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王光飞重点大同大学_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3:50:2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王光飞重点大同大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一、填空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和主编,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目的:《东西洋考》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东西洋考》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了。于1838年停刊。

2、外文报刊: 《蜜蜂华报》: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德臣报》: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遐迩贯珍》:是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 《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家报刊。《字林西报》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务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教会月刊。《万国公报》:是上海第一份影响最大的中文近代化报纸。《时报》1886年8月在天津创刊。重视北方新闻和言论

3、《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二是改革新闻报道。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四 善于经营副业。

4、最早的维新派三家报纸:《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他们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创了民议朝政的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

5、“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 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6、《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

7、新闻传播的重大改革:①提倡自由平等的讨论问题。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③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④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⑤报纸副刊的革新。⑥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⑦五四时期的报刊广告发展

8、范长江:著名记者。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 “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 长征的行踪和影响。1939年加入务,《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9、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36年,他勇敢的进入革命地区。他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共上海地下党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第一个中文版本,为 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为《西行漫记》。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该书风行世界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 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

10、史沫特莱,美国著名女记者,从学生时代起就经常为进步报刊撰稿,1927年写成自传小说《大地的女儿》,1928年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写了大量地新闻报道真实的记录了中国的巨变,11、“两个凡是”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发表社论,提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要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继续推行下去,1977年7月,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应该准确完整的理解毛泽东思想整个体系,在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标准只有一个》,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客观实践。这预示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即将到来。

12、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传统做法:雷锋,大庆油田王进喜,农业学大寨,好官焦裕禄。

13、“鬼戏“《李慧娘》被毛泽东批评不抓理论工作,”一株反社会主义的毒草“从1963年起,报纸上的批判文章日渐增多,气氛日趋紧张。《海瑞罢官》剧本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四人帮架空毛。

14、“反复辟“典型是四人帮大肆发难,歪曲历史,暗箭伤人,有白卷张铁生,小学生来信黄帅,风庆轮事件

15、批《鲁迅传》是从文化领域上升到意识形态,批《苦恋》是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评,在此同时,新闻界有加强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新闻传播领域坚持是四项基本原则。

16、“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17、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叶,《婴报》《西藏白话报》《月报》《伊犁白话报》是最早的一批扫除民族文字报刊。

二、名词解释

1、进奏院状:是唐代新兴传播媒介。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除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这种报告是进奏官只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 情报,带有”新闻信”性质,人称“进奏院状”。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外形就像中国的线装书,采用木版雕印,一直出版到1821年。内容除了宣传宗教,还发表了许多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文章,创造了 “孔孟加耶稣”的对会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察世俗》的宣传方式,对以后的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拒检运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仍沿用战时的一套办法,严密控制新闻界;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自行出版了黄炎培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重庆杂志界联合声明自9月1日不再送检;后扩展到成都、桂林、西安等地,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宣布自10月1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但留了一个尾巴,即收复区在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以前除外。至此,拒检运动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4、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是一些不真实新闻的代名词。在土地改革初期,实际工作中宣传地主拥护土改,一派“和平”土改的虚幻景象。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语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新华社发表社论后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普遍展开反对“客里空”的运动。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5、”苏报案”:苏报1896年胡璋创刊于上海,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

6、“第三条道路”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国统区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则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大肆迫害与推残进步人士。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灭,以失败告终。

7、《循环日报》:在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874年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主编的《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 纸,以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1959年最后停刊。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立言”强调变法自强为其思想内容的特色。

8、王韬:1857年参加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务丛谈》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74年2月4日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是我国新闻 史上第一位报刊政治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以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影响 极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三、简答题

1、外报在中国现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答:地位: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为了侵略的需要,在中国办起了报刊,而这些报刊在宣传侵略政策的同时刺激了中国人民,使他们觉醒起来自己创办报刊成为冲破外国报刊垄断局面的强大势力。影响:一,是中国人认识到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二,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三,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2、维新派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答:特征:国人办报高潮初步具有全国性,多样性,和进步性,主要表现是全国一些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爱国热情发挥启蒙作用,但还是没有唤起民众。意义:一,两个突破,即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 二,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三,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2、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和业务改进? 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一,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二,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三,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四,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五,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六,记者应该先知先觉。除此之外,革命派报人还发表了一些鼓吹言论自由,总是开发民智,反映民意,指导舆论等方面的主张,但总的方面来看,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的办报主张都比较零碎,他们的先知先觉观点还有唯心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烙印。报刊宣传的特点:一,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革命政党的报刊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三,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政论揭露了帝国主义,批判了清王朝和保皇派,宣传了革命思想。四,办报地区和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3、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答:三个历史条件:①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②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③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 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吸收了国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经验,继承了民族新闻事业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经验,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注重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由此开端。特点: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3、中共早期报刊的特点 答: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并面向中国社会和中国大众的,是由一批中国革命者殚精竭虑创办的,因此中共早期报刊既运用了外国经验,也具有自身特点。①党的报刊是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和各级党领导下,开张新闻宣传工作。②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③依靠群众办报刊,党的报刊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行的,除了屡遭政治迫害以外,还有沉重的经济负担,正是群众的捐款订阅宣传推广才使中共早期报刊发扬光大。④先进的文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总是大众读者的需求,选择大众读者所关心的内容,采用白话文,平易近人,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文风。⑤培养了干部。一批主要从事报刊宣传活动的革命家把革命者的高风亮节和先进报人的高尚职业品德融合在一起,为后代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说了什么?对新闻学有何贡献?答:1948年4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毛泽东的讲话,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由大家来办,由全体人民群众来办,由全党来办,而不能只由少数人关起门来办。”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4、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说了什么?对新闻学有什么贡献?答: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记者学习班作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刘少奇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4、《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经过、成就、意义 答:《解放日报》是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 论作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开始,中国务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整风运动。抗日根据地当时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①经过:《解放日报》解决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克服了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对他们的影响。1942 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②收获或成就: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表现在1>增强了党性组织性2>增强了群众性3>增强了战斗性4>改进了文风5>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③意义:《解放日报》经过整风改革,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深入改革。对一些重大的新闻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主要在以下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

4、《新华日报》 答:①《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的情况和意义:《新华日报》自创刊直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②《新华日报》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四、论述题

1、黄远生 答:①黄远生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②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还能注意到新闻背后的信息,预告事物发展的趋向。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五,黄远生的政论也很出色,它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而又以深刻见长。③黄远生在新闻思想上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 “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鲁迅的报刊活动 答:①1927年,鲁迅在白色恐怖下被迫由广州来到上海,至1936年逝世,是他一生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鲁迅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帅,以报刊为重要阵地,以杂文为武器,率领左翼文化工作者与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②鲁迅发扬“韧“的战斗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注意守住营垒,鲁迅一生用过一百三十多个笔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后十年“围剿”严重时期使用的。仅在《申报》上就先后换用过四十多个笔名。③鲁迅重视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他把杂文当做投向敌人心脏的“匕首和投枪“,他的杂文把政论性与形象化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④鲁迅一生编辑过19种报刊,并指导过许多报刊的编辑出版。鲁迅从事报刊编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他的卓越的杂文,都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2、评述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经过、重点和收获 答:①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实际与条件开始成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指出了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方针。刘少奇的几次谈话,也为即将出现的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确定了指导方针,同时还对新华社、广播事业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1956年初,《人民日报》在召开新闻工作改革动员大会后,在社内兴起一场以改版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②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改版的重点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版面安排也相应作了调整,宣传报道方面,一是报纸新闻数量大增,二是言论明显改进,三是副刊与通联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新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③广播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以1956年7、8月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为标志。会议讨论了广播事业的体制和改进广播宣传等问题,确立了广播工作改革的主要目标,即改进新闻报道,扩大节目取材范围,办好文艺广播,让听众从收音机里听到更多的节目。主要内容有:一是改进新闻报道,二是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三是努力办好问题,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并力求丰富多彩。④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1956年兴起的以《人民日报》为典型的我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是建国以来新闻界的一件大事。⑤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并带来了报纸发行量、特别是自费订阅部分的大幅度增加。当然,这次改革也有偏颇之处。在反对教条主义思想时,有的人又走向另一极端,全盘否定建国后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必然性和收益的方面。在对待旧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传统问题上,有的人主张不加分析批判的学习继承。

3、台湾“报禁”实施前后新闻传播事业 答:①蒋介石自1950年元月起在台湾全省实行“戒严”。实质是为了巩固其独裁统治,民党当局在“戒严”期间严格控制和限禁新闻事业,严格地阻碍了台湾新闻事业发展.“报禁”就是1951年开始,蒋介石集团实行的“限证”、“限张”、“限印”政策。1952年至1988年,台湾处于长达三十多年的报禁时期。②在“报禁”前中后台湾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1994年8月15日,诶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在沦陷50年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奄奄一息的新闻事业获得了新生并出现繁荣昌盛的可喜景象。在《台湾新生报》为台湾同胞接管后,各类报刊如雨后春笋出现,新闻通讯与广播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报禁”实施严重阻碍了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很多报纸在激烈的竞争后被迫偃旗息鼓,报业萎缩。而杂志却大量出版,新闻通讯社和广播事业大受限制。催生了新现象 电视事业的诞生。1988年“报禁”的接触不是国民党的一时善举,二十台湾政治,社会和文化条件的成熟,新闻界长期抗争的结果,此时台湾的新闻事业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时新出版的报刊多,二十大批新报刊是台湾报业形成了新格局,三是台湾媒体逐步放手广播电视媒体,四事台湾的新闻舆论环境也有所改善,对大陆的报道的限制被突破,海峡两岸的新闻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1.古代新闻传播的三个里程碑、意义P12.手抄小报P9新闻书P103.近代新闻事业与古代新闻事业不同的特点P114.定期报刊P115.《每周新闻》P126.报纸与杂志区别P137.论新闻事业诞......

黑龙江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黑龙江大学2006年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一 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1872年,————首先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通讯社。2 中国从———年初才开始......

黑龙江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黑龙江大学2005年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一 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开端是——年。2 我国新闻事业史上耳目喉舌论最初由———在《》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3 鸦片......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下载《中国新闻事业史》王光飞重点大同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新闻事业史》王光飞重点大同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