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_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5:00: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也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并且明确指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即: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作为最基础的小学体育教学,我们应该首先在体育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锻炼为出发点,结合小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年龄特征,用新鲜的形式、不同的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他们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一、转变观念,因材施教。

1、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和学校学生的结构特征,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学校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要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

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满堂灌的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更多的采用分组练习活动,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可以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间那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使得优、中、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转变教师观念。主动给自己充电,要改变传说中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世俗偏见,更多地掌握和熟悉其它(比如自然和人文,工具性学科,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知识,要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深刻的理解并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新教材知识,尽可能安排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让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更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观念,合理使用器材。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

当降低,篮球变小一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篮球明星那样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就会更好,战术也更丰富了。这样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但是想通过两、三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课堂上的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因内容空洞,课堂教学其实只是单纯的“游戏”和“活动”,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二、制定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教育学家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第二种 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教师教学的需要。因此,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 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 多

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可以通过室内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以及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以及个体差异,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静动结合。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比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2.课间穿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做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时,可在放一些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动作;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命题活动。在教师讲解完某项体育运动规程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回到家里的“玩”也能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真正做到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单向”转向“多向”。

三、多样化教学,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小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遵循体育教学的三个要素,即讲解、示范和练习。讲解要精炼,生动,有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意义、结构、要领和方法,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1、儿童化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讲解尽量儿童化。因为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当然,示范应具有准确性。首先,教师的示范动作要能准确地显示出动作的技术结构和过程,做到动作规范、姿态优美、幅度大、节奏强。其次,教师示范动作要准确地选择示范的位置和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看清教师的示范动

作。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分别采取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示范的方法。同时,示范还应具有适时性和完整性。在教学的初学阶段,教师可以先做几次完整的示范动作,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技术概念。然后,再根据教学的要求,并结合动作的要领,进行分解示范,让学生了解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动作的印象。

2、兴趣化

小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50米快跑练习中,过去就是一味强调练习次数,时间一长,学生觉得又累又讨厌,如果利用游戏和竞赛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追逐跑、接力跑,以及利用体操棒或实心球进行跨步跑,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步幅。3.游戏化

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而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比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如果只

是利用沙池,学生排队练习,练习密度和成绩都很低。如让学生模仿小兔子的形态和动作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带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看谁跳的动作最好、距离最远,谁最象小兔子。”这样,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最后再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不觉得累和讨厌。又比如,在练习50x8往返跑和400米跑时,就可以运用“追打球”、“螺旋形跑”、“S形跑”等游戏进行耐久跑的练习。既激发学生能积极进行锻炼,又能达到耐久跑的要求,使学生不觉得累和讨厌。以上的游戏完毕后再进行便步走,走成圆圈,再进行一个“找伙伴”的游戏,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用一个唱游来代替,既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最终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因此,在体育课中能有效地贯穿游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有效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的锻炼习惯,是一个长期地、持之以恒的过程。要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出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

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益处。

2012年3月22日

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一)读书做笔记开学伊始,通过指导看图,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的重要性。讲授做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我国颁布的《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由此可见实行文明礼仪......

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培养

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培养做题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发挥作用,甚至会影响他......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实践研究早已证明: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是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反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是......

下载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