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江苏省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徐州城市规划发展”。
加快江苏省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逐步趋向于在特定区域内、以1个或2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聚集三产高端资本、形成覆盖半径120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圈。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具备了上述各项物理特征。本文分析了徐州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优势,探索了加快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径,提出了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六项对策:借助政策导向,市场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主导产业,加速关联效应,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优化物流业规划布局,畅通渠道,加快徐州物流中心建设;加强经济协作,消除区域利益冲突,实现“共赢”;以中心镇建设为“节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结构;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完善投入机制,促进健康发展。相信徐州市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会变成现实。
关键词:中心城市发展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
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东靠江苏沿海开发区,南北连接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优势日益突出。所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徐州取得成功实践的历史机遇。
随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逐步趋向于在特定区域内、以1个或2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聚集三产高端资本、形成覆盖半径120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圈。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东靠江苏沿海开发区,南北连接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优势日益突出。所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徐州取得成功实践的历史机遇。
一、徐州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位居淮海经济区“枣庄、济宁、宿迁、宿州、淮北、商丘、连云港”7市核心。“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区,南屏江淮水泽”,陆路辐辏,水路畅通,自古便是军事中心,素有“南国重镇,北门锁钥”,“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之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长三角、沿海和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的确立,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京沪高铁建成,缩短了徐州融入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时间、空间距离,昔日的军事中心渐趋成为经济发展中心,都市圈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2.聚集效应日渐增长。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都市圈核心城市是该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具有较强的“极化”和“回流”效应。各种生产要素从都市圈边缘城市向核心城市聚集,逐步形成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相对雄厚的资本构成、相对集中的消费市场等。目前,徐州市作为三大都市圈之一的核心城市,已集聚国内外各类商业企业1500家,市场消费半径超过150公里,外来消费占比达三分之
一、节假日期间高达50%以上。2009年在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二位。2010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800亿元,人均超过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14.7%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已经进入大开放、大发展、快发展的新阶段,“极化”和“回流”效应日渐增长。
3.扩散带动效应无“人”能出其右。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还认为,“增长极”不仅具有“极化”和“回流”效应,而且还会产生“扩散”或“涓滴”效应,即各生产要素从核心城市沿“轴”向都市圈边缘城市“梯度”扩展。徐州处于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连南融北、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长三角、沿海和环渤海湾经济开发区的重要机翼,“扩散带动效应”无“人”能出其右。近年来,维维集团以资金、技术、品牌、管理为纽带,采取兼并、参控股、托管等方式先后在江苏兼并、控股了天祥乳品总厂、六朝松集团等16家国营和集体企业;在重庆、新疆、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等省、市、自治区通过合作兼并建成现代化乳品生产线60多条,成为中国生产规模最大、销售品种最多、销售网络最全的食品制造企业。
5.创新能力稳居第一。徐州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科技教育发达,在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中,徐州市高等教育资源、人才总量均居第一。拥有中国矿业大学等12所普通高校,在校生10万多人;各类科研机构31所,各类科技开发机构335个,其中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4家企业技术中心。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近8万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在全国地级市中优势人才也相当突出。
二、徐州加快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径
1.加快淮海经济区商贸中心建设。以加强城市商业圈为主线,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网络为方向,着力抓好一批商贸流通设施建设和集聚区建设,建成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购物最具魅力的消费高地。
2.加快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加速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重点规划建设区域综合物流和专业生产性物流,打造国内典型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3.加快地区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区域性金融机构、营运中心和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落户徐州,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努力提升徐州金融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水平。
4.加快知识密集型科教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徐州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创意产业、软件产业、工业设计研发产业、教育培训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中国矿大——徐州大学科技园,进一步确立徐州高端知识服务高地的地位。
5.加快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引进和培育专业会展企业,整合提升会展资源,积极创办具有区域内、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常年性会展项目,打造徐州区域性会展品牌,成为区域性、常年性商务会展地。大力发展并加快提升投资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创意策划、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高端商务服务集聚中心。
三、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1.借助政策导向,市场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徐州中心城市功能,一是要加强政府在规划产业布局、推进市场开放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布局,优化经济资源转换组织的运作环境,加快区域内各城市差异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内外经济资源共享和存量整合。二是要通过市场调节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产品、产业互补,协调发展。
2.培植主导产业,加速关联效应,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主导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强的引导带动作用,而且对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具有“关联效应”。一是前向关联。主导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持续发展,必然扩大对相关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为其提供这些要素的产业的迅速发展。二是后向关联。主导产业关联性强,技术领先,发展快速,能够为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感应后续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旁侧关联。主导产业的发展,还会引起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徐州两汉文化比较深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推向世界的同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经济社会效益。
3.优化物流业规划布局,畅通渠道,加快徐州物流中心建设。首先要充分认识徐州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物流企业小、差、散、乱。目前徐州有1000余家物流企业,90%的为小型的运输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10家左右。物流方式落后,流转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损耗大、实力弱、布局分散、功能单一,特别是三环路沿线随处可见小型物流企业。二是物流辐射范围小、能力弱。从目前物流状况看,没有成为一些大型连锁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建设区域性配送中心的首选之地。三是物流业的区域产业联动较差。从目前徐州及周边城市现有的工业布局和构成情况来看,生产制造业集聚效应支撑物流业发展的优势远远没有发挥,物流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其次要确立建设徐州物流中心的基本途径。一是大力培育与引进重点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产业的集聚。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徐州市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重点扶持“宏康物流”等生产型物流企业、香山物流等仓储型物流企业、汽配城等市场型物流企业、淮海医药等连锁型物流企业、港务集团等节点枢纽型物流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二是实现产业联动,构建一体化的供应链。鼓励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强化主业竞争力,将采购、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维维集团等大型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借鉴海尔发展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企业集团物流业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物流服务。三是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多式联运,增强辐射能力。利用徐州市区位交通优势,加快解决物流路线连接问题,大力推行多式联运模式,形成货场、公路、铁路、码头、港口、机场等物流节点的无缝连接。加快发展与连云港的陆海联运业务,实现陆海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提高商品在徐州的中转与分拨速度,逐步增强徐州现代物流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四是强力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加大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规划控制与管理,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增强项目承载能力,确保入驻物流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建立物流项目确认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划控制入驻项目的质量和选址,确保规划功能的实现。
4.加强经济协作,消除区域利益冲突,实现“共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各级政府要消除生产要素流通非市场障碍,建立起发展机会互补、资源合理配置、利益“共赢”的体制机制,提高产业集聚扩散效应规模与层次,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5.以中心镇建设为“节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结构。一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度、集聚辐射能力强度、产业群体覆盖半径等为依据,调整建制镇行政区划,形成合理的中心镇建设空间布局和发展规模。二要以中心镇为单位搭建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管理制度改革平台。三要积极推进中心镇居民社区宅基地产权化。四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进入中心镇落户人口享有与其他城镇居民同等社会地位和经济权益。
6.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完善投入机制,促进健康发展。一是创建投入新机制,加大对农村“七通”工程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投入,逐步形成财政、农民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二是以“镇村联动”为抓手,推进旧镇村改造,盘活存量资源,置换出新农村建设用地,城乡一体享受土地出让收益。三是创建优化发展环境新机制,通过“减债、减压、放活、放开”等措施,为村级干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创建以“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发挥村级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参考文献:
[1]李世泰,梁传松:区域产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烟台市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专著[M]、经济科学出版 2009—7。
[2]黄雪琴: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宏观调控——以江苏为例专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
[3]何一峰:2008年和谐长三角专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4]朱桦:上海商贸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期刊文章[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5]王凯: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期刊文章[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7月号下(总第373期)。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委召......
关于城乡卫生一体化实施意见制定情况的汇报阜宁县卫生局2010年11月26日全县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引导系统内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以会......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