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霍金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励志故事霍金”。
杨振宁与霍金
霍金的励志和精神力量,我十分佩服,他一生的奋斗和杰出成就,也有目共睹。但在前沿物理学的贡献,在物理学大师里,他的物理学成就,却不是顶尖成果。
如果要评选“爱因斯坦后的第一人”的话,杨振宁先生和其他同等伟大的前沿物理学家才有资格入围。但很遗憾的是,如今在中国打开网络输入霍金两个字,出来的全是各种溢美之词;而打开网络输入杨振宁三个字,则大部分都是一些诽谤谣言或花边新闻,甚至还有许多恶毒的诋毁和羞辱之语。
今天说这些 , 并不是要贬低谁或抬高谁,只是想要客观地讲清楚事实。客观事实是:霍金当然是十分了不起的,值得宣传和纪念以及学习的。而杨振宁同样也是了不起的,同样值得我们宣传和学习。
在2000年的时候,《自然》杂志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杨振宁先生在这个评选中名列第18位,并且他还是这个榜单里唯一 一个活着的物理学家。与杨振宁先生一同登上这个榜单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经作古的大师,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等……。
但是,现实却是我们常见迷恋霍金,少有崇拜杨振宁。很多人转发霍金去世的新闻,其实他根本就没有看过霍金的物理学科普书籍,或者根本就看不懂。甚至,他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霍金。他们转发霍金只是为了假装自己有文化、热爱物理学。
不过很可笑的是,这群人当中有一部分人,平时也很喜欢转发关于诋毁杨振宁先生的谣言、或无关紧要的花边新闻。
关键在于,是哪些人在煽动骂他,又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难道就因为杨振宁先生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娶了与他年龄相差悬殊的翁帆?还是因为他在建国初期没有回国?但事实上,网上关于他的这些言论都是极其偏激、断章取义的。翁帆家庭富裕,根本不是为了杨振宁的钱财;人家本来就是个学霸,是清华的博士。在学霸的精神世界里,只有高山仰止的终极学霸才值得自己仰慕。而杨振宁,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吧。
并且,根据权威渠道提供的材料显示,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终在为中国物理学做奉献。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老先生还积极发声,坚决支持邓老。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因此,当时大家的意见都是,希望他继续留在国外发挥作用。
1971年,杨振宁开始回到中国旅居并开展物理学教育以及讲座。七十年代的中国,并非像今天一样富足,而是依旧十分贫穷落后,很多家庭都吃不饱饭,还有数亿人在温饱线上挣扎。
由于当时国内局势和经济形势依然很不乐观,所以物理学科的科研条件和物理学科的知识储备都十分短缺,很多方面的研究都是一片空白。因此杨振宁回到中国旅居后,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给了国家。然后,全身心地投入了搭建前沿物理学教育体系的工作当中。
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县数学奖”相继成立。
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全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清华大学盖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姚期志,一幢给林家翘,姚和林都是杨振宁劝回来的。
杨振宁以物理学第一人的身份,用“面子”为中国请回多少人才 ? 为中国科学家打开了怎样的视野?与世界科技前沿拉近了多少距离?
他如今尽管已经90多岁,却依然会给本科生上课,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启发指引着这些中国科学界的未来人才。
所以,杨振宁不仅科学成绩令世界瞩目,他给我们国家带来的贡献也同样是巨大的,其中很多都是改变中国明天的宝贵资源。
他,独自一人把清华大学的冷原子凝聚态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他,义务参与建设了中国六十多个一流的物理实验室。
他,全身心投入了中国物理学的教学工作,开展诸多免费讲座交流和实验指导。——也就是说,他和钱学森、邓稼先、于敏一样,同样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伟大科学家。
但现在,仍然有不少中国人仍然被带路党带偏,宁愿相信攻击杨振宁的言论,也不相信他的真实事迹?这难道不可怕吗? 还有那条流传甚广的谣言,是说杨振宁曾经问病床上的邓稼先,为10元钱(指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之后的奖金)搞科研值不值?关于这件事,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也有过辟谣。她说:“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我当时就在旁边,杨振宁只是询问病情。”
杨振宁被黑成这样,就是中国舆论场奇特生态的写照,是中国舆论场疾患深重的一个症候。中国的英雄人物群体,没有几个是没有被质疑和否定过的。
对杨振宁的妖魔化,脱离了事实与逻辑,却能在中国舆论场形成一个持续日久的风潮。“事出反常必有妖,蹊跷之处必有因”。妖魔化杨振宁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说明中国的舆论管理真是出了严重问题。白的可以说成是黑的,黑也能洗成白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背后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导着中国的舆论。问一句:中国的舆论指挥棒到底在什么人手里?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作为中国人,我们会质疑:西方媒体对得起霍金,但中国媒体对得起杨振宁吗?
中国人,你真的不了解杨振宁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庄子《逍遥游》前言历史级别的伟大。大多数人知道杨振宁,基本停留在82岁老头娶了28岁姑娘的程度。更让人恨......
杨振宁:做人做学问宁拙毋巧近日,87岁高龄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得主杨振宁走入重庆八中,与1000余名中学生见面,并做了精彩演讲。他用洪亮的声音,像朋友一样跟学生们谈人生经历、聊学习方法、......
杨振宁:《物理学与佛教》第一篇: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作者:杨振宁 时间: 2012-11-28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杨振宁传》读后感闻佳驹《杨振宁传》是一部实在不可多得的好书,华中科大物理教授杨建邺撰写的杨振宁这位科学巨人的生平足迹,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科学伟人成长的过程以及从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