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版讲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坚定理想信念讲稿”。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大学生掌握理想、新年的含义与特征,明确理想和信念对于人生具有重要作用,自觉地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教学重点
1.理想与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难点
厘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长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导入——名人说理想
列夫·托尔斯泰:“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维克多·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生活。”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城厢镇槐树街老家。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应当全面了解理想信念的涵义、类型、特征及其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理想植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使人生具有坚强的精神支柱。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长远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理想是人的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渴望,现在没有的,或者说是对现在拥有的东西的长久性拥有的渴望。渴望的东西都是美的,至少对你自己来说。所以理想实际上是对美的渴望。渴求不是追求。追求有行动,而渴望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光有理想还不行,必须有信念,即对理想实现的确认。这样人就会按照理想去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理想与幻想和梦想是不同的。幻想也是人常有的精神状态。人人都喜欢幻想,特别是在青少年时代。但是,像天上掉馅饼、地上长出摇钱树的想像是没有客观根据、违背社会生活发展规律的,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瞎想,它绝不属于理想的范畴。至于梦想,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妄想和渴望,虚幻飘渺,大部分无实际根据和实现可能。
2、理想的特征
第一,超越性。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
第二,现实可能性。理想不同于空想。二者虽然都是对未来的描绘,但空想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而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趋势一致性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正确把握的结果,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第三,实践性。理想作为一种现象,不只是指对未来目标的一种想象,而且是一个包括理想的形成和确立、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的完整过程。
第四,差异性。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人们的理想彼此有差异。不同时代,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不同,人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必然不同。同一时代,不同年龄阶段,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不同。
第五,政治性。任何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人们追求的理想无不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根本制度相联系,而他们的种种理想追求又无不是从每个人特定的社会地位、根本利益、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出发的。
3.理想的类型
由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对未来想象的多层次性,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理想又是多方面的、多类型的。
从理想的性质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 从理想的层次上划分: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①个人理想:处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包括个人具体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
②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状况的向往追求。社会理想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它最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特性及其变化趋势。
二者的关系:社会理想决定制约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目标一致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方向相反,就不易实现,实现了也会造成损害;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依赖于个体理想的得实现。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道德理想。(1)政治理想: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设想、追求和向往。
纵观历史上的成功人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项羽在少年时代,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南巡的壮观时,就对其叔父说:“你可取而代之!”吓得其叔父忙掩其口,他却说:“大丈夫本当如此,才不负平生之志!”所以,他成就了霸业。
(2)生活理想:是一个人按照自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生活情趣,对未来生活方式、生活结构、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生活理想并不只是对生活条件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人们期望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充实。生活理想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着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败。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正是由于从生活上被腐败思想打开了缺口,从而堕落的。
(3)职业理想 :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对事业要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职业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职业是人的谋生手段;第二,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小资料
有人发现,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职业理想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孩子的职业理想都很大,不是科学家、音乐家、就是外交官、总经理。而一海之隔的日本孩子志向则似乎很小,无非是司机、护士、售货员、加油站的加油员等等。这能否说明日本人没有职业理想呢?不能,许多中国人到日本后发现,日本人一般很少豪言壮语,但都能认认真真做自己的工作。他们对工作的执著和认真态度,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务求完善的精神,就是具有职业理想的表现。
(4)道德理想 :指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和做人的标准,也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1)认知:对某一观点和主张有清楚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2)情感:对某一观点和主张的实施产生情感上的愉悦。
(3)意志:对某一观点和主张的坚持需要在实践中经受反复考验并付出艰辛的努力,最终才能形成信念。
2、信念的特征
①信念的复合性。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或“合金”。
②信念的稳定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信念是在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
③信念的执著性。执著性不只是指信念的稳定性,而且更多地是指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的稳定性。
④信念的多样性。正像理想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信念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人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信念。
⑤信念的亲和性。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这是信念在感情层面上的反映,信念相同或相近的人们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信任感。
3.信念的类型:
①政治信念。即人们对国家、政党、社会革命、政治制度和设施等一系列政治问题的看法。
②科学信念。是指对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的信服。③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体系所持的信奉态度。④生活信念。即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未来生活前途的坚信态度。
(三)信念与理想的关系
1.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2.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末理想信念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只有确定的理想信念,人生才不至于迷失前进的方向。所以,人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解决得如何,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的意义。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人生理想即人生目标和志向的确立。许多事实证明,理想一经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少走弯路,不致盲目、迷惘和空虚。而如果缺乏崇高理想或者没有理想,就会像失去航标的无舵小船,在生活的海洋里随波逐流,不是被大浪撞毁在礁石,便是被潮水搁浅在沙滩。
案例1 毛泽东的少年立志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
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案例2 《大江歌罢掉头东》的故事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开始留学日本的生活。出发时,他写下了 《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此诗表现了青年时代的周恩来要为拯救中华而愿献出一切的豪迈气概。
理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人生大厦的支柱。科学崇高的理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崇高的人生理想,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伟大的人生源于伟大的目标,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有位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动力=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形象地揭示了个人拼搏的动力与理想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当一个人为了具有巨大目标价值的理想而奋斗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反之,如果目标价值不大或期望概率较低,就会因丧失信心而缺乏动力。历史上,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胸中燃烧着崇高的理想,受崇高理想所鼓舞、所激励。
事例:_历史上,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在崇高理想的激励下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的。李时珍踏遍青山,尝遍百草,写成《本草纲目》;马克思呕心沥血40年,阅读1500种书籍,写出《资本论》。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使人的心灵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同时还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例如:韩信为了建功立业,经受胯下之辱,而不愿是细枝末节上耗费太多的精力,并且表现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司马迁为了写《史记》,忍辱负重;武训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学,他吃大便,吃蛇,就是为了筹到更多的钱款帮助穷人的孩子接受教育。尽管手段不太可取,但在当时的情形下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他的心胸是坦荡的。他精神品质是崇高的。
需要注意:人的理想和信念都是不断变化的、不断调整的。毛泽东最初想到老教师,结果后来成了国家主席;鲁迅原本想救助像父亲一样的病人,后来发现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更需要改变,于是弃医从文;孙中山先生也是如此。因为接触到不同的事情和理论,人的理想就有可能改变。鲁迅最初是相信年轻一代是胜过先代的,结果他发现青年人告密的告密,吮血的吮血。于是他改变了。蒋介石最初到日本也只是想成就功业光宗耀祖的,但在陈其美的帮助下他转变了,成为了革命党人。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同学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陶行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指导大学生走什么路
理想信念有助于指导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确定、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理想信念指引走红道(仕途)、黑道(学术)、黄道(经商)。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理想信念能够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切实的学习目标,并能够激励大学生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努力奋斗。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问:你听到过哪些对于自己这一代人的评价? 骄纵、任性、冲动、自私、缺乏责任感„„
非主流、浮躁、幼稚、脆弱、„„曾有人毫不客气地说,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步入社会之后就像弱智儿童一样,意志力更是薄弱到前所未有的程度。80后90后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吗?马克思讲“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需要明确脱离国家、民族和时代需要的理想难以实现,做大事就要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导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
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诞生以来,作为一个以指导革命和建设为己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但不排除而且最能吸取、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
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学说,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的选择。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开创性的、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遭遇了这样那样的挫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十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斗争,许多志士仁人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没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基本前提。
第三节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们总是通过做好具体的一件件事去实现自己的近期理想,又在近期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不断逼近远大理想。因此,我们必须把理想付之于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开辟理想之路。
一、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们都希望自己心中的理想能够转变为美好的现实,然而,现实中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阻碍着理想的顺利实现,这种冲突有时甚至很尖锐。纷繁复杂、多变的现实,给理想的实现造成了必须面对的种种困难与曲折。理想之路上不免有荆棘坎坷,要实现人生的美好的理想,就必须正视现实。
(一)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在理想和现实关系的认识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二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觉得实现理想很困难、很渺茫,认为还是“实际”一点好,不要做什么“理想主义者”,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有的人因此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2)出现这些错误倾向的原因
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不但包含着现实中应待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第三,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二)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要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甚至会导致人们要困难面前对理想失去信心。因此,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难性和曲折性。
一般说来,理想越是高远,实现过程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长远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近期理想的实现也会具有曲折性。实现理想的长期性与曲折性是对人们毅力和信心的考验。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必须有战胜困难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要实现人生理想,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困难,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既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会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焦虑。如何面对?
(1)挫折和逆境不可避免
由于客观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人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有限,人生道路决非平坦、笔直,而是顺境和逆境交替、前进与曲折统一。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当厄运和不幸降临时,是悲观失望,沉沦颓废,还是勇敢面对,经过努力,走出困境,这是能否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
(2)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
逆境和顺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所谓相互依存,是指逆境和顺境、厄运和幸运,都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逆境就谈不上顺境,没有顺境也就没有逆境。做同样的工作,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此时成功,彼时失败。可见逆境和顺境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的。
所谓相互包含,是指顺境中有逆境,逆境中也有顺境。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明顺境和逆境是相互包含的。所谓相互转化,是指顺境和逆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顺境可以转化为逆境,逆境也可以转化为顺境。顺境和逆境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改变了,顺境或逆境就会改变。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防止顺境向逆境转化,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逆境向顺境转化。
(3)在挫折和逆境中成才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一些伟人、名人,他们的成功都有一个特点,即他们都曾身处逆境厄运中,但经过他们的顽强拼搏,凭着超人的努力,最终都走出了逆境,创造了辉煌。发明大王爱迪生只受过三个月的正规教育,被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却为世界留下了伟大的乐章,《英雄》《命运》《月光》等著名交响曲。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段名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古代圣贤都是在逆境中发愤成才的。
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要眼前。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看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大过程中,没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
当代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在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浪费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立志当高远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这里的“志”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二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顽强意志。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
蒙田说:“一个人一旦超越了自我,具有把整个人类纳入自我之中的广阔的胸怀,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使他在天翻地覆、轰轰烈烈的新旧交替时代,充当新时代的号手和旧时代的批判者。” 爱因斯坦 “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远大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有志者,事竞成;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少、得与失。要做到立志高远需要:1.放开眼界2.不满足于现状3.不屈服于困难和挫折 4.不计较个人私利
(二)立志做大事
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其中的道理就是希望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
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平凡的工作,只要与这一伟大事业相联系、是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就是大事。但不要轻视小事。从做小事当中你可以积累经历。经历是极为重要的。“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重要。
(三)立志须躬行
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道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华罗庚:“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也就是说:1.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2.伟大出自平凡。
思考题:
1、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3、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4、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5、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思想道德修养》,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刘宏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7、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的与要求: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今天的主题相信大家都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其对理想的憧憬,对信念的执着。我们都明白,真心想要做好一件事,就需要对其了解深刻,那么什么是理想?什么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一、填空题1、理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和()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2、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具......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2015级动物科技系畜牧兽医4班二组King Back 研究对象:2015级动科系畜牧兽医123456班部分同学 成员名单: 组长:李莉成员:傅启利张海锋刘敏李锣娇黎齐徐......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的和要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最富于理想的年龄,也是信念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