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义解读练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读懂诗歌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元好问①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②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香摇细细风。情不尽,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注:①元好问:金时太原人,金亡不仕元。1233年,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后,元好问与一些官民被羁管在聊城。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元好问《鹧鸪天》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元好问《鹧鸪天》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②殢:停留。
1.下阕“欢缘心事”中的“心事”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
对国家灭亡的痛心和郁愤,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人处境的担忧。(这是一道“哪些类”考题,应在诗中与注释中寻找“心事”的具体解说。“心事”在句中与“泪痕中”相连,表露的是伤痛之事;再看注释“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可见是亡国之事。结尾“长安西望肠堪断”也佐证了这一点。当然也含有对家人的担心。)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3)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3)“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分付杨花。【注】①流霞:酒的泛称。②赊:疏阔意。
⑴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1)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5分)、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①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②③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来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真珠:即珍珠。②攲yǐ:斜靠着。③都来:算来。
1.这首词不直言秋而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意对即可)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肠已愁断,酒无由人,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意对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6分)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2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22.这首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物寓意。请结合词作及背景资料对此进行鉴赏。(分
参考答案:
2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萧条寂寥的气氛,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3分)22.杜鹃的啼鸣往往给人以凄婉动人的联想。诗人的人生历程在经历了从踌躇满志到失意孤独的过程之后,杜鹃的啼鸣更能引起诗人愁苦寂寥之情。作者把自己看成一只“悲鸟”,由杜鹃起兴,借物寓意,“况半世、飘然羁旅”,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对时局的忧虑.。(3分)
8.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分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解析]下片先写离别之时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的情状;后写当初相见时及别后月色皎皎,江水悠悠的情景。这样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答题要点:先实写离别时的情状,后两句虚写分别后的情景)10.葛溪驿鉴赏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这首诗。这时,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
①漏,古代计时器。②未央,未尽。③明灭,或明或暗。④归梦,梦中回乡。⑤坐,因为。⑥岁时,秋日。⑦疏,叶子稀疏。
相关试题
(1)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 ?”、“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12.余干旅舍①
唐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何作用?(3分)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4分)
余干旅舍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西风落叶图。(1分)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现在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2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2分)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四个层次,每层1分,小结扣题2分。意思对即可。)(2)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
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城闭鸟飞,增添诗人孤独;时辰已晚,邻家未归,诗人联想自己久客他乡,“乡心”欲绝。(每点2分,共6分。)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南宋词人,力主抗金的志士。与辛弃疾相从甚密,人品、气节相类,词品、格调亦相近。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8.“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甩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① 4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解读《三字经》意义,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解读《三字经》意义在科举时代,强调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纯粹是一种封闭式的应试教育;另外还有一种是激励式的教育,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
解读诗歌所谓好时代,除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文艺、诗歌也是一个春天季节,定会百花齐放。很多人质疑,诗歌是忧伤的代名词,其实笔者一点不苟同这种观点,忧伤本身是一种悲悯,也是一种......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解读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 雁 顾文昱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