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文言散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言文阅读高考复习”。
文言阅读练习——散文类
2011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②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注] ①绝徼(jiào):最远的边境地方。徼,边界。
②偃蹇孤特:偃蹇,高傲的样子。《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杜预注:“偃蹇,骄傲。”孤特,孤高、独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芟而去焉 芟:铲除
B.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C.而间谓余曰 间:暗中
D.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 适:享有,享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名为“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舅光禄任君治园植竹,但作者却把重点放在议论上,通过对比、衬托,表达文章的主旨。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通过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针砭了世俗盲目贵竹、贱竹,赞扬了任光禄君孤高独立的人品。
C.文章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以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作者用反诘语气,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文章在比较中写出了三种人对待竹的不同态度,其中,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截然不同,但在对待奇花异石上,看法却是—致。
3.翻译下列句子。
(1)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2)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3)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谏 论
[北宋]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嘉祐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 向:先前 B.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 奔:追逐
C.顾见猛虎暴然向逼 顾:回头看 D.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 苟:姑且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能进谏的大臣,必使国君接受谏言;真正能接受谏言的国君,必使大臣力谏。
B.国君拥有的地位和权势,使进言劝谏的大臣常常冒着死亡的危险。
C.苏洵认为当代没有推行奖赏进谏者和惩处不谏者的措施,所以国家渐渐衰亡。
D.本文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说明,赏、刑结合,才能使朝廷众臣直言敢谏。
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2)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3)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安丰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朱小军 1 / 7
文言阅读练习——散文类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偃 虹 堤 记
(宋)欧 阳 修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①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世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选自《欧阳文忠公集》略有删改)
[注] ①杀:减少。本句意为:到最上边是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
发:打开
B.问其作而名者 名:命名、取名
C.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易:轻视
D.而功未及就 就:完成、到达
2.全都体现滕侯“虑熟谋审”(深思熟虑)的一项是()①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无患。②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③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④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⑤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⑥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3.翻译下列句子。
(1)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
(2)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3)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
《南山集》序①
方 苞
壬午之冬,吾友褐夫卜宅于桐城之南山而归隐焉,从游之士刻其所为古文适成,因名曰《南山集》。其文多未归时所作,而以兹所居名焉,著其志世。
余自有知识,所见闻当世之士,学成而并于古人者,无有也;其才之可拔于古者,仅得数人,而莫先于褐夫。始相见京师,语余曰:“吾非役役②于是而求有得于时也。吾胸中有书数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于人,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一无所累,而一其志于斯,未能诱而出之也。”迄今十余年,而莫遂其所求吾闻古之著书者,必以穷愁;然其所谓穷愁者,或肥遁不出仕宦,而中秩名尊身泰,一无所累其心,故得从容著书以自适也。自科举之法行,年二十而不得与于诸生之列,则里正得而役之。又非贵游素封③之家,则所以养父母畜妻子者,常取之于佣书授经④。窘者拘囚,终身而不息,尚何暇学古人之学而冀其成耶?故士穷愁别必不能著书。其事若与古异,而以理推之,则固然而无足怪也。
褐夫少以时文发名于远近,凡所作,贾人随购而刊之,故天下皆称褐夫之时文,而不知此非褐夫之文也。其载笔墨以游四方,喜述旧闻,记山水之胜,而以传序说请者,亦时时应焉,故世复称其古文,是集所载是也。而亦非褐夫之文也。褐夫之文,盖至今藏其胸中而未得一出焉。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书传所记立功名守节义与夫成忠孝而死者,代数十百人,而卓然自名一家之言,自周秦以来,可指数也。岂非其事独希,故造物者或靳⑤其才,或艰其遇,而使皆不得以有成耶?
褐夫之年长矣,其胸中之书,继自今不出,则时不赡矣。必待身之无所累而为之,则果有其时耶?故余序是集而为褐夫忧者倍切焉。因发其所以,使览者知褐夫之志,而褐夫亦时自警而亟成其所志也。(有删改)
[注] ①《南山集》,戴名世著。戴名世,字褐夫,桐城派散文家。②役役:形容劳苦不息。③贵游:无职贵族,亦泛指权贵。素封:无爵富人。④佣书:受雇做抄写等事。授经:指教书。⑤靳(jìn):束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名曰《南山集》
名:命名 B.故得从容著书以自适也 从容:悠闲舒缓
C.或艰其遇 艰:艰苦 D.则时不赡矣 赡:充足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序文开篇交代了褐夫的退隐、《南山集》命名的由来,以及命名成集的目的,文笔简洁。
B.文章多处表达作者对褐夫为文的赞赏,第二段开头层层铺垫,突出褐夫的旷世之才;第四段“皆称”与“复称”之语,也流露出浓浓的赞叹之情。
C.第三段援古写今,分条叙写了古代穷愁的几类人,由此得出士人穷愁不一定不能著书的观点,从而流露出作者对褐夫不能写出胸中书卷的嗔怪之情。
D.褐夫在京师的一句话“吾胸中有书数百卷”,成了文章主体部分的一条线,前后呼应:第四段说褐夫至今未能写出胸中书,进而说明立言之道的艰难,文末处作者对褐夫寄予殷切期待,也对他才华未尽显露而深表惋惜。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才之可拔于古者,仅得数人,而莫先于褐夫。
(2)夫立言者,不朽之末也,而其道尤难。
(3)故余序是集而为褐夫忧者倍切焉。
安丰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朱小军 2 / 7
文言阅读练习——散文类
五、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臵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臵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翻译: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2)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3)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 直:径直 B.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滋扰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怨恨 D.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隅:角落
2.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串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3)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安丰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朱小军 3 / 7
文言阅读练习——散文类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选自《文宪集》)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俾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3分)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分)
白居易传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
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
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3分)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3分)
③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安丰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朱小军 4 / 7
文言阅读练习——散文类
2011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谏 论
[北宋]苏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苟:如果。答案:D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C
解析:苏洵认为当代偶尔奖赏进谏的人,没有惩罚不谏之人(“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而国家衰亡是前文谈到末世之风时涉及的,与苏洵论述当代无关(“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1)国君想让大臣力谏该怎么做,我现在来谈一谈。
(2)大臣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是三代兴盛的原因。(3)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还会听不到。
[参考译文]
能进谏的大臣,却不能使国君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能纳谏的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的过失,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大臣想让国君接受谏言(该怎么做),我先前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国君想让大臣力谏该怎么做,我现在来谈一谈。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谁希望为了进谏而冒死亡的危险呢。可国君又怎么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委任他们呢。这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勇敢、怯懦各半,一个人怯懦。有个人把他们带到深渊前,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勇敢、怯懦各半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然就没有。”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形势驱赶他们。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看到有刑罚就会进谏。先王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勇敢、怯懦各半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前进时有追求的方向,后退时有躲避的目标,大臣们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是三代兴盛的原因。末世就不是这样,对不进谏者给予奖赏,却对进谏者施加刑罚,大臣们闭口不言就理所当然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对进谏者的奖赏,重新启用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还会听不到。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 C应解释为:偶或,偶尔。答案: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B
解析:“多记竹溪景物”错,作者只是以此为发端,借此发挥。
3.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草的东西当做珍宝。
(2)这正是他对于竹子必定有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臵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他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化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的珍爱竹子,与江南人的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
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有不能割舍的吗?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安丰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朱小军 5 / 7
文言阅读练习——散文类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偃 虹 堤 记
(宋)欧 阳 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易:改变。答案:C
9.全都体现滕侯“虑熟谋审”(深思熟虑)的一项是答案:A
解析:⑤为对贤智之士的评价,⑥写滕侯的一段经历。
10.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2)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好处。(3)不只是想着被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的人不要把(它)废弃。
[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述的文字。”我打开信查看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湖泊,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蜀州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要绕远路又很疲惫,而且常常害怕**兴起,担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路又近又不用担心。”我问这个堤规模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达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而且不超过时间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没能改变我们太守的决定。”又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挡天下最凶险和最不可预测的担心,使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好处。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假使其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的人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在朝廷急需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重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作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南山集》序① 方 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
解析:C项的“艰”应该是“使„„坎坷”的意思。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
解析:C项中“流露出作者对褐夫不能写出胸中书卷的嗔怪之情”的说法不对,举几类人的例子,旨在委婉地劝勉褐夫应早日著书,并无嗔怪之意。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参考答案:(1)那些才华可以超过古人的人,只能找到几个人,几个人中没有谁能超过褐夫。(关键词:“拔”“莫”“先”)
(2)立言是人永不磨灭的事中最末等的事,但立言之道又特别难。(关键词:“不朽”“末”)(3)所以我为《南山集》作序却更加为褐夫忧虑了。(关键词:“序”的为动用法,“倍切”)
[参考译文]
壬午年冬天,我的朋友褐夫在桐城的南山选择一处住宅并归隐到那儿,跟从游学的士人刻印他所写的古文刚完成,于是取名叫《南山集》。其中的文章多数是他没归隐时所写的,却用这居所名命名,目的是在世人中彰显他的志趣。
我自从有了相知相识的朋友,所见到所听到的当今士人,学业有成并且能和古人并驾齐驱的人,还没有啊;那些才华可以超过古人的人,只能找到几个人,几个人中没有谁能超过褐夫。当初我们在京师相见,他对我说:“我并不想靠勤于古文写作来在当时求得声名。我胸中可写的东西有数百卷,如果写出来,自料将与别人有不同之处,如果不是隐居深山,使衣食充足,使身心毫无烦劳,并且使自己的志向专一在这方面,那就不能诱发并写出来。”到现在十多年了,却没有实现他的追求。
我听说古代著书立说的人,一定是因为穷窘愁苦;但是那所说的穷窘愁苦的人,有的隐遁不出来做官,有的到了中年名望尊显身心安泰,全无烦劳,所以能够悠闲舒缓著书立说来满足自己。自从科举制度推行以来,二十岁如果不能够跻身到秀才的行列,那么里正就可役使他。又不是贵族富豪家的人,那么用来赡养父母养活妻子儿女的花费,就只能从受雇抄写或教书所得中获得。被穷窘困扰的人,一生不得安宁,哪里还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古人的学问并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呢?所以穷窘愁苦的士人不一定不能著书立说。他的情境如果与古人不同,但按常理来推测,那么本来是这样也并不值得奇怪了。
褐夫年轻时凭时文远近扬名,所有的文章,商人随即买来并刊印,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褐夫的时文,但不知道这并不是他胸中的时文。他带着笔墨游历四方,喜欢记述以前的一些事情,描述山水美景,并对那些请求作传写序的人,也时时答应,所以世人又称颂他的古文,这《南山集》中所收录的就是这些。但也不是他胸中的古文。褐夫这样的文章,大概到现在还留在胸中没写出一篇。立言是人永不磨灭的事中最末等的事,但立言之道又特别难。书传中所记述的立功名、守节义和那些成忠孝之名而死的人,每个朝代都有几十上百人,但与众不同能成一家之言的,从周秦以来,那却是屈指可数了。难道不是他们的境遇独特少有,所以上苍要么束缚他的才华,要么使他的境遇坎坷,因而使他都不能够有所成就吗?
褐夫的年纪大了,他胸中的文章,到现在都没写出来,那么时间就不多了。一定要等到身心都毫无烦忧时来写作,那么果真有那时间吗?所以我为《南山集》作序却更加为褐夫忧虑了。于是阐明个中原因,使后来读到的人了解褐夫的志趣,也希望褐夫时时警醒自己并尽快实现他的追求。
安丰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朱小军 6 / 7
文言阅读练习——散文类
五、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博”,根据句意应该理解为“博取”或“博得”。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答案:B
解析:④中的“多财”并非“贪鄙”,⑥谈的也不是“贪鄙”。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
解析:D项所说的鸟与鱼,根据原文可知,其被捕获的原因并非贪高或贪深,而是“贪饵”。
4.翻译:
解析:参考答案:
①句很简单,只是不要将其中的“为”理解为“为了”,而要理解为动词“做”; ②句也不难,其中的“身”应理解为“自身”,“陷”是个使动词,要理解为“使„„陷”,“夫”是远指代词“那”。
(1)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2)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因为贪图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译文]
人有明珠,没有不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岂不是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贵重。见到金银钱帛就不畏惧法网,立即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贵重的性命呢?竟然要拿去换取财物吗?群臣如果能够全力效尽忠诚正直,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就可以立即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暴露以后,自身也将面临死亡,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爱惜财物。例如内、外官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很多了。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几万而已,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夺去,这难道是懂得爱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一直吃得上鱼。作为国君,如果贪婪,必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是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会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啊。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上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屙金。蜀王派遣五丁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后,秦军随后进攻蜀国,蜀国就灭亡了。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污了三千万,事发后自杀身亡。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如果能够小心遵守法律,时常对天地有畏惧感,不但百姓能够安定,就是自己也会时时感到快乐。古人说:“贤德之人如果财物多了就会使他丧失心志,愚笨的人财物多了就会多犯错误。”此话可作为深刻的告诫。如果为徇私而贪心,不只会破坏国家法律,损害百姓利益,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不也时时忧惧吗?心里恐惧太多,也有人因此而死掉。大丈夫怎么能够随便贪图财物,以致断送自己的性命,还使子孙时时感到羞愧耻辱呢?
古人说:“鸟住在林子里,生怕住得不高,于是把巢建在树梢上;鱼藏在水中,生怕藏得不深,于是穴居在水底洞穴中。但最终被人捕获,都是因为它们贪吃饵食。”现今的朝臣担负重任,身居高位,享有丰厚的俸禄,应该践行“忠诚、正直”,奉行“公正、清廉”,(这样)就能远离灾害,长久地守住富贵了。古人还说:“祸福本不识门户,只是人们自己招进家门的。”但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因为太贪心于财利了,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醒心亭记
曾 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滋:滋生、蔓延。答案:B 2.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答案:B解析:
①句中“则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
②句,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不是“公之乐”;
③④两句,由“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可知这均是“公之乐”;⑤句写同游者的“喜”与“幸”,不是“公之乐”。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答案:C
解析: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并非欧阳修之乐。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后又在丰乐亭的东边几百步远,在山的顶上,建造了亭子叫做“醒心亭”,让我来写文章记下来。
(2)这真能算得上善于从山泉之间找到乐趣了。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他更擅长的了!
(3)而我,又能够用文章把我的名字放在先生文章的后面,怎么能不高兴并感到庆幸呢!
[参考译文]
滁州的西南,泉水的边上,欧阳先生(欧阳修)担任太守的第二年,建造亭子叫做“丰乐亭”,并亲自写了记文,来宣扬它的名字和意义。后来又在丰乐亭的东边几百步远,在山的顶上,建造了亭子叫做“醒心亭”,让我来写文章记下来。
凡是欧阳先生和本地的宾客出游,必然到丰乐亭饮酒。有时喝醉而且感到疲劳,必然到醒心亭眺望,来观赏群山相环,云烟相连,旷野无边,草木众多而且泉石美观,所看到的使眼睛明亮,所听到的使耳朵灵敏,因此他的醉意就会突然醒过来,更加打算长时间停留而忘记了回去,所以用亭子的用处来命名它们,抄写了韩退之(韩愈)《北湖》的诗句回去。啊!这真能算得上善于从山泉之间找到乐趣了。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他更擅长的了!
虽说如此,欧阳先生的寻找乐趣,我能写出来。我们的长官在上面悠闲游玩无为而治,我们的百姓在下面自给自足而没有缺憾,天下的学者,都有才能而且品德好;少数民族、鸟兽、草木的生存,都各自得到了自己的方便,这才是欧阳先生的乐趣。一座山的角落,一眼泉水的旁边,难道这是先生的乐趣所在吗?其实是先生在这里表达胸臆罢了。
像欧阳先生这样的贤能,韩愈死后几百年才出现。如今一同出游的宾客,还不知道遇到先生非常难得啊。往后上百年、上千年,有倾慕先生的为人的,看到先生出游的足迹,想要见到他,就会产生遥不可及的感叹,然后才知道遇到先生是多么难得呀。所以一同出游到这里的人,怎么能不高兴并感到庆幸呢!而我,又能够用文章把我的名字放在先生文章的后面,怎么能不高兴并感到庆幸呢!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安丰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朱小军 7 / 7
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一讲 考 点 分 析文言文考点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
寿县二中2017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文言句式【考点提示】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一些固定句式。在高考中很少直接命题来考查文言句式,但在文言翻译......
开原高中高三语文组自编材料(仅限内部流通,禁止外传)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翻译方法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
2011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之二)第二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示】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对象;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