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推进情况汇报提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
畜牧业推进情况汇报提纲
大庆市大同区畜牧水产总站
2006年07月
大庆市大同区地处松嫩平原中部,是大庆市南部的一个农业区,全区现有 8个乡(镇)、58个行政村、318个自然屯,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现有耕地86万亩,草原104万亩,宜渔水面18万亩。“十五”期间,大同区积极实施“主辅换位”战略,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壮大产业基地、完善社会化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农转牧”进程,畜牧业生产在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上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2005年全区发展奶牛9235头、大鹅150万只、生猪21万头、黄牛2.2万头、绵羊15万只、其它家禽150万只,同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193.9%、127.6%、69.4%、29.4%、78.6%、14%;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9144吨、5256吨、30714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85亿元,同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96.5%、39.6%、149.7%、67.6%。
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在大鹅生产上,我区多方联系,与安徽、四川等地客商签订了定单销售合同,所收购的大鹅在大同区鑫通禽业有限公司就地屠宰加工,该公司拥有一套现代化的家禽屠宰加工生产线,其设备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每天可屠宰加工大鹅1万只。大同区生产的白条鹅及鹅翅、鹅爪、鹅胗等分割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在奶牛生产上,依托大庆伊利、惠尔康等加工企业在我区设立收购站点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奶牛饲养业,采取国外购进、国内引进、品种改良等途径,迅速扩大奶牛生产总量,奶牛存栏量比2000年增长了2倍。三是在生猪生产上,依托大庆金锣公司,以提高商品猪质量为重点,引进长白、哈白等优良品种,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商品猪出栏率。市区龙头企业的牵动,为我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十五”期末,全区牧业增加值、人均牧业收入分别实现1.3亿元、928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51.2%、51.2%。
一、主要做法
“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区在畜牧业生产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立足我区资源条件和畜牧业现实基础上,搞好产业定位,突出抓好奶牛、大鹅二项主导产业,围绕良种繁育体系、防疫灭病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和扶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畜牧业各项生产任务得到较好的落实。
(一)从加强扶持服务体系入手,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在目前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民科技意识比较低的现实条件下,推进一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扶持与服务。一是加强了资金扶持。2001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加大了畜牧业资金扶持力度,共计投入扶持资金824万元,其中:市政府287万元、区政府 537万元。这些扶持资金的注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畜牧业的发展。例如:“十五”期间,市区按50%的比例分别扶持疫苗资金146万元,乡镇政府相应解决了村级防疫人员工资124万元,对农民实行全额免费防疫,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防疫积极性和监督责任感,提高防疫密度20%以上,重大疫病防疫密度达到100%,确保我区无重大疫情发生。特别是今年,区政府为扶持奶牛生产,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出台了农户购买奶牛全额贴息(连续贴息2年)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购牛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区已发放贷款1488.1万元,外购奶牛1999头,奶牛目前存栏达到11800头。与此同时,为解决农户鲜奶销售问题,区政府补贴23万元扶持鲜奶收购站点建设,新建3个机械榨奶站、增设4个冷罐储存点,使得全区鲜奶收购站点达到17个,极大地改变了我区鲜奶销售靠流动商贩的被动局面。二是加大物资扶持力度。2003
年以来,市里扶持我们秸秆粉碎机械114台,发挥了了秸秆利用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区乡的扶持下,近两年大户又购入秸秆加工机械100台套,现在全区拥有粉碎机械214台,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增加了养殖效益。目前,全区40%的秸秆实施了黄贮、氨化、盐化处理,转化秸秆15万吨,比2000年提高了30%;为全面推进“六吨奶”工程,区政府给畜牧水产总站配备了“两牛”冻配专用车1台,并且每年区财政补贴5万元,免费为基层繁育站点送精氮,有利地促进了冻精配种工作。三是进一步搞好实用技术推广工作。首先加强了技术培训,每年都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培训,例如:今年我们聘请了西南大学、八一农大和市畜牧水产局畜牧兽医专家对我区畜牧兽医人员和养殖户进行了大鹅、奶牛饲养管理、良种繁殖及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另外,深入开展典型宣教活动,利用每年的“科普之冬”活动,积极推广大鹅规范化饲养、高产奶牛饲养、生猪直线育肥和种草养畜(禽)实用技术,推动我区整体饲养水平的提高。其次加强了基层畜牧兽医服务队建设,我们先后把23名农村青年送到东北农大、八一农大委培学习,毕业后充实到农村畜牧兽医服务队伍,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畜牧兽医服务队伍年龄老化、技术水平陈旧的状况,提高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水平。
(二)从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入手,提高现代畜牧业的质量效益。一是加强种鹅基地建设。为改变本地种鹅品种退化、近亲交配、商品鹅饲养周期长、体重偏低、肉质粗糙、出口受限的现状,2004年,我区引进大同北方种鹅场,选育北方白鹅为父本,选育籽鹅为母本,杂交生产增重快、耐粗饲、适合寒地饲养、绒质好、产量高的北方白鹅,为大庆市以及黑龙江省鹅产业的发展及鹅品种改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大同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祖代场-父母代场-商品鹅饲养场(户)”三级良种生产体系,目前,大同区存栏种鹅达到8万套,其中:祖代种鹅3000套、父母代种鹅2.5万套,父母代种鹅要达到预留种鹅的30%,为我区发展优良品种大鹅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积极开展奶牛性控冻精配种工作。在巩固“两牛”冻精配种成果的基础上,今年,我区加大性控冻精配种推广力度,全区适合性控冻精技术的育成牛和一、二产牛共有2280头,目前已在老山头乡、林源镇、高台子镇开展性控配种技术,以提高母犊繁殖数量,迅速扩大我区良种奶牛存栏数量。三是积极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工作。近两年,我们结合禁牧舍饲,购进德肉美、萨克福等肉用优良种公羊124只,分配到8个乡镇部分饲养大户,杂交改良了部分当地土羊。今年,我们又积极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工作,在林源镇筹建了一处羊的鲜精配种示范点,开展羊的采精、稀释、检测及授精技术,引导各乡镇尽快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工作,迅速改良本地土羊,培育适合圈养舍饲的杂交良种羊。
(三)从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入手,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经营方式。一是积极落实草原承包工作。全区现有草原104万亩,可发包草原69万亩(其中采草场9.9万亩、放牧场59.1万亩),因占用、积水及严重退化不能发包的草原35万亩。截止2005年末,全区已签订草原承包合同129份,完成了可发包草原承包任务。二是加大草原禁牧工作力度。牢固树立常年禁牧思想,强化草原执法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执法人员,足额安排执法经费,提供必需的交通工具及其它物品,全区草原看护队伍共计120人,各乡镇的禁牧看护人员都有固定工资,工资额度在300-400元/月,并且交通工具、迷彩服、农田鞋、雨靴等必备物资配备齐全,有力保证了禁牧看护工作顺利开展。05年以来,全区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14起。通过依法治理草原,逐步改善了我区的草原生态环境,采草量有承包前的40公斤上升到100公斤。三是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随着禁牧舍饲工作的全面实施,种草养畜(禽)势在必行。今年在林源镇、高台子镇等奶牛饲养量大的乡镇,实行区域化种植青贮作物,增加奶牛青贮饲喂量,确保每头奶牛2亩青贮。05年以来,每年种植青贮玉米2万亩以上,种养鹅饲草5000亩以上,确保了规模型、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四是积极开发利用现有秸秆资源。通过秸秆青黄贮、氨化、盐化处理,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为舍饲经营提供充足的饲
草饲料。
(四)从加强防疫灭病体系建设入手,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建立健全疫苗管理、使用办法,推广新的防制技术,有计划地预防、控制各种动物疫病的发生。为确保及时完成免疫注射任务,全区配备防疫员70人、协防员140人,建立健全了防疫目标责任制,落实了奖惩措施,营造了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牲畜口蹄疫免疫密度达到100%,其它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省、市规定的标准,使畜禽长期处于高免状态,确保我区无重大疫情发生。二是加大动检执法力度。首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健全区、乡、村三级检疫网络,严把屠宰检疫关和市场监督管理关,对零散的不定期的经营业户进行登记造册,实施强制性的检疫,消灭检疫的死角死面,产地检疫面力争达到100%;其次,规范兽药诊疗活动和兽药经营市场,整顿农村兽医队伍,实施定点,持证经营,健全诊疗手续,打击无证经营活动,整顿市场经营秩序。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影响了农转牧进程。目前信用社只设有短期的农资贷款,而且贷款担保条件严格,能够从银行贷款发展畜牧业的并不多。今年,我区计划贷款4255.2万元、购买奶牛4557头,由于银行信贷部门资金储量不足、贷款门槛过高等原因目前实际放贷1488.2万元,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奶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出台优惠宽松的信贷政策。协调农发行、信用社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农贷资金用于畜牧生产,同时在贷款期限上要放长(3年以上),但保手续要放宽(五户联保、林权证抵押等),在贷款金额上要放大。同时建议上级财政实行贴息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发展长效、稳定的畜牧产业(如奶牛、肉牛生产等)。二是畜牧业生产环境改善资金投入较大。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上的要求,逐步改变畜禽混养,人畜混居的局面,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但影响新农村的环境,而且还影响畜牧业的安全,不利于防疫灭病,采取政府扶持、农民参合的方式,有计划地辟建奶牛广场,养殖小区,在广场、小区规划建设上政府上要出台优惠政策,如:给排水、道路、架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由政府承担。在收费项目上如土地占用费等给予一定免减政策。
(二)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支持设施薄弱,影响了畜牧业质量安全水平。全区58个行政村共有21个繁育站点,其中有5处没有办公房舍,防疫、诊疗均无办公场所,按照行业标准化管理和畜牧业的长远发展要求,村村都要规划建设独立的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做到防疫、治疗、繁育、饲料供应及产品销售“五不出村”,最终达到畜牧业经营一体化。建议上级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村级畜牧兽医服务设施建设,为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规划和设想
(一)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区畜牧产业化水平。一个产业,只有在其形成龙型产业后才能真正得到快速发展,而龙型产业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引进龙头加工企业。一是乳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已同“新概念”乳品公司多次洽谈,初步达成一个投资3000万元的乳酸饮料加工企业,该企业投产后日可处理鲜奶60吨,利用该企业的入驻发展,延伸我区奶业产业链条,提高奶牛饲养规模,到“十一五”期末,我区奶牛要达到3万头,日产奶量由现在的70吨扩大到200吨,奶牛业实现产值1.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14元。二是积极引进大鹅深加工项目。依托我区北方白鹅基地优势和鑫通禽业加工企业的载体优势,积极搞好产业的提档升级,在现有鹅屠宰分割的基础上,着重引外商、引深加工项目,目前已同安徽、广东客商取得联系,计划在我区建一个鹅类熟食制品、羽绒制品加工业,把大鹅产业做大做强。到“十一五”期末,我区的商品鹅生产要由现在150万只扩大到500万只,鹅产业实现产值
1.3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6500万元,人均增收464元。三是引进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依托我区立志肉牛生产线闲置资产和同祝玉米产业园,争取创建一处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肉
牛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我们已同南韩流通会社达成意向性协议,拟投资在祝三玉米产业园建一处育肥牛屠宰加工厂。另外,我们正在同北京鑫茂畜禽有限公司洽谈,今年计划在我区建一处日本和牛养殖基地,同时启动立志黄牛屠宰生产线。通过肉牛养殖加工龙头企业的入驻,带动我区肉牛生产,到“十一五”期末,我区肉牛饲养量要由现在的2.2万头,发展到5万头,肉牛产业实现产值1.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5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50元。到“十一五”期末,以“两牛”和大鹅产业为主体,我区畜牧业可实现产值6.4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9亿元,农民人均牧业增收2071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124.6%、123.1%和123.1%。
(二)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畜禽良种化建设。一是扩大良种奶牛饲养规模。我区现有奶牛11800头,日产鲜奶70吨,要引进日处理鲜奶200吨乳品企业,奶牛必须发展到3万头以上,以自然繁殖率计算,到“十一五”期末,我区奶牛最多可发展到2.1万头。为了使奶牛存栏量快速扩张,我们计划在全区普遍推广性控冻精配种技术,提高母犊自繁率;在此基础上,积极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筹建胚胎移植基地,利用黄牛母体产奶牛,进一步扩大良种奶牛存栏量,为尽快引进乳品龙头加工企业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大鹅种源建设。“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大同区北方种鹅场的繁育成果,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场—父母代场—商品场”的繁育体系。每个乡镇要建立一处千只以上的父母代种鹅场,每个村要有一处500只以上的种鹅饲养孵化大户,壮大大鹅良种繁育基地,提高大鹅生产性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区商品鹅留种问题。另外,要进一步扩大羊的人工授精范围,在今年羊的鲜精人工配种示范基础上,未来3年内,全区21个改良站点都要开展羊的人工授精,彻底改良我区本地土羊,为禁牧圈养打下良种基础。
(三)强化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建立区疫病监控实验室,开展疫病抗体效价监测、疫病实验室诊断、畜禽产品毒物分析和兽药、饲料质量检测,为我区动物重大疫病监控和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强化乡镇畜牧兽医综合站建设,乡(镇)畜牧兽医服务站要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及诊疗、化验、繁育器材,提高技术服务功能。三是各村要建立标准化兽医服务室。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畜牧兽医行业标准化管理要求,村村都要规划建设独立的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服务站点要配备冰箱、显微镜、消毒锅、液氮罐、人工授精器材等器材;同时配强配齐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把村级兽医服务室建成集畜禽防疫、疫病诊疗、家畜繁育及养殖技术指导于一体的标准化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保证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完善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牛羊舍饲经营。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经营方式,由传统放牧经营转变为舍饲经营。一是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青贮型玉米、小麦、紫花苜蓿等饲草饲料种植面积,解决奶牛、大鹅舍饲青绿饲料不足的问题。二是开发利用秸秆资源,采用贷款贴息、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奶牛协会或养殖大户购进秸秆粉碎、加工、打包机械,提高青黄贮饲料利用率,解决禁牧舍饲粗饲料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发展草业公司。按照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经营的思路,在牛、羊饲养量较大的村屯,积极筹建草业公司,逐步实现草产品自给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变。另外,要依托玉米产业园,大力发展饲料加工、做到青、粗、精饲料合理搭配,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振奋精神解放思想着力推进畜牧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时......
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实现畜牧业跨跃式发展运城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畜牧业作为我市大农业中的优势产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三......
2010年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汇报提纲中共横山县委 横山县人民政府(2010年11月12日)尊敬的检查组各位领导:按照省上关于开展三项重点工作督查活动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县基本县情和......
全市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活动推进会议汇报材料 发 言 提 纲克东县委学科办 2009年11月18日我县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党委、直属党总支17个,党支部19......
参加内蒙古电子政务推进研讨会汇报提纲日期:2006-10-27内蒙古电子政务推进研讨会于2003年2月25日—26日在呼市宾馆召开。会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