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建设问题浅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建设新农村重点是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可以有成百上千,但是如果没有人才,一切设想都会落空。激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人才在新农村建设这场大戏里担当“主角”。没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和能人投身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美好构想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
【关键词】新农村 新农民 经营能力 领头雁工程 大学生村干部
一、新农村建设最缺“新”农民
在新农村建设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最缺的是“新”农民。什么样的农民才算是社会主义“新”农民?新农村需要农民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人。也就是说,有了社会主义新农民,才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地位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尊重,其创新创业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生活质量和品位得到相当大的提高。而这样的新农民应当是经营者、创业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但现实的问题是: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农民相对贫困、农村发展滞后、农业缺乏活力等“三农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发展三农问题越来越迫切。
第二,中国的农民要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还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经营能力,农民还没有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第三,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们对农业教育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训练班,甚至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知识——经营知识的普及。美国、日本、韩国都把优秀农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当成加强本国农业或振兴本国农业的最重要战略措施。我国应当尽快从根本上抓好这件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不能仅指望什么“公司加农户”一类似是而非的措施。
为什么说“公司加农户”的形式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措施”?因为这些所谓“公司”和农民往往不是利益共同体。“公司”的主人如果不是农民,那么自然希望农产品越廉价越好,农民劳动力越廉价越好,这就必然会伤及到农民的利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应该是让农民自己成为一种“公司”性质的经济组织。
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农民之所以解决了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增收,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普遍缺乏经营者意识和市场营销素质。农民无论从他的社会存在,还是经济地位来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发达国家的农民历来把经营能力视作合格农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许多发达国家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企业,家庭成员按企业组织分工,按企业制度管理,按企业运营分配。农场之间、农场与社会之间也按照企业形式协作和联系。
如何让农民成为一个优秀的经营者,政府可以大有作为。我们早已提出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的作用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变简单的管理为深层次的服务。例如,对农民实行以经营为重点的培训教育,使农民真正成为合格的经营者。帮助农户建立自己的公司,指导农民以公司的方式经营农业,各农户子公司再按现代企业方式,以村镇为单位组织成大的股份公司,这些公司进一步再结成地方和区域性总的股份公司,农民都是股东,董事长也由农民股东大会选出,也就是类似日本、韩国的农民协会组织。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决不能让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落后的、没有现代经营支撑的生产方式。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只有农户以企业的方式组织起来,农民是这个企业的主人,才能实现集约化生产,农业才会成为现代化产业。
二、新农村建设最缺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专业人士
我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一是有大批青年学生将上大学作为跳出“农门”的主要机遇,使农村的优秀人才不断的流失而得不到新的补充。现在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在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考出去的学生越多,回来的就越少,越发导致了农村人才的“失血”。即便有回乡者也是想方设法留在县城,愿意到乡镇村工作的实属凤毛麟角。二是劳务输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落后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出门务工者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专业人士,因为只有他们才更适应在外生存和挣钱。在劳务输出的大潮中,我们看到,一些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是“倾巢出动”,留在家的多是老人、中年以上的妇女和儿童。人们将这一留守群体戏称为“993861部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走的全是人才:上过学的、会建筑的、会手艺的、会做买卖的。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等措施,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有志青年和“乡土能人”回乡创业。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学业有成的学生和城市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三、新农村建设最缺高素质的“领头雁”,尤其是优秀的村领导干部
近些年,为选用和培养大批优秀的村支书、村干部,各地都采取了不少举措。如实行村干部竟聘、下派干部帮带,实施“领头雁”工程、“双强”工程等等。这些办法都有一定效果,吴仁宝、裴春亮就是这样“顶级、强力”式的村干部。如果说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吴仁宝自己都不认可,但是,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之所以顶级的致富带头人不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农村能人稀缺,加上有能耐者纷纷外出求学、务工,致使很多地方只能是“矮子里选将军”,优秀人才难觅。
实践证明,各地正在积极推广的从大学生中选拔村干部的做法不失为一条良策。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而农村的容量几乎处于未开垦状态。可以说,在农村创造就业岗位,既可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又可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血液和活力。为了调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村干部”,政府可在提拔、晋级、进修等方面予以优先;规定大学毕业生若报考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必须到基层服务一定年限,等等。也可实行身份与岗位分离制度。即“身份”(包括户口、薪酬、单位管辖、社会保障等)是城里人,工作岗位却在农村。服务期满,可自主决定是否离去。如此,不断有人走,却也不断有人来,农村人才这潭“水”就会由死变活。
(作者系贵州大学经济学院07级研究生)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少数试点村“等、靠、要”思......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在迅猛发展,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影响,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和人......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务会计问题摘要:浅谈在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关键词:财务管理;问题;对策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增加了对农村各种专项资......
人才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村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才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