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相呼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Abstract:Central Document No.1 in 2010 first propos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iue,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this special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and care,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o explore the new feature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urban urgency.City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roposed by the context, it is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 echo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 inevitable trend, but also the emerg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have generated a lot of the key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建议及对策
Key words: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urban integration, status analysi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正文: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1新生代农民工界定及特点
1.1.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第一次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批人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等,进而实现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因此,农民工城市融入不仅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变、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转变以及户籍转变这些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最终成为符合城市文明要求的、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城市居民。
1.1.2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不论从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1.1.2.1自幼生活条件较好,吃苦耐劳精神较差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父辈外出打工,农村的经济状况也得到改善,家用电器的普及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新生代从小就衣食无忧,没有受过什么苦,有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他们在城里打工,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而老一代农民工期望值不高,有活就干,给钱就干,甚至暂时不给钱也干。无论再苦再险再重,无论加班加点、忍饥挨饿、风餐露宿、也在所不惜。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他们不愿做苦力,想进大企业、学专长、搞管理、当白领、追求较好的工长作环境,讲究体面。
1.1.2.2打工的目的不同,人生目标不同
老一代农民工为一家人的生存被迫离乡,目的是打工挣钱,盖新房、娶新娘、交税费、还欠账,把城市当“战场”大部分人终归要告老还乡。而新生代是从学校直接进入城市打工。他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他们进城打工,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生存需求,而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把打工作为寻求进城的机遇和途径,目的是见世面、进工厂、学经商,并渴望通过打拼,当老板、买车购房、娶妻生子、在城市落户,真正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和城市人一样“体面的活着”。他们不仅重视现实的待遇,更渴望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追求个性独立,找工作不仅看工资水平,更看重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把谋生手与实现自身价值结合在一起。
1.1.2.3就业期望值高、职业技能水平低,技能与期望不相适应
新生代农民工多数为初中或者高中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技能培训直接到城市打工,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又不甘心从事生产一线的辛苦工作,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再加上在城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容易与城里人攀比,所以在职业规划上容易出现偏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也发生着变化。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比以前高出8.5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但与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
1.1.2.4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不通,耐挫折能力差
他们的父辈进城打工,尽管遇到很多困难,吃了很多苦,有很多不如意,比城里人干得多却挣得少,有时还遭歧视,但通过纵向比较,总觉得比在农村好,比其他农民好,因而比较能够接受城里的不公平待遇。对于一些工伤和侵权的事情,往往忍气吞声,不愿也不敢追究。而新生代农民工已不仅仅追求生存权,他们把平等权看得比生存权更重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几年见诸媒体的农民工维权事件逐渐增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1.1.2.5民主意识初醒、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心理失衡容易诱发犯罪或不稳定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受现代开放社会影响,已经具有了朴素的但有时又有些盲目的平等和民主观念,对城乡差距、一城两制现象不认同。他们要求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就业、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甚至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现在开始增多的劳资矛盾以及农民工维权的呼声和事件,正反映了这一点。因为有文化,再加上他们是在电视机、手机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比较了解外部世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都显示出更强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一技之长,也缺乏务实观念,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渴望超越父辈拿到“城市身份证”享有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但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贫富差距及城乡落差过大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失衡容易诱发犯罪或不稳定因素。
1.1.2.6文化水平较高,本质上仍具有农村人特有的优良品质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高,他们更具活力,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更加趋向于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而且他们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转型的新阶段,再无“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感觉,发展性需求提高,受瑰丽多彩的现代城市文明元素的熏陶,公民意识、政治意识、逐步觉醒。同时,他们本质上仍具有农村人特有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潜质,有忍受挫折、感受艰辛的耐心和毅力。生代农民工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所以这也是一个朝气蓬勃、年富力强、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强、有着青年人特有的挑战与冒险精神的年轻群体。
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2.1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
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有关设施的建设,而是要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不是只给农民工办个城市户口,而是要让他们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教育、社保、就业权利。也就是说,推进城镇化的核心是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有序地融入城镇,成为真正的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能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实现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目标,也能够合理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2新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内需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城市人口消费已接近饱和,农民工确实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但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消费水平还相当有限,较低的收入使他们不敢也无力扩大消费,再加上其家属多数在农村,其消费水平自然不高。全国有1.5亿农民工,加上其家属约有3亿人,如果能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市民,在城市稳定就业、买房定居下来,同时,其主要赡养人口也能够进程安居,使他们具有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则将有助于把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到实处。据推算,如果每年有1000万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融入城市,完整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率提高1%。
1.2.3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三农”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土地承载力过重。如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就可以减少农民数量,降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人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现在,在劳动力外流较多的地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已使耕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不仅扩大了其土地经营规模,而且提高了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收益。农民工市民化不但能为城市创造财富,而且能为农民增收和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改变城乡二元机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一条新路。
1.2.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够有效弥补城乡差距,更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使自身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从而为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素质提高和权力意识的生成,进而推动农村政治发展。同时,能够加快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地区辐射,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
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
2.1经济层面
良好的经济条件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最核心的因素,时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方面主要面临着就业困惑以及劳动投入和收益报酬不均衡等问题。
2.1.1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显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面临的一大困惑,这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巨大差别,导致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与用工单位的需求函数成反相关,据调查,“2009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238万人,减少7.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954万人,减少22.5%。”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是2009年下半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人口红利对于我国有些“一线城市”来说不再是廉价资源。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自身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比老一代农民工要高,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就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积累的速率不能有效地匹配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升级的要求,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显性的失业工人,这样会造成了城市管理成本的增加。
2.1.2劳动投入和收益报酬的不均衡性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投入和收益的非均等性,造成“付出”和“回报”价值不等的剪刀差现象,调查显示“2009年,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8%。”但是他们的“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创造经济社会增长的比率与收益分享增速的非均衡性,即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却未能实际的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这与“由人民创建,由人民共享”的新型城市发展观背道而驰。收入收益的低值和待遇不平等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高昂的落差,进一步挤压了他们的物质精神追求,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2社会层面
作为一个经济要素流入到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飞经济领域遇到了各种社会壁垒,出现“经济接纳,社会拒入”得现象。
2.2.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造成“社会隔离”,制度的屏障使得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在宏观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半工半农,亦工亦农”的双重角色。因此,只有消除制度隔阂,才能实现其身份和职业的双重置换。
2.2.2应享有的合法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
由于我国现代社会福利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农民工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比例仍比较低,为数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甚至还处在“真空”状态。2009年,从全国范围来看,“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
2.2.2.1社会保险方面的缺失。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从总体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意识增强了,他们普遍年轻且部分人拥有一技之长,也有一定文化,他们满意的工作即是能够享有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待遇,合理的工资,工作时间8小时。很显然,这些都是他们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但用人单位看来成了额外需求。其次是他们普遍从事的行业性质是有风险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存在着严重工伤事故隐患,缺乏工伤保险;失业风险严重,缺少失业保险;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方面仍然是保障水平较低的新农合与新农保,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更高档次的保险又没有纳入他们。女性农民工的生育保险更是严重缺失。
2.2.2.2社会福利的缺失
在社会福利待遇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是无法与城镇职工相比的,虽然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也在从事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工作,城镇职工除工资收入外,还享有大量的实物性福利。而农民工社会福利缺失主要表现在住房福利或补贴、在职培训或进修、各种劳动保护及保健费、子女教育、入托、社区服务等方面与城镇职工存在明显差别。
2.2.2.3社会救助的缺失
我国的社会救助依据救助内容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法律援助,扶贫开发。在生活救助、失业救助方面,城市己为城市居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但生活在城市的他们并不能被覆盖到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当中。
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处在边缘化状态。应当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农民职业的非农业化、生活质量城市化、社会身份市民化。
2.2.3部分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歧视和行为上的排斥
对于城市市民来说,由于户籍制度而附着在其身份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致使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从而使得为数不少的城市居民持有一种天然的心理优越感,在心理与行动上歧视和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认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扰乱了城市的社会治安,破坏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分占他们的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应该说是农民工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人,也渴望得到社会尊重、认可与接纳,也有着与城市人交往的强烈意愿,这种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包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偏见”甚至“歧视”,实质是一种社会或群体不信任。这一道无形无影的心理沟壑,加深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大群体之间的疏离感,产生“马赛克”般的群体分割,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居民也难以产生认同。
2.3自我层面
2.3.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欠缺
在当下,不断整合、升级的社会产业需要匹配有高素质、高技能、强体力、有思想的新生代农民工,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在市场投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但还欠缺,从2009年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劳动素养培育深度不够,不能有效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的障碍之一。
2.3.2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价值观,掺杂着不良的价值取向
与老一代农民工明显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意识、权利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以及社会亚文化的驱动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滋生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这种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会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
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与之相伴的农民工群体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本质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从政府、社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3.1坚持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而且据《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70.1%,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增长只有30%。也就是说,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量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说明现有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是有缺陷的。我们的城镇化缺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因此,今后应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把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使土地城镇化的速度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与规模相协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把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特别是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以更多、更快、更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在城里安居乐业。
3.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扫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藩篱
“制度是一个群体获取资源,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农民工并非盲流,他们是否到城市就业生活,是否愿意在城市定居成为市民,基于现存制度能不能为他们提供较大利益的理性考虑。”在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社会制度设计上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这个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步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性障碍。在现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我国的户籍制度下的城市户口被人为的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其常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权利挂钩。鉴于此,政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剥离,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逐步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可根据我国的国情“先试点,再推行”,同时完善城镇、城市的基础设施,有步骤的取消户籍制度,以逐步达到将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
3.3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理应得到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多数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推崇经济指数的增长的“GDP崇拜”。而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政府应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消除就业与用工制度上的差异,实行同工同酬,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特别是子女教育问题。另外,政府应当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以劳动关系为参照标准,采取分类分步的保障办法,优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和最突出的问题,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纳入当地的年度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中,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居和就业问题,逐步有序地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效度。
3.4.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至今并没有被城市真正接纳,作为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他们心态严重失衡,虽然身体是健康的,但人格是残损的,社会心理是不健全的。相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身份认同危机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心理认同,阻碍着他们实现城市化的和谐推进。因此,必须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避免因为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而引发社会矛盾。首先,政府和社会要转变观念,平等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巨额财富,政府理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作出的贡献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充分肯定他们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主人翁地位。社会要引导城市市民平等地对待、接纳新生代农民工,摒弃歧视、排斥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主动地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给新生代农民工以更多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大众传媒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纠正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妖魔化的偏差等等。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合理、自由和尊重的社会环境。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心理讲座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门诊、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分析问题,提高认知能力,缓解消极、自卑、压抑、孤独等不良情绪,保持轻松、平和的心境,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最终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
3.5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自我主动学习,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自己的“钱途”,更要着重关注自己的“前途”。新生代农民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主动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充电”,根据工作的状况自我心理调试,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满腔热情对待生活,要学法、懂法、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能够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小结
总而言之,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最容易城镇化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 步的体现,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迄今来自政府对农民工最精确的定位。但“非城非乡”的身份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新生代农民工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的一支生力军,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都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0 年 1 号文件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课题,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推进制度机制创新,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宽松的进城环境,在大量减少农民的前提下,通过广泛提升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服务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邢克鑫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若干思考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5 [2]杨箴立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人文综合素质的培训 社保之窗 社保论坛2010 5 [3]费杰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对对策—以吉林省为例 行政与法 2010 9 [4]向会斌 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问题浅析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8月第四期 [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 2001, 3 [6]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0-03-19.[7]王 宏 康彩霞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9期 [8]李 昱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探析 求索 2010.10 [9]林凤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四期 [10]李红见 王文博 新生代农民工融城之困与对策分析 社保之窗 社保论坛 2010 1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凸显了......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情况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农民工中约占60%,人数近亿。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1、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相对枯燥单一。调查显示,在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10多种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视、无事睡觉休息、读书看报、听音乐、逛街购物、上......
课题名称:生活方式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内在理路项目名称: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9]第 390 号生活方式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
从“半月没吃过肉”看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姓名 专业 学号 联系方式指导教师:周勇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现代化、城市化中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