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感想_音乐感想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6:36: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音乐之感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音乐感想”。

壮族音乐有感

数计系07F计算机 姓名:李秋莲 学号:070223F01035 壮族是中国岭南土著古代越人的后裔。越人支系众多,史称百越。先秦时,生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骆越和东北部的西瓯两支,是今日壮族的先民。他们长期保留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和文化传统,是现代壮语中南北两大方言和壮族音乐中南北两路风格的渊源所在。

壮族人民喜爱歌唱,每年有举行风俗性歌会的传统,北部方言区称歌圩,南部方言区称埠坡、嗷屯。今统称为歌圩。原有祈天乐神和择偶婚配两种活动形式。近代以男女青年交游嬉戏、演唱情歌或盘歌以唱为主,以春节、中元节(即元宵节)、中秋节最盛,往往聚之千百人,歌声通宵达旦,乃至数昼夜。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5种。其中,民歌最为丰富,并对其他音乐体裁有深远影响。

民间歌曲 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等。壮族民歌的唱词,讲究字句的对仗和格局,使用腰脚韵体。基本形式为5字或7字4句歌。变体有3句歌、嵌句歌(如535字)、减字歌(如3字头的4句歌)、长短句歌(如4字句加6字句的“四六联”)、勒脚歌(8句唱成12句即将1、2两句在5、6两句后复唱1次,3、4两句在7、8两句后复唱 1次)等。腰脚韵体和勒脚形式,在曲艺和戏曲中也很普遍,是壮族音乐独特风格要素之一。壮族民歌的体裁,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等。

山歌 壮语的方言称谓很多,布越语称欢越,布雅依语称比雅依,布央语称诗央,布侬语称伦侬,布傣语称加傣等等,简称为欢、比、诗、伦、加,均为山歌之意。传统唱法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

歌舞音乐 壮族歌舞,源远流长。秦汉时代的百越铜鼓的鼓身花纹,广西花山崖壁画中,都有翩翩起舞的歌手形象。歌舞所用的音乐,可以是打击乐,也可以是山歌或小调。其结构形式,可用一首民歌曲调反复演唱,也可用多首民歌组合,加上器乐引子和间奏。表演形式可分为:①东舞。如铜鼓舞、蜂鼓舞、扁担舞等。②歌舞。如壮采茶、三穿花、六穿花、捞虾舞等。③拟兽舞。如舞春牛、舞麒麟、舞狮马、鸿鹄舞、斗鸡舞、白鹤舞、干各舞等。其中,流传较广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是扁担舞、舞春牛、壮采茶。

扁担舞 音乐以节奏为主。表演者成双成对,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舞者手执扁担,环绕在谷榔(原为打谷槽,后改用木凳)周围,以扁担舂击谷榔,间以扁担互击,敲击出各种节奏组合,构成欢乐热烈的舞蹈气氛。

舞春牛 音乐以当地小调春牛调为主。舞者两人扮牛,1人扮耕者兼歌手,挥鞭赶牛,歌赞春牛出耕,祈祝金秋丰收。有的还间插女队,手执彩扇彩绸等,在鼓吹乐伴奏之下围牛起舞。

壮采茶 男女群舞。女队手执花灯和彩扇,男队手舞钱鞭。模拟种茶、铲茶、摘采、炒茶等动作,载歌载舞,并有一定的情节。音乐多为固定曲牌,声乐器乐并重。声乐段落具有小调特色,器乐段落带有鼓吹乐特色。有些地区则以丝竹乐伴奏,近似歌舞小戏。

说唱音乐 壮族说唱音乐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曲种有末伦、渔鼓、蜂鼓等。

末伦 亦称巫伦,主要流传于壮语南部方言区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龙州等县。靖西的末伦有下甲、上甲之分,德保的末伦有北路、南路之分。其中,靖西下甲末伦和德保北路末伦发展较快,是今日末伦音乐的主要成分。

靖西下甲末伦,唱词一般以7字6句为一段,52句式,押腰脚韵,也可间插5字句、3字句、说白等。但有时每段句数也可少于6句或多于6句,甚至采用多句体的排歌句式。唱腔以固定曲调下甲调为基础,腔随字变,句式严谨。基本结构为6个乐句,前有引腔(起式),后有尾声(煞腔)。用宫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由表演者自弹自唱。

德保北路末伦,唱词以5字和7字混合的 6句为基础。32或322句式,押腰脚韵。唱腔分引腔、正文、尾声。正文唱腔源于巫调,近似德保北路山歌。用羽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是一串铁链或铁片琴。由表演者自奏自唱。

渔鼓 亦称渔鼓道情,流传于云南西畴、文山等县。用当地壮语方言和壮族民歌演唱,以渔鼓和简板伴奏。简板以竹片串以铜钱状小钗制成、可奏出丰富的节奏和音响。一人自奏自唱,也可众唱。唱腔富有小调特色。

蜂鼓 源于民间唱师音乐,以壮族蜂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间或有小堂鼓、锣、钹、无膜笛加入。唱腔有引子、正文、尾声。用商调式。

戏曲音乐 壮族戏曲主要有师公戏、北路壮剧、南路壮剧等多种。

师公戏 流行于广西来宾、象州、武宣、贵县、武鸣、上林、马山、河池、百色、田阳、钦州等县。唱腔多为当地民歌、巫调,为联曲体音乐。有清唱法、滚唱法、帮腔法等。各地的基本唱腔有高腔、平腔、数板、哭板、悲调、闹场调,以及当地山歌、小调,如壮欢、壮诗、勒脚歌等。伴奏乐器以蜂鼓、高边锣为主。有较定型的过场音乐和器乐曲牌。

北路壮剧 流行于广西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及云南文山、富宁等县。源于田林旧州壮族民歌、唱师、民间杂耍板凳戏等。唱腔以“正调”为基础。基本唱腔含起腔、正腔、煞腔3段。正腔多为5字上下句式,腰脚韵体,可任意反复。以小乐队伴奏。

南路壮剧 流行于广西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县源于靖西提线木偶戏和德保马隘双簧戏唱腔以“平板”为基础,有十余种曲调。基本唱腔一般含起腔、正腔、煞腔3段。正腔为上下句式,腰脚韵体,可任意反复,以特性衬腔“呀哈哈嗨”煞尾。以小乐队伴奏。

器乐 壮族民间乐器有擦弦类的马骨胡、土胡、清胡、葫芦胡、七弦琴等;弹拔乐器有天琴、三弦等;吹奏乐器有木叶哨、敦都喔、竹笛等;打击乐器有蜂鼓、铜鼓、边鼓、横鼓、大鼓、八音鼓、八音锣、砻、扁担、棒棒等。多用于戏曲、曲艺、歌舞的伴奏。有自己的伴奏程式、过场音乐、专用曲牌、锣鼓点子。南部方言区有民间器乐合奏班,俗称八音,以鼓吹乐为主。常用曲调有“马走街”、“歌长调”、“采花”、“月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民间音乐得到大力发掘和发展。从中央到自治区和地、市、县、各级文化部门、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在搜集、整理、创作、演出、出版、科研、教学等方面,不断有新成果面世。太平天国民歌,左右江革命民歌,以及其他壮族民歌的介绍和专著,壮剧《红铜鼓》、《百鸟衣》,歌舞剧《刘三姐》,电影《拔哥的故事》音乐,管弦乐组曲《百鸟衣》,马骨胡齐奏《壮乡春早》,舞蹈《春插》音乐,歌曲《壮锦献给毛主席》、《红水河有三十三道弯》等,受到人民的喜爱。李志曙、黎承纲、韦苇、丁承策、李学纶等壮族音乐家的队伍不断壮大,满谦子、陈良、李延林等汉族音乐家为发展壮族音乐事业作出贡献。

音乐感想

音乐确实非常奇妙,它不仅能陶冶人的气质修养,音乐能抚慰心灵的伤痛,还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所谓天籁之音,就包含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 曾有一个哲人这样说:在我们身边,......

音乐感想

感悟音乐也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音乐的,不过,我想,或许从我出生的那第一声啼哭开始,自己已经在音乐的世界里了,谁又敢说孩子的啼哭不是生命的吟唱呢?从小到大,不管是妈妈哄......

音乐鉴赏 听中外民歌之感想

音乐鉴赏听中外民歌之感想民歌,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会产生一类别人类自娱、文化流......

音乐鉴赏感想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一双耳朵,可以用来倾听天籁之音,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欣赏音乐的格式。有人爱节奏激昂爆破般那种,执意在某一刻冲击着某根神经,认为那就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好曲;有......

音乐培训感想

音乐,可以如此美妙——陈凌峰音乐培训后记5月23日,在海盐通元幼儿园,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天的音乐培训,讲座主讲人是陈凌峰老师。虽然已经不止一次聆听陈老师的讲座,但是我还是想......

下载音乐之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之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音乐感想 感想 音乐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