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后勤体制1_俄军后勤保障演习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7:25: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俄军后勤体制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俄军后勤保障演习”。

俄军后勤体制

有人讲:现代高技术战争某种程度上是打后勤。第二次车臣战争,俄军后勤保障系统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仅1999年为期3个月的军事行动就耗资近20亿美元。在物资保障方面,俄军每天要保障航空兵出动100余架次、战斗紧张时多达150—200架次的航空油料和弹药的消耗。还要保障参战人员的防寒与防弹被装、保暖帐篷、野战浴洗设施、口粮和每天至少一次热食,以及作战地区居民日用品供应和对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未雨绸缪 预有准备

这次车臣战争发起之前,俄军不仅依据未来主要作战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作战地区物资储备,而且还结合未来可能实施的作战行动,不断检验和调整后勤保障预案,提前进行各项后勤保障准备。1999年8月,俄军在达吉斯坦进行了一次“首长———司令部演习”,除了演练各强力部门在封锁和消灭车臣入侵匪徒时的协同之外,还重点演练了实施后勤联合保障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为这次车臣战争后勤保障提供了经验。革新体制 统一指挥

这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根据联合作战和综合保障的需要,改变了和平时期的后勤保障体制,设立了后勤联合指挥机构,既统一协调、统一控制各专业部门的工作,又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各军兵种和各强力部门的后勤保障活动。服务实战 多重保障

在这次车臣战争中,俄军首先采取了划区保障。扩大武装力量后勤的区域保障系统,打破各强力部门之间的界限,将自成体系的内卫部队、边防部队、安全部队等联邦所有部队的后勤机关、保障力量和设施,全部纳入武装力量的区域保障系统。战争中,北高加索军区后勤的各保障区,直接担负对区域内的国防部所属诸军兵种部队和其他强力部门所属部队实施保障。各保障区内不仅存储着陆军部队需要的物资,也有其它军兵种所需作战物资。其次,是实施了系统支援。在这次车臣战争中,俄军使用了经费保障分系统、物资供应分系统、卫勤保障分系统、军人日常生活保障分系统和建筑营房保障分系统,自上而下地实施系统支援保障,相对独立地遂行保障任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举国关注 全民动员

这次车臣战争后勤保障与上次相比,最突出的是得到了俄国内上下的大力支援,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除了按有关规定增加参战人员工资、提供人身保险、提高抚恤金标准外,还动员使用了各种力量。在国内广泛实施了动员、捐款、献血,筹措并运送食品、药品、衣物、香烟等物资,提供后方医疗服务,快速生产军队作战物资,支援保障车臣作战部队的需要。比如,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库班市,向驻地军队医院捐款150万卢布,用于救治住院的俄军伤员,并赠送了药品。在车臣地区,随着“安全区”地方政权的开始工作,俄军一边向当地群众提供食品保障、卫生救治,一边尽最大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特别是当地群众提供人力、物力支援。

2008年5月7日梅德韦杰夫正式宣誓就职俄罗斯总统。当年8月,俄格军事冲突爆发,梅德韦杰夫抓住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时机,迅速作出军队改革的重大决策,于9月15日发布了“重塑军队面貌”的命令。一个月后,俄罗斯国防部正式出台了《2009~2012年军事改革计划》,标志着俄军“新面貌”改革正式启动。这一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12年俄军人数将从120万人裁减到100万人,军官人数将从35.5万人降至15万人,从而建立起一支全新的、高度机动、装备现代化的能够遂行多种军事任务的军队。近两年来,在梅总统和俄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俄军改革

正在按计划推进实施,军队面貌正在改革中发生新的变化。

俄军的后勤改革涉及完善后勤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和大幅度提高军人福利待遇,包括工资、住房、医疗、再就业培训等,这是落实梅德韦杰夫总统承诺的“使军队更高效、更现代化,俄军人的生活更加舒适”的重要改革内容。然而,这方面的改革必须投入巨额国防经费,包括设备采购、退役安置、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所需经费,同时必须与国家向军人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相配套,将面临诸多困难。

后勤保障也应统一指挥,分别组织。战略导弹部队核反击作战的后勤保障,通常由战 略导弹部队后勤统一指挥,并由各参战基地后勤分别组织实施。其任务是: 区分、配置后勤力量,组织实施专业勤务保障,协调内外关系,组织指挥后 勤机关、部(分)队的军事行动等。在组织指挥各专业勤务保障上,要及时 向所属业务部门传达上级指示,介绍有关情况,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充分 发挥后勤各业务部门的作用;综合平衡保障计划,及时下达保障指示,督促、检查各项保障工作的落实情况。在协调内外关系上,要精心组织和及时调整 各种协同计划,与有关战区及其后勤分部、各业务部门,与作战部队、配属 部(分)队、地方支前机构,协调一致完成保障任务。总之,各级后勤指挥 员要随时了解后勤保障情况,适时调整力量,采取恰当措施,实施坚定、灵 活、不间断的指挥,对核反击作战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军队后勤保障体制,是军队实施后勤保障的组织体系和制度的统称。它 包括:各级后勤保障机构的编设和相互关系的确立,保障内容和范围的规定,保障机构职权的划分和各种保障制度的建立等。按照保障职能,后勤保障体 制的基本构成部分为物资供应体制、卫勤保障体制、技术保障体制和交通运 输体制等。

军队后勤体制的演变是战争形态演变的“协奏曲”。战争越发展,军队 现代化程度越高,越要讲究并建立科学的军队后勤体制。后勤保障体制是后 勤体制的核心系统,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整个后勤体制的变革起着关键的 作用。为此,各国军队在不断调整体制编制中也都把后勤保障体制视为提高 保障能力的“倍增器”,把改革后勤保障体制作为后勤改革的主旋律。

(一)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向军民一体化发展

从浩瀚的后勤保障史料中可以看到,在古代战争中,后勤保障体制既寓 于作战体制之中,又寓于国家行政机构之中,结构极为松散。掠夺性的就地 取给,临时征用商人或组成辎重队实施伴随保障,是当时后勤保障的基本方 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兵器日益发展,战争规模扩 大,军队机动频繁,专门的后勤保障系统逐步形成,组织结构也逐渐完善,现代战争的高投入、高消耗对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军队建制的后勤 力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必须以国家雄厚的物质资源和强大的技术 力量作后盾,充分利用国家力量,发挥社会各系统的合力,提高社会化保障 程度,形成寓军于民、寓民于军,军民双向兼容的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这 既是现代战争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保障体制发展的必由之 路。外军十分重视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日军认为:在后勤保障体系中,采 用以军队力量为主、以地方力量为辅的体制,难以适应短期大规模消耗战的 需要。因此,广泛地,积极地利用强大的地方后勤支援能力,建立补给、维 修、回收、输送、卫生等以地方力量为主体的后勤保障体系,越来越重要。在美军“空地一体战”后勤理论中,把筹措和利用民间资源,增强后勤保障 能力,作为对战区、战役后勤的重要要求之一。德军也认为,将来必须完全 将民力支援作为后勤的第二条腿。在相对和平时期,保持庞大的军队后勤力 量不但国家经济难以承受,而且也没有必要。为此,世界大多数国家部把战 略重点放在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上,把后勤保障体制寓于国家经济体制 之中,把军队后勤力量寓于社会经济之中。

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就是要组织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科技力,对军队建设和作战进行综合性支援。凡是社会可以供应和保障的,均与社会

共同组织实施。这种平战结合、军民一体化的后勤保障体制,是由军队后勤 与社会经济领域的许多方面可以相互替代、相互转换、相互支援的兼容性特 征所决定的。充分利用国民经济中所包含的军事经济功能,充分发挥社会保 障系统中蕴含的军事保障功能,加强军队后勤与社会经济的横向联系,可使 军队后勤保障摆脱自我封闭、自我保障的旧格局,加速军队后勤的质量建设,大大提高军队后勤人保障能力。

(一)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向军民一体化发展

军民一体化,就是把军队后勤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结合进行,在布局、产品、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结合。平 时,一方面要把军事技术向民用转移,开发民用产品,后勤保障设施实行军 民共用,后勤保障队伍开展有偿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家 经济建设要兼顾战时军事需要,使军队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增强军事经济潜力。战时,能把寓于国家经济中的后勤保障潜力迅速地转化 为军队后勤保障实力。

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军队,随着其国家转入市场经济,在实施后勤改革中 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保障。目前主要是将军人的日常 生活服务交给地方,增加从市场获取物资的比例。俄军总后勤部长 B·T·丘 拉诺夫上将提出,军队的一切活动都取决于国家的军事经济状况和军队后勤 保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要求各地方政府根据《国防法》的规定,通过执行 国家订货和与军队签订供货与劳务合同直接参与军队的保障。

(二)扩大统供统管范围,向三军联勤体制发展

俄军从 1993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区域性后勤保障体制。其做法是:视军区 的大小各建立 2—4 个后勤保障区域中心。每个中心都有管理指挥职能,下辖 一些仓库、基地和给养供应处。区域中心有独立支配权、指挥权。其任务是: 从根本上改善全军各部队的供给,简化食品、服装、医药器材、各种材料的 供给手续;负责制订诸军兵种的供给计划,组织采购、储备、分配,修理后 勤器材和技术装备;解决战斗和机动准备的根本问题,积累并梯次配置物资,更新储备。据俄军总后勤部长丘拉诺夫透露,下一步改革将成立一个全军统 一的联勤领导机构。

(三)增大各专业综合化成份,向“积木式”灵活编组发展

从专业类型上分,现代后勤有财务、物资、军械、军需、运输、油料、卫生、营房等专业构成;从所属部(分)队分,有仓库、汽车、医院、船艇、航空、工程、通信、警卫等部(分)队构成;从科学技术上看,涉及到电力 学、动力学、医学、航空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等等。随 着新型武器的使用和新型部队的建立,后勤还会出现新的分工。在发达国家 的军队后勤中,专业技术工作分类多达 2000—5000 种。但是,在高度分化的 同时,各种专业勤务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一种勤务工作的实施需要多种勤 务的配合,又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在 80 年代初,原苏军将运输、前送、后送、储存、供应等勤务作业合并 起来,形成了综合保障系统。在陆军集团军一级,将原汽车运输团、野战供 应基地、管线营和其他有关勤务分队合并成物资保障旅;在陆军师一级,在 原汽车运输营的基础上组建独立物质保障营;在团一级,组建独立物质保障 连。独立物质保障营能完成接收、储存和分发各种物资,车辆和装备加油,后送损坏和闲置的武器、技术装备及设备、器材,供应面包,提供沐浴服务 等任务,大大提高了物资勤务的综合保障能力。

中国军队后勤体制改革实行大联勤体制

中国军队后勤体制改革实行大联勤体制郝汉摘要:军委领导指出: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改革的方向必须坚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坚持推进大联勤体制改革的方向,对加强军兵种建设也是......

俄军联勤保障又有大动作

俄军联勤保障又有大动作 财务四队 张洋 33220101029为提高保障效益,节约国防资源,探索后勤保障社会化和联勤化的新方法,俄军即将正式出台一种全新的保障模式,即国防部所属部队的......

财税体制

谢旭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促进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11月18日来源:求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全局和战......

激励机制体制

激励机制的内容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包含以......

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的分配,由志愿者人员组成实行......

下载俄军后勤体制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俄军后勤体制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