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5年
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二OO六年五月
2005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2005年,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生态省建设取得新进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的同时,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省空气、河流、湖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和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一、水环境
状况
2005年我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继续保持良好。82.3%的监测河段、87.5%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河流、湖库水质总体和2004年基本持平。近岸海域以一、二类海水为主,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4%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地下水质优良。但部分地表水体仍存在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附近的局部海域和部分养殖集中区海域受到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的污染。
1、地表水
河流 监测河段中Ⅰ、Ⅱ类水质占58.1%,Ⅲ类水质占24.2%,Ⅳ类、劣Ⅴ类水质分别占16.1%、1.6%。Ⅳ、劣Ⅴ类水质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南渡江个别支流的局部河段,以城镇河段及入海口河段居多;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2005年上半年,受大气降水减少影响,河流水体稀释及自净能力降低,部分河段水质下降,河流水质总体较上年度同期有所下降;下半年,全省普遍降雨,水体稀释能力逐渐提高,全年水质总体和上年度基本持平。
南渡江 干流水质优,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以Ⅱ类水质为主;支流龙州河水质优,海甸溪为轻度污染。水质总体和2004年相当。
万泉河 干流水质优,所有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水质总体与2004年相当。
昌化江 干流水质优,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以Ⅱ类水质为主;支流什运河、南圣河和石碌河水质均为优,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总体与2004年基本相当。
中小河流 在监测的16条河流33个河段中,72.7%的监测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Ⅳ类、劣Ⅴ类水质河段分别占24.3%、3.0%,主要分布在东部文昌河和文教河,南部宁远河和三亚河以及藤桥河,北部北门江和文澜江的局部河段。水质总体与2004年基本相当。
城市河段 在流经县城以上城镇的10条河流11个监测河段中,72.7%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Ⅳ类、劣Ⅴ类水质河段分别占18.2%和9.1%。水质总体与2004年基本相当。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除了深田水库外,所监测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且以Ⅱ类水质为主。水质总体和2004年持平。
湖库 开展监测的16座主要湖库中,87.5%的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Ⅰ、Ⅱ类水质湖库占50.0%,Ⅲ类水质湖库占37.5%,Ⅳ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库分别占6.25%和6.25%。水质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的湖库有松涛水库、石碌水库、高坡岭水库、水源池水库、赤田水库、探贡水库、南丽湖和广坝水库;水质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湖库为永庄水库、太平山水库、春江水库、福山水库、沙河水库和万宁水库;深田水库和沙坡水库水质分别为Ⅳ类和劣Ⅴ类。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湖库水质主要受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及氮磷营养盐的影响。2005年上半年因降水较少,湖库蓄水量减少,受有机物及氮磷营养盐影响,湖质水质总体较上年度同期有所下降;下半年全省普遍降雨,湖库蓄水量逐渐增加,全年水质总体和2004年基本持平。
2、近岸海域
近岸海域以一、二类海水为主,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4%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13.6%的监测海域未能达到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总体上看,我省劣二类海水主要受化学需氧量、无机氮、石油类、活性磷酸盐和溶解氧的影响。
东部海域 文昌、琼海、万宁近岸91.0%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81.8%监测海域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除万宁小海为劣四类海水,其它监测海域均为一、二类海水。万宁小海近岸未能达到二类海水管理目标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文昌东郊椰林近岸海域未能达到一类海水管理目标的要求。
南部海域 三亚、陵水、乐东近岸76.9%的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92.3%监测海域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除三亚河入海口和三亚港口附近海域水质为三类或四类,其它监测海域水质均符合海水一、二类标准。三亚河入海口潮见桥附近海域受生活污水的影响,水质为四类,未能达到三类海水管理目标的要求。
西部海域 东方、昌江、儋州和临高近岸72.8%的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72.7%监测海域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昌江、儋州至临高近岸所有监测海域均为一、二类海水;东方近岸监测海域受化学需氧量影响,均为三类海水。
北部海域 海口、澄迈近岸88.9%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所有监测海域水质均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的要求。海口秀英港附近海域为三类海水,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无机氮;其余监测海域均为一、二类海水。
3、地下水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主要开采区大部分水质为Ⅱ、Ⅲ类,符合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标准。海口地区地下水潜水层水质总体良好,水质和2004年相比有较大改善,但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质仍然受污染。潜水层水质主要超标组份为亚硝酸盐,承压水层水质总体良好。
地下水水位总体基本稳定。海口地区承压水水位呈稳定~弱下降趋势、漏斗面积略微扩大;三亚市矿泉水、热矿水和琼海市官塘地区热矿水水位基本稳定;万宁市兴隆地区矿泉水水位下降2.23m。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5274.1万吨,比2004年增加6.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428.1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7846万吨,分别比2004年增加7.7%、6.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6%,与2004年基本持平。全省城市镇污水处理率达59.8%。废水中COD排放量95093.7吨,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1766.4吨,比2004年减少0.3%;生活污水COD排放量83327.3吨,比2004年增加3.0%。
措施与行动
●加强江河保护立法 完成《海南省南渡江生态保护规定》草案制定,经省政府审定报省人大。开展海南省万泉河生态保护的立法调研。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 制定下发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意见》,规范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和监管。环评制度执行率96.0%,当年建成投产项目“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96.4%。开展《环评法》实施的执法检查,对519家建设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清查,严肃处理违法行为。开展小水电项目的专项清查工作,责令10家违法违规小水电项目停建、补办环保审批手续。
●积极开展执法检查 配合省人大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暨海南江河环保世纪行活动,通过检查促进水污染规划的落实,纠正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各种违法行为,增强全社会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强化污染治理和排污申报工作 全面开展排污申报工作,建立了全省排污申报登记汇总数据库,全年有1357家企业进行了废水排污申报登记,发放废水排污许可证1004份。继续加大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废水治理投资7948.01万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47万吨/日。
●开展环保专项整治 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省共出动9767人次,检查排污企业2686家,查处违法排污企业250家,其中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有关规定135家、超标排放污染物109家、“十五小”企业5家、违反排污申报和收费制度1家。
●加强城市综合整治定量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 全省8个市均开展了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18个市、县均开展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推动我省环境保护工作。
二、大气环境
状况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均值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仅个别城市(镇)出现超一级标准的现象。
1、区域环境空气
全省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仅总悬浮颗粒物对局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有轻微影响,南部、西部区域分别有0.6%、1.2%的日均浓度值超国家一级标准。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006mg/Nm3、0.011mg/Nm3和0.043mg/Nm3,与2004年基本相当。
2、城市(镇)空气
所有监测城市(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大部分城市(镇)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符合一级标准,自然降尘均低于8吨/平方公里·月参照标准;少数城市(镇)受到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自然降尘的轻微影响。昌江石碌镇受颗粒物的影响相对较大,有27.8%的日平均浓度值超过一级标准,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海口市区、三亚市区、儋州那大镇分别有16.7%、5.8%、2.7%的日平均浓度值超过一级标准,但年均值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5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910.2亿立方米,比2004年增加43.5%。废气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25.5吨,比2004年减少1.2%,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0225.0吨,比2004年增加0.8%,工业烟尘去除量比2004年增加8.0%;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0642.8吨,比2004年减少0.3%,工业粉尘去除率为91.2%,与2004年基本持平。
措施与行动
●加强城市机动车管理和污染防治 广泛宣传和贯彻执行“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制度”。制订了《海南省在用机动车定期检测技术要求(试行)》(草案),加强对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单位的资质检查,组织全省在用机动车检测管理人员培训班。推进燃气汽车改造工程,建成了一座11万立方米CNG加气母站和12座加气子站,推广燃气汽车3500辆。
●强化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污染防治 共有433家企业进行了大气污染物排污申报登记,发放排污许可证145份。全年共投资3638.3万元治理废气,新增废气处理能力199.9万标立方米/时。废气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全省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
●加强城镇烟尘控制区管理 全年新增烟尘控制区面积21.83 km2,其中三亚市扩建一类区面积8.53km2,东方市新建一类区面积11.52 km2、二类区面积1.78km2,较好地改善了建成区空气环境质量。城镇烟尘控制区大气污染源100%达标。
●创建臭氧层友好省 2005年9月16日,我省和全国11个省市在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纪念大会上共同签署了《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倡议书》,宣布在2006年7月1日前淘汰省内CFCs和哈龙。为切实履行倡议的责任和义务,我省12月27日颁发了《关于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通告》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展创建臭氧层友好省的各项工作。
●推广清洁能源利用 加快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在文昌高隆湾白金海岸和海口万绿园等地建设了太阳能照明系统示范工程,全省风力发电装机8755千瓦,年发电量1300万千瓦时,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30千瓦和太阳能热水器5万平方米。
三、固体废物
状况
200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25.9万吨,比2004年增加12.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分别为86.6万吨、38.5万吨和0.8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8.8%,均比2004年有所增加。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04万吨。
全省城市(镇)年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15.00万吨,清运率、处理率均为100%;其中无害化处理量为65.4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56.8%。
措施与行动
●加强医疗废物污染防治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我省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医疗废物的管理力度,扩大医疗废物收集网络提高医疗废物集中安全焚烧处理率,对医疗废物集中安全焚烧处理全过程进行监管。
●加强废物进口管理工作 按照“属地管理、风险评价、三级审批”和“严格管理、从严审批、总量控制、结构合理”的原则,把好废物进口审批关,严防境外污染转嫁到我省。同时,加强废物加工利用环节管理,防范污染事故发生;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2005年共有4家企业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第七类废物进口定点加工单位,有6家企业申请进口废物加工利用。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全年共投资2129.1万元治理固体废物。投资近20万元建设了全省放射性废物临时处置库。严格执行辐射环境管理制度,完成了21家涉源单位申领辐射安全工作许可证和环评审核文件等手续。
●消除“白色污染” 我省进一步采取措施,开展消除“白色污染”工作。一是加强立法工作,省法制办主持召开了消除“白色污染”立法听证会,积极开展立法前的调研工作;二是继续开展消除“白色污染”的宣传,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消除“白色污染”工作;三是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法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发泡餐具,净化环保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市场。据估算,2005年全省可降解塑料袋生产规模达3000吨/年。
四、声环境
状况
城市(镇)噪声污染依然突出。道路交通噪声在开展监测的14个城市(镇)中,有13个城市(镇)存在超标路段,个别城镇所有监测路段全部超标。区域环境噪声有45.5%的监测城市(镇)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和生活噪声影响。
1、道路交通噪声
城市(镇)交通噪声污染较重。全省监测城市(镇)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63.7-76.5分贝,平均值为68.0分贝,较2004年上升0.2分贝。在监测的263公里的城市(镇)主次交通干线中,有24.5%的路段等效声级值超过国家标准。在开展监测的14个城市(镇)中,除东方八所镇外,均存在超标路段,昌江石碌镇、屯昌屯城镇昼间年平均等效声级均超过国家标准70分贝限值。海口市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7.7分贝,基本保持2004年水平;三亚市等效声级平均值69.5分贝,比2004年上升1.7分贝。
2、区域环境噪声
监测的主要城市(镇)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47.7-55.8分贝。在开展昼间监测的11个城市(镇)中,儋州那大镇、琼海嘉积镇、东方八所镇、白沙牙叉镇、定安定城镇、陵水陵城镇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年平均等效声级值符合国家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标准;海口市、三亚市、万宁万城镇、文昌文城镇、屯昌屯城镇受到一定污染,年平均等效声级值符合二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标准,个别城镇仅符合三类区(工业区)标准。海口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5.8分贝,三亚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5.7分贝,均符合国家二类区标准,基本保持2004年水平。
措施与行动
●加强立法和监督管理 加强交通运输车辆的管理,禁止在市区鸣笛和行驶农用车辆及大型货车,控制城市交通噪声污染,及时处理各种噪声污染群众投诉案件。
●加强城市噪声达标区管理 海口、三亚等城市建成的噪声达标区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
●开展高考和中考期间噪声污染控制专项行动
严格控制高考和中考期间的噪声污染,通过新闻媒介发布公告,设立举报电话,并开展噪声污染控制巡查。
五、生态环境
状况
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森林覆盖率较高,天然林保护基本完好,海防林基本合拢;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基本平衡,海岸线基本稳定;城镇、农村生态环境良好。随着生态省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行为有所遏制;维系生态功能的各生态系统基本能满足服务功能要求,海南岛生态核心区域的中部和海岸带的生态安全得到保障。但是,毁林开荒、毁林养殖、毁林采矿、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等生态破坏事件仍时有发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1、土地、耕地
2005年全省土地、耕地保护总体良好。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2005年建设项目用地通过采取与田、水、路、林、村等综合开发整理项目相挂钩方式开展耕地补充工作,年内建设占用耕地348.2公顷,补充耕地368.9公顷,实现耕地面积保持占补平衡,林地基本保持占补有余。我省耕地利用重用轻养现象较普遍,在土地经营管理上,偏重施用化肥轻视施用有机肥,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地退化,耕地资源面临较大压力,2005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54733公顷。
2、植被
海南岛植被种类繁多,从滨海沙滩到中部山地,分别分布有人工林、红树林、砂生草原多刺灌丛、稀树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矮林、园地等类型。2005年末我省森林覆盖率达55.5%。局部地区仍存在毁林开荒、毁林养殖、毁林采石等现象。
3、生物多样性
全省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600种,占全国的15%,其中海南特有种600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6种,二、三级保护42种;有乔灌木1400种,占全国的28.6%,其中800多种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438种列为国家商品林;约有2500种药用植物,占全国的30%。陆栖脊椎动物有622种,其中两栖类有39种,占全国的18.8%;爬行类116种,占全国的33%;鸟类355种,占全国的30.7%;兽类112种,占全国的18.6%;其中23种为海南特有种;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02种,省级保护动物32种。各类海洋生物3000种以上,其中鱼的种类超过1000种,有经济价值的200多种,贝类有491种,藻类有100多种。我省生物多样性总体保存较好,有些濒危种群还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目前乱砍滥伐野生植物和乱捕滥猎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4、海岸带
我省海岸带生态环境优越,发育和保存了多种多样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海岸带生态系统主要有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以及河口、泻湖等类型的生态系统。我省海岸带生态系统基本平衡,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防风林、红树林等海岸防护林系统基本完善,但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局部地区存在断带。局部海防林由于部分海防林林木是刚栽种不久的幼树林,或是遭受人为和自然灾害破坏后的残次林,防护功能降低,抗击台风、抵御风沙和调节气候等能力下降。高位池养殖、采矿等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给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恢复带来一定的压力。
措施与行动
●开展生态立法工作 省人大审议通过《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年修编)》;完成《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和《海南中部山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修编,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组织制订了《海南省生态市生态县创建工作指导意见》。
●开展海南省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试点工作 2005年完成了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支出和污染治理情况调查等九项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核算的主要数据,正在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2005年新建无公害瓜果菜基地20万亩,全省无公害瓜果菜基地面积累计达到200万亩,累计有102家企业164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9家企业5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全省无公害瓜果菜检测合格率达到97%,无公害产品出岛销售量超过343.万吨,产值72.7亿元。●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和培育生态文化 各城市加强城市河道、湖泊岸堤绿化美化等城市绿化建设,城镇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全省城市镇绿地面积为6924.5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5942.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8.7%,绿地率2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61平方米。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新建文明生态村503个,累计达到5300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2.8%。开展文明生态集镇和文明生态小区的创建工作。组织开展了“安全文明生态学校”的创建活动和各种形式的生态文化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生态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
●加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监控管理的“零报告”制度,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控,全年共处理了生态环境举报信件1664起,妥善处理了环境污染事故5起,处理率达100%,结案率达99%。
●继续加强土地依法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加强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土地,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管理,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截止12月31日,获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共105宗(含去年上报国务院今年审批的项目),面积为2322.97公顷。
●加强耕地保护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新土地法实施以来连续7年耕地占补平衡。实施以土壤养分调查、监测、新肥料试验和配方施肥为重点的土肥技术推广,控制耕地质量退化。开展基本农田保护调研和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示范区工作,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存在问题的整改。
●推进生态林业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 2005年,继续推进浆纸林、退耕还林、“三边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全年完成浆纸林造林面积43333公顷,海、城和边路防护林造林共4482.4公顷。文昌、昌江、万宁三个市县共完成了采空矿区生态复垦面积270公顷,昌化江出海口区域土地荒漠化治理造林面积280公顷,治理文昌沙化土地面积400公顷。完成儋州、澄迈、海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20公顷。生态退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恢复和改善。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组织开展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适应变化世界的生物保障”为主题的一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启动《海南外来入侵物种(植物)现状调查》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野生植物和乱捕滥猎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开展了珊瑚礁保护联合行动和鸟类保护专项行动。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以及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能力建设和资源本底调查。组织有关专家对海南昌江保梅岭、昌化龙血树、东方黑脸琵鹭等拟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督促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做好内部功能区划工作。截止2005年底,全省共有6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0.8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约8.52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23个,面积263.02万公顷。
六、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状况
1、气候变化
2005年全年气候年景属于差年景。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23.5-26.4℃,比常年偏高0.4-0.8℃;全省年平均气温偏高,为1961年以来的第四高值。年日照时数1407.4-2521.0小时,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偏少。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737.7毫米)接近常年,各地年降水量949.7-2538.2毫米,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但1-7月中旬,全省降水持续偏少,各地出现1977年以来最严重的跨年度旱情。2005年我省受热带气旋影响个数较常年略偏少,登陆个数接近常年,其中0518号台风“达维”对我省影响重大。
2、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2005年我省受干旱、热带气旋、雷击、冰雹、龙卷风等气象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重大。上半年受干旱影响严重,河流来水量和水利工程蓄水量明显减少,最大的松涛水库蓄水量仅占正常库容的21.6%;由于持续严重干旱触发的蝗虫大发生为历年之最;干旱造成我省经济作物损失18.3亿元,全省农畜海渔业、电力等直接经济损失20.5亿元。台风“达维”为继1973年14号台风之后登陆本岛的最强台风,对我省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水利设施方面均造成重大影响,直接经济损失约达93.36亿元;造成我省18个市县222个乡镇630.54万人受灾,死亡21人,倒塌房屋3.2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16.46亿元。
地质灾害 2005年度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296处,其中滑坡55处,崩塌236处,泥石流4处、地面塌陷1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918万元。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在我省中南部,受“达维”台风影响,保亭、三亚、五指山、琼中和白沙等市县山区公路边坡、矿山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区域发生地质灾害次数大幅增多,危害程度较大。
本公报资料由省建设厅、省统计局、省气象局、省水利局、省林业局等有关部门提供。
2006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2006年,我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环境保护、生态省建设取得新成效。在社会经济呈现出速......
大理州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现将大理州2012年环境状况予以公布。大理州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二○一三年六月五日大理州2012年环境状况公......
2007年龙岩市环境状况公报发布时间:2008-6-3 11:25:23根据《福建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现将我市2007年度环境状况公告如下:一.综述2007年,龙岩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
2013年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综述2013年,全市环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环保为民惠民理念,大力推进治污减排,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
2006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现发布2006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希望通过《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的发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