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学习心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抗震学习心得”。
结构抗震设计概述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破坏性地震造成建筑结构、桥梁结构的损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造成的。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抗震设计是根据设防要求和规范进行的,而施工要根据设计进行。抗震设计与施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抗震设计应尽可能考虑下述原则:选择坚硬地;结构体形要均匀规整;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设计多道抗震防线;防止脆性和失稳破坏。因此,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我们学习结构抗震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震级:震级就是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的度量。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表和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变化,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近,地震烈度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低。所以烈度是一个综合指标。一次地震的震级是固定的,随着距离和场地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烈度是不一样的。
抗震设防三水准:简称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小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中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受损,但经一般修理仍可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大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为实现上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基于多遇地震作用进行强度和变形以及抗震措施。第二阶段设计,基于罕遇地震作用进行的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对于大多数比较规则的建筑,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或不规则的结构,除第一阶段的设计外,还应进行第二阶段设计。
正对框架结构而言,提高构件的延性着手。提高延性主要由构造措施实现,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短柱、加强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变,避免出现薄弱层,控制最小配筋率,限制配筋最小直径。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
这就是本学期对建筑抗震一些想法。
一. 抗震墙设计的一般要求1.抗震墙的布置原则: 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应遵循 “八字方针”即“对称 均匀 周边 连续”外,还须注意: a.将长......
建筑抗震论文(整理14篇)由网友“冰糖炖雪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建筑抗震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篇1:抗震鉴定建筑论文 1工程实例概况原建筑竣工于1984年,......
一、基本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此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
抗震鉴定建筑论文1工程实例概况原建筑竣工于1984年,按7度(0.15g)抗震设防,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第4.0.3条规定,改造后的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
建筑抗震设计教案撰写: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学院党育教材:吕西林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第三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