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心得体会(精选6篇)_学太极心得体会

其他心得体会 时间:2021-05-27 07:06:5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心得体会】

太极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学太极心得体会”。

第1篇:太极 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体育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刚开始学的时候感到很难,动作无法协调,做出的动作很难看。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终于打的有点模样了。在这期间,也体会到了学习太极的很多好处:

(1)不受场地,时间限制,备受人们青睐。太极拳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皆以,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单人练习也可,集体练更好。即能锻炼身体,又能防治疾病。不仅我国人民爱练,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2)坚持练太极拳,能健康长寿打太极拳虽然不跑不跳不用猛力,但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也是很大的,因为打拳时全身的骨骼,关节,肌肉都得到自然柔和的伸缩训练,不断的改善身体各素质和各个系统功能,故能提高新陈代谢水平,有利于健康长寿。

(3)太极拳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六大生理作用,简述如下: 1.锻炼神经系统,提高器官功能 2.有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3.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 4.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 5.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 6.畅通经络。

练习太极拳要求松。松不是软,松不是僵。松就是放松,是放得开。首先,放松有利于强身健体。放松了,才能经穴舒畅,气脉贯通。而僵硬使经穴阻塞,气脉不通。

太极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缓解压力的作用,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坚持练习太极,每天都打一遍,来学以致用。

第2篇:太极心得体会

太极拳学习之我见

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太极拳法,小时候就听说过,并且由于电视剧《少年张三丰》,对之就更加崇拜了,只是由于众多原因,根本就没有机会学习。现在在南阳理工学院学习,学的又是医学中的中药学,在这一学期有幸可以学习太极拳,真的是万分兴奋!

第一节课时,由于天气的原因只能上室内课。这节课老师就先给大家进一步介绍了太极拳,并教了大家最基本的用手臂画圆和太极拳中最基本的吸气和呼气。最开始时要“坐桩”,要坚持十分钟。刚练时就只觉得太累了,什么崇拜呀全丢在脑后了,但是老师不断鼓励我们,我也就对自己说不要放弃,不要放弃,然后照老师说的每个步骤伴随着吸气或是呼气的气息变化着,什么都不去想,静静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风刮树的声音,鸟叫声,渐渐的觉得整个人全身都变得很轻松,也不再觉得那么累了。在那一刻,可以忘记一切杂念。

学了小半年了,这门难得的太极课也快要结束了。现在基本动作已经都差不多掌握了,那么在这里,我就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学过太极拳的都知道,学太极要把心思放在寻找拳意上、寻找灵感上。不断积累拳意和灵感,通过质量互变的转换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方向迈进。太极拳练的是全身敏感,不是一拳一脚,而是全身都透着小心,全身都长着眼睛,全身都是拳脚,挨着何处何处发。

一、太极拳的姿势要求: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⑥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二、优秀的太极拳表现出的要领:

①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②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③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④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⑤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⑥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⑦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

紧密衔接。

三、我个人认为锻炼之三步非常重要:(1)、轻轻开始在开始练习时,我们往往容易着重用力地提手动脚,这样非常容易将已经放松的身体归于紧张,在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身体感觉只有一丝空气引导我们的身体,轻轻开始按照太极之理运动起来,此时之身体心理都非常的宁静,心里一派清净,身体非常的圆融!(2)、慢慢运行在轻轻开始的基础上,按照太极拳运行的基本法则,慢慢走圆形地进行相对的从一点到另外一点的运行,此时之身体心理都非常的舒服,身体里一派精神,身体感觉非常的圆融,沉着!(3)、默默停止,默默停止分两种情形,一是每势终止时,这时应该默默停止,以等待下势之机的产生,从而再“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4)、练习完一套完整的太极拳以后的收功之时,这时也更加应该默默停止,以等待全身之机的产生,此时之身体心理都非常的舒服,身体里自然会有感觉,静静地体悟身体内的非常圆融的感觉。

四、学练太极拳在形体上的三步标志:

初学时,一般只顾到四肢的活动,并且最注意两臂的比划,这时以两臂比划为主要标志。第二步是以腰动为象征的周身一体的运动,这时才找到了太极拳“腰为车轴”带动全身的劲路,这一步以腰的活动为主要标志。第三步,长了功夫,形神兼备,腿健步稳,这时可以把腿的稳健看为主要标志。可以用这三步标志来检验自己的拳学练到了什么地步,也可以用这三步标志来测定别人的拳是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从两臂到腰到腿的功夫,是要刻苦学练进展的,不是单靠模仿就能成的。当然明确一些学练步骤和方向,可减少盲目性,少走一些弯路。但苦练还是少不了的。每进一步都要下相当功夫。有的人第一步、第二步,甚至进到第三步的时间较短,可能是因为他基础好等原因。大多数人每一步上都要做很多练习,花一定时日,少则几月,多则几年不等。

五、太极拳之行与意的结合。

太极拳所有发力都是缠丝劲,像螺丝旋转着钻出去,即使是掩首宏拳、金刚捣碓、当头炮这样看似直线的出拳动作也是旋转着发出去的。在螺旋缠绕中,引化对方劲力,消化对方劲力或改变其劲道。练拳时还要注意气息与动作的协调,这就是形与意合、意与气合。一般来说,一个动作配一吸或一呼,以保持呼吸顺舒畅,动作到位,姿势准确。当动作到位时呼吸已尽,或当呼吸已尽时动作到位。在意识的指导下,呼吸要配合动作,动作也要配合呼吸,两者要互相兼顾,才能把动作与呼吸相结合做好,由于我是初学者,体会不到体内气是如何走的,这样连就是用先意练气。

六、修心养性为太极之根本。

灵感的积累要在松静上下功夫,大松大软才能气力内敛、意沉丹田。神气外露、满脸劲气,容易把人变得愚昧。而松静要求心境平和,全身上下舒舒服服、沉稳泰然。身体的深层宽舒自然在于心灵的宽舒自然。心灵的宽舒首先在于养成宽恕的品德,孔子说:“忠恕违道不远”、耶稣也说:“爱你的敌人,为迫害你的人祈祷”、老子也告诉世人要:“以德报怨”。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仇恨和敌意,那他就心气不和、血流不畅,加以时日必将百病缠身。仇恨和敌意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源,也是一切坏事和邪恶产生的根源。不彻底消除仇恨和敌意,莫练太极。练太极当有大博爱、大胸怀、大智慧、大毅力。体谅苍生方能知天知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七、最后,太极拳与女性养生很有帮助

通常来说,由于生理原因,女性的气血易于亏损、不调,进而导致贫血、肾虚、内分泌紊乱,直接导致衰老的过早来临。没有哪个女人不爱美,不希望青春与健康常驻,太极拳就是满足她们这些愿望的最佳方案。中医理论与实践证明,高强度的运动形式不利于科学健身。

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呼吸匀长,静中寓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打拳过程中,内气自然流转、动作和谐统一,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以至肾气旺盛,神清目明。总之,太极拳就是通过颐养精、气、神来增强人体生命力,使之日趋旺盛。

总之,现在已经较全面的知道太极拳的动作要求及动作要领,但是仅仅知道是不够的,只有经常练习,做到拳不离手,并不停的用心去感悟每招每式的涵义,才能把老师教的内容融合到自己的联系中,逐步提高自己对太极拳的领悟。

第3篇:太极心得体会

太极拳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为世人所喜爱。谈起太极拳,人们总把它和“四两拨千斤”的防身技击功能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健身、养身与修身等方面的作用,作为窥传几百年的优秀拳种,其内涵博大精深,实非人们想象之简单。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养身之疗效,而且兼具防身、技击之功能,修身之妙法,而修身应为练拳学的起点和归宿。

初学太极拳的时候,只是凭着对武术的爱好而执着学习,随着练习的深入,以及接触了大量的太极拳书籍以后,我逐渐发现,太极拳的拳理对个人的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太极拳修炼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太极拳对修炼者的言行举止,个性发展,品质修养都有很深的影响。许多社会生活中的困惑都可以从拳术的修炼中得到释然。从而涤虑身心,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现实生活中,疾病会时不时困扰着人们,烦恼也会经常缠身,身体上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来解决,而思想上的困惑,精神上的压力依靠药物却难以医治,只能靠全身去调整、化解。修炼太极拳除可以清除躯体上的某些疾病外。更重要的可以使人心境平和,调节个人的心理。使人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一个研究生曾经对我说:“想不到太极拳这么好,我患神经衰弱多年,吃药总不见好转。可是每当我来到这个草坪,练拳以后,头脑总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心情就舒畅了很多,神经衰弱的病症就有所好转,好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这几年来,我通过练太极拳治好了我的肠胃病、腰椎劳损、轻度的神经衰弱,使我瘦弱的体质增强了许多。但更重要的是在太极拳的熏淘下,我总算从现实社会生活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不再片面地看问题,做事已多考虑对别人的影响。不以一己之好恶而随意伤害别人。如今的我已能保持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心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太极拳对修炼者的影响并非偶然,而是必然。拳著云:“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太极拳既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人类文化培育、滋润的一朵奇葩,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社会学、兵学、佛家、道家、儒家、医家、戏剧、艺术等息息相关。在太极拳教学中,除了老师的言传身教外,练拳者必须多读书,多接触有关太极拳的书籍,以求提高拳艺。拳著云:“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综合了道家的“阴阳学说”,儒家的“中庸”思想,医家的

在练拳的过程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善因善果”,儒家的“中庸之道”,艺术的审美观等等,必然影响着人的思想发展。拳著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又云:“身必以端正为本”等等,所有这些渗透到拳论中的思想必然会在潜形默化中淘冶练拳者的性情,促进其思想的更新,促使其身体与思想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我练拳经常是在下午放学之后,经过一天的紧张学习,经常会头脑发胀,精神极度疲劳,此时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去练拳,而且一练就是一二个小时。演练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需十二分钟左右,所以每次我都练五六遍拳以上,第一二遍时还觉得很烦闷,浑身不舒服,老想打退堂鼓,可是到第三四遍的时候,由于肌肉的放松,绷紧的神经也就慢慢松施下来,此时气感也逐渐增强,随着身体的运动,周身暖洋洋的,有如泡在温水中,到了五六遍的时候,周身溶溶涩涩,头脑清灵,好似与天地溶为一体,此时没有世俗的侵扰。没有烦恼,把一切不平和不满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练拳以后,不觉疲劳。反而觉得周身舒泰,晚上又可以精神抖擞地啃书本。

随着太极拳修炼的深入。练拳者的气质、思想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因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也是文化修养、思想修养的过程。长期的修练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拳著云:“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我校武协练太极拳的会员,看起来都很秀气,但又不缺英气,他们对人都很有礼貌,很少武人的霸气与骄狂。在武协,新会员经常会向老会员请教一些问题,由于太极拳比较难学,对于某些问题,老会员总会根据自己所学不厌其烦、反复多次地耐心指导,而不会藏私或者歧视别人,每当我们来到训练场的时候都会相互问好。在武协如此,在其它场合也如此。所以,大部分的会员的人际关系都比较好,与人都能和睦相处。太极拳对人心性修养的影响,使我感触最深的是陈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先生1996年途经广州稍作逗留的时候。他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在讲学的时候,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看他那英秀的样子,很多认为他是大学的教授,而很难把他同一个武术家连在一起,只有看他表演时,才能一睹武术家的真正风采。外示安逸,内在稳固,真不愧为太极拳一代大师的风范。

太极拳对修炼者品德修养的影响是必然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文化盈育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已深深地渗透到太极拳理论之中。陈氏先辈门规戒律中就提到许多正直做人,谦虚待人的戒律,提出端正诚信、仁德忠勇等门规。其实,这些门规戒律都是根据太极拳的内在特点提出来的,目的是让门人更好地领悟太极拳的内蕴。

尊师重道,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练拳必先学会做人。拳著云:“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柬,何能学艺。”练太极拳如不敬重老师或对太极拳抱怀疑态度,则会认为老师的言传身教无甚可取之处,对老师的心得体会不细加琢磨,以至于对太极拳的精粹之处失之交臂。“谦受益,满招损”正直、善良、谦虚、敬业、重道应为我们练拳者时时自勉之言。悉心教授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传道授业解惑,此师之责任之所在。老师是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楷模,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学生的行为、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力。总之,作为太极拳的爱好者,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必重道而为之,才有可能把太极拳事业发扬光大。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无往不宜,”我在这几年的修炼中越来越觉得拳非小道。随着练拳的深入,太极拳对修炼者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一个练拳者在深研太极拳健身、技击之法的同时也应重视修身方面的作用、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拳术的修炼中得其三味,妙悟人生真谛。

学习太极拳心得体会

太极,以前一听这名字就会想到是公园里老头老太的形象,觉得跟我们年龄相距甚远,但是在这学期选课接触太极感觉受益匪浅。

初学时感觉太极十分注重意、形、态,初学者很难掌握它的力度。起初时,我感觉无从下手,但是在宁老师的教导下摸索了一些学习太极的门路。下面是我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太极拳是一种既神秘又普通的功夫。说它神秘是因为两点。一点是每个人练的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另一点是所有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真正地学会太极拳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太极拳是一种极重“神”和“意”的功夫。虽然形意拳、心意拳等功夫也重“意”,但太极拳是和宇宙本源相通的一种功夫,其“神”、“意”是其它功夫所不能及的。

每次我们上课宁老师总会让我们放松下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才开始正式的太极拳教导;每天我们都是坐在教室,总保持着一种姿势,感觉身体都有些僵硬了,学习太极拳以后,睡前练一下,有利促进睡眠。其次,感觉学习太极拳后,身体平衡能力加强了,以前总觉自己平衡能力不好;太极是百年先人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其平衡能力非常精确的,所以练习太极有利锻炼平衡的。再次,练习太极也帮我锻炼了专注力,学习太极,就是动作时,无暇去想其他,一旦学会动作,就要注意自己的呼吸,及意念,这样会让自己集中精力。

通过本学期太极拳学习,让我收获不少,既然自己身心得到放松,也体会到同学间的互相友爱,更加了解老师的悉心教导,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学习太极拳的。

第4篇:学习太极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心得体会

余中老师说过,凡是选太极的,都希望能够学到一点东西。短短的一个学期,根本无法深刻领会太极的奥妙,所以只能浅学罢了。之所以选这门课,是因为我的动作比较慢,协调能力不太好,我想太极会是比较适合我学习的一项体育项目。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到太极之后,我发现这并不简单。看似简单容易的动作,做起来往往力不从心。一招一式都很讲究,要打好绝非易事。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感觉每一招每一式都好像很相似,很容易混淆,这又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了。很多时候,往往跟着老师做,还能做得下去,一旦没有旁人指点,就顿时茫然无措了。我想,唯有平时多留心听讲、多点思考、多用功练习,才能跟上老师的教学步伐。

即使是学了整个学期,我们都只是学了太极的一些很基础的东西而已。如此历史悠久的太极文化和拳法,单靠短短的十几节课是很难掌握通透的。学了大概仅仅是有了一张纸,可是再细学时接受的东西才会有地方记。学式子容易改式子难,是说学到一定程度的式子改起来难。初学者还是改式子比学式子容易。不管对错,先接受下来,以此为基础,再仔细深入地学习改正。实际上一下子就对是不可能的,那么容易的东西学起来也就没多少意思。不过,不管对错接受下来的式子,脑子里一定不要划句号,要划上一个问号。改正到一定的程度再划句号。但这时脑子里还应该有那个问号,到了彻底吃透、融会贯通甚至有了创新了,才把这问号拉直而成了感叹号。感叹号是问号拉直的,学无止境,还得留一份虚心。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对于中华民族的国粹——太极拳,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传承它,让它永久流传。

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学到一些东西。也许现在没有明显的效用,但是以后总会有用到的时候的。虽然我们只学了太极拳的24式,但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学其他的样式就不会显得那么陌生了。

第5篇:大学太极心得体会

大学太极心得体会

能源动力2班 钱祺

20141040

大学第一学期,体育老师就给我们教杨氏太极24式,刚开始一听到要学太极,我就非常感兴趣。其实从小到大我对太极都是非常感兴趣的,看着电视里和每天早晨在公园锻炼的人缓慢的移动,双手做着优美的曲线,身体柔和,让人看了就觉得心里很静,感觉自己身处一个与尘世隔绝的圣地,享受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心平气和的氛围。这一点我在大学刚学太极时就深有体会。也学了有大半学期的杨氏太极,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点,太极学的不是招式,而是修心。

我们学的是有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来的杨氏24式,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风格上,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要求立身中正安舒,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动作松柔缓慢,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在我看来,练拳之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放松各大关节,拉伸筋骨。辅以桩功,增强力量,促进气血流畅。增强信心很重要。信心源自实力,实力出自努力。弄明白每招每式在练什么,松、静、自然最重要,久之,两臂松沉感就首先显现出来;然后呼吸深、长、细、匀,与动作配合一致;身形沉稳,迈步如猫行,整体一致;气感好像也有了,至少两手有热流。信心倍增!静心舒缓地练拳,其味道自会出来。第一要素“静”,后一步就是放松。思想上放松,轻松地、舒缓地练拳,意念到处,其妙无穷!“松”、“静”后,一定要放慢速度,如果练快了,很多东西就一滑而过。这跟练书法是一个道理,每一笔划用心、静静地写到位,日久功力就会增长。所以说,平时的练拳,按太极拳十要检视自己,实际上就是在长功夫,点滴积累,终成江河!练太极拳一定要解决思想问题!我等是为了健身,哪样顺就哪样练,只求气血顺畅。对自己好一点儿!练拳前,尽可能把所有杂念都去掉,轻松上阵,舒适享受走架过程的美妙。坚定信念,到那个层次了,其感觉就出来了。练的是一个功力的增长。

练杨氏太极拳的前提首要是掌握真正拳学要义、正确的修为方法和尽可能走捷径,得遇名师亲传亲授,再加上自己对杨式太极拳勤学苦练,做到真正的悟解于心、修得起身,你才能领悟到杨氏太极拳的美妙之处。

第6篇:太极心得体会作业

太极拳心得体会

时光飞逝,转眼间本学期课程即将结束。在这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您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时通过您耐心仔细的讲解、标准的示范,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与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太极拳的知识。

在高中学习时就久闻太极拳的美誉,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接触,等到来到理工大以后,由于不知道学校还开有太极拳课,所以在大一时体育没有选太极拳课,在学校讲过一段时间得知学校还开有太极拳体育课后就一直想学太极拳,所以在大二体育选课时就毫不犹豫的选了太极拳,于是开启了我的太极拳经历。

在课堂上,首先你教我们最基本的站桩,由于以前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太极拳,所以在刚开始站桩的时候很累,你看到我们的情况后就教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站桩:两脚平行稍向内扣,略宽于肩,自然松立,自然呼吸,两手在胸前抱球,并且要重心降低、后移,两膝盖稍向里合,使臀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还为我们做示范。您还教了太极拳的一些基本功。如说:猫行、单云手、双云手、单棚手、双棚手等等。

再接下来,您就开始正式授课了,在每次练习以前学过的招式前,您都会带我们热身。并练一些基本动作和这节课可能要用到的招式。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觉得好象太极拳和其他体育运动没什么区别,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太极拳有着和其他体育运动非常不同的地方,太极拳除了“动”之外,还有“静”,动静之间伴随着气血的运转。它蕴涵了人的某种意念,由这种意念来催动肢体的运动。如果心情烦躁的话,根本就打不好太极拳。我试过几次当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候练太极,结果老是感觉自己打得不顺。也有可能是我练习的时间不是很多,练习量还不够的缘故。在平时当我在练习各个基本动作时,我总是尽可能地多做几个,力求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做到位。刚开始的时候感觉特别累,尤其是两条大腿非常的酸痛,我平时是比较喜欢运动的,所以对于不怎么运动的朋友来说,一开始学太极可能不像我们相像中那么简单,但慢慢就适应了。

在授课的时候,您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拆开来教,但是我们学完了一段之后,您告诉我们其实每一个动作和下一个动作都是连贯的,不能断开的,就好象行云流水那样!在每次快要下课的时候您总是要求我们再练几遍,在练的过程中当您发现我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就及时给纠正和指点,并且还教导我们:太极拳是一种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松紧有度、阴阳开合、虚实结合、变化无穷的一种拳术,里面蕴涵了深奥人生哲理。打拳时要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松腰、分清虚实、沉肩坠肘、以意行气、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招势相连、动中求静。并且还给我们做了具体讲解如:肩要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要含胸等等。

以上就是自己学太极拳的体会,我很清楚自己的练习还不够,还得继续修炼。如果想学有所成,就必须再下功夫不可!

太极心得体会

太极拳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为世人所喜爱。谈起太极拳,人们总把它和“四两拨千斤”的防身技击功能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健身、养身与修身等方面的作用,作为窥传几百年的优秀......

太极心得体会

太极拳学习之我见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太极拳法,小时候就听说过,并且由于电视剧《少年张三丰》,对之就更加崇拜了,只是由于众多原因,根本就没有机会学习。现在在南阳理工学院学习......

太极 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这学期体育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刚开始学的时候感到很难,动作无法协调,做出的动作很难看。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终于打的有点模样了。在这期......

学习太极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心得体会余中老师说过,凡是选太极的,都希望能够学到一点东西。短短的一个学期,根本无法深刻领会太极的奥妙,所以只能浅学罢了。之所以选这门课,是因为我的动作比较慢,协调......

太极体会心得体会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太极体会心得体会,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太极心得体会(精选6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极心得体会(精选6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