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将相和新”。
《将相和》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将相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第六单元“名著之旅”中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既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又赞扬了廉颇的知错就改,更赞扬了他们俩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关联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和本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感情朗读、情境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2、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蔺相如和廉颇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教学难点:说出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关键点:通过读、议、辩、写、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言行,采用了“自主探究、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采用“读议结合、读辩结合、读写结合、读演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三、品析名著魅力,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是第一环节的设计: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上课伊始,板书课题,进行复习导入,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同时教师相机板书: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说将相(划横线)“和好”,那就意味着之前有过“不和”(板书),他们为什么不和呢?我们来看看大将军廉颇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并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感情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廉颇的想法,找到矛盾的焦点。
设计意图:既检查了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引起了学生对课题的重视,便于抓住题眼迅速切入课文内容,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
2、接下来,通过询问“如果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你们会怎么做?”来引导学生当将相之间的友情调解员。既然廉颇认为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那么我便引导学生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入手,看看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不厉害?他的官到底该不该升?
设计意图:以解决矛盾为切入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来当友情调解员,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响鼓要用重锤敲。”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会利用充足的时间,通过“读、议、辩、写、演”,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一)读议“完璧归赵”。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画出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老师可以进行适时引导:
1、比如他理直气壮地说„„这句话,可鼓励学生议一议:蔺相如说这句话时为什么会理直气壮?替蔺相如来摆摆理,然后再引导学生理直气壮的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摆理的过程,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为后面的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2、接下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蔺相如抱着和氏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学生各抒己见,最后领悟到蔺相如其实是见机行事,从而体会他的勇敢机智。(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入思考,并学会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同时小组内讨论还可以为一些胆小的学生也提供发言的舞台,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最后我这样小结第一个故事: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以此引发学生共鸣!
(二)读辩“渑池之会”。
1、对于这第二个故事,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辩一辩:这场渑池之会究竟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分出了胜负?让学生从秦国比赵国强大,鼓瑟比击缶高雅等方面,体会到是赵国取得了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保证。
2、接下来,我这样小结第二个故事:蔺相如面对强敌,凭借着拳拳爱国之心和过人的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如果你们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爱国心的人才,你们要不要给他升官?以此引发学生共鸣!
3、在共同学习了前两个故事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既然大家认为蔺相如的官该升,那你们该怎么进行友情调节呢?把你想劝说廉颇的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于是,我在学生已经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安排学生练笔!
(三)读演“负荆请罪”。
1、蔺相如听了你们对廉颇所说的话后非常欣慰,于是一直对廉颇避让三分的他也说了一番话,他是怎么说的?从中你听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2、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所以,同学们看,廉颇现在向蔺相如来“负荆请罪”了,看着图中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的大将军廉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廉颇的知错就改(板书)。
3、现在,画面定格在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同桌间一人扮演廉颇,一人扮演蔺相如,共同来演绎这段“将相和”的佳话。
设计意图:此设计很容易调动学生表演的欲望,同时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老师想说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于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说说为什么?
5、最后我会这样小结第三个故事:是什么让廉颇这样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武将放下架子,负荆请罪?是什么让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蔺相如对廉颇避让三分?引导学生领悟,由不和到和(板书箭头)是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板书)
三、品析名著魅力,总结拓展延伸
1、既然“负荆请罪”的故事已经很好的演绎了将相和,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 设计意图: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段与篇的联系,理清前因后果,解决教学难点。
2、向学生推荐名著:《史记》。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名著之旅”,正符合通过名篇导名著。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并以一副对联:“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结束课程。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简洁的板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将 ————— 相
廉颇 不和→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勇敢机智)
将相和(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
《将相和》教学设计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 李宏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物......
Temp 第 1 页 1114442015-4-14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
《将相和》学案五年级语文石窑小学高锦秀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同桌互查)1、看拼音写汉字。bì 和氏( ) 墙 ( ) 躲( )zhào ( )集 ( )看 预( )jù ( )绝 火 ( ) ( )离zhū ( )位 野( ) 珍( )2、给带......
将相和(缩写)战国时候,秦国最强。有一回,赵王得了珍贵的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写信给赵王,说愿拿十五座城换璧。赵王知道是个骗局,但又不敢直接拒绝。蔺相如说他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