高大;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以成就其深,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最后两句,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主要内容: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手法、情感:①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应该是作者的联想: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真诚地思慕贤才的人,随便一个物象都会勾起他对人才的向往,那“绕树三匝”的乌鹊不正是无所寄托又心怀犹疑的人才?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点评:我们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一种紧迫感、焦灼感使然而生。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才发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小结:
板书
1、人生短暂 借酒浇愁(设问、比喻、借代)忧——功业未就
2、思慕贤才 宴饮嘉宾(用典、借代、比兴)思 ——求贤若渴
3、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比喻、想象)迎——仰慕贤才
4、贤才择主 搜揽人才(比喻、用典)盼 ——天下归心
因此我们纵观可以看出,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艺术特色:
①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②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和化用,均能贴切自然。
③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七、课外延伸:
阅读曹操的《龟虽寿》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神龟:通灵的龟,活的寿命最长。腾蛇:传说中的神物,龙,能腾云驾雾。骥:良马。枥:马棚。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盈缩之期: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二句:谓对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背景:这是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正是赤壁之战前夕。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共五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教师点评:
这首诗读来有一种震撼人的力量,常常使后世英雄在诗中寻找到共鸣。曹操借千里马这个意象来自喻,表现了他人老志不衰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永远不停止理想的追求。在开篇提到的“神龟”和“腾蛇”,带来无限的感慨,生命极易逝去。接着却笔锋一转,“老骥”和“烈士”都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我们感受到曹操永葆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一串思考。为了求贤所做的《短歌行》中亦有相同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短促,理想中的功业却未就。
然而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踌躇满志,傲视古今,一身豪气笼罩于天地宇宙之间。他在看到人生短促的同时,并没有如秦皇汉武那样追求长生不老,而是铿锵有力地道出其奋发进取的豪情壮语。
八、作业:
大家根据《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的现实意义。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立意角度: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短歌行》教案教学目的1、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2、难点:感......
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①、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②、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
《短歌行》教学案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概括《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全诗。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应用。 3.情感态......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