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_穆斯林的葬礼简介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8:29: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穆斯林的葬礼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穆斯林的葬礼简介”。

著名长篇小说,作者霍达。这是一部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二十年发行上百万册,感动中国几代读者,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本书自出版以来,不断重印,畅销不衰,先后被列入北京市十大畅销书、全国文教类优秀畅销书、家庭书架百种常备书目、北京市青少年1994-1997读书工程推荐书目、大学生所喜爱的作家及其作品,部分章节选入高中和大学语文教材。据香港《镜报》月刊1996年7月号报道,在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位。

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封面

《穆斯林的葬礼》创作完成于1987年秋,发表于《长篇小说》季刊总第16、17期,《中国作家》1987年第6期转载,1988年由本社出版单行本,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

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说连播》栏目两度全文播出本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许多地方电台又曾多次转播。自1991年以来,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本书的英、法、阿拉伯语、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1992年,台湾《世界论坛报》以一年的时间连载本书,1993年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出版了上、下册繁体字版。

编辑本段荣誉

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1990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1992年由作者改编为上、下集电影剧本,香港康大影业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

新版穆斯林的葬礼封面

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作品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的纯真厚爱的感情,用欢快的字迹书写了楚老师和新月之间的师生之情和可歌可泣的师生恋情。故事最后的情节跌宕起伏,一些难以面对的事实层层呈现在了活人面前,让读者真实的感情都融进了作者的心血之中,感情高昂,悲壮。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年,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试验!

——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词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长于心计,次女冰玉聪慧善良。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

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与姐夫私奔。

在伦敦奥利弗爱上了冰玉,但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不容母子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私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私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

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编辑本段目录

序曲 月梦

第一章 玉魔

第二章 月冷

第三章 玉殇

第四章 月清

第五章 玉缘

第六章 月明

第七章 玉王

第八章 月晦

第九章 玉游

第十章 月情

第十一章 玉劫

第十二章 月恋

第十三章 玉归

第十四章 月落

第十五章 玉别

尾声 月魂

后记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霍达,生于1945年11月,回族,女,北京人。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600万字,其中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补天裂》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和电视剧两个

霍达

奖项,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十部优秀长篇小说奖,作品《红尘》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与第二届囡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报告文学《万家忧乐》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报告文学《国殇》获首届巾国潮报告文学奖,电视剧《鹊桥仙》获首届伞刚电视剧飞天奖,电影剧本《我不是猎人》获第二届全同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电影剧本《龙驹》获建罔四十周年个同优秀电影剧本奖。曾任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等,其生平及成就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

霍达的家庭是个珠玉世家,她自幼喜爱文学,读书偏爱太史公笔法。成年后曾师从史学家马老先生探古寻源,尤攻秦史。六十年代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66年大专毕业后,长期从事外文情报翻译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青年时代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后任北京电视制片厂(现改名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剧,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同年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作品数量较多,选材和样式也较广泛。1985年创作的小说《红尘》,获第四届(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4年改编为同名电影剧本,由古榕执导,影片受到评论界的好评。199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受到评论界重视,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北京市建国40周年征文文学优秀作品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1993年改编为电影剧本《月落玉长河》,由谢铁骊执导,影片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追求雄深博大的气势和冷峻深沉的艺术风格。

另外,她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公子扶苏》、《我为中猎人》等,儿童喜剧《我不是猎人》曾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电视剧剧本《鹊桥仙》由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成电视剧,获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剧三等奖,她创作的还有话剧剧本《秦皇父子》,报告文学《国殇》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现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

编辑本段书籍评论

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讲述民国时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和文化;讲述北大燕园的景色,让我对北大和学生时代有些感伤;讲述避难伦敦,让我想起上个世纪的世界战争。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主人公新月的命运和与老师之间的爱情。新月还是死了,带着遗憾走了。但是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爱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虽然在现实中经常会被扼杀,而正因为现实的残酷,才越发觉得这些东西的珍贵。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那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是父亲,韩子奇。

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种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候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月。

父亲的这段经历还是比较容易让人动容的,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这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

月,是女儿,韩新月。

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怕,连死也不怕了,更何况爱情的阻挠呢?

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这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他那疯狂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

小说写的很真实,无论是历史,宗教,手工艺,还是人的感情。虽然有关很多历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这书,就是觉得,很多东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个葬礼,小到一块玉。

作者在后序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然而故事中的人,还是要离开,一个又一个,排着队似的,不紧不慢地离开。悲剧故事都不可避免的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韩子奇身处英国伦敦时给家里寄去的那封信。说是一封信,却也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还活着吗……在那样一个战争*年间,信竟然是这样写的,如此的问候,我心里一阵凄凉,一滴眼泪往下落。

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

爱情到底该是一种责任?或者说由责任萌发爱情?还是患难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点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样的爱情才能不被时间遗忘?

冰心序的整理(吴吕林)

一本奇书

冰心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1990年7月,古尔邦节

(此系冰心先生特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所写的序言,发表于1990年8月18日《文艺报》。此次收入本文集,题目系编者为全书体例统一所加)

《穆斯林诗魂》 刘白羽

(此文系刘白羽先生为《穆斯林的葬礼》所写的评论,发表于1990年7月29日《光明日报》,2 编辑本段章节概括

序曲:月梦 一个老太太回到了“博雅”老宅

1.玉魔 博雅老宅被韩子奇买走,并提到了博雅老宅以前是玉魔老人的房子.在这之前韩子奇来到梁亦清家,并做了他的徒弟,雕玉.梁家有两个女儿,姐姐叫璧儿,妹妹叫玉儿.2.月冷 新月是韩子奇的女儿,要考北大.她有个哥哥,叫天星,在印钞厂工作.3.玉殇 梁亦清接了一个大定单要做,用时三年,却在最后关头“无常”了

4.月清 新月考进了北大,并认识了班主任楚雁潮

5.玉缘 梁亦清的奇珍斋倒闭了,韩子奇改投仇人门下,三年后重返奇珍斋

6.月明 新月成绩优异,得到了老师的欣赏.韩子奇的妻子韩太太设计拆散了自己儿子与容姑娘的恋情.7.玉王 韩子奇和璧儿结婚.奇珍斋重新开张,越做越大,韩子奇被赞誉为玉王.8.月晦 韩子奇从楼梯摔下来肋骨骨折被送进医院,新月急忙跑着赶到医院,到医院后突然昏倒,最后被查出来得了风湿性心脏病,新月就此休学.9.玉游 抗日战争即将爆发,韩子奇带着他的玉器来到了伦敦,没有想到妹妹玉儿也悄悄的跟来英国.他们住在了韩子奇的好友亨特家.而他的妻子和奇珍斋依然留在了北京.10.月情 天星和新月的好朋友淑彦结婚了.而新月的病情已经加重,无法治愈了.11.玉劫 亨特的儿子爱上了玉儿,却遭到拒绝.同一时刻在北京,奇珍斋再一次倒闭了.不幸的是伦敦受到大轰炸,亨特的儿子死了,玉儿受到了打击.12.月恋 新月和楚雁潮恋爱了.她的母亲却告诉他们,这是不可能的.新月开始怀疑自己不是他母亲亲生的.13.玉归 韩子奇和玉儿回到了北京,玉儿手里却抱着他和韩子奇生下的女儿:新月.璧儿不堪忍受,玉儿远走高飞,留下新月给韩子奇和梁君璧抚养.14.月落 新月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导致了她病危,最终不治而亡.15.玉别 文化大革命的变迁,韩子奇因病逝世.尾声:月魂 玉儿再次回到博雅老宅要看新月,结果却去了回民公墓.在公墓里,只有楚雁潮一个人在那里守候,独自用小提琴拉着《梁祝》……

穆斯林葬礼

《穆斯林葬礼》后记用了两宿读完了,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这两夜就像是经历了两个世纪那么长,似乎看尽了人生百态、喜怒哀乐。似乎在旅游,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着这些人,有时又似当......

穆斯林葬礼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葬礼是人生最后一次礼俗,因而受到民间重视。穆斯林的葬礼也是如此,最后一次相聚,最后一次不留遗憾的完美道别。早在唐代,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迁入辽西义县,也把穆......

穆斯林葬礼总结

梁亦清和白氏是回回生有两女,长女梁君壁,次女梁冰玉,一家人靠梁亦清雕玉为生。在一次讨水中结识了相去圣地麦加的巴巴吐罗耶定和孙子易卜拉欣,小小的易卜拉欣被玉所吸引,放弃了朝......

穆斯林的葬礼

谁是你的“新月”——《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一个穆斯林家庭,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三代人的事业情仇。章节构造:如果没有提前的了解,或者是坚持阅读,仅仅是小说的布局结构就够读者迷......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马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横跨60年讲述穆斯林前后三辈爱情悲剧的心血之作,为着这充满诗意的章节标题,为着作者苦心安排的插叙方式,两个清冷冰洁......

下载穆斯林的葬礼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穆斯林的葬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