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父亲和我》杨振宁读后感范文
《父亲和我》杨振宁读后感范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亲和我》杨振宁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922年我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时候,父亲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安庆当时也叫怀宁。父亲给我取名“振宁”,其中的“振”字是杨家的辈名,“宁”字就是怀宁的意思。我满周岁的时候父亲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出国前我们一家三口在合肥老宅院子的一角照了一张像片。父亲穿着长袍马褂,站得毕挺。我想好以前他恐怕还从来没有穿过西服。两年以后他自美国寄给母亲的一张照片是在芝加哥大学英俊,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在这张像征中清楚地显示出来。
父亲1923年秋入斯坦福大学,1924年得学士学位后转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院。1928年夏父亲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乘船回国,母亲和我到上海去接他。我这次看见他,事实上等于看见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几天以后我们三人和一位自合肥来的佣人王姐乘船去厦门,因为父亲将就任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
厦门那一年的生活我记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自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那一年以前,在合肥,母亲曾教我认识了大约三千个汉字,我又曾在私塾里学过曳《龙文鞭影》,可是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在厦门,父亲用大球、小球进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了我英文字母;当然也教了我一些算术和文化和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忽略中国文化知识,也教我读了不少首唐诗,恐怕有三四十首;教我中国历史朝代的顺育、干支顺序、八卦等。
第2篇:杨振宁传读后感
杨振宁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杨振宁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振宁传读后感1
《杨振宁传》增订版是一部实在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品,华中科大物理教授杨建邺撰写的杨振宁这位科学巨人的生平足迹,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科学伟人成长的过程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片断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杨振宁对当代物理学的贡献,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关于杨振宁的功业尽人皆知,相关文献、资料、风评俱在,在此,我只谈谈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和感动!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科研之余大量地从事改变“中国人不如他人”的观念,而且毕生在做这项工作,他1999年后一直住在清华,亲手建立了清华高等研究院,广邀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来华讲学,带研究生,在国内各高校游说,以80多岁的高龄为科学兴邦奔走呼唤,其拳拳爱国之心和人文情怀令人景仰。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陈方正的话说:“宇称不守恒”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应该再次获诺贝尔奖),都是理论物理的科研成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至今没有应用的意义,它的意义主要是思想和文化上的。的确,我们从杨振宁的著述、演讲中不难看出,他讲得最多的是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当代科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作用,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普通人听了都能领悟其中道理的东西,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氛围,这种影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
杨振宁在晚年做了另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是与翁帆的爱情,他们年龄相差50多岁,对于这桩婚姻,人们对他的关注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说三道四的、辱骂的、嘲笑的,比比皆是。现在9年过去了,回过头看,没有翁帆,就没有杨振宁的今天,也没有在清华“归根居”生活的10年的丰硕成果,也没有中国理论物理的蓬勃春天。用新加坡电视台主持人曾月说过带哲理性的一段话:“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敢于追求所爱,不管他所爱的是人、是物,还是真理,他都能够放开胸怀地去拥抱,而且升华成乐观前进的动力,这个人是绝对幸运的”。从这件事我们看到杨振宁率真的另一面。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杨振宁少年时代就在一起的朋友,他们同在西南联大读书,又先后留美获博士学位,邓回国后转行从事领导“两弹”的研究工作,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杨、邓之间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友情故事,使我想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无私的精神与巨大贡献的基础上,所以才能这样珍贵和弥久。
1971年8月16日,杨振宁在离开上海回美前夕,上海市领导请他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他,是邓稼先写的,他在信中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除了1959年底以前得到过苏联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接信后给了杨振宁极大的感情震荡,他追述当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场景……正如杨自己所说的那样,“稼先是我永恒的骄傲”。
杨振宁走过的道路给我这样的启示:从事科学研究无需更多的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只有获得知识和成功的满足与快慰,我想:生活中其它的事情难道不也是这样的道理。
杨振宁传读后感2
我有幸读到杨建邺先生写的关于杨振宁先生的传记文——《杨振宁传》,240000字的介绍让我对杨振宁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由于我对物理也感兴趣,所我以对此人物就更加的喜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先来简介一下杨振宁,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美籍华人,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杨振宁先生有如此佳绩与其家庭背景和人文熏陶是离不开的。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留学归来的知名学者,1929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由于父亲的关系,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8年的少年生活,这给杨振宁留下了温馨的回忆,也锻造了一个聪颖好学的学子。清华园对聪颖好学的少年杨振宁,是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更是一份再好不过的礼物,对日后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年的西南联大,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疑是一个神圣的`殿堂,杨振宁曾回忆道:“想起在中国的大学生活,对西南联大的良好学习风气的回忆总使我感动不已。联大的生活为我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六年时间里培养起来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入西南联大后,杨振宁既没有选择父亲专长的数学,也没有选择自己报考的化学,而是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学。可见求学道路上,兴趣至关重要。这一选择是杨振宁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人生奋斗的目标,是开始,也是指引。
而出国留学,是杨振宁生命中的转折。然而杨振宁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万分艰辛,寻师也是屡屡受挫。历经辛苦远赴美国,先是到哥伦比亚大学找寻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却大失所望的扑了个空。随后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希望求学于维格纳教授,却由于教授的休假再一次扑空。幸好遇到了昔日西南联大的教授张文裕,在其指点下终于到芝加哥大学寻得名师,就是仰慕已久的物理大师费米。这才开始了他真正的求学之途。
我们都知道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根本。杨振宁的第一个志向就是完成一篇实验物理论文。由于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的欠缺,虽然经过了20个月的实验工作,杨振宁还是未能完成自己的实验论文。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杨振宁的这一志向还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亲身动手进行实验的重要意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杨振宁这20个月的实验工作也为他日后成为成功的理论物理学家奠定了基矗。
杨振宁能够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是他将演绎法和归纳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应用,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短。因为演绎法和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上各有所长,会使很多科研项目收效良多。
之后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研究得出的结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这震动了整个物理界,轰动了整个世界,使得两个人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先生成为当今世界上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学界的崇高地位是为天下所公认的。正所谓“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唐骆宾王句),与高迈睿智之胆识,深诘穷究莽莽苍穹的物理对称,凭临昆仑之巅。卓为世纪大师。他是既调和又抵触的中、西方文化的产物,体现了中华古老文明与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融合。杨振宁先生对宇宙真谛之咄咄追问,他所创见信非锥代管窥者所可见。杨振宁先生以耄耋之年,归根故园。为中华的伟大复兴千里骥驰。平日先生的蔼然忠厚的长者之风,从不轻易许诺,言信行果,孝义诚信,是不折不扣的真君子。当然杨振宁先生也是凡人,自然也有他的喜怒哀乐与成败利钝。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杨振宁先生的人生经历。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这位科学家从小到大严谨的学习态度,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越挫越勇的求学理念,巧妙结合的科研方法,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探索。杨振宁先生让人真心佩服的,还有他的勤奋、甘于寂寞与锲而不舍的执着。这些都是每一位科学家都应该具有的重要素养之一。至此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早已不言而喻。
第3篇:杨振宁传的读后感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杨振宁传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杨振宁传》增订版是一部实在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品,华中科大物理教授杨建邺撰写的杨振宁这位科学巨人的生平足迹,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科学伟人成长的过程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片断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杨振宁对当代物理学的贡献,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关于杨振宁的功业尽人皆知,相关文献、资料、风评俱在,在此,我只谈谈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和感动!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科研之余大量地从事改变“中国人不如他人”的观念,而且毕生在做
第4篇:杨振宁
杨振宁:做人做学问宁拙毋巧
近日,87岁高龄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得主杨振宁走入重庆八中,与1000余名中学生见面,并做了精彩演讲。他用洪亮的声音,像朋友一样跟学生们谈人生经历、聊学习方法、讲科学理想,并亲笔写下“宁拙毋巧”四个字激励学生们做一个诚实的人。
课外书影响人生志向
杨振宁通过在物理学上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而把他引上这条路却是缘于中学时代读的一本书。杨振宁说,上中学时,看到一本著名天文学家萨根写的《神秘的宇宙》,就对空间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拿着这本书回家兴奋地告诉父母说,这个领域值得去研究,要争取拿诺贝尔奖。“中学生要多看课外书。”杨振宁说,自己在上中学时,最喜欢看课外书,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期杂志上面有一个小游戏,教大家将标有1到15个数字的小方块,进行移动和组合。“其实这个游戏就是灌输排列
第5篇:杨振宁
中国人,你真的不了解杨振宁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前言
历史级别的伟大。
大多数人知道杨振宁,基本停留在82岁老头娶了28岁姑娘的程度。更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是,13年过去了,两人竟然还没有离婚,老头身体依然杠杠的。最后只得编排段子以泄私愤:这姑娘也真不容易,本来想做个短线,结果一套十多年……
如果杨振宁先生看到这样的言论,该是何等心灰意冷? 或者根本不在意这些言论,只是冷笑一声:虫子真多。
中国人真的了解杨振宁吗?他真只是个利用诺贝尔虚名来骗取小姑娘的老色鬼? 杨振宁到底有多厉害,简单来讲,他是有史以来排名前15的物理学家(《Quora》评),与费曼、朗道奠定20世纪物理学的白银时代,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最卓越的设计师(弗里曼·戴森语)。他是华人骄子中
第6篇:父亲和我诗歌
父亲和我诗歌
我
是父亲遗留下
刮不尽的胡须
从左到右
从没
刮干净个过
胡渣
像父亲那坚挺的腰板
记忆中
它
一直坚挺
前世
我
是父亲的
兄弟
千年甚至万年
每一条脉络里都
流淌
与他一样的血液
还有那
割不段的
情意
我
是父亲修剪不完的苹果树枝
总有那么几枝
在树上错乱横生
他
总是反复手舞剪子
剪去
我多余的枝条
我
只愿意是您
身后的'
影子
跟随着你的步伐
永远
陪伴你
我是
一年四季修剪不完
需要
你呵护的
树枝
您是
那参天大树
为我遮风挡雨
我
是您的树苗
是最像您的那个人
你隐忍
风风雨雨
历经,坎坎坷坷
却从未听你提起
我看在眼里
泪落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