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移民搬迁户生活调查报告(精选12篇)由网友“落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陕西省移民搬迁户生活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陕西省移民搬迁户生活调查报告
陕西省移民搬迁户生活调查报告
自我省启动移民搬迁以来,扶贫移民搬迁已成为一项意义重大的惠民工程。近年来,我省移民搬迁户生活情况如何?日前,陕西省统计局就此组织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显示,搬迁户对政府的移民政策十分支持,对安置大多数人表示很满意,对未来生活质量提高、收入增加、经济发展有信心,但也存在技能储备不足担心缺乏收入来源等情况。
多数搬迁户对未来有信心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受访村半数以上为扶贫移民搬迁,安置方式以建设移民新村为主,绝大多数搬迁户对政府安置工作和基本生活所需双满意;而且搬迁户多数人认为生活质量提高、收入增加、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信心。家长为了孩子未来是移民搬迁的最大动因,孩子适应能力强多数已融入新的生活学习当中,有八成搬迁户认同搬迁政策给困难群众带来了较大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搬迁户最期望做好的.事情是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移民生活和居住条件,加大对移民老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关心和慰问。一成左右调查对象期望后期扶持政策长期稳定,移民直补资金和当地优惠政策要及时、尽快到位,帮助贫困移民及家庭子女生活和就学难问题,公开透明、加强资金管理和干部清正廉洁建设。
少数搬迁户担忧收入来源
调查中凸显的问题不容忽视,近三成村(居)委对搬迁户没有提供过帮助,说明村(居)委在帮助搬迁户解决困难上还有很大的工作空间。拥有职业技能有利于搬迁户更快适应新环境找到新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搬迁户没有在职业技能方面得到培训。
挣钱少生活成本高是不适应新环境的两个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对新的生产劳动环境,有三成多不适应和一般无感。不适应的原因(多项选择)主要一是挣钱少或没活干,二是生活成本高。当前,移民存在的困难(多项选择)有两项最突出,一是距耕地较远不方便耕种,二是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对收入来源的担忧。
多种方式灵活解决耕种不便问题
针对调查中近六成搬迁户帮扶不到位,陕西省统计局建议,结合安置群众特点,开展实用的技能培训,争取学到用到,可就业能挣钱;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开发本地特色,或种植或手工或养殖,组建种植、特色手工、畜牧养殖等党群共富组,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技能培训。
对于搬迁户反映的原有农田耕种不便的问题,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并用解决困难,愿意一次补偿放弃经营权的,引入合理评估标准,将土地回归集体所有,给予移民一次性资金补偿;仍想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可引入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转包、出租、转让,收益归原农户所有;或以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农户参与收益分配。
篇2:移民社会调查报告
一、移民背景
当全国的“八七”扶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后,在广西中北部偏西的地方———都安瑶族自治县还有一半的人还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顽强的都安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压力。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冥思苦想,决策者们也惮思极虑,最后上下达成共识。贫穷的根源在于缺乏土地,要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必须把一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出去。
于是,都安人把目光盯上了国土面积居广西第五、河池第一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那里有尚未开发的土地,那里有六七十年代从都安逃难出去的自发搬迁群众,这些自发移民已和当地群众融为一体,生活水平居中偏上。都安人一看到希望,说干就干,决定采取政府行为移民环江。要搬迁成千上万的人,谈何容易,地、县、领导慎之又慎,为慎重起见,1993年第一次移民时只安排XX人。据统计,到XX年,在环江的都安人已达8万人之多,在他们当中,有经商定居的,有部队专业的,有大学毕业分配的,有参加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后就地安置的,有组织调动的,绝大多数则是从60年代至90年代自发和政府组织异地安置到环江安家落户的。
二、移民安置场发展现状
(一)基本现状
从1993年都安瑶族自治县政府组织移民开始,都安人更加坚信异地安置是扶贫攻坚的一条重要途径。便开始筹划大规模移民环江,计划用三年时间内完成4万到5万人的搬迁任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及得到广东省的对口帮扶下,、和又分别搬迁贫困群众3500人、11000人和30000人到环江安置,4万多移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当年就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第二、三年户户基本上建成砖瓦结构或钢混结构的稳固住房;第四、五年就全面完成水、电、路、学校、卫生室和坡改梯地的任务,且看下列一组数字:
① 修建通往乡村道路76条,共320多公里,140多个居民点都通了路。
② 新建成水柜池1190个,总容量119556立方米,建成引水管道16公里,人畜饮水基本得到解决,同时解决了部分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③ 新建成学校35所,校舍为钢混结构或砖瓦结构,引进大批乡村教师,适龄儿童上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④ 新建成卫生室25所,基本解决移民的看病问题。
⑤ 架通交压输电线路160公里,低压输电线路330公里,基本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用电。
⑥ 新建成沼气池1100多座,每2个农户当中就有1户拥有沼气池,且每年数量都在增加。
⑦ 坡地荒坡改为梯地5.3多万亩,人均拥有1.5亩以上的平台地。据研究人员对移民地的地质地貌分析:移民地地貌破碎,土地以坡地为主,但有相当量可开垦利用的土地;土壤主要为红壤,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土壤质地和结构尚可,有机质和氮含量相对丰富,但磷、钾缺乏,土壤酸度大;植被以先锋植物为主。最能吸引都安人的则是移民地拥有相当一大片的黑而薄的风化土壤,且很少含沙石,一坡缓着一坡,非常壮观。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的出都安移民之勤奋程度,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最令人动容的则是毛南山乡人民能够团结来自都安的各族人民,他们这种胸襟坦荡、海纳百川的精神,使环江民族团结形成良好的局面。
(二)已取得的成就
(1)以县党委、政府带头,落实好移民异地安置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大会战,其主要表现在:
① 征收当地多余的农田、牧场及荒地荒坡,分田分地,保证移民们的耕地需求。
② 修建通往各个乡镇的乡村公路70多条共320公里,保证村屯通路,并适当修好通往农田的道路。
③ 经过一系列的电改后,村民用电得到有效保障,并尽量满足村民的用电需求。
④ 在安居建房方面,上级政府拨款给移民每户不少于XX元,主要用于建房买料,并提供大米、油盐、化肥等相当多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
⑤ 在移民安置补贴方面力求到位,落到实处。
⑥ 林场建设方面初见成效,已建成爱山、黄冕等多个大规模林场,同时政府大力拨款为村民建起了沼气池,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农民们对水源林的用柴压力,又配合了上级政府的环保工作。
⑦ 从19到XX年等XX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坡改梯建设的任务,不断整治丘地,修建坡梯,有利于保持水土和肥力。
(2)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现状力求切合实际。
(3)牢牢把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甘蔗、玉米、水稻等种植业,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同时加快长白猪的繁殖养殖业,根据当地市场需求,适当地发展水牛、菜牛、山羊、马等畜牧业。
(4)移民的迁入,带动本地,特别是激活了环江各乡镇企业的发展,拉动了乡镇市场经济,繁荣了交通沿线的各村庄。
(5)两种民俗地域文化趋向于融合。
(6)经过XX年的艰苦创业,都安人移民环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都安人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化解了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局面。
(7)民族团结,在发展前进中巩固。
在环江境内,不管是毛南族,还是苗族、瑶族群众,他们除了会讲母语以外,大都会讲壮、汉语。长期以来,毛南族人民和壮、汉、瑶、苗等各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相互通婚、相互融合,形同一家人。8万移民进来以后,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协调好当地农民与移民之间的关系。针对“移民小聚居,与当地农民大杂居”的特点,政府组织移民与当地村民共建家园,使他们形成了“同走一条路,同饮一井水”的利益共存关系,促进了团结。政府还帮助移民发展种蔗、种桑养蚕等家庭经济项目,组织他们劳务输出,使他们尽快富起来,从而消除因贫富悬殊而产生隔阂。同时,在处理问题时,公平公正,没有倾斜当地农民,使移民有如在家乡的感觉。据统计,从XX年到现在,环江当地农民与移民共同实施基础设施等合作项目和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就有100多次(个),参加人员达10万余人次,境内没有因移民与当地农民磨擦而发生的.重大案件。
(8)以晒谷岭异地安置场为实例的10周年移民模范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小康生活指日可待。
晒谷岭异地安置场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城南社区,建于19,204户1010名瑶族移民全部来自都安瑶族自治县贫困的大石山区。因为我有几个亲戚移民到那里,今年暑期回家时有幸能拜访到他们。XX年7月25日,我又一次来到了晒谷岭,那里面貌焕然一新,比5年前漂亮多了,眼前的景象简直让我刮目相看:一排排整齐的桉树林环绕着这个美丽的村庄,水泥路连通到了各家各户,学校有标准的篮球场,整洁华丽的教学大楼和演戏大舞台。在甘蔗地里,不时可见蔗农们忙碌给甘蔗施肥的身影。在玉米地里,农民们正乐呵呵地整收着玉米。据亲戚介绍,现在照明电网拉到了每家堂屋,甘泉管引到了每户水缸里,房屋高度和巷道尺度基本统一设计建造,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和净化整齐划一。XX年过去了,饥饿的感觉已经在亲戚的脑海里逐渐模糊。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晒谷岭的每一户人家都住上了砖瓦结构房,有了固定电话和手机,最近又添置了农用车和摩托车。据当地的村委介绍,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200元,80%的农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篇3:移民社会调查报告
移民安置场还存在突出的问题
(1)贫困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有:
① 少部分移民盖起了平顶房,大部分移民住进了砖瓦房,茅草屋遍布各个移民安置场。
② 农民整体收入和个人收入不够多,与本地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③ 投入多产出少已经成为移民的心头之痛,特别是近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化肥农药价格猛涨,严重地影响着移民的生产和再生产。
(2)饮水问题拯待解决,一些移民安置场相互争夺水源十分严重。以环江县长美乡的东合安置场为例,当地水源非常短缺,人畜家禽饮水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在每个移民点建起了一至三个水池,但在其施工的过程中严重偷工减料,从根本上说建起饮水工程就是一种形象工程,特别是到了每年的旱季时,饮水就更加困难,一些移民点因争夺水源而口枪舌战,反目成仇,矛盾重重。
(3)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有:荒坡荒地过度放牧及垦植,坡地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水源林面临灭顶之灾,个别水源出现了断流现象,每每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坡地坡改梯烧伤面积迅速扩大,坡地出现了“突头”的个数持续猛增。
(4)农村医疗体系还没健全,医疗保健还待完善。主要表现在:
① 移民安置场卫生所不健全,农民就医看病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乡镇卫生所远离各个移民安置点,村民看病就医极度不方便。
② 猪瘟病每年都会在每个安置场发生,疫情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甚至席卷全场,村民损失惨重,到目前为止猪瘟病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消灭,一旦蔓延,防不胜防。
③ 村民卫生设施不够好,房屋通常是一屋住人,隔一屋放养家畜,农民卫生意识不高,对疾病的认识不够。
(5)乡村教育仍然很落后,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但移民文盲半文盲学生大有人在,就读高中的学生不多,每个移民安置场平均就读高中的学生有10来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少之亦少,其中东合场有4人,羊建场有3人,晒谷岭有3人。
② 乡村教师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为当地教师,在教学上语言障碍常常困扰移民适龄学生,使得移民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影响了以后的发展。
③ 农闲时赌博之风盛行,这种好赌之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据调查,一些小学生和初中生还参与赌博活动,甚至有的干脆不读书回家赌博了。
(6)一些移民安置场交通不够便利,且路途遥远,移民上街赶集还很困难,路基塌方成片,交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安置场的经济发展。
针对现状引出对问题的思考
贫困不是他们的错,但他们可以改变历史,都安人是勤劳勇敢的,是不被困难吓倒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他们很少与外界交往,但他们渴望同外面的世界交流。他们虽已移民环江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环江人,但骨子里还是充满“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之气魄的都安人精神。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发现有问题就要好好把握去解决问题。
因此我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提高村民们的收入,优先帮扶特困群众,鼓励发展农业,奖励务农工作有突出的带头人,同时要努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实施教育人才培养“a”计划,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作为来自都安的移民们,在勤劳勇敢的前提下,努力建设好自己的新家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借鉴附近模范安置场的成功发展经验,尽力地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及原因,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共同富裕。
总结
在都安大石山区,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曾经给一个“穷”字与当地村民长年相伴。自从1993年开始,河池市委、政府作出了将大石山区特困人口异地安置,帮助其脱贫致富的政策决定。在此之后,环江的毛南族、壮族等同胞敞开胸怀,慷慨让出了30多万亩的山坡土地,共接纳了来自外县的移民8万多人(其中都安人居多),一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接纳如此多的移民,在全中国绝无仅有!这也是毛南山乡人民能够团结各族人民的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一个世纪的搬迁,一个个创举,都安群众真的了不起!他们从大石山区的深山底层,一跃跨入到了小康俱乐部的行列,这个奇迹应该载入世界反贫困反饥饿的史册。
回望昨天艰苦的创业路,但愿看到今天的富足生活,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学会感恩,学会反思。都安人在祖国成立60周年之际能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绩引以为荣,作为一名来自移民安置场的大学生,我对都安移民的发展之巨大变化感同身受,对生活在环江的都安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身感自豪。当然在现阶段安置场发展还面临许许多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我相信在河池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充分发挥都安人的聪明才智,让“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永远成为其奋斗拼搏的一个良好助堆力,在环江的都安人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4:陕西省人才市场现状调查报告
陕西省人才市场现状调查报告
今年我省共有约3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相比去年增加了9%,为全国增幅最大省份。近日,省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求职者对薪酬期望过高,体面的职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首选,而较苦较累的行业则面临断代。
优质岗位减少明显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增幅全国最大
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共有约3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相比去年增加9%,为全国增幅最大省份。截至5月底,全省3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已签约24.3万人,签约率67.16%,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受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就业岗位数量尤其是优质岗位数量下降明显。传统的.优质岗位如制造加工业、能源等大型国企需求减少。今年以来在西北大学招聘企业数量有932家,同比减少了17%。西安理工大学往年容易择业的水利水电和机械类专业今年企业招聘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0%。西安市人才市场举办的综合招聘会显示,企业提供的工资大都在1800元至2200元之间,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强。
薪酬期望过高
企业员工对薪酬期望值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从业人员对工资待遇、个人发展前途以及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更高,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对薪酬的期望值在逐步增加,小微企业用工调查中,54%的企业认为求职者对薪酬期望过高影响了企业招工。
与此同时,体面的职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首选。较累、较苦、较脏的部分行业面临断代。比如镗工、车工等技工月薪能拿到七八千,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人。
“安置难”与“招工难”
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
调查还显示, 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出现“安置难”。以陕煤化集团为例,陕煤化集团铜川矿业公司去产能过程中,给企业带来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约8000多名职工的安置问题。截至今年6月,累计分流安置职工2663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部分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目前勉强维持的就业局面可能会被打破,部分隐性失业逐渐会显性化,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成本的逐步走高,“招工难”问题进一步凸显。上半年,全省“四上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5.9%,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增速在提高。如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长5.7%,建筑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2.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3%。调研中商贸企业的用工成本高、招工难的问题也更为突出。
篇5: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分析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截至3月的一年间,中国人共计花费220亿美元在美国买房,环比增长72%,超过其他所有外国客户群体。中国国际移民在带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等方面的作用正在凸显。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蓝皮书认为,随着中国高净值国际移民在全球配置资产渐成趋势,为其服务的金融机构也加速在海外布局,为高净值移民进行海外投资和资产配置服务。大量高净值移民向海外流动,客观上带动了国内金融机构及地产公司等资产配置机构的全球化,也为这些机构和公司国际化提供了人才支撑;而反过来,金融机构和地产公司国际化,也会促进当地的金融服务、地产业务更加具有中国元素,为当地中国国际移民带来便利。
蓝皮书援引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发布的外国客户在美置业报道,截至203月的一年间,中国人共计花费220亿美元在美国买房,环比增长72%,超过其他所有外国客户群体。中国人在美国买房的成交价中值为每套52.3万美元,而全美现房成交价中值为19.9万美元。蓝皮书认为,伴随着中国移民的大规模涌入,美国、英国地产正在复苏,国内房地产公司也开始涉足国际地产。,复星集团以6450万英镑收购伦敦金融城Lloyds Chambers办公楼;当年10月,又以7.25亿美元收购位于美国纽约的大通曼哈顿银行总部大楼,即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年9月,复星地产收购了日本IDERA资产管理公司,间接收购了日本东京天王洲花旗银行中心。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认为,中国投资移民带动对外直接投资,在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抵消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中国投资移民通常是“移民不移居”,其资本和移民身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投资移民的业务和事业依然在国内,即使获得了移民身份,也没有放弃中国国籍,移民身份也有利于其经营跨国业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贸的国际化。另外,第三代移民潮移民的知识水平都比较高,他们了解中国的情况,在讲好中国故事、重塑中国移民的国际形象等方面也正在发挥作用。
篇6:陕西省重点煤化工企业调查报告
陕西省重点煤化工企业调查报告
近年来,陕西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已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为掌握煤化工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及能源资源消费情况,了解影响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近期陕西省统计局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煤化工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快速调查。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由陕西省统计局统一部署,相关市及省属调查队具体实施。调查区域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榆林6个市,共抽取了40户煤化工企业,重点对榆林煤化工企业进行调查,总体能够代表全省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调查内容涉及企业主要产品产能、生产情况和主要成本运营指标以及景气预期等。调查时期为至6月部分资料。
二、调查结果总体情况
(一)企业生产情况——产能逐步释放
1、产品种类多样,以甲醇等为主
从产品品种看,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样,包括纯碱、氯化铵、合成氨、尿素、甲醇、碳化钙、电石、烯烃等,但主要以尿素、甲醇、电石和烯烃为主。
从生产有关产品的企业数量看,生产电石的企业数量最多,为16家,占调查对象总量的40%;其次是生产甲醇的企业11家,占27.5%;生产尿素的企业4家,占10%;生产合成氨、碳化钙和烯烃的企业各3家,占7.5%。
从设计产能看,尿素、甲醇、电石和烯烃占煤化工产品总产能的比重超过七成。其中,甲醇的设计产能最大,为492万吨,占总量的30.7%;其次是烯烃、尿素和电石,分别为290万吨、212万吨和141.7万吨,分别占总量的18.1%、13.2%和8.8%。
2、产品产量增长,产能逐步释放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主要产品产量20以来逐步增加,产能逐步释放。分主要产品来看,年甲醇产量234.35万吨,20增长57.2%,2014年增长26%,达到464.4万吨,接近设计产能;尿素产量呈上升趋势,年增长44%,2014年增长76.7%,产量已超过设计产能12%,产能完全释放;电石也也逐年增加,2013年增长26.3%,2014年增长23.4%,产量达到111.2万吨,占设计产能的78.5%,产量有继续释放空间;由于2家烯烃生产企业2014年下半年开工,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产量较低,2014年烯烃总产量143.93万吨,占烯烃设计产能的一半。总体来看,产品产量逐年增加,产能逐步释放。
3、产品工艺水平高,总体处于中上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水平较高,总体处于中上水平,有的达到先进水平。产量最大的甲醇生产企业其工艺水平中等以上的9家,占甲醇生产企业的81.8%;4家尿素生产企业工艺水平均在中等以上,达到先进水平的3家,占75%;生产烯烃的3家企业工艺水平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总体来看,我省煤化工企业工艺水平在行业属于较高水平。
4、国有企业居多,属于国家推动产业
调查结果显示,生产甲醇、尿素、烯烃等主要煤化工产品的`企业,私营企业较少,国有企业居多。生产尿素的4家企业中只有1家企业是私营企业,50%的企业是国有企业;生产甲醇的企业中,私营企业占10%,股份有限公司占40%,国有企业占50%;生产烯烃的3家单位中,2家是国有企业,1家是国有控股40%。总体上,我省煤化工属于国家推动产业。
5、煤炭需求较大,能够刺激煤炭消费
煤化工产业是煤炭需求较大产业,不仅能够刺激煤炭需求,而且可以提高煤炭转化效率,提高煤炭附加值。调查结果显示,40家调查企业煤炭设计转化能力超过2500万吨,煤化工产业对我省煤炭资源消费具有明显刺激作用。
(二)产品销售情况——销售价格下降但销量上升
1、主要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下降
从调查结果看,2012-2014年各主要煤化工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品种看,甲醇2012-2014年平均销售单价呈下降趋势,但降幅相对较小,今年以来降幅较大,80%企业下降幅度超过20%,个别企业降幅超过40%;尿素价格2012-2014下降幅度较大,2014年同比下降超过15%,比2012年下降近30%,由于前期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今年以来单价跌幅缩小,均在5%以内,个别企业销售单价有所回升;由于生产聚乙烯和聚丙烯的两个企业开工不足一年,从去年年底到上半年销售价格看,烯烃总体价格下降,生产聚氯乙烯的企业今年销售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往年,降幅近10%。
2、产品销量随着产量的增长而增长
从主要产品销售量来看,企业产品的销售量与产品产量密切相关,产品销量随着产量的增长而增长。2013-2014年我省主要煤化工产品产量持续增长,随着产量的增长,主要煤化工产品销售量也逐渐上升。分产品品种看,甲醇2013年销量增长86.5%,2014年增长26.9%;尿素2013年销量增长44%,2014年增长83.6%;电石2013年销量增长3.4%,2014年增长30.9%;生产烯烃的3家企业中,2家处于试运行阶段,另外1家企业2013年销量增长45.2%,2014年增长88.2%。
3、产品主要销往省外
从产品的销售区域看,我省煤化工主要产品部分在省内销售,主要销往省外。对于产量最大的甲醇,个别企业在集团内部销售,部分在省内消化,大部分被销往全国各地;对于电石,产量稍大的企业主要销往山西、河南等邻省,产量较小的主要在省内销售;对于烯烃,基本全部销往省外,华东、华北、西南均有销售。
(三)运行费用情况——企业总体生产成本下降
1、原材料价格下降
煤炭作为煤化工的主要原材料,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煤炭价格逐渐下降。从调查结果看,我省煤化工企业使用原料主要包括原煤、焦炭和兰炭,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原煤等原材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从近两年的价格变动看,2013年下降幅度10-20%的企业6家,超过20%的6家,2014年下降10-20%的8家,20%以上的12家,显然,2014年原料价格下降幅度大于2013年;从各原材料下降幅度看,兰炭最大,兰炭价格下降幅度平均超过20%,在使用兰炭作为原料的8家企业中,7家企业反映原料价格下降20%以上,仅有1家企业降幅低于20%,为16%。
2、部分企业用水成本上升
水资源是煤化工行业的重要消耗资源,对煤化工行业的运行成本具有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40家企业中,用水价格上涨的10家,占调查企业的四分之一,在这些企业中,多数用水成本上升幅度较大,涨幅超过三成的企业占80%,超过一半的企业涨幅超过50%。另2014年用水价格与上年持平的企业15家,未填报本期用水价格的10家,另有几家企业由于新开工等原因无同期数的企业5家,合计占调查企业总量的四分之三。
篇7: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
随着生态文明浪潮在全球的兴起,重视生态、保护环境、低碳发展成为新世纪各地区竞相进步、绿色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关键。长白山作为国家重点森林覆盖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大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东北亚“绿肺”、“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之称,是全国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其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吉林东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保护好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宝贵资源,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东北亚地区生态屏障和生物基因库的保护,夯实吉林东部绿色转型的发展基础,而且对于调节松辽平原和吉林中西部玉米带的小气候环境,保护“东北粮仓”安全和东北亚地区气候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长白山区域中心城市,白山市承担着保护长白山生态安全、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但是,如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解决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难”矛盾,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目标,不仅考验白山建设全省绿色转型发展先行区的执政能力,更考验全市领导干部的政治智慧和实践魄力。调研发现,白山市在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确定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长期执政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并结合东部山区特色,以解决林区、工矿区居民“城镇化率虚高”问题和林区农民进城问题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努力实现林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互荣共赢,助推绿色转型发展“华丽转身”。实践证明,白山市实施的林区生态移民工程,既符合国家确定长白山为国家木材战略资源后备基地的战略导向,又顺应了国务院“停伐”令和新一轮《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若干意见》中“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青水绿的宜居家园”工作要求,是恢复和保护长白山林区生态环境最便捷的路径选择,也是推动东部山区绿色发展、转型振兴的有效手段。
一、林区生态移民没有“背井离乡、故土难离”的恋家情结为羁绊,不仅解决了移民搬迁的“第一难题”,而且有效改变了林区贫困人口封闭的生存状态
调研发现,林区生态移民工程,有别于传统意义上“背井离乡”式的生存性移民,尤其与库区、不宜居住地区的被动性、强制性移民搬迁,有着本质区别。首先,在移民目的上,林区生态移民是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为主要目的,以实现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仅遵循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规律,而且有效化解了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关系,有利于实现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民生意义的和谐统一,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其次,在移民方式上,林区生态移民是在充分尊重民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山区生活实际和城镇产业布局,让移民对象通过区位比较、利益权衡,就地就近向城镇转移,通过人口聚集提升“人的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既无需承受背井离乡、骨肉离散、重建家园的痛苦经历,又能够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充分体现了尊重民愿、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理念。第三,在移民意愿上,林区生态移民属于“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式移民,移民对象大多没有“故土难离”的感情牵绊,在居住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增收致富的感召下,既没有不愿搬、不敢搬的情感顾虑,又有效避免了搬迁过程中的抵触、对抗情绪,不仅保障移民迁出地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移民迁入地生态环境不受损害,而且通过政策引导,能充分调动起移民对象搬迁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实践证明,面对生态移民难题,只要我们态度鲜明、政策有力、工作得当,就一定能激发出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再多再大的困难都会解决。
二、林区生态移民最关键的是开好头、引好路,通过试点带动和示范引导,探索完善有特色、可操作、能推广的工作模式
林区生态移民是一项新工程,如何让老百姓举家搬得出、长期留得住、就近能就业、生计有保障、长远能发展,选择什么样的操作模式,对于释放试点成果的“裂变”效应、全面铺开长白山生态移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白山市地广人稀,全市近130万人口,约有49%分布在林区,人口聚集度差,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74人,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为此,白山市围绕提高“人的城镇化”水平,把生态移民作为调节生态环境容量与城镇人口规模的重要杠杆,结合林区特点和实际,将移民对象划分为国有林场居民、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居民、林区农民三类重点群体,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结合、企业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产业引导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试点先行、分类推进,探索实践了三种生态移民模式。一是国有林场撤并整合模式。主要是针对林业人口多(全市林业职工和家属共有6.9万户、18.3万人,约占林区人口总数的29%)、林场规模小(大型林场职工约3000人,小型林场职工不足500人)、居住分散等生存现状,以及林区面积和林木蓄积量持续减少、林木质量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部分施业区无木可采的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域内六大省属国有森工林业局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林场合并和整体搬迁的方式,加快国有林场向所在地中心城镇或相邻城镇迁移,有条件的较大规模林场就地就近组建大型经营区,规划建设林业新区,实现林业产业转型和职工生活改善同步推进。以白山市松江河林业局为例,该局于1958年建局,总经营面积15.9万公顷,在册职工3643人,是吉林森工集团成员企业之一。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局充分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以减少森林资源社会性消耗为目标,以林场职工享受城市化生活为宗旨,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原有的.13个林场,逐步合并为5个中心林场,对撤并的8个林场进行了整体搬迁。目前,累计投入移民资金2.3亿元,改造棚户区68.29万平方米、12181户,安置人口3.65万人,全局1832户林场职工全部实现“山上生产、山下生活”。二是国有工矿异地搬迁模式。主要是针对“亟需搬迁而又缺乏自主搬迁能力”的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居民,通过政策扶持、政府引导等方式,由当地政府牵头,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工矿区居民异地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同步解决住房、就业、生产生活等难题,推动矿区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调整。以临江铜矿为例,该矿距离临江市六道沟镇9公里,始建于1957年,现隶属于省国资委管辖,1985年因资源枯竭经政府批准正式闭矿。该矿共有居民550户、近1300人,住房结构多为土石、柳条、泥土等结构,户均面积不足2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均属危房,尤其是特大洪水和山体滑坡,矿区内多处河堤、桥涵、公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居住条件极为恶劣。
矿区职工增收困难,有65名职工工资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子女就学、群众就医等问题日益突出。异地搬迁后,采取迁宅换地的方法,将矿区职工及家属470户、1043人和社会混居80户、236人全部迁入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六道沟镇,由六道沟政府对水、电、路、供热等基础设施统一进行建设,集中解决就学、就医、养老等问题。三是产业引导整村搬迁模式。主要是发挥重点产业、旅游景区和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吸引周边散居农户、无地和瘠地农民、失地农民、偏远村屯等移民群体自主搬迁,主动进入居住条件优异、产业较为发达的城镇;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屯“整村搬迁”至产业重镇,通过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增收致富。以长白县望天鹅村为例,该村位于长白县十四道沟镇,原址比较偏僻,共有居民80户、249人,村址偏远,居住散乱,增收困难,村民自主移民意愿强烈。通过政府积极引导,采取“农民+公司+政府”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利用土地置换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1120万元,通过整村搬,在当地旅游重地十五道沟镇望天鹅景区沟谷建设新村8万平多方米,新建民居42栋80户,道路硬化8000平方米,绿化1.2万平方米,有线电视、自来水安装率达到100%,基础设施和村民自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近年来,在“三种移民模式”的试点引领下,白山市陆续完成了靖宇县丁小山村、老二参厂以及江源县小河口村等一批整村搬迁工程,完成了湾沟镇、临江大湖街道等一批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异地搬迁工程,六大森工林业局生态移民全面推进,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生态移民住房改造4.7万户。实践证明,只要有好的模式引导,再加上群众的积极参与,生态移民必将成为林区居民思想“转变”、产业“转型”、生活“转身”的有效载体。
三、生态移民不是简单的建房腾地,也不是“一搬就灵”,离开了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生态移民就无法真正做到“拔穷根”,也移不出“致富路”
生态移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强调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应注重就业和增收等方面的可持续保障,离开了增收致富和就业保障,生态移民就不会带来迁入城镇的经济繁荣,反而会成为城镇发展的负担,甚至会出现“返贫”甚至“回流”现象。调研发现,白山生态移民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把移民对象就业增收和可持续发展摆到突出位置,通过产业带动“促增收、快致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支持居民种植速生林,促进移民对象自主增收。充分利用移民搬迁后腾出的土地、林地、宅基地,发挥速生丰产用材林单位面积投入高、木材培育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比较效益高等特点,通过良种优苗和集约化经营,集中种植速生丰产林,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的用材林,提高移民群体自主增收能力。松江河林业局林场撤并搬迁后,累计投入900余万元,将2个林场56公顷场址用于营造经济林,补造红松、云杉苗木156万株,实施林冠下造林1.6万亩,建设国省干线、旅游公路绿化长廊81公里,既巩固了生态修复成果,又达到了增收致富目的。20,该局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二是鼓励发展林下产业,带动林区职工增收致富。针对林业人口多、产业发展受限等实际问题,围绕推进林区经济转型,支持林业企业给予职工政策、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的扶持,通过示范带动,鼓励林业职工发展非林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林业职工兴办企业,推动林业职工由单一的工资性收入向创业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等多途径增收转变,为林业职工生态移民提供可持续保障。湾沟林业局大力发展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林下参、绿化苗木和特种动物养殖等“多种经营”,变“一木独大”为“多业并举”,为企业职工创造更多实惠。年,湾沟林业局实现营业收入10292万元,实现净利润2049万元,在岗员工年均工资达到5万元,位居集团八个森工局前列。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强化林区居民配套服务增收。依托域内旅游资源富足的优势,充分发挥长白山国际度假区辐射功能,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吸引周边村屯向三道沟镇、十五道沟镇、苇沙河镇等旅游重镇和重点景区集聚,鼓励居民以户为单位成立家庭旅馆,按照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方式,大力发展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旅游配套服务业,开展特色种植、特种养殖,发展旅游经济,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形成一批“特而强、小而美”的特色小镇。望天鹅新村建成后,依托十五道沟望天鹅景区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成为“吉林省旅游名村”。2015年,该村经济总产值达到2320万元,比新建前增长1.6倍;旅游服务业总产值1470万元,比新建前增加4.1倍;农民人均收入11883元,比新村建成前增加了7783元,高于全县和全市平均水平。四是全力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保障移民对象就业增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矿泉水、人参、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生态型产业,重点发挥以矿泉水产业为特色的靖宇镇、泉阳镇,以硅藻土产业为特色的六道沟镇、八道沟镇,以人参产业为特色的万良镇等典型城镇的辐射和支撑功能,吸引周边村屯人口向重点镇集聚,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为移民对象提供广泛的就业支撑,使进城农民快速转变为产业工人。临江铜矿整体移民至六道沟镇后,借助六道沟硅藻土工业集中区这一平台,吸纳近千名铜矿职工及家属广泛就业。实践证明,将产业发展、就业安置和生态移民工作紧密结合,不仅解决了移民对象的后顾之忧,而且迅速实现“拔穷根、快致富”目标,使生态移民成为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通过生态移民,林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高度统一
生态移民绝不是人口的简单重组,其产生的政治效应、社会效应、民生效应、生态效应是巨大的。调研发现,林区居住人口过多,不仅正常的生产生活对林区环境造成一定损害,而且存在盗伐烧柴、蚕食林地、开荒种参等现象,对长白山区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并在林区防火、林政管理等方面增加了困难、形成了隐患。通过生态移民完成矿区、林场、村屯整体搬迁后,对周边山地“小片荒”进行清收还林,对山体破损创面进行植被修复绿化美化,使荒废的矿山、林场和蚕食林地恢复森林植被,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能够减轻人口对林区生态环境的压力,减缓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促进林区人口合理再分布,能够使林区生态系统和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逐步得以恢复与重建,使“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使林区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林区资源、增加造林面积、减少投资浪费、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发展林区经济、土地资源增效等“多赢”目标。据白山市初步测算,全市通过生态移民,最多可迁出林区居民8.2万户、19.9万人,可新增9.1万公顷还林土地,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全市森林总面积的5.6%。如按照每公顷植树3000株计算,新增还林地可植树2.73亿株,15年采伐期后可新增木材产量820.4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新增木材产量55万立方米。而且,通过生态移民,白山市每年可节约烧柴181.6万立方米,超出2012年全省木材采伐量49.9万立方米。这既是生态账,又是效益账,同时也是一笔政治账、社会账,必将对长白山区绿色转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大战略,必须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规划推进。只要我们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突破常规思维,创新工作招法,解放思想,合力推进,一定能够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目标,把长白山区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绿色转型发展的“前哨”。
篇8:中国西北移民村庄调查报告
中国西北移民村庄调查报告
《老乡》不是文艺作品,而是一部调查报告。它是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上马洼村顾山村农民生活的原生态纪录,它讲的都是真实的故事,它是一本写在大地上的书。
解决好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需要不间断地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没有深入调查,好事也可能办砸。,苏北某经济薄弱村打算利用省财政“整村推进”资金18万元给45户贫困户建养殖动物的圈舍,原来想建在一个经济相对贫困、养殖基础较好的自然村,但镇里的领导觉得建在另一个通水泥路的自然村更容易观摩。结果呢,圈舍建在了镇领导中意的村,但由于这个村的农户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新建圈舍三分之二以上没有使用。由于摸不准“三农”真实情况,导致宝贵的扶贫资金被随意使用、投向并不贫困人群、挪作他用而没有用到实处等资金漏出问题,这些现象据报道说今天仍有发生。深入调研“三农”问题,需要迈开双脚到老乡田间地头去看,到老乡门口炕头去聊。这方面,一些经常到村庄进行田野调查的“三农”学者堪称榜样。在《老乡》这本书的背后,同样是作者用双脚探寻“三农”问题的坚实足迹。
作者的调查做得扎实。在深圳市委党校安排的一项干部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作者与顾山村的一户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顺便说一句,顾山村不是一个村,而只是一个村民小组,因为很早以前住过顾家人,就被大家叫成了顾山村,它正适合作为有限时间内的调查样本。在28天“三同”生活的余暇里,作者带上笔记本、照相机和录音的手机,对当地状况展开了走访调查。当地清真寺的阿訇,顾山村所属的上马洼村党支部书记、顾山村的满拉和这个村民小组的老乡,都成为了作者的访谈对象。从书中可以看到,深圳市委党校安排前去参加“三同”的干部们,不仅帮助当地老乡干农活,还尽力给老乡们解决困难。而且,当地的老乡本来就很友善,乐于接纳这些“三同”干部们。在融洽的关系中,老乡们对作者的走访调查不仅积极配合,还盼望作者能将当地的状况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老乡》不负老乡,忠实地记录了顾山村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书中使用了一些来源于县志、史料的间接资料,而绝大部分内容还是作者通过观察和实地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这些经过精心搜集、整理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弥足宝贵,将成为学界研究精准扶贫、民族地区发展等课题的富矿。如今,交通条件比过去好了,但这种扎实的田野调查似乎比以前还少了,但是,“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为了让贫困地区的老乡们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一批又一批研究者少一些辗转于会场、沉湎于书斋,从而拿出更多时间走向田野,走到老乡的家门口。
走访察真情,调查出真知。《老乡》不仅记述了顾山村老乡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状况和内心想法,也道出了作者对就地脱贫、扶贫移民、乡村城镇化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顾山村仍然是贫困的,这一点从老乡们的饮食、房子、年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家用电器添置情况以及当地教学条件等等方面都能看得出来。尽管随着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不断提高,顾山村老乡的日子也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但这里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还是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顾山村的老乡们为了改善生活辛勤劳动,要从养殖、打工、跑出租、经商等方面挣出钱来。村里有些养殖大户的生活颇有起色,一些子女上大学后在外工作的老乡生活越发舒坦,但大部分老乡的生活仍不如意。《老乡》的述说告诉人们,这和政策实施情况有关。
当地推行扶贫移民,这是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采取的一种扶贫方式。在顾山村这个地方,这种方式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奏效。有些人说什么也不想走,如张志选,有些人移民走了又回来了,如张万贵。很多人不想移民,说白了就是因为出去了不如在原先的家里好。比如张万贵,在移民点没有工程活可干之后,他家的生活来源都成了问题。顾山村的老乡们发现,搬到新集乡的移民点后,顾山的地就没法种了,而在移民点养牛又缺少草料,要是自己买草料就没有赚头了。有的老乡白天在顾山种地、养牛,晚上住在移民点,让人的精力两头牵扯。在作者详细的调查记录中,移民政策与当地实际的龃龉不言而喻。
其实,老乡们很清楚怎么才能让日子好起来,但上面给的政策有时候却不对路。《老乡》中讲述的村民被迫枪毙牛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几年上面出了一项政策,买牛给顾山村的老乡们养,老乡们把牛养大卖掉后还一点政府的投资剩下的钱就归自己。听起来很美的事,却弄糟了。一些牛贩子到甘肃买牛后拉到山东,再冒充山东的牛拉到宁夏来卖,长距离的路上折腾,让牛到了老乡手上就生了重病或者死掉,没死的也只能处理掉。从老乡们惋惜的慨叹中不难看出,即便牛贩子没有从中作梗,这个从山东买牛的办法也是很不可靠。
老乡们脱困最缺、最盼的东西,却一直等不到、盼不来,让老乡们很着急。顾山村的村路很窄,稍微大点的`车就进不来,路况也差,大多是土路,下一场大雨就能把顾山通往外界的这条唯一通道冲得坑坑洼洼。路没有修好,顾山村的孩子们上学,老乡们去外边看病、买东西,外边来医生防治疫情都成了麻烦事。由于交通运输不便,老乡们的生产生活成本都被推高了。只有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好了,老乡们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才具备了。在帮助老乡脱贫的路上,政府最该做的就是把这些公共产品提供到位,而不是想着去给老乡们上个什么项目。
贷款也是顾山老乡们很缺的东西。虽然贷款的渠道有农村妇女创业贷款、县委组织部安排的“双带”资金、农村信用社贷款、邮政银行贷款、农业银行推出的职工担保贷款等几种渠道,加上危窑、危房改造项目资金,老乡们普遍能够到手一笔资金。但很多人拿到的钱不够用来扩大养殖,而且贷款基本上是采取平摊分配的方式,没有区别不同老乡家庭的生产需求,这就大大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说到农村城镇化,《老乡》展示的一幅幅画面让人看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顾山村的许多青壮年出去打工了,但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技能不足,到城里也只是去挣点活钱,并不能融入城市生活,也就不可能长期留在城里。而留在顾山村的老人们,既要忙农活还要照顾孙子孙女,日子也过得难。不管是通过扶贫移民还是外出打工,顾山村的老乡们也被带进了城镇化的浪潮,只不过这种变化对他们来说有些身不由己。回去难、留下也难,成了许多顾山村老乡在城镇化浪潮中的两难。只有把乡村建设好,不断提高一代代老乡的文化水平和技能,老乡们就地致富或外出发展才能两相宜。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可能需要各方付出长期艰苦努力。不管怎么说,不能生拉硬扯地让老乡们进入城镇;谁去谁不去,什么时候去,都应当尊重老乡自己的选择。别忘了我们城镇化的路走得有点快,但得注意稳步推进,切勿操之过急。
可以说,怎样把支农、扶农、助农的工作做到老乡们的心坎上,让老乡们在我国城镇化浪潮中跟得上、过得好,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一切都是为了让老乡们的日子美起来。总书记说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顾山村的老乡们有梦想,盼望着过上好日子;一直在奋斗,大把地挥洒着汗水——他们从事耕种、养殖或打工,下得力、吃得苦;他们敢闯敢试,敢闯到外面看世界,也敢于经商。可惜的是,他们缺少机会。如此一来,为顾山村老乡们致富创造机会和条件,就是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事。
在扶贫领域,政府部门需要转变自身职能,处理好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社会在参与扶贫方面的作用不可被低估。通过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政府可以动员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在内的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扶贫行动中来。更为关键的还是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由于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扶贫工作全部包揽下来,顾山村的老乡们缺乏发展资金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求政府摆正位置,既不缺位又不越位,让市场机制在扶贫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扶贫相关方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一言以蔽之:建立市场化的反贫困机制,走市场化的扶贫路子。
市场化的扶贫路子,意味着老乡们成为市场的主体。在传统的扶贫模式中,行政权力过度介入扶贫,政府包揽的事情太多,无论是在政策配套、对象选择还是在项目安排、资金投放等方面,“有形之手”都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导致扶贫对象的参与度、能动性较低,没有培养起自我发展能力,在市场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扶贫项目设计偏离实际、实施缺乏监督、结束后维护不力等问题。顾山过去多年来的发展,就是传统扶贫模式的生动缩影。加快精准扶贫的步伐,必须改进传统的扶贫模式。只有为老乡们进入市场搭建起广阔平台,培育起老乡们的主体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带动老乡们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格局,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和能力,找到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扶贫才算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
当然,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过程中,政府还应该履行好应尽的责任。首先是要“强基础”,水、电、道路、互联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义不容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扶贫的重点,也是贫困地区、扶贫对象脱贫的基础条件。还应“保基本”,提供好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好贫困地区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问题,这也是着眼于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另外,政府还应“兜底线”,保障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使特困群众和大伙一道实现脱贫,一道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在上面种种职责之外,政府的职责更主要是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正如顾山村队长张万平所言:“干啥能挣钱,咱农民还能不知道?”政府把基础设施建好了,把市场环境维护好了,放手打开社会和市场活力的闸门,贫困地区老乡们的好日子就能越来越近了。
说到底,老乡们的好日子是用双脚探出来的。只要给了老乡们使得上劲的环境,给了大家摸索“致富经”的基本条件,他们就会铆足了劲往前迈步,在市场竞争的历练中找到自身优势,探索出发展的好路子。对于心系“三农”、关心贫困地区老乡的人来说,迈开双脚到贫困地区去走走看看,把老乡们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能够引起各方面、全社会对扶贫脱困问题的进一步了解和关注,这是用双脚探出老乡好日子的另一种解释,也是很有意义的一桩事情。
篇9:移民生活英语作文
移民生活英语作文
Nowadays,owing to the convenience of transport,more and more people feel like emigrating to foreign countries。Although it may be exciting to drop your family in a totally unfamiliar place,subsequently the problem appears。Which kind of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do you long for,the different race or the same?For me,I prefer the latter。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Firstly,there is no doubt that most of the people tend to spend almost entire life in just one familiar city。They know every street,every corner and every store。If they have something repaired,they know the right place to go。But now,everything changes in the new place。So it is hard for emigrants to adjust i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What is worse,there is even no friends who can provide enough support。In this situation,naturally the instinct drives them to live with others of their own ethnic background。Because the same race always means similar diet,similar language and habit。Under the circumstances,emigrants are able to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easily。Otherwise,the conflict resulting from the plete contrast certainly arises。It results in the bad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life。That is what we do not want to confront。Why do we desire to emigrate?We just expect to lead a better life。
Secondly,the emigrants always go with the whole family including the elder。As we all know,after retirement,it is usually that the aged chat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ings in the past。For them,talking about trivialities is an essential and necessary way to enjoy themselves。However,assuming that persons around them are different ethnic in the new munity,how can ou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municate with neighbors。After all,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istics,over seventy percent of the elder cannot speak foreign language especially in Asia。In addition,the fact that the majority of emigrants ing from Asia is well―known。Therefore,how to help the aged avoid loneliness is a serious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solved in time。I reckon that the best way is to live with people of the same race。Thus all old men benefit from the familiar language。Or,if they have nothing to do but to stay at home all the day,the harmony of the family will be affected sooner or later。
All in all,in my opinion,the more familiar,the better。So emigrants ought to live with others of their own ethnic background。
篇10:移民生活英语作文
According to a recent Hurun report, among the rich worth more than 10million RMB, 14 percent either have already migrated or are applying for migration to a foreign country, and nearly half of them are considering joining the group. It is also said that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emigration country in the world. U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 (USCIS), the number of Chinese applicants for investment immigration has exceeded applications from any other country or region.
So why do so many of the rich in China choose to move out? How will this country be affected by the so called “migration tide”.
Better education and robust law system are among what they are looking for overseas. In a violent contrast to Chinese rocketing economy, our education level is still left far behind that of some foreign country, especially the US. People who have made wealth in the past 30 years and subsequently seek better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of their children, join the migration army. Secondly, unlike some who concern about children education much more, other rich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curity of their asset. They are worrying about their asset safety in China, and strongly believe that,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foreign laws which are nearly to perfection, they will live a life of ease.
It can be seen that after obtaining great deal of wealth, rich people in China are obviously pursuing a better living condition, either for their children or themselves. So the question is raised that will this emigration affect China negatively. I say yes, but not as seriously as many think.
China witnessed two migration tides before, one in the late70’s, another early 90’s.From these two, the nowadays migration differs in some aspects. The emigrants are no longer poor students only with a resolution to bring back to their motherland cutting 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verseas, instead they wave goodbyes to China taking with them substantial wealth and many of them are still top-notch intellectuals. It is almost certain that, from this perspective, emigration will undermine China on the way to her rise. However, in my perspective of view, this kind of migration will in some way make China much more influential in the world. The current western world still knows China too little, especially in terms of common citizens. Citing India for example, we can see a similar tide took place in India in the 60’s, which once drew attention and concerns in India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everal decades later, these Indian emigrants still keep in bond with their motherland, and improve the image of Indians, thus lift the status of India in the world. So I expect Chinese emigrants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China’s success in a different but profound way.
Migration tide this time indicates that China, who is on the way of great economy increase, still has more flaws to be perfected, when compared with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we needn’t worry too much. Maybe it’s not a bad thing when looking back several decades later.
篇11:移民生活英语作文
Nowadays,owing to the convenience of transport ,more and more people feel like emigrating to foreign countries.Although it may be exciting to drop your family in a totally unfamiliar place,subsequently the problem appears.Which kind of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do you long for ,the different race or the same? For me,I prefer the latter.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Firstly,there is no doubt that most of the people tend to spend almost entire life in just one familiar city.They know every street,every corner and every store.If they have something repaired,they know the right place to go.But now,everything changes in the new place.So it is hard for emigrants to adjust i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What is worse,there is even no friends who can provide enough support.In this situation,naturally the instinct drives them to live with others of their own ethnic background.Because the same race always means similar diet,similar language and habit.Under the circumstances,emigrants are able to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easily.Otherwise,the conflict resulting from the complete contrast certainly arises.It results in the bad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life.That is what we do not want to confront.Why do we desire to emigrate? We just expect to lead a better life.
Secondly,the emigrants always go with the whole family including the elder.As we all know,after retirement,it is usually that the aged chat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ings in the past.For them,talking about trivialities is an essential and necessary way to enjoy themselves.However,assuming that persons around them are different ethnic in the new community,how can our parents or grandparents communicate with neighbors.After all,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istics,over seventy percent of the elder cannot speak foreign language especially in Asia.In addition,the fact that the majority of emigrants coming from Asia is well-known.Therefore,how to help the aged avoid loneliness is a serious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solved in time.I reckon that the best way is to live with people of the same race.Thus all old men benefit from the familiar language.Or,if they have nothing to do but to stay at home all the day,the harmony of the family will be affected sooner or later.
All in all,in my opinion,the more familiar,the better.So emigrants ought to live with others of their own ethnic background.
篇12:移民生活英语作文
Nowadays,more and more people feel like emigrating to foreign countries,such as America, England and Canada. There are many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is phenomenon.And peopie have diffrent opinions to these emigrants.
Some people think migrate to some foreign countries with a view to making their children receive good education there.Others just want to experience a different culture they like.Although it may be exciting to drop their family in a totally unfamiliar place.They desire to meet new things ,new people,and new worlds.All in all,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s they must have enough money and time.All these above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ir choice to migrate to another countr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I prefer to live in my country for long rather than migrate to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For one thing, I don’t like to live far from my friends and relatives. For another, I can’t bear to speak and listen to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day to night. In a word, everyone has his right to decide where to live, and everyone’s choice should be respected.
搬迁户代表讲话稿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马房村的村民,也是这次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建设搬迁的搬迁户,今天在这里我从我们农民最切身的感受谈一下感想。第一,对于搬迁一开始我们村的......
2016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实施以建档立卡扶贫搬迁为主,避灾、生态及其他各类搬迁......
福州新移民调查报告福州新移民在改革开放后开始涌现,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出现了新一轮的出国潮。影响这一轮移民潮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背景,居住国的移民政策和地方移......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陕西省人才市场现状调查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2008—2009学年暑期社会实践 关于陕西省扶风县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人:杨凯指导教师:时间:2009年 8月1日-13日地点:陕西省省扶风县正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