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的弟子规读后感”。
读《弟子规》有感
09 卫管 1 班袁 勤不同于《论语》、《诗经》等一些古典文学著作,《弟子规》是比较易懂的,可是我们又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吗?《弟子规》,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其中的大多数道理和我们小时候的小学生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十分相像,可是那些从小被灌输到我们脑海中的东西我们又真正做到了多少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开篇即点出“孝”字,“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的,可是现当代社会为什么又会出现那么多的某某某不孝顺,某某爹状告儿子,某某怕老婆,乃至婆媳不和。几年前一首歌红遍全国,传唱至大街小巷,歌曲名字便是《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这首歌会这么红呢?我想大概是它唱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坎里,唱出了老人的心声,传达了对儿女的“不满”。或许儿女们也反省过,可是他们又找出了更多借口,让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回家看看。如今的我们已是大学生,或许多多少少可以理解他们,因为我们也曾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回家,在外面逛街、和同学一起出去旅游,甚至呆在网吧整夜不归。现在的我们已被冠上了“90后”、“被宠坏的一代”的头衔,我常常觉得这对我们是不公平的,但仔细想来,我们确实有太多的恶心,我们在家里是被宠着的公主、皇上,甚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当然我并不是其一员,这或许和我的家教有关。很多人会大办生日派对,可是又有几人想过,“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说到这里不得不令人反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今的局面?我觉得应该是教育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但是我们幼儿园时并没有考试压力,这些问题真的只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待的最久的地方应该是家里,因此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因素。教育,要教对东西,使做善也。家长不是先要求读很多书,而是要以身作则。有一则小故事,一人将其年迈的父亲丢于山中,他儿子对他说,等他老了也要把他丢于山中,这人此时才幡然醒悟。这就是上行下效的结果。“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仍须恭敬的听从父母的教诲,但是应该向父母解释自己的想法,沟通是必要的。看完《弟子规》,我们不应只认为它教育我们要孝顺,更多的,我们学到的,是将它教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代代传承下去。
“亲兄弟,明算账,”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甚至我想很多人都认同这句话,但是细想来真觉得可悲。或许这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所必须遵守的吧。孔融让梨的故事讲与现在的孩子听,有可能他会说孔融真傻。我不知道将来的孩子是否还会知道“雷锋这个名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做派。可是我不明白的是,既然高高挂起了,为什么还做那么多没素质的事?大家都批判现在好多大学生没素质,可是那些不是大学生的人就很有素质吗?或许是他们对大学生期望太高了,又或者是对自己的要求低了。“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忌之”有几人能做到呢?如果每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那么世界真的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并没有很仔细的阅读《弟子规》,但是翻阅后,它让我想起了很多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东西,那些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却转身就忘的东西。不可否认《弟子
规》中存在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必要的,毕竟我们要与时俱进。
《弟子规》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反思,然后由我们传承给下一代,这就是不朽名著真正的精华。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从总序中我们可以知晓它只是李毓秀把《论语》中一句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经过自己理解后详细的解释而已......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是中华五千年来各个族群家教的集大成,是最基本的礼节,是儒家的基础,是人性的基础。“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即“夫见”,是夫子的见解。每......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总叙里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是说《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又说:“泛爱众,而亲仁......
《弟子规》读后感学校最近早读流行读《弟子规》了,(还好比读语文中的文言文好一点,个人观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就这样,学......
★《弟子规》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