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宴读后感(精选7篇)_春宴锁谭读后感

读后感 时间:2022-03-18 07:48: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春宴读后感(精选7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春宴锁谭读后感”。

第1篇:春宴读后感

《春宴》读后感

之前在书店买了一本安妮宝贝的春宴,一直没有机会看,这次乘着暑假,终于把这本春宴看完了。

在春宴书中的一些人物能在他们的身上依稀找到自己的影子,故事本身并不是很抓人心,但是叙述的手法却很吸引人,非常深刻的表达方式,非常漂亮的文笔,感觉作者是个很理性很超脱世俗思维很细密的人。

读这本书有很深刻的共鸣感,对于社会,对于人性,对于这个无常的世界和人生,有些情节写的有些变态和扭曲,令人惊讶。整体上这本书写的挺深刻的,十分考验读者的耐性,但是能够深入其中,又能感觉到是一种享受,初级阶段会感到很超然和宁静,接近尾声又令人内心沉重。纯女人的写作风格,细密深刻,需要细细咀嚼和品味,真的是在文风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性别上所体现风格的迥然不同,男人写的书大都是洋洋洒洒,行云流水一般,不拘小节,过程中不用过度咀嚼其中深意,大多是读后才若有所悟,女作者的风格,从张爱玲,李欣频,到这次读到的安妮宝贝,都是心思细密,沉静,深刻,适合在无人的夜里,安安静静地独自细细地品味在其中,这个过程很享受,女人和男人的区别,看他们写的书基本上就能体会到了。

读罢《春宴》,心思有点沉,有些话说的非常经典,我却没有记下来,可是我也不想再读第二遍了,因为整体上这本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纠结,深刻并且有些沉重的。

十几岁的我特喜欢这一类书,尤其喜欢它的归类:青春疼痛系列。这类故事总是简单着深深的哀伤,倒不是喜欢故事情节,而是时不时的总能被书中的情绪感染,并从中找到只言片语填补欲说还休的心情。于是,十几岁的我居然可以在个性签名栏写上:心是一种突兀的组合,一部分始终是孩童的顽固核心,从未生长。一部分则正在以隔世的速度迅速苍老。我想我的心是老了。

于是,从此,我深信身体里有一个苍老的灵魂,但从生理上看我还是个孩子,所以我做着幼稚的事情,却常常能得出自以为深刻的哲理,并感叹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最终与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少年时的我总是快乐并哀伤着。直至长大,我才清楚,快乐是本性,哀伤是某种强加的情绪,我们终究是被误了。

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的初中、高中,热衷于这系类书那清冷、哀伤、倔强的行文,自由的、放肆的、注定、支离破碎、颠沛等字眼更是直抵心里的痛击。然后受影响颇深的我们总是试图成为一个有杠杆的人,做事棱棱角角,有所依据,而不是被人群和集体的概念暴力所摧毁,不热衷武装表象及形式,试图获得认同。但毕竟我们接受着社会的教育,我们需要集体。所以,我们漠视认同,并同样漠视不认同。看,我们是多么的矛盾!我们本该持有一种清晰而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现在的我们是一个混沌的生灵,白天正常,夜晚变异,在这种混乱交替中疲惫不堪。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小康家庭,父母健在,知己两三,却总自认为是一个安全感缺失的人,或惶惑或悲伤,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但我们本来就那么不理解自己。

我们追求纯粹的爱,但却认为爱只是一种祈祷和幻想。爱不起实际作用,也没有生活中妥协和维护的功效。爱最终成为一面镜子,只用来辨析真实自我,爱让现实无处可避,凸显出任何幻想和借口都无法覆避的真像。所以,大多数人至今单身,并埋怨找不到对的人,是真没对的人,还是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大错误!长大后虽然明白纯粹的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我们已经陷入死胡同!

日渐长大,见的事情多了,开始明白疼痛系列作者为我们拟造的虚妄和扯淡。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也不会像小说中那么好。不是你性格遗世独立就会才华横溢,遇上有钱人爱上你并拯救你。不是悲观失望就可以躲到深山里教书十年,然后世外高人般生活。我们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为五斗米折腰才是屡见不鲜的真相。

但在骨头深处,某种悲伤已经根深蒂固。说是安妮阿姨、郭敬明一类的青春疼痛系列推动了我边缘性的人格障碍并不过分,我们都有轻微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一向反对妹妹看这一系列的书,真想文艺,看看《加菲猫》、《小王子》等更比此类书有益得多。

安妮宝贝的《春宴》读完了。读完后仿佛陷入了忧郁症,情绪始终沉重。

书中的两个女孩:庆长和信得。她们的寂寞,她们的爱情,她们的婚姻,她们的缺失,她们的童年,她们的执着,她们的厌世……种种种种,像一只孤寂的飞鸟,划过我的心房,留下不深不浅的痕迹。

现实的虚华是实实在在的,信仰的追溯却是忐忑崎岖的。这就是爱情总是败给现实的原因吧;这就是信仰缺失的原因吧;这就是人们随波逐流的原因吧。

《春宴》是残酷的。她把现实的畸形呈现在我们面前,更残酷的是她把人们对现实的无能为力道破。

所幸的是残酷过后,她让我反省。反省爱的难能可贵,反省家庭的重要性。庆长和信得都是没有家的孩子,她们缺爱的童年让她们失去对自己的爱惜。她们如此的寂寞,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停留。与她们相比,我是幸福的。我有家,有爸爸妈妈。当我累了,我有故乡可以返回,有家人可以依靠。现在开始,我会更爱我的家。

读《春宴》的意外收获是她让我原谅了一个曾经伤害过我的男生。书中的每个男人都有他的影子。不知道这是否是巧合。也许世上每个男子都是一样。他们自私,贪婪,软弱,现实同时又可爱,神秘,充满魅力。那个伤害过我的男孩只不过是这些凡夫俗子中的一员。他终究会站在现实的那边。也许他当初的选择,对我们都好。我受伤是因为我看透的太晚。有些伤痛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他说的长痛不如短痛。我只能欣然接受这没完没了的伤心。

安妮宝贝的文字始终那样美。她的文字华美,忧伤,落寞。她的文字就是寂寞本身。

第2篇:《春宴》读后感

一本写阴郁的病态的令人怜悯的自恋的人精神病态的自私的女人的书,一本貌似充满了禅意却实际上却根本无法让你领会的书,一本无病呻吟缺乏逻辑的书,一本所谓的专注情欲灵魂生命却告诉你你不需要情欲灵魂和生命的书,一本所谓的安静、缓慢、优美却充满晦涩、意淫、矛盾和无理取闹的书,《春宴》读后感。

唯一的优点就是和郭敬明相比不矫情,我宁愿相信作者是真诚的。

然后看郭SB的书好歹让我有种淡淡的忧伤,看完这个我直接懵了

参考:人其实最终只能被自我打败

越是亲近的人越彼此缺乏怜悯。

爱一个人,最终不过是爱上自己

她说,定山,我对你说过的话依然正确。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我知道情爱欢愉如同清晨的露水稍纵易逝,但即便如此,也一定要得到它的存在。生命苦痛和悲哀太多。哪怕一丝丝光线渗出,也是我的所求。她说,我被长年积累的孤独打败,输给一直匮乏的对情感和温暖的需索,同事也屈服于情欲和幻象之下。这是我注定的沉沦。她说,我因此知道,我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感情的解脱与他人无关,只与个体的超越性有关。高级的感情,最终形成精神和意识。低级的感情,只能沦落为脾气和情绪。

一颗心,每天被一只手紧紧地揪着。疼痛,虚弱,不能自主。一种从内到外的抽离和剥取。无力感。发不出声音。也不再思考。身体,心,被压缩成单薄一片,只余下存活本能。独自度过一个月。默默无言。日以继夜对着电脑工作,吃很少的食物。困倦到极点,衣服未脱,灌下半瓶酒,躺倒床上入睡。无人对话,无人消解,无人分担,无人介意。这不过是她一个人的事情,而她,除了以工作、酗酒、麻醉、忍受煎熬度日,已经找不出其他任何可以失去清醒,对抗时间,读后感《《春宴》读后感》。如果没有足够被磨炼过的心理上的坚毅,恐怕早已无法支撑。她是对苦难可以做到麻木不仁的人,她一贯如此。即便如此,呵,也只有被真正伤害过,或者伤害过自己的人,才会明了这种克制和沉默,是一种怎样的负荷。整夜无法入睡,旧日记忆摧毁心脏,理性即使再清醒、自知、分明,感情在某些瞬间如洪水猛兽决不相饶。无望,对背叛和放弃的怨恨,对爱的渴慕,留恋,惋惜,悲伤,失落,激愤,勉强,无奈…泪流满面,失眠深夜中几近觉得无力存活于世。所有混沌而剧烈的情绪像大海潮水起伏、交叠、变幻。有时她能够旁观这些潮起潮落,有时被翻滚其中无法自拔。爱的熄灭令人毛骨悚然浑身碎裂,就这样被沉默凌迟。在意识到有求死之心时,她把厨房里所有的刀具锁进抽屉。

人其实最终只能被自我打败

越是亲近的人越彼此缺乏怜悯。

爱一个人,最终不过是爱上自己

她说,定山,我对你说过的话依然正确。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我知道情爱欢愉如同清晨的露水稍纵易逝,但即便如此,也一定要得到它的存在。生命苦痛和悲哀太多。哪怕一丝丝光线渗出,也是我的所求。她说,我被长年积累的孤独打败,输给一直匮乏的对情感和温暖的需索,同事也屈服于情欲和幻象之下。这是我注定的沉沦。她说,我因此知道,我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感情的解脱与他人无关,只与个体的超越性有关。高级的感情,最终形成精神和意识。低级的感情,只能沦落为脾气和情绪。

一颗心,每天被一只手紧紧地揪着。疼痛,虚弱,不能自主。一种从内到外的抽离和剥取。无力感。发不出声音。也不再思考。身体,心,被压缩成单薄一片,只余下存活本能。独自度过一个月。默默无言。日以继夜对着电脑工作,吃很少的食物。困倦到极点,衣服未脱,灌下半瓶酒,躺倒床上入睡。无人对话,无人消解,无人分担,无人介意。这不过是她一个人的事情,而她,除了以工作、酗酒、麻醉、忍受煎熬度日,已经找不出其他任何可以失去清醒,对抗时间。如果没有足够被磨炼过的心理上的坚毅,恐怕早已无法支撑。她是对苦难可以做到麻木不仁的人,她一贯如此。即便如此,呵,也只有被真正伤害过,或者伤害过自己的人,才会明了这种克制和沉默,是一种怎样的负荷。整夜无法入睡,旧日记忆摧毁心脏,理性即使再清醒、自知、分明,感情在某些瞬间如洪水猛兽决不相饶。无望,对背叛和放弃的怨恨,对爱的渴慕,留恋,惋惜,悲伤,失落,激愤,勉强,无奈…泪流满面,失眠深夜中几近觉得无力存活于世。所有混沌而剧烈的情绪像大海潮水起伏、交叠、变幻。有时她能够旁观这些潮起潮落,有时被翻滚其中无法自拔。爱的熄灭令人毛骨悚然浑身碎裂,就这样被沉默凌迟。在意识到有求死之心时,她把厨房里所有的刀具锁进抽屉。

第3篇:欠债 与《春宴》读后感 [材料]

开学以后,不,一直以来,时间飞速前行,欠债 与《春宴》读后感。

我欠了自己一屁股的债。

我想写去香港六天的感受,那也是扎扎实实的功课和感受。但是我没写。

我想写下2011届的高三(3)班的故事,题目都想好了,可是始终没有开始,我怕再不写,故事会流失在岁月里。

我想写读书的读后感,我下午还是清楚的,晚上看了别人的评论却有些模糊了,没有记录下来感想,终将在别人的评论中忘记自己的初衷。

我想写儿子的故事,但是,遗忘也已经开始……

我匆匆地上班,拖拖拉拉的浪费时间。我还想四月带儿子去看花,我还该写篇小论文,读后感《欠债 与《春宴》读后感》。

……

今天读了《春宴》,从晓静那里借来的。看了豆瓣,才知道这么多人反对这本小说。

可是我喜欢。我看完了喟然长叹。作者说 恋爱中的女子,笑中带泪,容忍和观望生命无法自控而又甘心情愿的沦陷。我知道天下所有的宴席都有终结。但依然希望这一刻,这注定破碎成空的丰美和悲哀,永无停顿。

我如果是庆长,我也许,也许不会让自己在这个故事持续走这么久,有段时间,我曾经暗问自己,是飞蛾扑火地投入,还是在燃烧成灰之前止住脚步?这个问题也许在日后还会出现。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常常可耻地选择后者。

《春宴》借 信德 之口说,爱既不高尚,也与浪漫无关。它会在某个特定时刻显露出直接和残酷。没有伎俩,没有幻术,没有前景,没有余地。只有考验和真相。这就是俗世的平常凡人之间的爱。我们多是凡人,很难经得起考验。借 庆长 的故事印证这句话,借 宋 的话: 真正亲密的关系,建立在孤独、自由和持有尊严的前提之上。你以为最爱的人,你怎么能留给对方那么多自由,你那样的爱,怎能还有尊严? 所以那么多深爱的人都分开了,那么多简单爱的白头偕老。这是我看完书吸收的部分,也是经生活验证过的真实。

只是那没有光亮的路上的转身,那丰美的宴席上的抽身而出,你知道要付出多少的忍耐与力气?

第4篇:《春宴》读书笔记

好多年不看安妮宝贝、郭敬明一类人的书了。终于强迫式地看完《春宴》,有一种精力掏空的疲惫感,困倦交抵,只好沉沉睡去。

十几岁的我特喜欢这一类书,尤其喜欢它的归类:青春疼痛系列。这类故事总是简单着深深的哀伤,倒不是喜欢故事情节,而是时不时的总能被书中的情绪感染,并从中找到只言片语填补欲说还休的心情。于是,十几岁的我居然可以在个性签名栏写上:心是一种突兀的组合,一部分始终是孩童的顽固核心,从未生长。一部分则正在以隔世的速度迅速苍老。我想我的心是老了。

于是,从此,我深信身体里有一个苍老的灵魂,但从生理上看我还是个孩子,所以我做着幼稚的事情,却常常能得出自以为深刻的哲理,并感叹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最终与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少年时的我总是快乐并哀伤着。直至长大,我才清楚,快乐是本性,哀伤是某种强加的情绪,我们终究是被误了。

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的初中、高中,热衷于这系类书那清冷、哀伤、倔强的行文,自由的、放肆的、注定、支离破碎、颠沛等字眼更是直抵心里的痛击。然后受影响颇深的我们总是试图成为一个有杠杆的人,做事棱棱角角,有所依据,而不是被人群和集体的概念暴力所摧毁,不热衷武装表象及形式,试图获得认同。但毕竟我们接受着社会的教育,我们需要集体。所以,我们漠视认同,并同样漠视不认同。看,我们是多么的矛盾!我们本该持有一种清晰而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现在的我们是一个混沌的生灵,白天正常,夜晚变异,在这种混乱交替中疲惫不堪。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小康家庭,父母健在,知己两三,却总自认为是一个安全感缺失的人,或惶惑或悲伤,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但我们本来就那么不理解自己。

我们追求纯粹的爱,但却认为爱只是一种祈祷和幻想。爱不起实际作用,也没有生活中妥协和维护的功效。爱最终成为一面镜子,只用来辨析真实自我,爱让现实无处可避,凸显出任何幻想和借口都无法覆避的真像。所以,大多数人至今单身,并埋怨找不到对的人,是真没对的人,还是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大错误!长大后虽然明白纯粹的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我们已经陷入死胡同!

日渐长大,见的事情多了,开始明白疼痛系列作者为我们拟造的虚妄和扯淡。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也不会像小说中那么好。不是你性格遗世独立就会才华横溢,遇上有钱人爱上你并拯救你。不是悲观失望就可以躲到深山里教书十年,然后世外高人般生活。我们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为五斗米折腰才是屡见不鲜的真相。

但在骨头深处,某种悲伤已经根深蒂固。说是安妮阿姨、郭敬明一类的青春疼痛系列推动了我边缘性的人格障碍并不过分,我们都有轻微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一向反对妹妹看这一系列的书,真想文艺,看看《加菲猫》、《小王子》等更比此类书有益得多。

第5篇:北京宴读后感

简单的事认真做,重复的事做到极致

培训工作是枯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把简单的事情全力以赴,重复的事情做到极致。

个人工作习惯决定了事业的成败,决定了自己生活的将来。现如今是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不断的努力工作才能得到精神、物质上的快乐生活。你要么把事情做好要么就被淘汰,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现实。我现在还在工作着,还有事可做;以后如不努力就会没有事可做,就会被淘汰。

从我的经历来讲,自身所掌握的技能和个人习惯,在影响着我的成长。当有了第一份工作,并在前辈指教下,做对了第一件事,就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一种快乐,就会从前辈那里学到敬业负责的一种工作态度。一个人应把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当成一种习惯,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中体会工作过程中的快乐。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不敬业”成为一种习惯时,其结果可想而知。我所从事的培训工作平凡而繁琐,重复的工作有时容易让人受不了,那只能说明自己的心态浮躁。只要抱着真挚、乐观和百折不挠的热情就会使工作充满乐趣。以精益求精的精神,竭尽全力、主动努力、尽职尽责的去完成工作,就会消除工作中的辛劳,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出人生的乐趣。快乐的做事以及以敬业负责,忠诚感恩、积极进娶勇于创新、自信乐观为追求。对自己工作的反馈和分析,只有我们认真地剖析,增加我们工作细节关注的程度,提出合理的改革意见,进行行之有效的优化改进,才能为我下次的培训工作积累经验。工作的改进和创新正是源自我们对这些细节管理的深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们工作执行过程的自我提高。

做事就好比烧开水,99℃就是99℃,如果不再持续加温,是永远不能成为滚烫的开水的。所以我们只有烧好每一个平凡的1℃,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真正达到沸腾的效果。

第6篇:读《春宴》有感

归何处?

-----读安妮宝贝《春宴》

一场春日宴席接近尾声。布毯叠满层层花瓣。有无知觉的死,才有这般肆行尽兴的生。

---《春宴信得。清远山》从《莲花》到《春宴》,历经五年,再次深入探寻安妮宝贝的小说,成长早已不能以时间来作为衡量的尺度。《莲花》曾是安妮宝贝写作主题的一次转折,从最初的《告别薇安》里的颓废幻灭转向洁净明亮,如今,《春宴》再次回归黑暗的主题,却早已不止是颓废,而是历经铅华过后的于生命本身的追索与探寻,涅槃重生之后的黑暗纵然依旧坎坷波折,令人窒息,却已是一次以明亮清朗为目的的前行。

没有脱离安妮一贯的审美,庆长同样是与七月、安生一样的女子,外壳独立坚硬,内心却敏感丰盛,于世事人情浑然不知,却自有一种清澈通达。是一种原生态的女子,对生命的细微之处保有异乎常人的敏感多情,常为孤僻而不合时宜之所在动容,却难在世间如鱼得水的生存与相处,只是秉持着一贯的原则坚守着自我的一方阵地。即使如此,却一直于自身处于一种矛盾挣扎的状态,因为自身的不完满,无法感觉到来自内心的力量,对自己的存在没有信心。求全责怪,自我的不充裕,对生命本身形态的非议与追逐,使她常常 进入自我放逐的状态,在路上在采访里在情感里,这是她印证和确认自我存在的通道。

因此,遇到清池,为之吸引,并陷入这样一场情感的纠葛之中便也不是意外,这是庆长生命属性所必将走向的路途。清池,是与她的周遭生活格格不入的一类人,他代表着这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以名利为目的在这个世界生存,但是他身上却显现出平衡合理的一面,对现实强有力的控制与把握使他与众不同。心理学上讲,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我们企图拥有而不可及的品质,于庆长而言,清池便是这样一种稀缺。年少时的颠沛流离使她难以找到生命的平衡之所在,清池的出现无疑点亮了庆长内心幽密深暗的那个点,使她直觉能够与之共处而找到一个更为完满的自我。但是,情感或许会成为突破规则界限得以让人接近自我的稀少机会,却从来不会是一场救赎。自我如果不能得到个体的成全,他人必将是地狱。生活如此千疮百孔,我们怎能企图借他人的微薄之力获得自我的慰藉与肯定?清池所能给与的也只能是片刻的欢愉和喜悦,使她能够在感情的平衡里获得暂时的完整与快感,但最终与自己的斗争还是会继续。以至于后来在这段感情里的受损沦落也皆是由此而来,这场感情不过是她的生命自我探索和找寻的过程。

在人群中她是一个饥饿的人,一个不合时宜没有找到一席之地的人。这是庆长的尴尬之处。她从来不懂的如何与人相处,对人世之间情感的淡漠与失望,也使她时常把自己推进边缘地带。她与定山若有若无固定稀少的联系,保持着最佳的距离状态,与Fiona貌合神离的友谊,是她天性凉薄的自然状态。然而,内里隐藏的四处漂泊的不安分的心又当如何自处呢?清池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她与人沟通相处的渴望,于是一切都变得恰如其分,他们彼此从对方身上找到最适宜的存在。清池是她渴望与世间和谐交流的连接,她却是清池极力证明自我完整丰盈却依旧存在一抹伤感真实的最好伴侣。但是他们都与彼此的现实无关,他们在一起单纯之极,没有丝毫人间的烟火气,只是为了映照生命本身而存在。如此这般单纯浓烈,怎会不走向幻灭?庆长是对生命真实性有着高度敏感性的女子,因此虽然这段感情里带给她的丰盈美好是脱离的,只是带着幻想的存在她还是不可救药的沉沦其中,依旧享受着这生命内核最真实的部分,她说:遇见清池,必须与他相爱。哪怕秉烛夜游,只争朝夕。

追索生命的诚意与真实,这本身就是一个黑暗的过程,庆长是这个世界的边缘角色,和Fiona不同,她在现实生活中显得软弱无力,处处僵硬碰壁,但个体的存在感却极其鲜明,有着强大的心灵活动力,她企图建立一场完满的精神秩序,而不至于成为世界僵化体制下的一个个体。与清池的这场相恋,本身就是在黑暗中的寻觅。黑暗本身即是一种超越的存在,若能穿越其中,历经坎坷波折,是种保持生命敏感丰富的内核,其最终必将走向清晰明朗,倘若不能,便也就此沦落终结,自我也就湮没人潮之中。庆幸她是庆长,纵然遍体鳞伤,抽身而退,还是没有妥协。遇到宋,本身就已是光明的出口,她坦然把自我的黑暗与不可知交付,宋给予的懂得与慈悲使她清醒的看到这场爱恋所带来的真实意义。

安妮说,《春宴》所最终想要表达的命题是:我们应如何与自身,他人,外界相处,如何去看待、观察、反省这些关系,以及如何找到最终的支撑。可是,在我看来我从《春宴》里看到的只有一个:人应何以自处。人如果不能合理解决自我心灵归属的问题,就无法去建立与世界联结的秩序。说到底,人最难的,不过是取悦自己。命运彼此有着何其可怕的相似性,庆长与自身的矛盾冲突不过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困境。庆长在自我卑微狭小的通道里难以获得完整,所以将之放逐于世间,任其颠倒反复,不过是为了找寻最适宜的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使自己时时愉悦欢喜。个体的独立与完整是生命本应然的状态,却因信仰的缺失而失去了其所特有的自我依傍,我们因为对自身缺乏安全感,而不断渴求来自外界的认同与慰藉,但是这些都不能够,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悲哀——-每日喜笑欢颜,匆匆碌碌,深夜自省,还是会茫茫然不知所终,面对别人,我们轻易就能展开最灿烂的眉眼,可是对自己,却不知如何相对。我们不是一直生活在假面舞会里,最终所要面对的不过是一个赤裸裸的自己。做一个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这是当今社会在欲望和妄想的压迫下人类面临的最大困境。如果面临死亡,我想,最悲哀的不是我们没有给这个世间留下些什么,而是扪心自觉自己一无所获,面目全非。

有恃,才能无恐。如何给自我找寻一个有力的支撑,使自我在失去现世外界的依傍之后依旧能独立强大的前行,这才是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情感是变幻不定的因缘聚散,脆弱无力,显然不能依存。成全是一个人的事情,把自我的支撑寄予他人,穷尽生命之力去爱去纠缠,不过是那个猫咪咬尾巴的游戏,所有的追逐只是自身的一部分,到头来,我们能依傍的还只是自己。宗教呢,也许可以,它能帮助我们去除贪欲

和邪念,使获得的也许不仅是与外界和平共处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自我相得益彰的方式。心内澄明清净,安然于自我本身的生命状态,不卑不亢,坦然相待,顺从生命自我所设计的轨道前行,不计较前路的得失,立定心意,只专注做事。在当下之中,把握每一时刻细微的美感与体验,有选择的记忆和遗忘,将身心俱交付于某种秩序,贯注深情却不贪爱,盛衰、始终,都没有欠缺、畏惧。秉持心内的法则,做一个善良真实的人,沉默,自知。

也许,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途径,无所依,也就无所破。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里阐述了这样一种哲学,独孤九剑之所以不败于天下在于根本无招,无招也就无可破之法,但凡有迹可循,就一定有破绽。倘若无所依,那就无所畏了。“一切须当顺其自然。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如果自我从无设定,那也就无迹可寻,也就无所谓忧惧无所谓贪嗔痴恨了。但是如何才能达到无所设定呢?独孤九剑但寻悟剑意,便可无招,自我又当如何才能无踪无迹?倘若自我无踪迹可循,我们又当如何确定其所在而不至于迷失?惟信禅师三十年参禅历经“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阶段,我们如何能在意识到自我存在之后再次使自我归于不存在,但依旧能如自我仍然存在的样法使自己安于世间而心内有所持?

一个复杂的过程,最终不过是为了一个单纯的指向。自我是生命内核静谧幽深之所在,追逐自我是生命前行的最终目的。山虚水深,万籁萧萧。我们于这开阔旷达的世间所渴望抵达的只是自我的不可估量。路迢迢,山茫茫,将何方?

第7篇:流动的春宴散文

这一年的七夕节,很深的惦记。倒不是因为节日本身的浪漫情愫。话说回来,浮华如当下,能让人非常看重的世间节日已经稀疏可数,节日的象征蕴涵远超过了实际存在意义。

安妮的《春宴》将会在七夕上市。之前,我从未对一本书有如此隆重的期待感,这是很稀少的感觉。像是面临一场判决一样的重视结果,期冀文字一端如期给出似新生幻觉般特殊的隐晦世界。而我知道这是写作者和读字者之间无与伦比的交集。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书早早在网上预定过,在途中,即日会拿到手。急切在网上找到了小说的自序和一些段落。前晚,寂静读完,短短几页字,茶换了数次,持续看到了深夜里。歧照,书信,写作。庆长,白鸟。仅仅这两节的文字叙述和析透的涵义已将我深度浸染。简短的阅读当下,感知到一种比在《莲花》里更轻盈更盛世的繁华。

依旧是情节并不突出、鲜明的写作方式及语言铺陈,她只是在不间断,坚硬,偶尔柔和的絮说。依旧是边缘化不沿袭主流的倾诉个体,只是不同的人在虚拟的环境下生存处置的方式。安妮从来也不是个擅长说故事的人,若期望在她的小说中体验到扑朔迷离和百转千回,那是艰难的。她除了展示自我与世间相存和延续的意味与思索,也只是一种穿透表象浸入本质的过程。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她的语言越来越晦涩,缺乏温柔的缠绕,但是只有愿意与之触摸接近的人,才可感受到那百炼钢慢慢在高温的熔炼下化为绕指柔的美好。人世间一场场悲欢,总苦多乐少,永恒的指望本就是天真的意想。就如安妮写的:“爱没有对错,真假,是非,它不持原则,无需评断,它最终是一种洞悉和原谅。”

她的文字,坚持书写到今日,绝不再是《八月未央》里那一个个颓废且感伤的华丽故事。她冷静流露她的心灵世界,用语言和写作和行路的方式到达世间每方路途。她无法让你瞬间感到彻透的光芒所在,却让你觉察到微茫的希望,永不会泯灭。

卡尔维诺的薄薄一本《看不见的城市》,像极散文的小说,也是像极小说的散文。可以让你任何静处时候都可以拿起来反复翻阅。安妮的《春宴》,如是特质。

舍去浮世,明月清风,山桂作伴。

在山中的那个夜晚,我以默然迅疾的速度,将《春宴》翻完第一遍,合上书页的片刻,眼睛生疼,额头微痛,夹带着隐隐晕眩。深夜里侧身,辗转,翻来覆去,脑海中迭现在不同地域的布景和风光下,那些在暗影中渐而显露的轮廓,目光,表情,内心溢满了稠密难以稀释的惊惶。

瞬间坐起,将手掌十指交叉,俯向脸庞中反复摩挲,低头触见一种很深的畏惧涌现在我手心的掌纹里。刹那,我只希冀明日的晨光可以顷刻到来,携我挣脱使心沉溺的暖怀。

周庆长,许清池。贞谅,沈信得,琴药。透过安妮冷静,细腻,多方位近于箴语的表述,人物的部分特质已经浅显地浮在我心灵之上。这些人影偶尔并不潜觉飘忽,似乎他们从来就真实的在人世某一处停顿生存,并不难以追踪。更多时刻,强烈洞察看穿他们并不能穿越文本脱形于尘世,他们持久隐遁在某些人的心灵世界里,荒凉地存活着,边缘异常地感知着,被尘世和规则遗忘,却能和时间长久深沉对话,绽放天空之上最细微漂移的云朵,给世间增添暗之花的诡秘与杳远气质。

庆长,她作为一种已为稀缺形态的个体,年少的温情缺失成就了她性格里至深的孤独与倔强,她不羁物质和利益的诱惑,她草率地面对自己,包括婚姻。她无可避及地会有软弱的一面,她三次的婚姻亦是一种对情感的平静妥协。她知道她的爱和欲望都被清池一人吸附殆尽,其实,孤僻之下,阴郁之间,她对爱的需索太强悍,超过一般只求平淡安定的女子。她看到他们之间长久对峙之后呈现的种种倦怠及衰弱,他们彼此间的缠绕依存,彼此间灵魂的揭秘与渗透,一旦稍微与现实交碰,注定得不到任何中和或溶解。沉淀到最后,那已是永远封闭的绝境底处。情感本质上她还是自私的女子,任性专注为自己而活。所幸的是她总能找到转折自己命途的人,从一同到定山再到宋,无一不是。

但,我仍会清醒记得这是小说,而小说最大特征就是--虚构。

最早地深入坚持拍摄古迹和留存传统的举止,到之后知悉信得,长途跋涉去高山上的村庄春梅,不论是走在将被摧毁的观音桥上还是遭遇人世贫瘠底线的挑战,她要寻求并探索的都是一种灵幻的物质,这些物质被时空与历史定格,却很难被生命群体集中保留,烙上具有鲜活特征的印记。如她所说,所有的记录不是为了纪念,是与之相认。因为人不会具备改变自然和世间情态的硬实能力,即使凭借短暂的捕获能忽有转机变化,那也是昙花一现的惊动,逝去也是转眼的事。惟有将自己的意识幻化为最平实的持有,而其他的只安然托付给时间。且,只能若此。

生命要拥有多么清湛的眷恋才可与那些古老的记忆遇见重逢呢,人要经历怎样的颠覆才可悟出生活本真与简朴的寓意呢?如同去迫切找寻自己前世的爱恋,如同不管不顾与生命内核里的巨大光影瞬间相对照,身心俱颤,热量在体内汹涌翻滚不歇。每个明澈的人注定要从中汲取勇敢生存的能量。

人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但一定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这是我在书中对安妮镜头折射光线颇为明朗的一个人物的启示。庆长。呵,让人想起《莲花》里熬中药喝的庆昭。我不认为这安妮塑造的这两个形体间会有多少的关联,但也并不认为她们之间绝无交集。文字会轮次变幻着语言,场景,结构,比如这次安妮在抵达一处处清美景色之时,笔墨丰盈,幽雅澄明。很多的句子,看起来像极了一幅幅色彩静染,层次交替的风景画,细节雕刻落笔之处,美极,炫目,让人忘情沉陷在景物的静态流动里,从中注视到一个人,她眼底的落寞,寡欢与苍绿色调。可本质上在安妮的写作主观思想范畴里,既定的局限不会遽然逃遁远去,那些是自我拓展延伸的续存空间,一个作者所愿意长期承载的所有。

庆长终究会是如何的命运,她在一场无望情爱的煎熬后能够做到的自我消化有多漫长的时间,她如何在余生的日子里沉积更大欢愉和安定,小说没有给出很明确的答案。然她最终顺然地停留,依然存在着富饶的价值,可供她的匮乏,四季循回的索取。

立秋的日子,我的视线里,远山空阔,烟云迷坠,光线忽明忽暗,气象变幻不定。潮湿炎热的气息贯穿在山石崖壁和树林溪丛中,清澈的质地下衍生着无数暗处挣扎的痕迹。生长是多么繁盛自由的事啊,它们不切需人的外力去补给,它们只需要充足接纳四季的光与雨露,认定那就会是存在的全部。百年,千年,直到恒远,无人能够将其更改。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贞谅这个女子,阅读中我一直保持着比较淡漠的情绪,因为她就像信得所讲,我不知道她的故事,她是谁。透过文字一层层揭开最里面包裹的那层丝绸,她的世界对我依旧是迷。

那一张映透母女的旧照片,在老挝,琅勃拉邦。隔世的女子和女孩,她俩身上注定存在着永不被外界释透的情感事件和心理密度。

收养本是一件可以称作认同和承欢的事情,而在贞谅那里,只是简如偶然遇见,没有亲密拥抱,只是一种对望,黑暗与明亮的抗衡。一枝野石竹花,5岁孩童即是将遥远的命运托付给了陌生的路人。她告诉她的名字,而并不是期望得到一个母亲的称谓,从这之后,她赋予她的也一直是旅伴和友人的清淡相待,不规则的教育方式,似乎她要了这个孩子,几乎只是为了她生命隐秘部分的一份持续并稳定的见证。如同她一直热衷的织布,刺绣。机械华美的身心融入,留下的却是对世上不具备任何热度的冰冷物件。如同她对各种香气植物的爱恋,已是超脱一种世态常情。

到达与琴药之间的情事阶段,她的幻觉与痴迷已经到了巅峰,表面的漠然和克制,承担不了人性底处真实的胆怯。彼此相爱,身心喜悦,只是一种生理的状态,排除这些私密的坦诚情意,扩大到当下一刻之外,谁都无力允诺和信任更多容量。

这样一个勤于织布,行路的年轻女子,深邃固有苦难的宿疾,她的记忆呈现饱和与残缺两种状态,皆装满了诡异。她的爱欲在琴药身上纵情燃烧,当爱与恨都得不到源头的中和时,终亦会冰冷熄灭,火星全无。她选择从冰面沉入湖底,不是偶然,却是归宿。只是,她没能实现与他共眠的妄念,直到她生命的尽头,她的身体与灵魂还是灌满了绝望的物质。

她说:“明知因缘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也要向它伸出双手,使它成形,让它破碎。”

这就是一种人生思维纹理。因为残缺,就会加倍努力获取,得到了,然后再失去。过程其实就是这样简单干脆,如果人能够做到不贪恋拥有,人世间或许也就没有不能治愈的伤口,快乐或许也就可以真正随手可得。

生命终究要盛开美且残忍的花朵,流动的爱,缺乏使它静止安枕的药源性。曾经她手下静谧的布匹及古老的纹饰,亦救赎不了根系的罪罚幻相。

而信得,她承继了贞谅的很多,也在阅读和倾诉中慢慢释放掉很多,春梅的十年她将身体立于极端贫困和恶劣的环境中,借着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慢慢当认清命运给予的窘迫实情,也让更多幼小贫乏的生命开始找到自我。尽管他们的一生命途大多已成定局。就像当初贞谅递交她的平静时光。沧海桑田,是多么茫远的事,崇山峻岭消失在地平线,海底深处的山脉裸露在大地之上。作为微弱的个人,谁能亲眼观历感受。谁能够!

若持有眼力鉴别出这些真相的人就会变得透明,清湛。不容易受外界物质的引诱,亦不轻言被任何情感深度所感化与合并。生命兀自的利益要求已很低,很低。灵魂却甘愿在孤独兼高贵处,很难会被尘世游移方向。因为,付出与救赎,同等的需要时光朝夕守侯,人是靠着意志和信念存活的,绝非单薄的物质力量。

平常的需索与内心的欲求如同两条平行线,无限延长也不能交集。世间事,大抵如此。

有时候,人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钟爱某样事物的确切缘由,但这总归是件很坚定的事。

从与安妮第一本书接壤,这跟着过来的一路读写时光,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视,于我,也是最具有凡俗普遍论证价值的一截路途。

我知道真正让我觉察安妮深醇的美,是读她后期的几本散文集及《莲花》。那些字让人清醒地观察到她眼底的世界,或者说是一个作者心灵竭力期冀营构的世界。而其背后的读者,情愿认同她的感观,眷恋她的独特表达,再不间断地与时间溶合,即是成为一种清远的热爱。

她一直是备受质疑的作家,从作品到个人都受到社会和人群的揣测,沉寂五年之后的一本《春宴》,虽然热议纷纭,但向来很少在媒体露面的安妮依旧低调。我想,文字与本人的距离感,安妮是深谙其道的,一面是性格使然,一面也是创造一种沉静的写作方式,心灵和思想的对话,生命各种情境和状态的探索,本来并不需要容纳喧嚣和哗然,只是追寻并记载有关精神原乡之旅的漫长过程。

极喜欢她说的一句,“阅读如同照镜,各人担当自己的担子。只希望你在故事中有所得。”

这就是她对读者与外界最真实,严谨的告知,照镜的过程就是要看到清晰的自我,如果一面镜子于你没有相应的功用,就当舍弃。如有,将之妥善保护,归于一份默然的追随,亦是抉择。这不用彼此做任何邀约的举止,读者与写者,相望与欣悦,全在彼此心灵长期凝视的方向,心灵安定倚靠的距离。

所以,我不喜欢听那些随性捆缚于自我的妄言,人与人之间无法做到绝对的苟同和相近,每个人都面临的是自我的一方生存和意识空间。世间个体间最需要的不是无边无际的靠近,而是尊重。这也是我们所必须承担的这些和那些。

接连写下《春宴》的一些,别无其他,绝对不是系统或完满的评述。只是当下阅读的一段诚实记录,也是非常拥有激情的些许核心感受。有些美好的东西,保持感知的方式是属于细水长流的特性,不会被时间和地点限制,只在于心境在缓冲后的留存。

而关于安妮这本新作,我得承认,潦草读完第一遍,文字的通感略微有些疲惫。或许是先前的期望过于浓盛,而察觉在这本里除却丰盛表述的美,仍未脱去层层藩篱和既定的程序。可以说,她的小说写法和布局是越来越好看,越来越静谧清绝,随手拣来一句,都可成为一处使人迷恋的景语情境。

但翻完第二遍,我的情绪终于被自己主动拽回原先的阅读轨道上,深深置信,这些清傲凛然的字是纳入我灵魂和骨血里的质素,无论表象和内容如何随着常情流转变幻,温柔沉入我心壁的依旧很难掰开,它已经粘得太紧密,太黏稠。虽然在我的偌大书柜里,她的书仅仅占了一个微小的位置。

庆长,贞谅,信得。围绕这三个女子错综交织发生的事件和情意,已经远不止是几个人的一场场戏剧。这些故事里的人物存在的合理性有多微渺,虚构的深度究竟有多广阔,写作与灵魂间的穿透有多伤筋动骨的疼。彼此,愿意。我知,你知。

一节一节断续写下与《春宴》和与安妮有关的文字,一直没有主动打上终结的标记。因为在于我,这是一场无所谓固有结局和目的的对望,像是赶赴一趟长途跋涉的旅行,总是在路上,停停走走,走走停停。

而今日时隔《春宴》七夕发行,正好整二个月。阅读是非常有时效性的一件事,这刻与那刻,此时与彼时,今朝与去岁,都在量变与质变的积淀中存在。新鲜融和的初读与跟后的反复揣摩,这无不契合了自我的一种审美与价值体系,喜与不喜,接纳与排斥,体验与疏离,极赋予私人化的具象。即使偶有仿似的思悟,亦只能看作人性在辨别方向上某处途径里的重合,最终它还是要分叉各自远去。

这个秋夜,再折回当初回想书中的一切画面及语言,书并未放置在视线之内,心却很静。窗外温和的月光,一勺勺泼洒在幽蓝的夜空,只是寻常布景寻常视界,刹那却让人探够得着灵魂深核里的物质,像是勘测探查的过程,凭靠感应和精密的测算,即能确定存在的方位。允许差距和偏移,也可以轮番多次进行试探。如此当下总有获得。

凭心而讲,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要比后部分要醇美得多,至少在表层和外相上给人的感觉如此,无论是庆长,许清池,还是贞谅,信得,他们在文字的清凛描绘中虽然孤独偏离世俗常轨,依旧未曾剥开一层层繁复叠加的真相。那件渗透绒毛的黑色旧衣暗喻着庆长的状态,她始终与常情的时尚及女子的艳丽无关,孤僻,守旧,倨傲。而贞谅是藏掖着许多秘密和古朴的意念出现在人群中的,在未曾陷入琴药的月迷津渡中并无法救赎前,她的良善直让人仰视。

安妮素来要从象征花好月圆的铜镜中放大寻觅破碎的裂缝,她总要昭示并揭开那些不美或沾染污垢的东西,有些甚至还是人性底处无可安置的存在。她会在每一个人物的安插和性情移植中,让你顿觉浑身颤栗,亦难以道出弥乱的来由,让你在每个人的内心里都似真似幻地活过一遍,倾情纠缠,一粒粒痛并磨砺着现实的沙铄,直到珍珠孕育而出才肯歇停。而最终存活的珍珠总是那么稀少。

和梅谈论过这本书的情感模式安置,一致认为这本仍承袭了安妮常久来以边缘和城市化为主体的隔离描摹,含有颠覆传统的种种镜像。所面对的绝不是大众群体的述说,一如她自己所言,“《春宴》是写给一些经历复杂的人看的。这些人可能是它的读者。它不是在讲述浪漫青春爱情,它是属于成年人的冲突。”这就是说,如若没有一定的时间阅历和情感沉淀作垫底,读这本书其实是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他们不可能也乏力通过轻浅的阅读即能穿透作者的文字内蕴,如果能够抵达跨越也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这本书的销量如此之大,但跟风的攀读与贴近心声的靠近是两回事。我常觉得现在很多人对安妮存在误读的状态,他们不能理解她的基础表达方式,也不能体会文字中呈现的比较晦涩的语言美感。也有因个体生活环境和私人情感的与之深度隔绝而难以承担。所以,安妮的文字在畅销的表面下,仍旧是孤独而薄凉的世界,拥簇周遭的繁华并不能代表现世的容纳和同化。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存在。不可否认,安妮在文学界的一路前行,在世俗常态上说绝对是一个奇迹。一直被争议被指责,终究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了稳固的一角。而不仅仅代表的是网络文学。

而在某些情感细节的穿插安置中,我确实心有微辞,这需要有一个接纳的过程,如果说每一种存在都有它的相对合理性,我们就要摒弃许多常规的思想观念和言行方式去看待,试图容忍超越人性底线的模糊分界,相信世上千万种人,严格的区分归类长久存在,宽松的界定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的谅解。谅解这世上情感的永不完整,一场场盛宴的最终静默,人性暗里裹挟的卑劣与顽固。如同她写着:“呈现自我存在,呈现出美、真实、脆弱、尊严,同时呈现出缺陷、卑微、破损、不完满。要发出声音,显示出危险性。它容忍和覆盖幽暗和光亮的各个层面。”

作为每个写作者,她通过不同层面用情节和叙述展示的自我与外界,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使命感和自我体验的相异会非常真实,更接近彰显各人不同的软硬质地。而阅读者只要从当中选出自己所想要的那杯茶即可。纵使找不到合乎自己口味的也无妨,读与写始终允许剔除和收容。

安妮近年写字的思路,让人备感到佛性的感召,我不确知她是否皈依过哪种宗教,但知她既读佛经也读圣经。她早年的书文受圣经审美理念的影响较多,而近些年强烈体验到其文字中佛光庇佑的力量,这让她的叙述更趋向空灵和淳朴,貌似坚硬的语言结构,其实拥有非常细腻的分量,我常常在读的时候不自觉被那一份清艳气场所吸引,很多行走的场面如同亲历,湮没的芳香不绝如缕,使人无侵占的意识却长久地处于沉溺的美妙中。这种清远的体会,俨然是一场春日宴席的耽美,且永不终结。

济群法师说:“佛教不是无因论、神创论、宿命论,佛教是缘起论。佛陀告诉我们要用缘起的智慧看世界。唯有正确认识人生的因缘因果,才能了悟生命真相,究竟离苦得乐。”而大多真相往往是残破的丑陋的内瓤,在没打开之前我们看不到,但看不到却始终存在,掩盖不是长远的行为。人常常没有勇气接受的是残酷的事实和自己也察觉不出的细微裂缝,其实因果并存,因缘相照,共同倚靠,真相不是突兀的,是长期积攒下来的。认知并了解到这一些,很多疑惑就会渐进释然入怀,从而离苦得乐,到达趋向光明的境地。

“这里如此之美,可否停留。”爱极这句。也可恒定作为我对安妮文字世界的观感。一切不言实际对错,不分轻缓责任。只是对自然及生命的一种穿透,洞悉。

《春宴》读后感

一本写阴郁的病态的令人怜悯的自恋的人精神病态的自私的女人的书,一本貌似充满了禅意却实际上却根本无法让你领会的书,一本无病呻吟缺乏逻辑的书,一本所谓的专注情欲灵魂生命却......

《春宴》读后感

一本写阴郁的病态的令人怜悯的自恋的人精神病态的自私的女人的书,一本貌似充满了禅意却实际上却根本无法让你领会的书,一本无病呻吟缺乏逻辑的书,一本所谓的专注情欲灵魂生命却......

欠债 与《春宴》读后感 [材料]

开学以后,不,一直以来,时间飞速前行,欠债 与《春宴》读后感。我欠了自己一屁股的债。我想写去香港六天的感受,那也是扎扎实实的功课和感受。但是我没写。我想写下2011届的高三(3)班......

《春宴》有感

《春宴》有感《春宴》有感1世间儿女皆为情所伤,情竟是如此这般华实之利器,实在是令人唏嘘。这般残暴之物怎会有人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阅完此书,才方如大梦初醒,这......

《春宴》读书笔记

好多年不看安妮宝贝、郭敬明一类人的书了。终于强迫式地看完《春宴》,有一种精力掏空的疲惫感,困倦交抵,只好沉沉睡去。十几岁的我特喜欢这一类书,尤其喜欢它的归类:青春疼痛系列......

下载春宴读后感(精选7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宴读后感(精选7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