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_管晏列传人物分析

读后感 时间:2021-10-03 07:28: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管晏列传人物分析”。

第1篇: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一)

最近看了看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其中一篇《管晏列传》深受启发。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百姓)同好恶。”把齐国治理得富国强兵,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是很有意义的。一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思想说明了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二是“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是指礼仪廉耻,这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三是“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说明政令要畅通无阻,政令要顺民意,百姓需要的要给予,百姓不要的要去掉,体现了注重民生。四是“贵轻重,慎权衡。”办事决策要轻重缓急,要权衡利弊,不能主观意断,盲目办事,工作要抓重点。五是“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要知道付出与得到的辨证关系,只有付出,才能得到。

晏子是三朝元老,由于他节俭力行,被齐国人民敬重。他“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也就是一歺不吃两样晕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他直言不讳,谦虚谨慎。

书上记载这样一件事:晏子为齐相,坐马车出门,其车夫之妻从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门间看到丈夫赶车时很狂,意气风发,扬扬自得。车夫回到家中后,其妻要求离他而去。丈夫问她为什么离去?妻说:晏子长得不高,身为齐相,名显诸侯,看他志向和思想很深沉,也很谦虚谨慎,常有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长得高大,却是车夫,看你赶马车的样子,自以为了不起,你这样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因此我要离你而去。

从此以后车夫谦卑退让。晏子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变化这么大?车夫如实说明情况。后来晏子推荐他当大夫。从这一记载中可知晏子的为人。“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即在朝做官要想着忠于职守,退休回家要多想想自己的过失,怎样才能弥补过失。司马迁对他的人品有高度评价:假如晏子还在,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我喜欢仰慕的。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最近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管晏列传》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二)

通观全文,主要讲了管仲与鲍叔牙相交之谊、齐桓公善用管仲,共成大业之事,以及晏婴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行为。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是借此文颂扬举贤荐能的美德,以抒发自己受腐刑之辱及得不到赏识之怨。

先看管仲,《管晏列传》中,不仅道出了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鲍叔对管仲的情谊之真:管仲贫困时,鲍叔不嫌其贫;管仲办事不利时,能看到主客观原因,并坚信管仲之才;管仲身陷囹圄时,他不仅力挽狂澜救出了管仲,还向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鲍叔牙可贵的不仅在于能包容管仲那些与世俗观念不符的行为,还在于能理解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相信其潜能,并甘心居于其下。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伟大功业,太史公这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真是恰如其分。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也切实表达出司马迁对管鲍之交的钦羡与向往,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的切肤之痛。

如果说,鲍叔与管仲是知音,那么,齐桓公和管仲则是知遇之恩,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君臣之间的信任与相互扶持。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而且对其无比信任,管仲为了治国,向桓公要求“三归”、“反坫”,桓公都一一满足,并无任何怀疑;而管仲则报之以无比的忠心,不仅能抓住时机,转危为安,还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齐国有了管仲,称霸诸侯;管仲也是因为齐桓公,才成为万世敬仰的功臣。

再来看看晏婴,太史公先写了晏婴的经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后面侧重描述了他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事。

晏婴在路上遇见了身陷缧绁的贤人越石父,晏子立马解下马,赎回了越石父,表现出其求贤若渴的心情。到家后,晏子一时疏忽,没有邀请越石父进门自己就进去了,越石父严厉斥责了晏子,认为“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螺绁之中”,甚至要和他绝交。晏子不仅没有生气,还检讨了自己,向越石父诚心谢罪。呈现出了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贤臣形象。

第二件事,更加突出了晏子的形象。晏子身相齐国、名显诸侯,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仍表现得很谦恭。他的御者却甚为自得,御者的妻子感觉悲哀要求离去,御者从妻子的告诫中幡然醒悟,变得谦逊退让,勇于责己。晏子察觉到御者的变化,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大胆地推荐他出仕,为国所用。

总的来说,太史公主要写了管仲被举荐终成大业与晏婴举荐人才两件事。怀才不遇的感叹、企羡明君的赏识才是这篇列传的主旨。司马迁因替李陵进言而被汉武帝施以腐刑,而管仲与桓公有一箭之仇,仍被桓公重用为相,相比之下,太史公是多么生不逢时,只能感叹明君难求啊;司马迁落难之时,“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越石父与晏子素昧平生,晏婴能以马赎出身处缧绁的越石父,这样一比,太史公可谓是痛到极致,莫可名状。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以“相知”为灵魂贯串全文,突出表现朋友之间,君臣之间,贵贱之间,主仆之间的知遇之情,以表明自己生不逢时,知音难觅之痛,深刻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汉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不满与怨恨。这才是将管晏合写的深层原因。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三)

史记这一篇写的很有意思,把管仲和晏子放一个列传里写,应该是将司马迁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臣子的结合吧。管仲自己很富有,辅佐贤君称霸,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于公于私都比较值得人称道。晏子相比要逊色些,但还是有很多特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可以概括这篇列传了。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史记 管晏列传》

孔子似乎很瞧不起管仲,认为他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违背礼制的,相比之下,管仲的那些功绩倒是次要的。看来孔子真不如齐人,齐人对此尚不以为侈呢。

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自己清廉与否当然重要,但绝不是绝对重要,要知道,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也就是常说的清宣宗道光帝则是一个很勤俭的皇帝,他穿补丁旧龙袍,还号召他的后宫以及臣子都穿着破旧衣衫。正是在这位勤俭皇帝在位期间,清王朝外国签订了中华民族的首份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近人蔡东藩评价道光帝,“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

两相比较,作为政治家,应该以大局为本,国政为重,不应该着意于自己的生活。

愿我们的主席、总理不穿旧羽绒服,不穿补丁衣。

愿国尊其政,常强于列国!,希望能帮助您!

第2篇:管晏列传读后感2

《管晏列传》读后感

在管仲之后百余年,晏婴任官,为齐国三代效力官拜宰相却“食不重肉,妾不衣锦”,非常节俭,而晏子相比于管仲,二人均有治世之才,但管仲帮齐国称霸,而晏子却帮齐国治世。晏子虽位极人臣,却十分看中人才,当时晏子看见石父受困,便将其解救出来,回到家中,石父却说要绝交,因为晏子虽然知道他是贤才,却没有以礼相待,还不如不救。晏子听后将其奉为贵宾。

晏子的进谏也是很有技巧的,他从不直接的强荐,而是委婉的曲荐,从中显示出其过人的智慧,他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在不同环境下,或一针见血,或委婉,或庄重,或幽默,使我们不仅为其内在的修养,也为其做官的智慧所折服。

司马迁对于晏子有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太史公自己的处境吧,没能遇到像晏子和鲍叔牙这样慧眼识人的贤才,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感慨,难怪说,假使晏子还活着,让我帮他执鞭赶马我也是高兴的。

第3篇:管晏列传读后感1000字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

摘 要:管仲与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相距一百多年的两位宰相,为齐国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史记》中,太史公将二人合传,写了两人的成就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此文主要探究太史公将二人合写的原因,及太史公所寄寓的感情。

关键词:管仲;晏婴;知人善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04-01 《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此传分三部分:一是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了管鲍之交;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读完《管晏列传》,不禁想知道太史公将这两人合写的原因。

《史记》列传内,合传的不少,命意各不相同,将管仲与晏婴合传难道只是因为两人都是齐国的贤相吗?不尽然。

(一)表面原因:管仲与晏婴行事相类,思想相近,都为齐国强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管、晏二人都是齐国的贤相,治国方略上虽有不同,但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尽心竭力地辅助国君治国。

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流通货物,使齐国国富兵强,而且他与百姓同好恶,顺应民心民意,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晏子同样重视民生,办事尽心尽力,且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任齐国宰相篇2:管晏列传读后感2 《管晏列传》读后感

在管仲之后百余年,晏婴任官,为齐国三代效力官拜宰相却“食不重肉,妾不衣锦”,非常节俭,而晏子相比于管仲,二人均有治世之才,但管仲帮齐国称霸,而晏子却帮齐国治世。晏子虽位极人臣,却十分看中人才,当时晏子看见石父受困,便将其解救出来,回到家中,石父却说要绝交,因为晏子虽然知道他是贤才,却没有以礼相待,还不如不救。晏子听后将其奉为贵宾。晏子的进谏也是很有技巧的,他从不直接的强荐,而是委婉的曲荐,从中显示出其过人的智慧,他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在不同环境下,或一针见血,或委婉,或庄重,或幽默,使我们不仅为其内在的修养,也为其做官的智慧所折服。

司马迁对于晏子有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太史公自己的处境吧,没能遇到像晏子和鲍叔牙这样慧眼识人的贤才,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感慨,难怪说,假使晏子还活着,让我帮他执鞭赶马我也是高兴的。篇3: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一

管夷吾和晏子同为齐国效力,虽不处于同一时代,但都做出了丰功伟绩,故将两人放在同一列传。

说起管仲,不得不提的是鲍叔牙,这个自幼和管仲结交,受到管仲欺负却毫无怨言:管仲与其一起做买卖,管仲分大头,鲍叔牙知道他穷,不认为他贪;为鲍叔牙考虑事情,却将其陷入困境之中,鲍叔牙不怪他,知道时运有时好有时不好;管仲多次任官多次被逐,鲍叔牙不认为他不忠而认为他没有遇到好机遇;管仲带兵打仗输了逃回来,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而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当管仲受困,鲍叔牙荐举他做官,愿意做他下属。对此,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管仲任官后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又善于因祸得福,转败为功,齐国遵从他的政策,使得齐强于其他诸侯。

鲍叔牙能够看出管仲的才能,又能对其的“过分”行为处处包含,在有好的机会时,因为管仲更有能力而让贤,可见其拥有独具慧眼的识人能力和宽容的胸怀,后人也因此不多讨论管仲的才能,而称赞鲍叔牙的识人之才。

第4篇:管晏列传第二

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③。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④。鲍叔遂进管仲⑤。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⑥,九合诸候⑦,一匡天下⑧,管仲之谋也。

①游:交游,来往。③欺:占便宜。指下文“分财利多自与。”③“已而”二句: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又淫于妇人,诛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④“及小白”三句: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以军拒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⑤进:保举,推荐。⑥霸:称霸。⑦合:会盟。⑧匡:匡正,纠正。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吾尝三战三走⑤,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⑦。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⑧,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⑨。

①尝:曾经。贾:作买卖。②穷困:困厄,窘迫。③三:泛指多次。见:被。④遭:遇,逢。⑤走:逃跑。⑥死之:为公子纠而死。⑦羞:以„„为羞。耻:以„„为耻。⑧世禄:世代享受俸禄。⑨多:推重,赞美。

管仲既任政相齐①,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②。故其称曰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④。四维不张⑤,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⑥,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⑦。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⑧。

①相:出任国相。②俗:指百姓。③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④上:国君。一说居上位者。服:行,施行。度:节度。或特指礼度、制度。六亲:刘向注云:“‘以家为家’,一亲也。‘以乡为乡’,二亲也。‘以国为国’,三亲也。‘以天下为天下’,四亲也。‘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五亲也。‘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六亲也。固:安固,稳固。⑤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即网上的总绳,此引申为纲要、原则。⑥原:通“源”,水的源头。⑦论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⑧去:废除。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①,慎权衡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③,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④。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⑤。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⑥。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⑦。”

①轻重:用货币和谷物来调节、控制国家经济。“轻重”一语还应理解为通常意义的“轻重”,即事物的轻重缓急。②权衡:比较利弊得失。③“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④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⑤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⑥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⑦与,给予。

管仲富拟于公室①,有三归、反坫②,齐人不以为侈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①拟:比拟,类似。②三归:建筑华丽的台。另有多种说法,如三姓女子;三处家庭、采邑、府库等。反坫(diàn,):堂屋两柱间放置供祭祀、宴会所有礼器和酒的土台。按“礼”,只有诸侯才能设有三归和反坫。管仲是大夫,本不该享有。然而,齐以管仲而强,故下文说“齐人不以为侈。”③侈:放纵,放肆。这里有过分的意思。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①。即相齐,食不重肉②,妾不衣帛③。其在朝,君语及之④,即危言⑤;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⑥;无道,即衡命⑦。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①力行:努力工作。重:重视。②重肉:两味肉食。③衣:穿。④语及之:问到他。⑤危言:正直地陈述己见。危,高耸貌。引申为正真。⑥顺命:服从命令去做。⑦衡命:斟酌命令的情况去做。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①。晏子出,遭之涂②,解左骖赎之③,载归。弗谢④,入闺⑤。久之,越石父请绝。宴子戄然⑥,摄衣冠谢曰⑦:“婴虽不仁,免子于厄⑧,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⑨。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⑩,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①缧绁:拘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②涂:同“途”。③骖:古代一车三马或四马,左右两旁的马叫骖。④谢:道歉。⑤闺:内室。⑥戄然:惶遽的样子。⑦摄:整理。⑧厄(é,饿):灾难。⑨诎:通“屈”,委屈。信:通“伸”,伸展,伸张。⑩感寤:感动醒悟。寤,通“悟”。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①。其夫为相御②,拥大盖③,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④。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候。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⑤,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⑥。晏子怪而问之⑦,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①御:车夫。门间:门缝。窥:暗中偷看。②御:驾车。③拥:遮、障。④去:离开。此指离婚。⑤志念:志向、抱负。⑥抑损:谦恭、退让。抑,谦下。损,退损。⑦怪:感到奇怪。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①,及《晏子春秋》②,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③。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①《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都是《管子》篇名。②《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际上是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③次:编次、编列。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①。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②:“将顺其美③,匡救其恶④,故上下能相亲也⑤。”岂管仲之谓乎?

①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论语·八佾》有“管仲之器小哉”的话。②语引自《孝经·事君》。③将顺:顺势助成。④匡救:纠正、挽救。⑤上下:指君臣百姓。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①,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②,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③!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④。

①“晏子伏庄公尸”二句:齐国大夫崔杼因齐庄公与他新娶棠公的寡妻私通,设谋杀死庄公。晏婴到崔家,枕庄公尸而哭之,完成君臣之礼而去。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②犯:冒犯。颜:面容、脸色。③引语出自《孝经·事君》。④忻(xīn,新):同“欣”。慕:羡慕,向往。

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晏子贵为国相,却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

第5篇:管晏列传专题学习指导

管晏列传专题学习指导

此传记出自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卷六

十二、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文章抓住人物特点,并选取典型细节和事例加以生动描述,来表现齐国这两位国相的贤能才干。内容提要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晏婴事齐三世,节俭力行,严于律己,三世显名于诸候。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合传为一。

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晏子贵为国相,却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写作特色

作者善于用特定人物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石父虽贤,不幸而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骖把他赎出,载回家去,只因“弗谢,入闺,久之,”就被石父深责并要求绝交。行文到此,作者写道,“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首句写出晏子心灵深处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形于外在的惶惑之色;二句补写了由震撼而引发出的严肃、敬畏、谦虚、惶惑的表情;晏子的问话又以谦虑的口吻写出他由解骖赎人的壮举而引发的自矜心理;末句晏子的转变也正是心理转变的结果。廖廖三十余字,把晏子由求贤到礼贤的整个过程和心灵深处的变化层次、一个完整的心态,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通过典型细节,以借宾形主的手法刻画人物。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间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从瞬间的窥视到提出离婚,御妻的神色、姿态、心理已然活现,不仅闪跃着个性的光芒,也表现了她的心计、意念和独特的看人标准。然而写石父、写御妻、写御者,又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了。

由于管、晏的事迹已见于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故本传只“论其轶事”。此《史记》一书之互见法又一显例也。原文注释版

【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③。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④。鲍叔遂进管仲⑤。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⑥,九合诸候⑦,一匡天下⑧,管仲之谋也。

【注释】①游:交游,来往。③欺:此意为占便宜。指下文“分财利多自与。”③“已而”二句: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又淫于妇人,诛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庄公八年》。④“及小白”三句: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以军拒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详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⑤进:保举,推荐。⑥霸:称霸。⑦合:会盟。⑧匡:匡正,纠正。

【原文】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吾尝三战三走⑤,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⑦。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①尝:曾经。贾:作买卖。②穷困:困厄,窘迫。③三:泛指多次。见:被。④遭:遇,逢。⑤走:逃跑。⑥死之:为公子纠而死。⑦羞:以……为羞。耻:以……为耻。

【原文】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注释】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②多:推重,赞美。

【原文】管仲既任政相齐①,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②。故其称曰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④。四维不张⑤,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⑥,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⑦。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⑧。

【注释】①相:出任国相。②俗:指百姓。③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以下引语是对《管子•牧民》篇有关论述的节录,其“仓廪实”三句和“四维不张”两句见于“国颂”一节,“下令如流水之原”两句见于“士经”一节。④上:国君。一说居上位者。服:行,施行。度:节度。或特指礼度、制度。六亲:《管子•牧民》有“六亲五法”一节,刘向注云:“„以家为家‟,一亲也。„以乡为乡‟,二亲也。„以国为国‟,三亲也。„以天下为天下‟,四亲也。„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五亲也。„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六亲也;天地日月,取其耀临,言人君亲下,当如天地日月之无私也。”由此可知,这里所谓“六亲”,非指一般意义的六亲,即非《正义》所云外祖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子,亦非王弼所云父、母、兄、弟、妻、子,或其他各种指谓。固:安固,稳固。⑤四维:《管子•牧民•四维》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即网上的总绳,此引申为纲要、原则。⑥原:通“源”,水的源头。⑦论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⑧去:废除。

【原文】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①,慎权衡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③,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④。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⑤。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⑥。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⑦。”

【注释】①轻重:“轻重”一语原是《管子》中的一个特殊经济概念,是管子经济思想、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问题,是用货币和谷物来调节、控制国家经济。但从本段所举史实来看,太史公不是谈管子的经济思想。所以“轻重”一语还应理解为通常意义的“轻重”,即事物的轻重缓急。②权衡:比较利弊得失。③“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三年》(伐蔡在“僖公四年”)。④“管仲”二句:《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事又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⑤“桓公实北征”两句: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治西方,甚得兆民和。”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⑥“于柯之会”四句: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八十六《刺客列传》。⑦“知与之为取”二句:语出《管子•牧民》。与,给予。

【原文】管仲富拟于公室①,有三归、反坫②,齐人不以为侈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注释】①拟:比拟,类似。②三归:建筑华丽的台。另有多种说法,如三姓女子;三处家庭、采邑、府库等。反坫(diàn,店):堂屋两柱间放置供祭祀、宴会所有礼器和酒的土台。按“礼”,只有诸侯才能设有三归和反坫。管仲是大夫,本不该享有。然而,齐以管仲而强,故下文说“齐人不以为侈。”③侈:放纵,放肆。这里有过分的意思。

【原文】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①。即相齐,食不重肉②,妾不衣帛③。其在朝,君语及之④,即危言⑤;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⑥;无道,即衡命⑦。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注释】①力行:努力工作。重:重视。②重肉:两味肉食。③衣:穿。④语及之:问到他。⑤危言:正直地陈述己见。危,高耸貌。引申为正真。⑥顺命:服从命令去做。⑦衡命:斟酌命令的情况去做。

【原文】越石父贤,在缧绁中①。晏子出,遭之涂②,解左骖赎之③,载归。弗谢④,入闺⑤。久之,越石父请绝。宴子戄然⑥,摄衣冠谢曰⑦:“婴虽不仁,免子于厄⑧,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⑨。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⑩,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注释】①缧绁:拘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②涂:同“途”。③骖:古代一车三马或四马,左右两旁的马叫骖。④谢:道歉。⑤闺:内室。⑥戄然:惶遽的样子。⑦摄:整理。⑧厄(é,饿):灾难。⑨诎:通“屈”,委屈。信:通“伸”,伸展,伸张。⑩感寤:感动醒悟。寤,通“悟”。

【原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①。其夫为相御②,拥大盖③,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④。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候。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⑤,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⑥。晏子怪而问之⑦,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车夫。门间:门缝。窥:暗中偷看。②御:驾车。③拥:遮、障。④去:离开。此指离婚。⑤志念:志向、抱负。⑥抑损:谦恭、退让。抑,谦下。损,退损。⑦怪:感到奇怪。

【原文】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①,及《晏子春秋》②,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③。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注释】①《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都是《管子》篇名。②《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际上是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③次:编次、编列。

【原文】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①。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②:“将顺其美③,匡救其恶④,故上下能相亲也⑤。”岂管仲之谓乎?

【注释】①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论语•八佾》有“管仲之器小哉”的话。②语引自《孝经•事君》。③将顺:顺势助成。④匡救:纠正、挽救。⑤上下:指君臣百姓。

【原文】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①,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②,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③!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④。

【注释】①“晏子伏庄公尸”二句:齐国大夫崔杼因齐庄公与他新娶棠公的寡妻私通,设谋杀死庄公。晏婴到崔家,枕庄公尸而哭之,完成君臣之礼而去。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②犯:冒犯。颜:面容、脸色。③引语出自《孝经•事君》。④忻(xīn,新):同“欣”。慕:羡慕,向往。

白话译文版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化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车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依次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了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传记结构

该传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以上六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管仲与鲍叔之间的感人友谊和管仲的治国才干;“晏平仲婴者”至“晏子荐以为大夫”之间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晏婴的为人行事及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事迹;“太史公曰”以下为第三部分,这里司马迁直接称赞管仲因势利导的治国本领,倾心赞扬了晏婴见义勇为和犯颜直谏的品质。问题研究

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司马迁有满腹经纶,却因无人知荐而没世受辱,他希望有人知荐他,渴望自己能象管仲那样遇见鲍叔、晏婴一样的人物,施展自己的抱负。

二、司马迁赞扬管仲得荐于鲍叔而发挥个人才智,帮助桓公成就霸业,也赞扬晏婴正直果敢、知贤善荐而使齐国强大。在这些赞评中,既流露了司马迁对管晏的企慕和向往,也流露了自己品德高尚而遭祸害,才能卓绝而毫无建树的满腔幽愤,还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责怨。

三、这段话体现了管仲的治国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服度则六亲固”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以上两句体现了管仲的法制思想。“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则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总体而论,管仲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管仲的思想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实力,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而能否在全社会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是问题的关键;否则,人民群众遵法守法有抵触情绪,法律法规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一切规划目标就将化为泡影,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就将处于危险之中。而我们国家一切法规条令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是“以民为本”。

四、司马迁引用管仲的话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烘托管仲大才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的豁达气度,这段话起到了深入描写管仲性格才能的作用;二是赞美鲍叔不嫉妒贤才而知人善荐的优秀品质,突出知贤荐贤让贤这一中心思想。

第6篇:史记·管晏列传高考阅读训练

《史记--管晏列传》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宴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衣帛:名词作动词,穿丝绸衣服。B.既而归,其妻请去 去:离去。C.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即小看的意思。D.其夫为相御,拥大盖 盖:印章。

答案:D。盖:伞盖。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②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B.①解左骖赎之②久之,越石父请绝C.①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D.①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②其夫为相御

答案:A。(A组,都为介词,在,表处所。B组,①之:代词,他,指越石父;②之:助词,起拼凑音节的作用。C组,①而:转折连词,却;②而:连词,表顺承。D组,①为:动词,待为,当作;②为:介词,替。)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求贤”和“礼贤”的一组是()A.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②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B.①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②晏子荐以为大夫C.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②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D.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答案:A。(B项,①是说晏子的节俭;②是说晏子荐贤。C项①是说晏子对君主的忠心厚义;②是说晏子的名声大。D项,①是说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②是说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地回答。)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缝里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从瞬间的窥视到提出离婚,御妻的神色、姿态、心理已然活现,不仅闪跃着个性的光芒,也表现了她的心计、意念和独特的看人标准。B.作者写石父、写御妻、写御者,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C.司马迁赞美晏子,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D.一个身为囚犯的石父,晏子却解救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晏子却提拔他,荐为大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晏子自己的国相风度。

答案:D。(解救、尊重在囚禁中的石父,这是晏子求贤的表现;提拔推荐知过自改的车夫,这是晏子荐贤的表现。)9.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4分)

翻译:

翻译:他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

给分标准:句子翻译基本正确给1分,翻译对一个得分点得一分。

得分点是:危言: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有道:国君能行正道。衡:权衡、斟酌。)

(2)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4分)

翻译:

翻译: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

给分标准:句子翻译基本正确给1分,翻译对一个得分点得一分。

得分点是:诎:通“屈”。诎于不知己:状语后置,即:于不知己诎。信:通“伸”,伸展、伸张。)

第7篇:管仲列传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管仲列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管仲列传读后感(一)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着——《管子》。

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管仲列传读后感(二)

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每个时期都有大量的英雄豪杰,也不乏能人巧匠,当然还有无数政客在历史的长卷上书写出绚丽的一笔。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在《史记》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让千百年后的我们所熟悉呢?管仲就是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凭借自己的能力受后人所景仰。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作为颍上人,实在是家乡人民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的骄傲。他在齐国为相时,富国强兵,顺应民心,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齐桓公要攻打楚国,管仲就趁机伐楚;齐桓公要北征山戎,管仲就趁机让燕国修改召公时的政治。桓公想背信弃义,不遵守约定时,管仲趁机让他履行诺言,诸侯于是归顺齐国。管仲死后,齐国仍然实行他的政策,齐国一步步强盛。而管仲平生十分富有,有三归,反坫,但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因此可见在齐国人的心目中,管仲是多么的优秀,多么受人尊敬。

而管仲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一个人密切相关,那就是鲍叔牙。开始管仲十分贫困,与鲍叔牙做生意,常给自己分的钱多,鲍叔牙却不认为他贪婪,始终善待他。管仲打仗时多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后来,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管仲为公子纠服务,小白成为君主,公子纠失败,召忽死了,管仲被囚禁受辱。鲍叔牙知道他不是不知羞耻,而是因为他的才能还未显露出来。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使得管仲感慨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就是千古佳话“管鲍之交”,长久以来为人们所称道。

鲍叔牙与管仲的友谊成就了管仲后来的作为,管仲的才能成就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没有管仲在政治上的卓越见解,齐桓公怎么会成为霸主呢?

《史记》向我们介绍了管仲,使我们更了解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家,也让我们更钦佩他。管仲有勇有谋,心存大志而不拘小节,他的一番作为足以让他有资格在《史记》所记录的名人中占有一席之地!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能帮助您!

第8篇:管仲列传 学

《管仲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重点语句。

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 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二.导入新课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希腊)斯托贝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三.检查预习

1.了解管仲。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名夷吾,字仲,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辅佐齐桓公,齐国的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他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2.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1-2):

第二段(3-4):

第三段(5):

3.疏通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及重要的句式,能够翻译重要句子。

①找学生翻译重点字词及重要的句子

②总结被动句的几种固定句式并练习

四.合作探究

1.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管仲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从文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管仲有怎样的态度?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4.本节课,你从这几个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文总结

这篇传记,虽然篇幅不长,但由于作者抓住管仲的思想行为特点,取材典型,叙事简洁,语言生动,并有大量直接引用,借管仲之口来抒情,在叙事后加以简洁的议论直接揭示出管仲的为人品格并赞美其从政的才能,因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六.作业布置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 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这样的友谊才是真正可贵的。

 请同学们撰写一篇有关“友情”的随笔,不少于300字。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

管晏列传读后感1000字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摘 要:管仲与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相距一百多年的两位宰相,为齐国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史记》中,太史公将二人合传,写了两人的成就以及生活中的一些......

管晏列传第二

管晏列传第二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③。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

《管晏列传》诗词注释

《管晏列传》诗词注释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

下载管晏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晏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