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读后感(精选8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留侯论中对忍的看法”。
第1篇:留侯论读后感
《留侯论》读后感1000字
《留侯论》读后感1000字 忍小忿而就大谋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刘邦在战胜时对他的部下说的。如果刘邦没有张良,那么历史必将改写。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张良教了他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忍。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子房从圯上之老人那儿学到了一个字:忍。唯有无情地挫伤年轻气胜刚强暴躁的脾气,才能学会忍;唯有忍,才能成就大事。
后来,张良成为刘邦的谋臣,他尽心地教刘邦“忍”。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一次又一次地挑衅,他想到了张良曾经教导过他的话,于是他忍了;在划分楚河汉界之时,面对项羽一次又一次地提出的无/ 2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理要求,他想到了张良曾经教导过他的话,于是他忍了,接受了汉朝的边界;在所有诸侯之前,他第一个冲入咸阳城,但他没有称王,因为他忍了,因为他想到了张良一次又一次告诫他的话,因为他想“就大谋”……张良的“忍”无异于给楚人项羽以致命一击。在以昂扬的精神读完整篇文章之后,我沉默了。张良在“其间不能容发”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忍下来,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啊。“此其所以为子房欤”!1/ 2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第2篇:留侯论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麼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麼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於授给张良兵书(而在於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朝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裏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裏的。为什麼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裏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麼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於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赏析: 本文系仁宗嘉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第3篇:留侯论
留侯论
苏轼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在散文方面的风格和成就。2.分析本文的观点,体会苏轼的思想。
3.分析文章结构及行文特点,赏析本文艺术风格。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分析本文的观点,体会苏轼的思想。
2.分析文章结构及行文特点,赏析本文艺术风格。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由学生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散文立意“新”而“深”,他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作为“衡文”的标准,由此创造出了许多意境高远的散文作品.苏轼的散文,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的散文媲美。苏轼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论文中大露峥嵘。在《策略》、《策别》、《策断》等篇章里,作者满怀儒家的政治理想,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神韵。文脉晓畅,文采飞扬,所受《战国策》的影响,明显可见。苏轼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留侯论》《范增论》《贾谊论》《晁错论》等,是其政治论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这些文章尽管在内容上无什么特别可取,但写法上善于随机生发,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二、解题
“留侯,汉相张良是也,辅刘邦,平英布,制韩信,功成身退,封为留侯。” 苏东坡先生在文中认为,张良的旷世奇才能够有所用,能够安世济民,在于他忍得。”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本文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三、朗读全文,初步赏析
自由朗读
提读
四、文章赏析 1.理清思路 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以虚笔泛写豪杰之士的忍与不忍,以“忍”立论,是全篇文章的骨架,从而总领全文。其余四段以实笔具体写子房之“忍”,围绕“忍”字展开论证。
第二段写子房得忍。先写圯上老人授书,而又意不在书,在于教子房能忍,文笔曲折,富于变化。
第三段,写郑伯、越王忍而成事的史实,从正面衬托子房能忍。文笔弯曲之后而又归于正题。
第四段,写子房用忍,表明能忍的历史作用。
第五段,写不能以貌取人。末段虽说是又出一意,但与“忍”字能相关,并不离题。实际上,末段用子房的“状貌”反衬子房能忍的胸怀,不仅不离题,也不仅仅是与题能相关,而是从另一角度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对上文来说是锦上添花,也可以说是全文极尽曲折变化之后的“余波”。2.艺术风格
本文结构严密,而文笔曲折,滔滔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正如王遵若所说:“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文家操纵之妙。”
五、总结: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要甚至唯一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文章,体会苏轼散文风格。2.课外阅读并赏析苏轼诗文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明显要比现代文基础薄弱,很多字词不能理解,需要反复地讲解,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还应该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情感上真正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第4篇:留侯论教案
【写作背景】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为辅佐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本文根据《史记 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补充史实】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重点词句】
一、注音。
1、卒(猝)cù 然临之
2、刀锯鼎镬huò
3、虽有贲bēn育
4、倨jù 傲鲜xiǎn 腆tiǎn
5、肉袒tǎn6、圯yí 上老人
二、重点词翻译:
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
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
三、词类活用:
1、臣妾于吴者(n—v 做奴仆)
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 ……怪)
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四、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
3、其身之可爱(可贵)
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
五、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突然面临灾祸却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却不发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看他用来表现他的心意的话,都是圣人和贤人互相劝戒的道理。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子房凭出类拔萃的才能,没有谋划像伊尹、太公那样计谋,却偏偏实施像荆轲、聂政那样的冒险之举,妄图侥幸而求不死,这本来就是圯上老人最可惜之处。因此采用傲慢武力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如过没有子房难道还有谁能保全他呢?
【课文分析】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
(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
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补充说明,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
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5、研讨: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理解文章内容】
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
寻人刺杀秦王
受书圯上老人(辅佐高祖取胜)说汉王忍韩信
2、纵观这三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的?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然后作者先说黄石以“忍”教张良,次证以郑伯和勾践的“能忍”而胜,又以刘邦受张良指教“能忍”而胜再证,反复申论,说明“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
3、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小结: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体会文章特色】
1、总冒开头,一字立骨
2、选材典型,翻出新意
3、对比衬托,烘云托月
4、结构严密,文笔曲折
【布置作业】 你同意作者评张良“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吗?简要说说自己的看法。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小忿”和“大谋”的理解。
一、熟悉文本,感知不同观点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本文集中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但作者的立论,是建立在驳论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对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经有流行的看法——得益于圯上老人所授的奇书《太公兵法》。在文本之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人的对话。
讨论:本文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 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二、比较阅读,了解治学精神
《留侯世家》里的相关文字: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常习诵读之。(见“补充史实”第二段)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讨论:《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二文,除了对于张良成功原因的说法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圯上老人为谁?前者认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黄石,他能预见到张良“后十年兴”;而后者认为是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是什么?前者认为是为了授书,这样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来“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后者认为是为了“深折”少年张良,教他“能忍”。
归纳:刚才讨论出来的两个不同点,加上前面观点的不同点,这三个不同点在苏轼的文章里都有体现。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一篇史论,实际上也是一篇读书笔记。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值得我们学习。
三、梳理材料,归纳对比特点
1、提问:刚才发生在张良身上的这件事,根据课本第2段开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用最简洁的字眼来概括它,这就是“受”,即受兵书。那么,除此之外,本文还写了张良的几件事?你能用文中现成的词语加以概括吗?
明确:一件事是“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这“一击”用课本的注释来说,就是指“张良曾与力士用铁锤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一事,这样可用“击秦帝”三字来概括。还有一件事是“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时“子房教之”,这可用“教高祖”三字来概括。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本文共写了有关张良的这样三件事: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
2、提问:这三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都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正反对比,观点显得鲜明、有说服力。
3、提问: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还提到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刘邦。
4、提问: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伊尹、太公是从正面,荆轲、聂政是从反面,郑伯、勾践是从正面,项羽是从反面,刘邦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之)。由此可知,本文在论证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正反对比。作品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对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作品赏析
该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于张良圯上受兵书之事。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以司马迁的才华慧识,以神怪入史且于篇末加以评注,常令后人对太史公秉笔直录产生怀疑。其实,早在宋代就有苏轼写了一篇《留侯论》,对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发挥。
苏轼在文中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张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事败之后隐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对此深为惋惜,特意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折他。结果他能够忍耐,说明还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称他“孺子可教矣”。经苏轼这么解释,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相比之下,司马迁对这段轶闻也是十分厚爱的,但他没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环。苏轼之高明,终于使这段佳话点石成金。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论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苏轼当年,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为宋代文坛上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说,作者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自己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业。
苏轼这篇论文还给读者一个启示,好的素材还要善于运用,即使是文学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有一个深入分析反复提炼的过程。相关链接
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明)杨慎
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操纵之妙。(明)茅坤引王慎中评语
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
【自学导航】
一、正字音
卒()然临之
圯()上老人
刀锯鼎镬()贲()育
倨()傲鲜()腆()
彼其()
不称()其志气
肉袒()
二、重点实虚词
实词:
(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
之(3)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4)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5)臣妾..于吴者
(6)忍小忿而就.大谋(7)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8)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9)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虚词:
(1)匹夫见.辱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4)当韩之亡,秦之方.
盛也(5)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6)句践之.困于会稽
(7)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三、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⑶其身之可爱..
⑷其君能下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四、特殊句式
(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勾践之困于会稽
(4)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
(5)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6)而命以仆妾之役
五、(1)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课后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教训 .
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衰败 .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全,完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油然而不怪者 ..
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是以百战百胜 ..
C.必有过人之节 且夫有报人之志 ..
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其事甚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自学导航】参考答案
1、cù
yí
huî
bēn jù
xiǎn tiǎn jì
chèn tǎn2、实词:见:通“现”,表现,显露;
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逆:迎接;
下:居于„„之下,谦逊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就:成就,完成;
惊:使„„受惊,怒:使„„发怒,都是使动用法; 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全:成全 虚词:
见:被;
卒:通“猝”,突然;
安:怎么;
方:正; 特:只;
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乃:竟
3、⑴ 人之常情
⑵ 怀有的抱负
⑶ 值得爱惜
⑷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⑸ 使„„信服,为„„所用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4)状语后置(5)状语后置
(6)省略句、状语后置
5、(1)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2)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
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
1.D(D中“全”应为成全,其他A、B、C项解释均符合文中语意,为正确项)2.C(C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A中两个“而”,前“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就;后“而”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B中两个“以”,前“以”为介词,用;后“以”为介词,因为。D中两个“其”,前“其”为代词,代“天下有大勇者”;后“其”为指示代词,这)3.B(B中“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错,从文中材料可知,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是希望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而成就大业。因此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无疑不符合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而题干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A、C、D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答案正应是B)
4、【分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卒”(突然)、“临”(面临)、“加”(施加)、“挟”(怀有)。第(2)句的关键词为“见”(表现)、“词色”(言语和面色)、“全”(成全)。
【答案】(1)天下有一种大勇的人,能面临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不慌乱,无缘由的侮辱施加于身而不恼怒(即喜怒不反映在表面上),这是因为他心中的抱负远大,志向高远。(2)当韩信打败齐王,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都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由此看来,高祖也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的大业呢?
第5篇:《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
(一)释题
(投影)
张良
宋•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三、基础阅读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
1.卒(cù)然临之
2.圯(yí)上老人
3.刀锯鼎镬(huî)
4.贲(bēn)育
5.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
6.肉袒(tǎn)
7.彼其(jì)
8.不称(chèn)其志气
(二)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
(三)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
1.重点词语
⑴必有过人之节
(节操、操守)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通“猝”,突然)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怎么,哪里)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隐约)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利用)
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副词,实在)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只是)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与“迎”是同义,欢迎)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成就、完成)
⑿非有平生之素
(名词,早有的交情)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
(保全)
2.一词多义
⑴过
①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
②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⑵见
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人之常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怀有的抱负)
⑶其身之可爱
(值得爱惜)
⑷其君能下人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⑶臣妾于吴者
(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
⑷油然而不怪者
(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
惊。怒:使„„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5.固定短语
⑴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
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重点语句
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7.小结:
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
四、整体阅读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旨。
1.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
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
2.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3.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
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五、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课本【文言练习】
四、五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指定学生个人朗诵课文,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二)提问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检查课本练习完成的情况。
二、导语
《留侯论》,集中论述了张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但是,苏轼的立论,是建立在破除陈见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的众多学者,大都认为张良得益于圯上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因而“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所以,在文章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辈的对话。
三、比较阅读
(一)课文中包含着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谈谈吗?
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二)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章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我们可以阅读一下《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记载,通过比较、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比较苏轼《留侯论》的见解与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的不同之处,完成下面的表格。
司马迁的看法 苏东坡的意见
圯上老人是谁? 鬼物,谷城山下的黄石;预见张良“后十年兴”。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
圯上老人的意图 为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且其意不在书。”“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张良成功的原因 有兵书 因“能忍”
张良的状貌与志气 貌柔不称其志气 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2.圯上老人对张良的启发,司马迁和苏轼强调的有哪些不同?
明确:司马迁《史记》着重在圯上老人赐给张良一本“读此,则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苏轼认为“其意不在书”,其意在于:圯上老人看到张良“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深为痛惜,所以他“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张良深刻体会“忍”字的重要性。授书只不过是形式,《太公兵法》要在志远才高的豪杰之士的手中,才能发挥效力。
3.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
明确: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二是“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则“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还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养,也是过人的才智。
4.思考小结
我们刚才讨论出来的不同点,在课文里都有体现。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一篇史论散文,大概是东坡读《史记》的心得。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推翻旧案,另辟新意,这样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鉴赏阅读
(一)研习“对比衬托”的手法
1.文章评述了留侯的三段经历: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这三件事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明确:这三件事紧紧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对比,观点更加鲜明而有说服力。
2.文章在论证上,大量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知识链接:
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鲜明。
衬托,是在比喻的基础上,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一方的特征更加凸出。一般来说,衬托的一方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一般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同类的事物从正面陪衬,是正衬;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从反面陪衬,是反衬。
3.本文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手法?
明确:⑴论大勇的能忍与小勇的不能忍,是对比,而且带有“反衬”的性质。
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句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正衬“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⑶引楚汉相争:项羽,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刘邦,能忍,“养其全锋,以待其弊”。以项籍之不能忍,衬高祖之能忍,这是反衬。
⑷以子房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反衬子房能忍,以及志气非凡,表明不能以貌取人,是反衬。
(二)形象的比喻,会使论说生动浅出。本文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
明确: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连一根发丝都不能相容,比喻境况十分危险和紧急。
2.“千金之子,不能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盗贼手里,来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险以轻死,应当能“忍”。
五、延伸阅读
开展思维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探索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讨论: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
明确:忍,作为一种涵养,经常被曲解。忍,不应该是憋在心里,窝气;因为气不顺,憋在胸中,久而不畅,则智昏;智昏,则容易失言失态。最终,忍的修养还是会失去。所以说,忍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俗称:“忍字心头一把刀”,想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其实,这是消极的态度,结果很悲哀,以彻底牺牲自己为代价,没有解决实质问题。这不是积极的态度,不可取。正因为民间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人本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的,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结果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与其“忍到心头插刀”作无谓的牺牲,不如“忍化”,处事临危不惧、当机立断,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
(二)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第1-2题。
(投影)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评价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2.两首诗的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2.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②杜诗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③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④王诗好。杜诗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王诗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前者。
(三)写作练习:阅读一篇翻案性质的史论文章,谈谈你的感受。(课后完成)
宋人理性精神昂扬,疑古之风甚盛,好为翻案文章,以后人眼光审视前朝历史,例如:欧阳修《纵囚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等。以疑古精神读疑古之作,当是一件趣事。
六、课堂小结
从苏轼、王安石,到钱文忠、王立群,实际上体现了他们历史研究的一种独特的品性,他们大都是特殊事实的观察者和调查者,他们具有关于历史的敏锐的感受力,和作为一个学者的个人机智,他们当然也需要有个人的风格和偏好,但更需要在对历史的判断中体现出必要的道德责任和尊严意识。
不管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历史,一定要符合历史的客观性,要以广阔的历史视野把读者引
向对事物和事件公正和准确的评判,让我们当代人可以窥见到历史上那种真实的生活和鲜活的历史戏剧性事件„„
七、课后作业
任选一篇翻案性质的史论文章阅读,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
附:板书设计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忍)
寻人刺秦——不忍
圯上受书——能忍
辅汉建功——用忍
张良貌如女子,其实隐忍非凡
一字立骨,层层深入
对比衬托,另辟新意
第6篇: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4.分析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上说,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无独有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
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法,另立新说的。
二、检查自学,交流质疑,解决本文字词。1.小组交流、质疑,解决字词方面问题。2.大组交流、质疑,教师点拨。
三、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1)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准备提问
2)思考:作者认为留侯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质疑(字词句)
四、分析课文(读书思考并讨论)
1.文章写了留侯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内在联系?
(板书)
(怒击秦帝
圯上受书
教导高祖)
(不忍
能忍
教忍)
追问:文章文章开头、结尾是否与“忍”有关?
开头:豪杰有过人之处,能忍
板书(豪杰过人——有忍)
结尾:分析司马迁的疑惑,是用子房的“状貌”反衬子房能忍的胸怀,板书:(相貌析疑 ——衬忍)
全文可以说是用一个“忍”字贯穿全篇,这中写法古人叫做“一字立骨”法。(板书:一字立骨)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①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
②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
③第四段写项羽是反衬张良的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从正反两方面面衬托张良能忍。由此可知,本文在论证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正反对比。(板书:对比衬托)
五、总结:
1..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而本文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独到的见解?(1)张良成功的原因:前人认为是得到了兵书,作者认为是能“忍”;
(2)圯上老人为谁?前者认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黄石,他能预见到张良“后十年兴”;而后者认为是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
(3)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是什么?前者认为是为了授书,这样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来“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后者认为是为了“深折”少年张良,教他“能忍”。
归纳: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一篇史论,实际上也是一篇读书笔记。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敢于怀疑,一翻旧案,自抒新见,这样治学精神和思维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概括: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六、课后作业:
苏轼认为“忍小忿而就大谋”,欲成大事必须要忍,古语也说“忍字头上一把刀,遇事不忍祸先招”;但也有人说 “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当作人杰,死即为鬼雄 ”,并不赞成忍。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附 板书 留侯论 苏轼
豪杰过人——有忍 一
怒击秦帝——不忍 字
圯上受书——能忍 立
教导高祖——用忍 骨
相貌析疑——衬忍(对比衬托)
第7篇:《留侯世家》读后感
《留侯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留侯世家》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留侯世家》读后感一
看完留侯世家,最大的感触便是张良真是一个智者,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出谋划策的能力令人深深折服,张良仅仅凭借过人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就帮助刘邦获得天下,自己荣升帝王之师,一生堪称完美。那么,张良的智慧到底表现在哪里,他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呢?
首先,张良善于揣摩各类人的心理。在战乱的当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张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心理,想出一些办法,既能满足对方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的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比如说史记中有一段记载刘邦决定放弃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决定把他分封给能与他共图大事的人。张良建议把土地送给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个人,利用了英布和彭越与项王之间的矛盾,这两个人为得到土地共同对抗项羽而高兴,同时对于刘邦来说又能借助这三个人的力量来制约项羽,使得自己一方的势力增强。为了成功,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就需要采取某种方式,以他人的利益为诱导,来使得别人心甘情愿听从自己的安排。春秋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两大说客,也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劝说进行连横与合纵,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见,掌握不同人的心理与需求,对于人的深入研究是张良成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次,张良能够结合具体情况来处理事情,思维缜密。古往今来的谋士有很多,有的辅佐自己的主子走向了帝王之位,有的却因判断失误而酿成了千古恨。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个人有个人的道理,但究竟哪种判断才是正确的,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来展开思考。郦食其一直是我一个比较敬佩的人,不仅足智多谋,面对油锅还能面不改色,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了。但他提出的建议却被张良反驳的一无是处。郦食其看来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以商汤武王的做法为鉴,劝谏刘邦分封六国君王的后代。而张良却敏锐地发觉了当时战况与商汤,武王的不同之处,根据实际情况为刘邦作出了分析,使得刘邦撤回了指令。由此可以看出,结合实际情况,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只会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必然会遭遇失败。张良对于事情谨慎严密的分析与思考,使得刘邦对他放心,从而言听计从。
第三点,张良深谙为官之道,能够聪明地处理人际关系。韩信同样才华横溢,用兵的水平在当时无人能及,但韩信后来却以反叛之名被刘邦杀害,原因就在于韩信不懂得低调谦逊,从而使刘邦感觉他对自己产生了威胁,便找机会除掉了心腹之患。而张良一直对于高祖忠心耿耿,尽心辅佐,使得高祖对他产生了足够的信任。并在后来的为官生涯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了善终。吕后后来为废太子之事找到张良,张良也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吕后,使得吕后对他心存感激。当时触怒吕后的人,都在高祖去世后吕后垂帘听政时收到了的迫害,但张良却能善始善终,可能也得益于他对将来时态的预测以及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的智慧。
总而言之,我对于张良只有两个字“敬佩”,希望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多向张良学习,也成为像他那样有智慧的成功人士。
《留侯世家》读后感二正当秦末天下大乱到了尽头之时,亦是刘邦建立汉朝之时,刘邦大赏功臣——尤其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高祖刘邦曾赞赏张良:“运筹策帷账中,决胜千里外”。让他“自择齐三万户”,而他却谦卑地“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最后平定天下时,他又“不伐其功,不矜其能”,“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这使他全身而退,带着荣耀解甲归隐。
这种结局是许多诗人把功成、身退视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张良又是何人也?张良乃是汉初三杰之首,他是韩国人,祖上是五代之相。曾誓报家仇国恨,狙击秦王,却未遂。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投奔了刘邦,是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谋士。在高祖的统领下,为最终击败秦和西楚霸王关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鸿门宴上用计让刘邦脱离险境;在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之争中“长计谋平天下。”这位曾为高祖屡建奇功的重臣,最后却选择悄然归隐。
为何张良正值人生颠峰之时,却选择淡出人们的视线呢?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正是他择其归隐,对功名追求适可而止,深谙明哲保身之处世哲学。方有了他在汉初三杰中唯一可善终的人——韩信惨遭杀害,萧何身陷囹圄。而张良毫发未损,直至善终。
也许张良悟透了世事,常年在刘邦身边,识透了刘邦此人只能同甘苦,不能共富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凡人只要名声一大,会招致小人嫉妒或中伤。战国时期,文种、范蠡两人均可称得上奇才,他们为勾践复兴越国之后,文种依旧忠心耿耿辅佐越王勾践,却遭小人离间,最后是用属楼之剑自刎的下场,留下的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哀鸣绝唱;而范蠡则知其理,华丽转身成为商人,最后成为了“儒商”第一人。文种的放不下,也许何尝不是对名利的迷恋,也许是继续想辅佐高祖为国效劳;而另者范蠡放下曾经的一切,转身又走向了另一个人生巅峰,成为了儒商之祖。
历史上类似事例不枚胜举,许多忠臣殚精竭虑为国为主子效劳,虽有绝世军功及才华,因深陷政治漩涡,如精忠报国的名将岳飞,“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他们最后招来杀身之祸,死非其所。
人生好比过山车——有低谷,也有高峰,人生也不可能总在顶峰。张良的明哲保身是睿智,在人生巅峰时选择归隐,最后善终。放下,是一种新的开始,也是对曾经的作别。顺应时势,明哲保身,是智也!
《留侯世家》读后感三相信阅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评价张良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能让一个帝王如此称赞,他张良到底有何能耐呢?
“帝者师”张良,这个称号可不是白得的。他跟随沛公一路过关斩将,打了无数场大仗,“下韩十余城,攻下宛,入武关。”最精彩的一战就是峣山之战。当时,沛公刘邦想派遣两万兵去攻打峣山下的秦军,而张良却劝道说“秦兵尚强,未可轻”,他听说对面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易用金钱收买,“愿沛公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再命令郦食其带着许多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军将领。不出所料,秦将反叛了!之后,便希望与沛公联合起来袭击咸阳。沛公本想答应,可这是张良又劝阻“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这次,沛公他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他大败了秦军,以至于之后到了咸阳,秦王子婴也只能乖乖投降于沛公。
我为什么会说它精彩呢?因为这实在是大快人心!这好像是张良已经筹划好了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先是用财宝收买秦军将领,后又料到秦兵不会乖乖投降。趁着秦军没有防备之际,袭击秦军,大败秦军。追杀败兵至蓝田,后又一次大败秦军。以至于在沛公一行人来到咸阳的时候。秦王子婴也“手举白旗”了。一切都是这样顺利,一切都是这样完美无瑕。
“人不轻狂枉少年”在张良年少之时,也做过一件鲁莽的事——行刺秦王。历史上关于“刺秦”这个话题的,最著名的硬是荆轲刺秦了。在司马迁的手下,这个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张良刺秦就不是很出名了,《史记》中触及这个的也只是短短几句。但当我在阅读《留侯世家》时,总是忘不了这几句话的内容,因为我没想到在我眼中“文弱书生”形象的张良会有这个勇气去行刺秦王。到底是什么给了他勇气去行刺秦王?是因为他的爱国之心!韩国被秦所灭,张良的故乡已被秦占领。为刺秦,为替韩国报仇,他“弟死不葬”,他“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甚至从此过上了逃亡的生活,这让我对张良的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
用“忠义之人”这四个字来形容张良是再好不过了!以他对刘邦的“忠”与“义”使沛公不得不这样信任张良。在沛公入关中后,项羽来到鸿门下,准备攻打沛公,于是之前与张良所有往来的项伯连夜进入沛公军营,私见张良,想与张良一起离开。张良却说:“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后又立即把情况告诉沛公。这才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上有所准备,不至于丧命黄泉。要说刘邦这次的死里逃生,少不了张良的功劳。明知沛公这边是弱势,但还是效忠于他。他是一个真正做到“忠义”的人。
他不忘国耻,散尽家当只为报那灭国之仇;他忠诚不二,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忠义;他足智多谋,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博得刘邦信任。张良——当之无愧的帝王师。
第8篇:《留侯论》教学设计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留侯论》
海门市第一中学
顾柳柳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这是作者苏轼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尚不足,学习本文能够掌握基本的文言现象,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3.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补充材料】
1、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2、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3、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4、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5、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
1.卒(cù)然临之
2.圯(yí)上老人
3.刀锯鼎镬(huî)4.贲(bēn)育
5.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
6.肉袒(tǎn)7.彼其(jì)
8.不称(chèn)其志气
(二)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
(三)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1.重点词语
⑴必有过人之节
(节操、操守)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通“猝”,突然)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怎么,哪里)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隐约)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利用)
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副词,实在)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只是)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与“迎”是同义,欢迎)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成就、完成)
⑿非有平生之素
(名词,早有的交情)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
(保全)2.一词多义
⑴过
①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
②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⑵见
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人之常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怀有的抱负)
⑶其身之可爱
(值得爱惜)
⑷其君能下人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身份,谦逊待人)
⑶臣妾于吴者
(臣妾:奴仆。名词作动词,做奴仆)
⑷油然而不怪者
(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使动。使„„受惊。使„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5.固定短语
⑴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 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重点语句
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7.小结:
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
【整体阅读】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旨。
1.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
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
2.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3.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
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4.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项羽、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荆轲、聂政是从反面衬托,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
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刘邦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之)。
5.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辈的对话。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6.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
明确: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二是“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则“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还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养,也是过人的才智。【能力拓展】
(一)“对比衬托”的手法
1.文章评述了留侯的三段经历: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这三件事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明确:这三件事紧紧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对比,观点更加鲜明而有说服力。2.文章在论证上,大量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知识链接:
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鲜明。
衬托,是在比喻的基础上,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一方的特征更加凸出。一般来说,衬托的一方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一般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同类的事物从正面陪衬,是正衬;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从反面陪衬,是反衬。3.本文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手法?
明确:⑴论大勇的能忍与小勇的不能忍,是对比,而且带有“反衬”的性质。
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句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正衬“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⑶引楚汉相争:项羽,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刘邦,能忍,“养其全锋,以待其弊”。以项籍之不能忍,衬高祖之能忍,这是反衬。
⑷以子房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反衬子房能忍,以及志气非凡,表明不能以貌取人,是反衬。
(二)形象的比喻,会使论说生动浅出。本文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
明确: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连一根发丝都不
海门市第一中学
编制:顾柳柳
能相容,比喻境况十分危险和紧急。2.“千金之子,不能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盗贼手里,来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险以轻死,应当能“忍”。
(三)开展思维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探索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讨论:苏轼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然而,是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忍”呢?
明确:忍,作为一种涵养,经常被曲解。忍,不应该是憋在心里,窝气;因为气不顺,憋在胸中,久而不畅,则智昏;智昏,则容易失言失态。最终,忍的修养还是会失去。所以说,忍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俗称:“忍字心头一把刀”,想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其实,这是消极的态度,结果很悲哀,以彻底牺牲自己为代价,没有解决实质问题。这不是积极的态度,不可取。正因为民间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人本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的,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结果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与其“忍到心头插刀”作无谓的牺牲,不如“忍化”,处事临危不惧、当机立断,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
宋人理性精神昂扬,疑古之风甚盛,好为翻案文章,以后人眼光审视前朝历史,例如:欧阳修《纵囚论》、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等。以疑古精神读疑古之作,当是一件趣事。
【课文总结】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一篇史论散文,大概是东坡读《史记》的心得。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推翻旧案,另辟新意,这样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附:板书设计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忍)
寻人刺秦——不忍
圯上受书——能忍
辅汉建功——用忍
张良貌如女子,其实隐忍非凡
一字立骨,层层深入
对比衬托,另辟新意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留侯论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留侯论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留侯论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留侯论》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留侯论 (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
留侯论苏轼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在散文方面的风格和成就。 2.分析本文的观点,体会苏轼的思想。3.分析文章结构及行文特点,赏析本文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分析本文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