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与文本分析(西方文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
精神分析理论与文本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说是最早的系统揭示人类心理及行为的心理学体系,弗洛伊德本人说过,精神分析代表了对人类自尊的第三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哥白尼论证了人类并不生活在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是达尔文证明了人类像任何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三次打击是精神分析揭示出人类的自我并非他本身的主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心理结构理论:意识和无意识。
二、人格系统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意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由于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非常紧密,它受的限制也就最多。而人的心理好比一座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部分,大部分存在于意识的表层下面。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前意识是指当需要时就能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前意识如果遭受的抵抗很弱,则非常容易变为意识。无意识是指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知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被压抑的欲望——无意识本能的满足,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某些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欲望——无意识本能冲动。但这种本能冲动在文学作品中并不是赤裸裸的表现出来,而要进行净化和升华。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又是无意识的升华。概而言之,弗洛伊德“被压抑的欲望”也就是被社会所禁止的过分的性欲要求,这种要求无法实现,只能在文学创作中去寻求满足。这样,文学便成为人们满足心理内部要求的一种方式。
不论是怎样的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或者其他什么,不论是古时还是近代,不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国外作品,都会在文学作品中烙上作者无意识的深深烙印。作者总是会将在心中压抑已久、郁郁而不得抒发的感情,通过笔尖一点一点的把它藏在自己的文字中,仿佛自己的文字就是自己所创建的一个理想的世界,在那里作者可以得到心中想要的满足。例如:在闻一多的《死水》中,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再加之破铜烂铁、剩菜残羹、霉菌、白沫、花蚊等等意象,虽然都是来自作者的想象,但这也恰恰反映了作者潜意识中对于黑暗残酷现实的憎恨和诅咒。在诗的结尾“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一句是反语的形式,在那个黑暗的现实中,作者这样一个知识分子,虽对民族国家有着一腔热忱,但却是壮志难酬,他只得将这些始终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倾注于文字,让文字给他的心灵以满足。
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单从题目中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顾曼桢和沈世钧深深相爱却最终不能走到一起,姐姐顾曼璐自私地为了留住丈夫却将妹妹牺牲。姐姐曼璐是这场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但张爱玲又何尝不是呢,既然是“半生缘”也就注定了下半生要饱尝分离的苦楚和相思。之所以有这么悲伤文字,因为有一个悲伤的张爱玲,在那样一个悲惨的年代,作者心中自然少有欢乐的成分,生离死别应该是最常见到的吧。更重要的是张爱玲自己也有一个“半生缘”的爱情,她的爱情之路也是坎坷多磨,最终遗憾收场,这也就让张爱玲在无意识中对爱情产生了怀疑和痛恨的情绪,他已不相信爱情的永恒,怎能写出圆满的爱情?所以,曼桢与世钧的命运早已注定,那些遗憾和悲伤也许也正是张爱玲掩藏已久的得不到满足的欲望的现实流露吧。
弗洛伊德看来,不仅文学创作与性的本能欲望有关,而且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也与性的本能欲望相关。所谓文学欣赏中美的享受,产生于一种非常迷人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性欲,没有这种满足,就无从谈美。只有满足了这种欲望,才能是观赏者的心灵深处引发出巨大的快感。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批评家也应从作品中人物的本能欲望,尤其是从他们的恋母仇父的本能欲望“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作品。
在曹禺的《雷雨》中,存在着这样三对母子关系:周萍与繁漪、周萍与鲁侍萍、鲁大海与鲁侍萍。首先是周萍和繁漪的继母继子关系,周萍是周公馆的大少爷,但却不知亲生母亲是谁,知道她早已死了。继母繁漪又大不了他几岁,因此也不能给他多少的母爱和温暖。周萍自由压抑在内心的情感和欲望郁结成了恋母情结,便有了继母繁漪的乱伦之恋,而且他对于平时很是尊敬的父亲也有着不满,却只是藏在心里,如这种不满推向极端就有可能导致报复和仇杀。其次是周萍与生母鲁侍萍,这是剧中最为压抑的一种关系,双方虽未公开,但却是存在的事实。鲁侍萍对周萍的爱是矛盾的,又爱又恨,但爱之主要的。周萍虽从未见过生母,但她内心深处却始终保有对生母的一份爱恋和想念,也已说是一种被压抑的恋母情结。最后是鲁大海与鲁侍萍,剧中虽未着重刻画两人的母子关系,但却清晰地写出了鲁大海与继父鲁贵、生父周朴园的仇视关系,鲁大海也始终奋力保护着母亲,由此可见鲁大海对于母亲的爱显然是十分密切深刻的,但却是剧中被淡化的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子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一种特殊的柔情,视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夺此所有物的敌人;同理,小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自己应占的地位。而且父母本身也常刺激子女,使产生俄狄浦斯情结的反应。因为他们往往偏向异性的孩子,所以父亲总是宠爱女儿,而母亲总是偏爱儿子。由此演绎出几种情结,即母子之间的“恋母情结”、“恋子情结”和父女之间的“恋父情结”、“恋女情结”。
母亲对于儿子总是有着深深的爱和依赖的,甚至会当儿子的所有权只能归于自己,所以当儿媳出现的时候,母亲就会感到不安和威胁,因为她要和另一个女人来分享儿子的爱,甚至自己会是得到爱较少的那个人,母亲不甘心自己在儿子心中的位置在儿媳的到来后有所改变,所以母亲心里总是会存在一些对于儿子的“怨”和对于儿媳的“恨”。
巴金的小说《寒夜》中的婆婆汪母与儿媳树生之间就是矛盾重重,汪母对汪文宣冷漠地对待她的一腔热情而不跟树生离婚感到失望,同时又指责树生的百般不是,看不惯她的生活习惯,天天的争吵。巴金的《谈〈寒夜〉》道出了汪母不满媳妇的原因:“一是媳妇不是像她年轻时候那样的女人,不是对婆母十分恭顺的孝顺媳妇;二则,她看不惯媳妇‘一天打扮行妖形怪状’,上馆子、参加舞会,过那种‘花瓶’的生活;三则,儿子爱媳妇甚过爱她。”这最后一点又正是婆婆最为痛心的,自己含辛茹苦培养的爱子竟轻而易举地被另一个女人拥有,又怎能不生嫉妒之心呢?这也就是恋子情结最常见的一些表现,由对于儿子的爱,生出对于儿媳的恨。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俄狄浦斯王》【摘 要】古希腊时期戏剧成就最高的就是悲剧,索福克勒斯作为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之作。全剧写了......
西方文论1.善本身Goodne。苏格拉底的论辩是要揭示真理,而最终的真理则在于"善本身"。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本身"、即"普遍性"的关注,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对'完善......
第三章精神分析学一、概述从心理角度入手论述文学艺术,古已有之。柏拉图认为诗歌使人心智衰颓而诗的创作能力属于神性的迷狂,亚里士多德提出心灵净化说,柯勒律治对想像进行了一......
•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于30年代,四五十年代达到创作高峰。 • 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狄更斯• 全名:查尔斯·狄更斯• 出身贫寒,自学成才 • 代表作:......
西方文论1, 柏拉图的模仿论:《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