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的智慧与技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90学时培训时,发了《教育的智慧》一书,随手翻开就被书中一个个精彩的案例,一个个恰到好处的点评所吸引。这些教育案例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所经历,发生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中蕴蓄着丰富的教学智慧,带有鲜活生动的生命气息。
读完全书,联系自己日常的教学教育工作,我觉得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而是运用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以智慧来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遇到过和书中一些相同的案例,可缺少的就是方法和反思。读了《教育的智慧》一书,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开启学生的心扉。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著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二、“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教师的智慧首先在于他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所蕴涵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教师的高智慧,就是教师高的品德。
三、感受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是缺少智慧,我们渴望智慧。
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工作,具有复杂多变性,工作中总会碰到许多棘手的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适时把握教育时机,教育教学中机动灵活地实施应变。我深信,凭着教师的智慧与爱心,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蔡桂莉 在这个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有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再读之,“智慧的教育”使人感慨,感慨于作者所倡导的、为我们今天所逐步接受的基础教育新理念竟始于20年以前,感慨于作者在民间的影响竟达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实验学校就有3000所,更感慨于先生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 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我们以前这里曾流传这么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正品;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不管你读书好不好,思想好才是关键,最起码不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但在当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在很多教师都说现在教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不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吗?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我班就有这么一个学生,平时父母对他很溺爱,高兴的时候孩子范错误也不管他,任其自然,烦心的时候就狠狠打他一顿。所以孩子在家里根本就不听父母的话,老是偷别人的东西。可这孩子在学校、在邻居面前却表现的完全不一样。所以他父母反映说这孩子就听老师的话、听别人的话,不听父母的话。现在这孩子已经改掉了偷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但对父母的话还是不听,问他原因,他说自己的父母有时候做的也不对。看来这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教育不当,使孩子对是非观念模糊,不能明辨是非。现在好了,他自己能明辨是非了,真希望他的父母也能明辨是非,做好孩子的榜样。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的那么微乎其微,显得有的有点力不从心。看起来德育任道而重远啊!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雍正年间,西征大将军年羹尧年幼玩劣,桀骜不驯,曾打跑三位先生。其父只好张榜募师,一位老先生应募。年父以实情相告:“儿不肖,师傅去者三矣。”老先生自信道:“固闻之。”老先生三次试探:先关门“取胡琴弹之”,年闻破门求学,继而辍止。后关门“吹胡笳”,年求学又辍止;先生再“戏习拳棒”,年破门“跃入”,后习武棒拳并举,终使纨绔子弟年羹尧成为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年羹尧的成功凝聚了老先生的教育智慧。他首先认定年羹尧的可教性。大家知道,大教育家孔子既主张“有教无类”,更注重“启发诱导”,那位老先生诱导年羹尧用了三种方法,而只有第三种方法才能触及到年羹尧的兴奋点,才深挖到他的真正潜能。这就是因材施教。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本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桡之则衰瘘„„”。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应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我记得钱中书刚考进清华的时候数学只有16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数学还老是不及格,但这也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大作家和成为国家主席呀。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就以我班那个会偷东西的小孩为例,(他在幼儿班就已经是大名鼎鼎了。)他原本一天不偷别人的东西就手痒痒,因此刚开学时,差不多天天有人向我报告,他偷了某某同学的什么东西,差不多天天被抓到办公室批评。跟他讲道理,讲故事他都无动于衷,还是我行我素。突然有一天特别安静,没有一个同学来向我报告。放学时,我问班里同学有没有丢东西,学生都说没有。原因是他今天在家里偷东西,被他的爸爸狠狠的打了一顿。虽然我知道他今天没有偷东西的原因,但我还是抓住这一机会在班里表扬了他,说他今天没有在学校偷东西,值得表扬,并奖给他一个“小笑脸”。并跟他约定,如果他能做到连续两天不偷东西,我就奖给他一颗“小星星”,并以此类推。再后来延长时间,最后如果能够做到在家在校都不偷东西,就奖他一张奖状。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不仅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还多了很多朋友。在学期结束时,我奖给了他一张“诚信”奖,他当场就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毛泽东一生最敬佩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因为他们都有渊博的学识,都有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在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他虽然有点古板,但他对学生却极其认真负责。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著名文学家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温柔善良,她以爱和诗化的语言给学生以心灵的引导。因此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瞭望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使人感动,使人感慨,感慨于作者所倡导的、为我们今天所逐步接受的基础教育新理念竟始于20年以前,更感慨于先生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我们以前这里曾流传这么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正品;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不管你读书好不好,思想好才是关键,最起码不会给国家给社会造成危害。但在当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在很多教师都说现在教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不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吗?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我班就有这么一个学生,平时父母对他很溺爱,高兴的时候孩子范错误也不管他,任其自然,烦心的时候就狠狠打他一顿。所以孩子在家里根本就不听父母的话,老是偷别人的东西。可这孩子在学校、在邻居面前却表现的完全不一样。所以他父母反映说这孩子就听老师的话、听别人的话,不听父母的话。现在这孩子已经改掉了偷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但对父母的话还是不听,问他原因,他说自己的父母有时候做的也不对。看来这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教育不当,使孩子对是非观念模糊,不能明辨是非。现在好了,他自己能明辨是非了,真希望他的父母也能明辨是非,做好孩子的榜样。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的那么微乎其微,显得有的有点力不从心。看起来德育任道而重远啊!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雍正年间,西征大将军年羹尧年幼玩劣,桀骜不驯,曾打跑三位先生。其父只好张榜募师,一位老先生应募。年父以实情相告:“儿不肖,师傅去者三矣。”老先生自信道:“固闻之。”老先生三次试探:先关门“取胡琴弹之”,年闻破门求学,继而辍止。后关门“吹胡笳”,年求学又辍止;先生再“戏习拳棒”,年破门“跃入”,后习武棒拳并举,终使纨绔子弟年羹尧成为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年羹尧的成功凝聚了老先生的教育智慧。他首先认定年羹尧的可教性。大家知道,大教育家孔子既主张“有教无类”,更注重“启发诱导”,那位老先生诱导年羹尧用了三种方法,而只有第三种方法才能触及到年羹尧的兴奋点,才深挖到他的真正潜能。这就是因材施教。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本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桡之则衰瘘„„”。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应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我记得钱中书刚考进清华的时候数学只有16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数学还老是不及格,但这也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大作家和成为国家主席呀。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毛泽东一生最敬佩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因为他们都有渊博的学识,都有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在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他虽然有点古板,但他对学生却极其认真负责。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著名文学家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温柔善良,她以爱和诗化的语言给学生以心灵的引导。因此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望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用你的智慧开启家庭教育之门昨晚儿子写完日记,我一看,就一句话:“我今天很高兴,因为读《三字经》的时候我被选上了,所以我很开心。”我说:“太短了,老师可能要让你重新写。”他说:“......
智慧教育我国教育信息化正由初步应用融合阶段向着全面融合创新阶段过渡,无论从国家地区的宏观层面、学校组织中观层面,还是学习者个体层面来看,教育信息化都是一个平衡多方关系......
教育智慧:一位美国妈妈给儿子使用手机的家规亲爱的儿子格雷戈里:节日快乐!相信你现在肯定会为拥有一部自己的Iphone手机而倍感兴奋。你现在已经是一个13岁的男孩了,而且是一个......
教育智慧故事土拨鼠哪去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痴迷于电脑、电视、小说等往往放松了学业,忘记了最初的追求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给他们叫这样一个......
1、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著名教育家 陈鹤琴 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如洗澡洗头梳头、洗碗、整理床铺、收拾文具、上学过马路、购买生活用品、根据天气加减衣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