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德育的新途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校开展德育的途径”。
我国高校德育的新途径——基于隐性课程视角
顾斐泠
[摘要]隐蔽性德育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育者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喊口号,不贴标签,“不说而教”。此时的德育不再是大纲化,不再是课程化,不再是讲条条框框、成系统性,而是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养成“德性”。利用隐性课程实施道德教育是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道德教育的好方法。本文从隐性课程的定义出发阐述了我国高校德育的途径及其在隐性课程上的缺失,并借鉴美国高校德育的经验,针对我国高校德育的隐性课程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德育 隐性课程
一.隐性德育的内涵一九六八年美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之后,隐性课程便成为课程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在我国,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了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认识到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除了包括显性德育课程外, 还应该包括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是相对于显性德育课程——教材而言的,它是“广泛地存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的、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它具有非规范性、潜在性、广泛性、累积性的特点,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比显性德育课程更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张华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认为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陈伯璋教授则认为,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及学校领导风格等,这些因素看似无形,但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及其在隐性课程上的缺失目前,我国高校德育课程实施的途径主要有:第一,有“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构成的计划性显性课程。“两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确立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第二,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如党委书记、团委专职干部、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组织实施的各项校内外德育工作或活动以及各种场合进行的道德谈话。第三,由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指向性明显的灌输法,这对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但从受教育者接受心理和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来看,这种方法陈旧、生硬,忽视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仅靠传统的灌输法是不够的。德育的任务是在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系,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要求看,除了继续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还需充分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的影响,这方面美国等国就有比较好的借鉴经验。他们充分利用了隐性课程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和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和潜在的,避免了直接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
三、美国高校德育的经验1.设置通识课程进行德育 美国各大学普遍开设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具体有历史科、公民科、人文科及有关专题。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好公民”。2.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德育 美国大学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增强德育的实效。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类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校庆、国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通过以上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自主、自重、积极探索、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关系的协作态度。这些实践活动也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成为美国大学德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3.运用心理咨询进行德育 心理咨询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里。现在,心理咨询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中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咨询)的道德教育功能较为显著。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划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划,集中了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专家全面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如哈佛大学设有学习咨询处,有24名专职人员,其中7人有心理咨询博士学位, 4人有硕士学位。美国高校对心理咨询人员还有十分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4.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进行德育 美国高校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进行道德教育,倡导美国精神和价值观。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在美国具有典型性。美国首都华盛顿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像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等这样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场所,大都免费向学生开放,宣扬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道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这些社会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四、我国高校德育的新途径——基于隐性课程视角1.注重对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并运用于渗透性德育的实践 学习美国较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成熟的德育理论,很多高校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形式单一,所以可以借鉴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2.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潜在的活动性德育的作用 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各种社团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道德规范。学校也应注重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3.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 学校要在社会各届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堂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家庭,网络世界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4]陈伯璋.潜在课程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5]赵四亮.关于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作者简介: 顾斐泠 讲师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
德育新途径——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以兴趣为纽带,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参加的活动。在校园生活中,学生社团是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为了增长知识、锻炼......
大学生德育新途径探究论文(共14篇)由网友“每天都要喝饮料”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大学生德育新途径探究论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篇1:大学生德育新途......
我国稠油开采方法与国外开采新途径稠油,国外的准确译法叫“重油”。1998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的第7版有一篇题为《重油——下世纪重要能源》的文章,该文章对重油的情况进行了......
推进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高校德育刘有锋白雪峰(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摘要】随着当前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剧增,高校学生的思维和道德水准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道德观......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高校德育工作总结,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