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绪论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日趋激化 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D.人类文明成果的最新发展 正确答案:A 2.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 A.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B.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正确答案:D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列宁得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程度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C.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D.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正确答案:C 4.当人类即将迈人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B.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广博的知识 C.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D.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D 5.邓小平说过:“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B.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C.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D.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正确答案:D 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 A.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B.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正确答案:B 7.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中,最根本的属性是 A.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B.彻底的科学性 C.坚定的革命性 D.自觉的实践性 正确答案:B 8.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正确答案:A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 A.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 C.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回答 D.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回答 正确答案:A 10.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正确答案:C 11.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正确答案:C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在于是否承认 A.对立统一学说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正确答案:A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正确答案:A 14.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 正确答案:A 1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正确答案:A 1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7.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正确答案:B 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 A.人类能够实在感知的自然事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正确答案:C 1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正确答案:A 2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正确答案:A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正确答案:D 2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 A.意识来源于人脑
B.意识是连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C.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正确答案:D 2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正确答案:C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A.不存在静止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就是物质 D.物质就是运动 正确答案:B 25.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正确答案:B
26.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正确答案:D 27.“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一定基础和承担者 正确答案:B 28.“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B.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D.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正确答案:A 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类威性盲观的先天形式 C.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D.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正确答案:D 30.2009年4月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记者对美国新财长盖特纳的访问,盖特纳把自己担任财长56天的“天”有意说成“年”,说成56年,说“感觉像过了好多年”。中国也有两句形容对时间的不同感受的话,即“度日如年”和“光阴似箭”。这说明 A.时间的长短由人的意识决定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正确答案:D 3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正确答案:C 3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科学的时空观,以下与其不相符合的选项是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 正确答案:D 3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正确答案:D 34.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了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正确答案:D 3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性的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正确答案:D 36.系统与周围环境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系统不断与其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说明系统具有 A.整体性 B.开放性 C.结构性 D.层次性 正确答案:B 37.亚里士多德说过:“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这说明,系统具有 A.整体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正确答案:A 38.黑格尔说:“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句话说明了 A.系统的整体性 B.系统的结构性 C.系统的层次性 D.系统的开放性 正确答案:A 39.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从哲学上讲,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 A.运动 B.发展 C.时间 D.空间 正确答案:A 40.新旧事物的区别在于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形式的新旧 C.力量的大小对比 D.同历史前进方向是否符合 正确答案:D 41.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正确答案:C 42.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要多得多。其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意识具有能动性
D.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正确答案:A 43.辩证的同一是
A.指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B.不包含差别的绝对同一 C.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D.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正确答案:C 44.“因祸得福”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正确答案:B 45.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正确答案:B 46.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引用苏轼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名言(苏轼的原文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来说明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性。从哲学上看,这句话的含义是 A.量变引起质变
B.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D.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正确答案:C
47.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正确答案:B 4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正确答案:D 49.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正确答案:C
50.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 正确答案:B 51.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正确答案:C 52.马克思主义政党主张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这种政治主张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否定之否定原理 正确答案:A
5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正确答案:A
5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 A.既克服又保留 B.绝对的否定
C.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D.外在的否定 正确答案:A
5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正确答案:C
56.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正确答案:C
57.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使社会进一步稳定;社会进一步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使民生改善。从因果联系来看,这说明 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是无法区分的 C.原因和结果关系复杂多样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正确答案:D 5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映的是 A.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B.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C.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正确答案:B 59.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正确答案:D 60.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正确答案:C
61.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B.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虚假的 正确答案:A
62.错觉和假象不是一回事,下列关于错觉和假象认识正确的有 A.错觉一定是受假象迷惑的结果
B.假象和错觉都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错误认识
C.假象有可能是真实的现象,错觉一定是错误的现象 D.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 正确答案:D
63.“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这段话表明,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正确答案:A
64.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是 A.抽象 B.思维具体
C.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 D.实践
正确答案:A
65.归纳和演绎是人类认识最早、运用最为广泛的思维方法。其客观基础是事物的 A.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历史和逻辑的关系 正确答案:A
66.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必然性 C.本质性 D.稳定性
正确答案:A
6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正确答案:C
6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C.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D.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正确答案:A 6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A.社会规律的历史性 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C.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D.社会规律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A
70.在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既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又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D.否认社会规律可区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正确答案:A
71.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正确答案:B 72.“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它说明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正确答案:B 7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它有多方面的表现。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这说明,意识具有 A.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B.能动创造性
C.指导并通过实践改变、创造世界的作用 D.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答案:B 7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形式的同一性 正确答案:D 75.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内容 正确答案:C
76.“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哲学上讲,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性是指主体
A.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己愿望的社会制度 B.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程度
C.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 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正确答案:C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7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群众观点 B.阶级斗争观点 C.生产力观点 D.实践观点 正确答案:D 7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是指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外部自然界
D.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正确答案:A 79.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A.客体即客观对象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 B.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D.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给主体的 正确答案:C
80.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正确答案:A
8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 正确答案:A
8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正确答案:A 83.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以下选项中与这段话的含义不相符合的是
A.逻辑的式是人脑中固有的B.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
C.逻辑格式是合规律的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积淀而形成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答案:A
84.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实践高于认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正确答案:D 85.牛顿有一句名言:“假若我能比别人隙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正确答案:B 8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正确答案:D 8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正确答案:B 8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反映的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 正确答案:C 89.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概念 B.推理 C.“表象 D.假说 正确答案:C 90.“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反映了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D.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正确答案:D 91.“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 A.人的感觉是先验的 B.人的感觉从经验中来 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 正确答案:C
92.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正确答案:B 93.“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哲学上讲,这句话强调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答案:B 9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来源于感性具体,理性认识产生于理性具体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正确答案:B
95.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变理论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决定性的环节是
A.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 C.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D.把理论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正确答案:B
96.真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真理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正确答案:A
9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C.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辩证统一 D.实践标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B 9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深化和发展 正确答案:D
99“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正确答案:D
10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C.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D.真理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正确答案:A
10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正确答案:D 102.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正确答案:D 10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正确答案:C 104.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谬误是主体自生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正确答案:D 105.人们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从认识论说,这表明
A.真理原则违背了价值原则 B.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
C.既违背真理原则又违背价值原则 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 正确答案:B 106.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科学精神 B.人文精神
C.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D.创新精神 正确答案:C 10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 A.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B.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正确答案:A 108.“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y卿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D.自由是必然的限度 正确答案:A 109“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说明自由是 A.选择的随意性 B.活动的主动性 C.摆脱必然性
D.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正确答案:D 1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性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的 A.两条不同的道路 B.两个不同的模式 C.两种不同的选择 D.两种不同的状态 正确答案:D 111.“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B.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C.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D.进人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状态 正确答案:C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1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问题 B.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规律问题 正确答案:C 11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正确答案:D 114.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正确答案:D 115.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正确答案:C 116.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从哲学上讲,这句话说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确答案:A 117.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正确答案:C 118.社会生产方式是 A.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总和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正确答案:D 119.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 D.生产力 正确答案:A 120.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生产关系表现出来 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正确答案:A 121.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正确答案:D 122.恩格斯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正确答案:B 123.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这说明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正确答案:D 12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它 A.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具有历史继承性 正确答案:A
125.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原因在于它 A.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 B.落后于客观实际,不能对实践产生影响 C.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为多数人所接受 正确答案:C
126.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 A.大多数赞成的意识形态 B.历史创造者的意识形态 C.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D.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C
12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正确答案:C
128.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B.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和劳动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正确答案:D 129.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A
130.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正确答案:A
13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正确答案:B
132.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既包括“骨骼系统”,又包括“血肉系统”,两者不可缺少。社会的“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B
13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思想 C.道德、艺术 D.政党
正确答案:A
13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C
135.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总则,这是继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宪法后,又一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一部重要的中国法律。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正确答案:B 136.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统一体 D.文化和文明的统一体 正确答案:B
137.马克思指出,“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是指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是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活动无关 正确答案:C
138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根源在于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B.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C.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D.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正确答案:A
13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正确答案:D
140.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介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地、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终决定的 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正确答案:D
14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
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 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 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A
142.阶级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唯物史观认为划分阶级的基础是 A.收人来源
B.生产资料占有关系 C.政治立场 D.思想意识 正确答案:B 14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正确答案:C 14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人创造历史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人可以按自己的目的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D.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正确答案:B 145.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这句话说明 A.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B.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C.人的本质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D.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正确答案:A 146.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正确答案:D 147.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正确答案:C 148.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正确答案:B 149.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活动是 A.阶级斗争 B.生产劳动 C.结成社会关系 D.吃喝住穿 正确答案:B 15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从量上说占了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人民群众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C.人民群众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D.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正确答案:D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51.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是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C.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D.资本家靠兴办资本主义企业勤劳致富起家 正确答案:A 15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其主要区别在于,商品经济 A.是以交换为目的B.是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C.所有制是私有制 D.所有制是公有制 正确答案:A 153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是
A.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B.资本原始积累 C.产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正确答案:A 154.马克思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在于 A.使用价值本身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实体D.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正确答案:B 155.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正确答案:D 156.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形式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形式 正确答案:C 157.马克思说:“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A.抽象劳动 B.具体劳动 C.脑力劳动 D.体力劳动 正确答案:A 158.马克思指出:“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这一段话说的是 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及其作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作用 C.私人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作用 D.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及其作用 正确答案:B
159.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物只要有用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正确答案:A
160.价值的实体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正确答案:B 161.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应理解为
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商品消费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正确答案:D
162.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正确答案:A
163.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正确答案:B
16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正确答案:C
16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通过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正确答案:C
166.“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确答案:D
167.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
A.抽象劳动为尺度 B.私人劳动为尺度 C.复杂劳动为尺度 D.简单劳动为尺度 正确答案:D 16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正确答案:A 16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 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正确答案:D 170.劳动生产率是指 A.具体劳动的生产率 B.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C.简单劳动的生产率 D.复杂劳动的生产率 正确答案:A 171.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表明,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表现为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正确答案:A 17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正确答案:A 17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价格等于价值 B.价格高于价值 C.价格低于价值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正确答案:D 174.价值形式在发展到货币形式之前,它的发展顺序是 A.简单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 D.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正确答案:D 175.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正确答案:B 17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正确答案:D 177.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是基于货币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的货币 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瞬间充当买卖媒介 C.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可以随时退出流通
D.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可以暂时不用现金购买 正确答案:B 178.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正确答案:C
179.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 A.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B.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C.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D.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正确答案:C
180.在市场上,一台彩色电视的标价是7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正确答案:C
18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正确答案:C
182.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C.农民破产 D.殖民掠夺 正确答案:A
18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货币应用于购买生产资料 B.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正确答案:C
184.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的特点是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正确答案:A
185.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
A.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具体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正确答案:A
18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 D.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 正确答案:D
187.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 A.劳动力 B.劳动
C.劳动力与劳动 D.人身自由 正确答案:A
188.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
D.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正确答案:D
189.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首先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作了区分。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
A.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
B.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 C.以实际占有为基础
D.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正确答案:B
190.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B.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C.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D.使社会两极分化 正确答案:C
191.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正确答案:D 192.剩余价值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正确答案:C
19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 A.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的点 B.转移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的点 C.创造使用价值过程的点
D.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正确答案:D
194.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正确答案:D
195.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商品的价值
C.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D.劳动力的价值 正确答案:C
196.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 A.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B.雇佣劳动者的必要劳动 C.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 D.雇佣劳动者的抽象劳动 正确答案:A
197.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固定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D.不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正确答案:B
198.资本的本质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资本是 A.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剩余价值
C.可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正确答案:D
199.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B.资本不同部分在周转中的不同方式 C.资本在循环中的不同职能 D.资本投入部门的不同 正确答案:A
200.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正确答案:A
201.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正确答案:A
202.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靠
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B.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但提高劳动强度 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正确答案:D
203.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正确答案:D
204.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正确答案:B 20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这是由于 A.两者的前提条件不同 B.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C.两者的源泉不同
D.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正确答案:D 206.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积累是指
A.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货币的资本化 C.资本集中
D.商品的资本化 正确答案:A 207.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 A.资本积累 B.资本积聚 C.资本集中
D.社会资本的扩大 正确答案:C
208.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正确答案:B
209.近年来,某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相关企业的预付资本数量,使这些企业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由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正确答案:B
210.研究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 A.考察产业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 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
C.考察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效率 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正确答案:A
21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正确答案:D
212.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正确答案:B
213.产业资本循环中,处于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资本可统称为 A.流动资本 B.商业资本 C.流通资本 D.循环资本 正确答案:C 214.目的在于考察资本运动速度及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的是 A.资本循环 B.资本周转 C.资本流通 D.资本增殖 正确答案:B
215.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 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 正确答案:D
2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 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决定的B.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的 C.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决定的 D.剩余价值率提高决定的 正确答案:B
217.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正确答案:C
218.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正确答案:D
219.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生产商品中所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正确答案:C
220.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关注的是利润率。以下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说法不正确的是
A.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B.利润率表示全部垫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C.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都准确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剩余价值率总是大于利润率 正确答案:C
221.利润平均化规律,反映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存在竞争和矛盾,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资本家之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平均利润率是
A.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 B.同一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 C.剩余价值平均化的结果 D.超额利润消失的结果 正确答案:A 222.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 A.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B.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C.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关 正确答案:A
223.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正确答案:B
22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家支付的可变资本部分 正确答案:B
22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 正确答案:A
22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正确答案:A
22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 A.生产过剩 B.工人失业 C.经济萧条 D.物价上涨 正确答案:A
2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周期性,这是由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长期性决定的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阶段性决定的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决定的 正确答案:B
229.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 A.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B.政治统治的职能
C.管理邮政、铁路、水利等事业的职能 D.管理文教、卫生保健 正确答案:B 230.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是 社会福利等事业的职能 A.高于政治统治职能的 B.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的 C.与政治统治职能并重的 D.与政治统治职能无关的 正确答案:B 231.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 A.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 B.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延伸 C.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保障 D.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强化 正确答案:A
232.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 A.宪法 B.民法 C.选举法 D.政党法 正确答案:A
23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选择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领导国家
B.把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政党从执政位置上推下去 C.摆脱国家政权资产阶级性质的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政治机制 正确答案:D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234.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基础是 A.产业革命 B.固定资本更新
C.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D.资本积累 正确答案:C 235.垄断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 A.提高剩余价值 B.增加利润
C.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D.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 正确答案:C
236.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消除了竞争
B.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剧烈 C.垄断削弱了竞争
D.垄断消除了竞争的资本主义性质 正确答案:B
237.金融资本是由
A.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C.产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D.产业垄断资本和借贷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正确答案:A
238.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是 A.混合联合公司 B.“个人联合” C.跨国公司 D.“参与制” 正确答案:D 239.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工业资本的统治,而在于金融资本的统治”,这段话说明
A.工业资本在垄断阶段不再带来剩余价值 B.借贷资本在垄断阶段成为职能资本
C.金融资本成为垄断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D.资本融通过程生产剩余价值 正确答案:C
240.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 A.获得垄断地位 B.获得垄断利润 C.获得垄断价格 D.获得垄断统治 正确答案:B
241.垄断利润的形成,关键在于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 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了 C.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消失了 D.表明内部的竞争受到阻碍 正确答案:A 242.垄断利润是
A.垄断资本所获得的利润
B.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 正确答案:B
243.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是垄断资本家 A.追求超额利润 B.追求垄断利润 C.追求平均利润 D.追求垄断地位 正确答案:B
244.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这段话说明 A.垄断资本家剥削了中小资本家
B.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中小资本家创造的C.垄断价格不可能增加商品价值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D.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随意制定的 正确答案:C
24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正确答案:D
246.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A.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托拉斯 D.国际康采恩 正确答案:A
247.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 A.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B.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C.水平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D.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正确答案:A 248.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这段话说明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没有资本输出 B.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没有商品输出
C.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同一时期不能同时存在 D.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正确答案:D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249.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指 A.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C.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 D.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 正确答案:A 250.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若干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的是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20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C
251.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发表
C.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正确答案:A
252.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社会主义可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B.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D.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正确答案:C
25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 A.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B.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发展商品经济 正确答案:D
25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阶级斗争学说 正确答案:A
255.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C.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D.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正确答案:A 256.“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正确答案:A
257.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 B.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C.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D
258.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是 A.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B.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答案:B
259.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理解错误的是 A.它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B.它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它与历史上社会形态更替也不是从最发达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相类似 D.它是“反常现象”,是“畸形的早产儿” 正确答案:D 260.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是
A.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 B.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C.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D.革命传统不同 正确答案:C
261.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C.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D.第一国际 正确答案:B 262.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A.组织原则 B.政治原则 C.思想原则 D.根本宗旨 正确答案:A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实现
263.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预见未来上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是否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 C.是否提出未来社会的具体方案 D.是否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 正确答案:A
264.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正确答案:D 265.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下选项中与这段话的含义不相符合的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两对基本矛盾中更为基本的矛盾 B.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C.社会形态的更替只遵循一般规律,没有特殊形式 D.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正确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绪 论
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正确答案:ABC
2.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欧洲人文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正确答案:BCD
3.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B.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应当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D.《共产党宣言》的原理过时了 正确答案:ABC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B.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决定的 D.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决定的 正确答案:ABC
5.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一品质 A.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B.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C.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对真理避免相对真理性的关键所在 D.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正确答案:ABD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 A.彻底的科学性 B.坚定的革命性 C.广泛的群众性 D.自觉的实践性 正确答案:ABD
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实现 A.无矛盾的和谐社会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C.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正确答案:BCD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8.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正确答案:ABD
9.把哲学唯心主义看做是生长在“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种观点说明唯心主义哲学 A.同人类认识伴随始终
B.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C.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D.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正确答案:BCD
10.哲学上的物质范畴
A.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B.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C.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正确答案:AB
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的一般特征 B.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C.否认意识由物质决定
D.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ABD
1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正确答案:ABD 13.意识
A.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D.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 正确答案:ABC 14.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 A.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正确答案:BD
1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正确答案:ABCD
16.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正确答案:CD 17.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这段话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C.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D.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正确答案:ABC
18.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B.前者肯定绝对运动,后者否定相对静止
C.前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否定绝对运动,后者肯定相对静止 正确答案:AB
19.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以下正确表达这一原理的内容的是
A.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C.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D.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AD
20.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正确答案:ABC
21.以下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正确答案:ABCD
2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C.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D.具有直接现实性 正确答案:ABCD
23.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形式多样性 正确答案:ABC
24.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思维活动 正确答案:ABC
2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正确答案:ABC
26.自在世界(天然自然)与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体现在 A.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B.人类世界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 C.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D.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 正确答案:ABCD
27. 2008年9月29日下午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到访的美国《科学》杂志主编,温家宝主张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在世界出现粮食紧缺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B.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正确答案:ABD
28.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以下正确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A.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B.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等全球危机问题,是自然系统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D.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正确答案:ACD 29.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任何行动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C.人们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D.人们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正确答案:CD
30.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本质也就是社会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具有多样的形式 正确答案:ABC
31.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的特点是 A.普遍性 B.多样性 C.主体性 D.客观性
正确答案:ABD
3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正确答案:ACD
3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一个人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证明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正确答案:AC
34.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整体性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正确反映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是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正确答案:BD
35.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发展 A.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B.是一个过程
C.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是一切变化 正确答案:ABC
36.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正确答案:ABD 37.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这句话
A.否认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B.肯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承认事物在它自己的时间和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正当性 D.肯定保守主义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BC
38.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正确答案:ABD
39.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ACD
40.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D.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正确答案:BCD
4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正确答案:ABD
4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使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D.能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正确答案:AC
43.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往往通过谈判等形式,以达成“双赢”或“多赢”的协议而告终,它对当事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44.“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正确答案:ABC 4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 A.“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B.“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C.“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 D.不同事物不存在对立和竞争 正确答案:ABC
46.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合”,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听其言,观其行
D.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正确答案:ABD
4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正确答案:BCD
48.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正确答案:ACD 49.列宁讲:“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从哲学上讲,这里涉及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下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C.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D.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正确答案:ABCD
50.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B.矛盾是具体的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AC
5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不同事物的矛盾是特殊的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正确答案:AC
5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正确答案:ABD
5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A.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区别 B.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区别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D.矛盾的斗争性与矛盾的同一性的区别 正确答案:AC
54.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正确答案:AD
55.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它们的关系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量变中渗透质变 D.质变中渗透量变 正确答案:ABCD
56.以下关于质、量、度.表述正确的有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D.考察量是认识质的前提,区分质是认识量的深化 正确答案:ABC
57.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说明 A.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B.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D.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正确答案:ABD
58.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正确答案:BD
5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 A.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B.联系和发展的统一 C.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D.对旧事物只克服不保留 正确答案:ABC
60.在辩证法看来,否定 A.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实质是“扬弃” 正确答案:ABCD
61.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A.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B.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D.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正确答案:ABC
62.恩格斯说的“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句话,揭示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 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B.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C.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正确答案:ABCD
6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命题割裂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对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B.偶然性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的趋势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 D.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正确答案:ABD
64.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
A.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B.必然性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C.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 D.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正确答案:ABC 65.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 A.真实的可能性和虚假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C.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D.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正确答案:BCD
66.“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句话揭示了科学研究的任务—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以下正确表述现象和本质概念的有 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B.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D.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正确答案:ABCD
67.“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B.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C.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D.假象是与本质无关的表现 正确答案:ABC
68.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 A.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 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各种要素的结构
D.各种要素的外部表现方式 正确答案:AB
69.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相互关系的范畴。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是 A.内容决定形式
B.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
C.内容和形式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D.对于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内容与形式不具有确定的差别 正确答案:ABC 70.恩格斯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这段话表明 A.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概念辩证法 B.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C.客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D.主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 正确答案:AB
71.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
A.“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C.“尚和去同”、“执两用中” D.“举一反三”、“洞悉症结” 正确答案:ABCD
72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C.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逻辑与历史相一致 正确答案:ABCD
73.“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
B.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 C.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D.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不包含差异和对立 正确答案:AB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黄色底色的是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一、单选题1.人类解放的三个层面是( )。A 生产力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 B 物质层面 社会层面 精神层面C......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成果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又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2012年)第一专题: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B2D3C 4D5B6C7C 8B 9A 10D 11C 12D 13B 14A 15C 16A 17C18B第二专题: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b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c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d 计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