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蛙》随想_读中感悟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4:47: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读《蛙》随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中感悟”。

读《蛙》随想

读《蛙》随想

——此书获2012年诺贝尓文学奖

2012年10月,瑞典诺贝尓评奖委员会宣布,把该年度的文学奖授与中国作家莫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迟到的奖项,无疑是件大事。从现代文学发轫的1919年起至今,近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就亚洲而言,我们的东邻日本,南邻印度,北邻俄罗斯,都有作家获此殊荣;唯独这个号称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老大中国,不见一人登上领奖台。个中原因复杂,难以尽述。今择其数端,姑妄言之。其一,是文化的隔膜。

鲁迅的名作《阿正传》,曽由世界大文豪罗曼·罗兰推荐给“诺奖”评委会评选。但有的评委却把这篇深刻揭示中国“国民性”,鞭挞中国人“劣根性”的旷世之作,当成“一个可笑人物的小传”,以其內容浅薄而拒使入围。结果,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便与诺贝尓文学奖失之交臂。

其二是东西方价值观不同。

诺贝尓文学奖授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作者,除莫言外,还有三位,都是前苏联作家。他们是,索尓琴尼·帕尓捷斯納克·萧洛霍夫。前二着都是当是的持不同政见者。后一位的问鼎之作,便是上世纪中期,国人耳熟能详的气势恢宏的史诗式作品《静静的顿河》。这部四卷本大部头小说,以十月革命为背景,反映了居住在顿河流域哥萨克人的悲壮历史。对于这部作品,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因为作品的主人公,既不是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保尓·柯察金;也不是虽有小瑕但不失完璧的夏柏阳。而是一个政治上有污点(国内战争时期当过白卫军),生活上有缺点(和有夫之妇阿克西尼娅有不正当关系)的小人物——葛里高利。作者虽然也歌颂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壮烈牺牲;但却“不分青红皂白的渲染战争的残酷”。因此,这部作品在上世纪20年代一出版,便遭到了苏联文学界的挞伐。要不是斯大林“同志”私下偏爱,出手相援,恐怕萧洛霍夫的命运也和前二位“诺奖”的得主一样,要在西伯利亚劳改营里,度过大半生的流放生活。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上世纪60年代,苏共改革派赫鲁晓夫当政。诺贝尓文学奖的评委们,对这部颇有争议的作品,报以青眼;苏联文学界的掌门人,也俯首迎合。萧洛霍夫才得以走出“社会主义”的国门,登上“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奖台,去领那不久之前还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诺贝尓文学奖。

具有戏剧色彩的是,时任苏共总书记的赫鲁晓夫,竟然亲自出马,陪同这位“暴露社会主义阴暗面”的作家,到瑞典去领奖。一时成为轰动全球的大新闻。

2005年的诺贝尓文学奖,授予居留法国的中国作家高行健。由于他的获奖作品《灵山》所透露出来的价值观,与中国的主流文学相去甚远,在国内也没有引起甚么反响。可见,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增加了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尓文学奖的困难。

其三,是语言的隔阂。

据说,诺贝尓文学奖的评无一人精通汉语。他们所接触的中国作家的作品,都是经过翻译的“二手货”。文学作品一经“倒手”,其光彩便会喪失大半;更何况历史悠久,形态复杂,积淀深厚,包含着诸多文化信息的汉语言文字?有些饱含着民族文化的语言精华,如成语典故·方言土语·格言·谚语,根本无法从博大精深的汉语中,原汁原味的移植到另一种语言当中去。中国语言中的随珠和宝,被不了解它的人当成泥沙瓦跞,也是常见的现象。

有此以上三个原因,百年以来,诺贝尓文学奖无缘于中国作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尓文学奖,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虽然有些意外。但仔细一想,却也在情理之中。莫言1955年出生,获此奖项未及花甲之年,是中国文坛的少壮派。他的作品大都写在改革开放以后。其经历和见解,自然与他的前辈们不同。其创作内容的开放,表现手法的新颖,亦远非老一辈作家所能企及。

即以此次获奖的小说《蛙》来说,它的题材就很特殊。作品内容所涉及得的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亲身经历,却又讳莫如深的“计划生育”这个话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节制生育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获此成果所采取的有些手段,对于笃信上帝的西方世界的基督徒来说,就觉得匪夷所思。例如“打胎”。

西方国家有些人,也要节制生育。但他们大多采取种种手段,把胎儿拒之“门”外,一旦受精卵在子宫里坐胎,在基督徒看来,就是上帝赋于人間的一个生命,他(她)就有了生的权利。你把他(她)打掉,无异于故意杀人。因此,许多西方国家严禁堕胎,有的国家对违犯着要典以重刑。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墨西哥电影《生的权利》,讲的就是这一方面的故事。

而我们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打胎不犯法,而且利用法侓和行政手段使之合法化。人们心安理得去医院堕胎,不论“患者”还是医生,都不存在对已经形成的生命的敬畏和怜悯。在我们这个无神论的国度,只有胎儿呱呱坠地,他(她)才有生的权利。

莫言的小说《蛙》所触及的,正是这样一个东西方理念大相径廷的题材。对于诺贝尓文学评奖的委员们来说,它显得既新奇又刺激。评委诸公認为莫言得小说《蛙》“生动的展示60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其实是节育史),讲的就是这部小说在题材方面的特色。

好的题材只是文学作品成功的一个方面,要想让它流传千古,有口皆碑,必须得使作品中的人物“立”起来。莫言深谙此道,因此他倾力去打造“姑姑”这个主要人物。像一切成功的作品一样,姑姑不是单面人,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多面体。

作为的个产科大夫,她是迎接生命到人間的天使;作为一个乡村的“计划生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着者”,她又是一个扼杀生命于腹中的“魔鬼”。

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她先是以天使的身份出现的。姑姑有一段光荣的历史,“她经常怀念1953——1957那一段日子”,“那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姑姑的黄金时代”。那时侯,中国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妇女们争先恐后的怀孕”。姑姑这位产科医生四处奔忙,“高密东北乡十八个村庄里,每条街道·每个胡同,都留下了她的自行车辙,大多数人家的院子里都留下了她的脚印”。每当谈起这段往事的时侯,“她眼睛发亮心驰神往的说,那时侯我就是菩萨,我就是送子娘娘。”这是侯的姑姑是一位天使。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姑姑转换了角色。她成了“公社计划生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同是也是实施者”。这位妇产医生的工作重点,也由接生変成了节育。

但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发下去的避孕套,人们常常扔掉,有的“成了孩子们的玩具”。“送给妇女们的避孕药,妇女们都嫌副作用大而拒绝使用。即使当场逼着她们吞下去,但一转身,她们就用手指或者筷子探喉,将那药片吐出来”。后来对象由女人转为男人,“结扎输精管的技术应运而生”,在“轰轰烈烈的男扎高潮中,姑姑全公社共做了648例男扎手术”。

不过,这些措施并不能阻止那些甘冒风险,决心生育的人们。因为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劳力多便会生活好的现实的刺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常常使一些人铤而走险。

连姑姑那个在部队上当干部的侄儿小跑的媳妇——王仁美也违法怀上了第二胎。但姑姑是一位“政策”的坚定的维护者,如果违犯了计划生育政策,即使亲人她也当“人”不让。姑姑决心大义灭亲。

她“带领着一个阵容庞大的计划生育特别工作队”,自任队长,“公社武装部副部长是副队长”“还有六个身强力壮的民兵”。“工作队有一台安装了高音啦叭的面包车,还有一台马力巨大的链轨拖拉机”,这个阵容庞大的工作队,冲进了王仁美藏身的娘家所在的村庄,以拔树毁屋相威胁,硬是逼着自己的侄儿媳妇,要把腹中已经怀了七个月的孩子打掉!王仁美被逼无奈,只好答应了姑姑的要求。她的手术由姑姑亲自操刀。产妇微笑着走进了手术室,而推出来的却是“一塊白布单子蒙住了头的王仁美的尸体”!孕妇和胎儿双双死在手术台上。这是死在姑姑手里的第一对母子。但是更慘烈的悲剧还在后面。

陈鼻的妻子王胆怀上了第二胎,姑姑闻讯后“令人砸开铁锁,冲入院内”,可已经“人去院空”。因为王胆事先得到消息,早已远走高飞。不过执着的姑姑还是知到了她的藏身所在。原来身怀有孕的王胆,为了避免腹中的胎儿被打掉,从家里逃出来之后,躲在自造的木筏里,在胶河上过起了漂流生活。姑姑得知后,乘坐她的“流线型快艇”,带领她的计划生育工作队,去追捕“逃犯”。躲藏在木筏上的王胆和她的丈夫陈鼻,闻讯后立即撑起木筏逃跑。于是胶河上便演出了一场“流线型快艇追木筏”的惊险剧。

但简陋的木筏,哪能躲得过现代化的快艇的追赶?“姑姑的船从木筏队中斜插过去,冲向在前方单独漂流的王家木筏”。这时的王胆将要临盆,她纵身跳入水中,想接借此拖延时間,好让那孩子生出来,以取得“生得权利”。不料却被人救了起来,陈鼻把她揽在怀里。突然王胆发出了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撕肝裂胆的哭叫声”。姑姑听到后,凭着产科医生的经验,断定王胆是难产。作为一名产科医生,姑姑只好到木筏上为产妇接生,经过一番折腾,胎儿呱呱坠地了,但此时的王胆,“她的血流光了”,“脸上的金色渐渐消退,変成灰白的颜色。她的眼睛睁着,但已经放不出光芒了。”又一个“超生”产妇死在姑姑手里。再加上张拳的媳妇,被她整死的超生产妇已经有三个了。更何况还有成百上千未出生的孩子,死在她的刀下!······于是这位曾经是迎接生命到人間的天使,変成了残害生命的恶魔。她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也被乡亲们看成国民党的还乡团。但姑姑做这些“坏”事的时侯丝毫不感到内疚,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从事一项高尚的事业,做的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好事。这样看来,那些死在姑姑手里的“超生”产妇和“超生”胎儿固然无辜,姑姑也没有什么罪过,她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一辈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姑姑的晚年,对她当年的所作所为充满了悔恨和自责,每天晚上她都失眠。人们劝她服安眠药,她说:“安眠药对我已经不起作用了。”“我是医生!我告诉你,这不是病,是报应的时辰到了,那些讨债鬼们,到了他们跟我算总帐的时候了。每当夜深人靜时,那只猫头鹰在树上哇哇叫的时候,他们就来了。他们浑身是血,哇哇号哭着,跟那些缺腿少爪的青蛙混在一起。他们的哭声和青蛙的叫声也混成一片,分不清彼此。他们追得我满院子逃跑。”“按说我这辈子也没有做过甚么恶事······那些事儿······算不算恶事?”诺贝尓文学评奖委员会認为,莫言的小说《蛙》,“深度的呈现出中国人对生命的敬重,悲悯和罪感”,大概就在于此吧!莫言笔下的姑姑这个文学形象,除了有传统文学名家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之外,还有现代主义的文学形象惯有的象征意义,这个虚拟的形象还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既有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一面,也有漠视生命,有悖人性的一面。

在艺术方面,莫言所遵循的创作方法,也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一位当代中国伟人所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而是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得基础上,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段。翻开一部世界文学史,自从文学诞生之日起,两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便统治着文坛。或交替出现,或并行不悖。就欧洲来说,18世纪是浪漫主义的天下,而19世纪则是现实主义大行其道:法国的巴尓扎克,英国的狄斯,德国的托马斯·曼,俄国的托尓斯太,群星辉耀,佳作纷呈。20世纪初,奥地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卡夫卡的一篇《変形记“,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现代主义的诞生。现代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大胆挑战。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客观的再现”生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而现代主义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标榜“自我”,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其艺术表现手法,也突破了传统的叙述和描写,而运用了暗示·象征·隐喻·反讽·直白等方法。章法上也改変了过去的按照时空顺序讲故事的方法。在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时空转换,本末倒置,场景眺跃,使得那些习惯于欣赏有头有尾故事的人们,大伤脑筋。但文学艺术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文坛是现实主义的天下;那么20世纪便是现代主义唱主角。一时风靡全球,先后出现过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诺贝尓文学奖的得主,也由法国的罗曼·罗兰,英国的萧伯纳,美国的海明威,这些现实主义作家,让位给现代主义作家,如日本的大江健三郎等。

就中国的现代文学而言,由于种种原因,现代主义一直未成气侯。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甚至被指斥为“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被拒之门外。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文化艺术也“门”该一面,现代主义趁势而入。先是诗歌,顾城等人率先起步;后是小说,王蒙的“意识流”先声夺人。但热闹了一阵便沉寂下来。除了有些人还写一些“谁也看不懂的”诗歌之外,说到小说,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去。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除了大胆的性描写之外,似乎别无新意,而路遥的五卷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那简直就是柳青《创业史》的翻版。就在此时,山东汉子莫言登台亮相,他一出场就显得于众不同。以莫言的早期作品《红高粱家族》为例:小说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高密地区,但其主人公,可不是高·大·全的抗日英雄,而是响马头子余占鳌。他虽然跟日本鬼子对着干,但并不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头上长角,身上长刺,难以驯服。作者笔下的战争场面,充满了血腥味道和恐怖气氛,连爷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也漾溢着原始的野性······题材新颖,人物另类,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

就艺术方面来说,作者也没有遵照传统的叙事手法,按照时間和空間顺序去讲故事,而是把现实·回忆·想像交织在一起,时間和空間不断変换,构成一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图画。在描写手法上,那无边无际的红高粱,显然不只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其象征和隐喻的意义十分明显:它象征着流淌的鲜血,炽热的爱情,民族的精魂······这些都十分的“现代”化。张艺谋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把它移植上银幕,结果影片获得了和奥斯卡金像奖有同等份量的,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这个奖项的获得也暗示着莫言作品将来的走向。

此后的几部作品,如,《丰乳肥臀》《四十一炮》《酒国》,大体上都沿袭了这种“现代主义”风格。此次获诺贝尓文学奖的摘桂之作《蛙》,可以说是集其大成的一部力作。首先看书名那个《蛙》字,乍一看,似乎与其内容毫不相干。但是,读罢全书掩卷深思,就会发现它有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意义。蛙与“娲”同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鼻祖,她补天之余,抟泥造人,孕育出神州大地的芸芸众生,此其一;蛙在水中繁殖,体外受精,那成千上万的小蚵蚪,又象征着人类的繁衍能力,生生不息,此其二;“蛙·哇·娃三字同音异体”,娃娃一出娘胎,便哇哇哇的哭叫,此其三;初生的婴儿,北方人叫娃娃,甚至长大成人“娃”名不改,此其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蛙》是一部小说,小说属于叙事文学,但这部作品每部均以“尊敬的衫谷义人先生”的书信格式开头。在小说的末尾,又植入了一个九幕话剧剧本。从传统的观点看来,它简直是一锅不伦不类的大杂烩。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长篇小说的最后一章,大都要交待人物的结局。如因循守旧,步他人后尘,就会给人以千人一腔的感觉。而如果运用戏剧手段,就可以纵合各种艺术,高度集中凝炼的去塑造人物;又能以导具·布景映衬人物。如篇末点题的“那个穿红肚兜的小孩子率领着那群残疾青蛙从山洞里爬出来”,象征意味很浓的场面,如果单纯用文字去叙述而不借助舞台,就不会有那样妙不可言艺术效果。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认为,莫言的《蛙》“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間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指得就是这种现代主义的风格。莫言声称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的一位评委,也赞扬莫言擅长讲故事。笔者在读莫言的作品时,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他的作品所使用的文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由绚丽多彩向扑实无华回归的现象。如果说他前期的作品,是悬挂在卢浮宫画廊里的色彩艳丽的油画;那么,《蛙》则是在中国大地上庙宇寺观里,随处可见的单线平涂的壁画。这种回归既标志着作者在艺术上的成熟,也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

中国小说就起源于讲故事。它的滥觞就是魏晉时期的《志怪》。志怪者,就是把一些怪异之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供人们阅读消遣。到了唐朝,文人们把一些民间的奇闻异事,演绎成情节曲折的故事,那便是《传奇》。宋朝的“说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讲故事。那时,汴京的勾栏瓦肆遍布大街小巷,据记载,当时的说话名家不下百人。文人们把说话人讲的故事记录下来,称作《话本》。它们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的前身。明清以降,从《三言》《二拍》到四大名著,那一部不是以讲故事见长? 讲故事,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色。

莫言的作品在引进西方表现手段的同时,更继承了中国文学善于讲故事的传统。他的获奖之作《蛙》,就结构而言是一个个故事的组合;从语言来说,就像一位“说话人”娓娓动听的讲说他的《话本》。这恰好印证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可见,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创新固不可少,传统更不能丢。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人来说,的确是件百年不遇的文化盛事。但

是,在这个严肃文学已经被彻底边缘化了的时代,它并没有引起像赵本山在春节晚会上的一出小品的演出·赵薇主演的还珠格格初上银幕那样的轰动。更何况在当今这个以金钱论英雄的国度里,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余载”呕心沥血打造出来的,承载着中国人百余年来梦想的力作,仅获得了能在北京购置一套小康住宅的几个奖金。与那些不费吹灰之力,一夜之间暴富起来的房老板·煤老板相比,简直寒伧的难以启齿。

不过,对于那些热爱中国文学·关心中国文学命运的人来说,莫言的获奖仍然显得意义非凡。我们并不期盼它能使严肃文学复归本位,重振雄风;但借此东风,去吹开那冻土下的坚果,去拂绿那冰雪中的小草,该不是奢望吧!

2012年12月13日大雪纷飞之夜

董怀庆

读《蛙》有感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师的小说,一口气读完了《蛙》。小说带着我走进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让我似乎真切的和他们存在过一样。我难过,我愤怒,我鄙视,但是这都不能让我离开这本书半途丢掉,因......

读蛙有感

读《蛙》有感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序言真正认识莫言,是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上所熟知的,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因此为了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

读《蛙》有感

读《蛙》有感初次见到《蛙》这个书名,丝毫不解其意,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本不太好看的书,但读完后我又一次体会到不能只凭经验下定论。先说说我对书名的理解。我认为有三层意思......

读《蛙》有感

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和悲悯——读《蛙》后感本想用一些中性的语句来做标题,思来想去,好像只有《蛙》封面上这沉重的引言可以全面的表述主题。《蛙》,是当前中国最红作......

蛙鸣(读《蛙》心得)

蛙鸣(读完《蛙》思绪万千,不能平静,便写下这些话,希望能与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共享。)“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生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

下载读《蛙》随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蛙》随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读中感悟 随想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