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十字架读后感(精选6篇)_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读后感 时间:2021-09-22 07:43: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虚无十字架读后感(精选6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第1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一)

作/陆家浩

“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张稍微不同。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假设有一起A事件,凶手被判处死刑。另有一起B事件,凶手也被判处了死刑。虽然是两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遗族也不一样,但结论都一样,都是简单的一句死刑。我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比较出名的小说,里面描述了有一对平原夫妇(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为他们的女儿被强盗杀死了,这对夫妇成为了遗族(死者的亲属)。他们对杀死女儿的强盗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诉,一定要让凶手“以死谢罪”.因为凶手一直装得悔过的样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这件案子上诉到最高法庭,凶手已经厌倦了这种法庭上的争吵,请求法官判他死刑,虽然知道凶手要判死刑,但是这对夫妇并不高兴,因为凶手并没有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过而感到悔恨,而是因为厌烦才请求法官判处死刑。

后来这对夫妇因为女儿的死离婚了。几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抢劫杀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离婚后几年成为了一个作家,还在写一本关于反对“废除死刑”的书,认为只有凶手的死才能抚平遗族的伤口,杀人者必须偿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样因为女儿的死想让凶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书,在访问前妻的采访对象途中发现了妻子的死不是单纯的抢劫杀人,而是有一场谋杀(没有预谋的杀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人叫沙织,跟她说二十多年前与作为学生的初恋男友怀孕把儿子生出来杀死儿子的事,小夜子认为他们杀了人,要求沙织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为当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现任妻子花惠(因为被男人骗财骗色怀孕并没有钱和勇气生活下去想自杀的女人),而花惠的父亲想女儿的老公史也不因为年轻的过错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杀死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告发女婿史也的杀子之过。

在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杀人凶手杀人后的处境,并讨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是不是杀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让凶手悔过(有一部分杀人有期徒刑结束后出来还是会继续杀人)。而且书中有一个地方:遗族一致强调判处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处,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议,要让罪犯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我认为这个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本书的中的精华,失去了亲人的遗族都想让凶手判处死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让凶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过他曾经杀过人,我也曾经思考过,如果法院没有判处凶手死刑,为什么不亲手去了结凶手的生命来为亲人报仇,但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这样报仇并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是满足了复仇的欲望而已。(书中失去女儿的平原夫妇一直在上诉,在最高法院上诉的时候,已经做好如果没有判处死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议,即使自杀也不去杀死凶手报仇。)

书中有三件杀人事件。第一件杀人事件:平原夫妇女儿被杀,凶手在最高法院请求法官判处死刑结束;第二件杀人事件则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杀死,老人的律师利用老人为了掩护女婿的罪过杀人打人情牌请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第三件则是小夜子发现的年轻的情侣史也和沙织杀死他们的亲生儿子这件二十年前的杀人事件。在男主平原君揭开所有谜题后,发现史也和沙织已经背负了二十年的虚无的十字架,史也不仅不顾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当作儿子,还成为了儿科医生去救每一个儿童,沙织因为杀子一直过得不好。

在男主揭开真相后,这对情侣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寻找他们儿子的尸骨取证却没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销对这对情侣的公诉,根据书中的线索我推断:即使法院撤销了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过的处罚,他们的内心也会对自己进行处罚,身上的虚无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还要严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过当中。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杀人犯对他们的罪过而悔过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处罚,而且他们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过,一定会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会,像史也一样,拯救他的妻子成为一个医生去救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织的儿子的尸骨偷走了,认为他们一直为所犯下的罪过而受到足够的惩罚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而已,只要他们去自首,也会因为找不到尸骨而不会对他们提出公诉。

书中虽然一直强调不能废除死刑,每一个杀人必须以死谢罪(明面上表达的意思),却用故事来说对于不同的杀人应该有不同的判处,可能有人会觉得:又要一致判处凶手死刑,又要对凶手有不单单于死刑的惩罚,你这不是矛盾吗,我应该相信哪一个才好,作者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正是东野圭吾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他这本书立身于一个社会热门的话题(死刑废除),如果他偏向于一边,另一边的人就不会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选择的观点都列出来,并用事件来向人们说明,很多人其实与杀人事件相离很远,如果单单靠感觉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来做出是否支持废除死刑的决定是不科学的,因此就把几件杀人的事件用小说展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死刑废除的思考。对于读书如果单纯的欣赏是不够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烦,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东野圭吾则把思考和阅读联系起来,用悬疑的笔触调动读者的兴趣对事件的思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东野圭吾的书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单单写得很深入人心,还能带读者一起来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二)

闲暇时读毕东野圭吾的小说《虚无的十字架》,竟然讨论的是【死刑存废】的问题。

感叹这位作者把这个题材驾驭得很好。

【死刑存废】在眼下中国的司法学界讨论得轰轰烈烈,随着最高法不断收回死刑核准的权力,死刑谨慎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一方面,有佘祥林之类的翻案案件成为废除死刑派(也称【废死派】)的有力论据。

另一方面,【以命偿命】的朴素自然法则以及【不死不足以平民愤】的民间惯性思维,使得死刑作为公权力的最严厉的惩罚形式不可能完全消除。

作者通过小说的不同角色,探讨起是否应当判处嫌疑人死刑的问题,很值得读者深思,究竟死刑对于受害者(及家属)、施暴者、社会民众、国家公器都意味着什么?

作者认为:

对于受害者(及家属)而言,死刑无非是填补其心灵空缺与情感宣泄的一个休息站,死刑不能完全弥补他们所受的伤害,也不能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能延着原有的轨道继续前行。但即便明知道是这样,受害者(及家属)除了要求死刑之外,似乎也不能从加害者、社会及国家公器里索取到更多补偿,所以他们无论如何还是会要求死刑。

对于施暴者而言,死刑可能只是一个【明确的生命终结】而已,是他们逃离这个不愿意存活之世界的出口。即便为了减刑需要作出虚假的悔过,他们也有可能基于【太麻烦了】的原因放弃。

对于社会民众而言,针对一个家庭里出现因犯下罪行而受到刑罚的人,那么这个家庭成员在近邻社会的生存会受到极大的排斥,这是社会成员的正常反应。

对于国家公器而言,管理社会秩序是首要任务。针对社会成员不当行为的惩戒,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此惩戒来改善行为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有警示并教育其他社会成员的作用。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便是接受了惩戒的社会成员,再犯同样类型错误的机率比普通社会成员更高。

虽然这不能代表惩戒无效或可以取消,也不代表说只要犯罪就要接受死刑。

但着就最终引出了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死刑都不能让人悔过,那是什么让人反省呢? 作者的答案是:

其实让人为自己行为产生悔意的,其实并非惩戒本身,而在于人是否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作为以及后果,并且有直面该后果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简而言之,也就是古话说的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小说里用强烈的对比来体现了这个道理,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与真实,以至于有一部分我都需要暂停阅读,喝杯水喘口气才能继续(也许你读了之后也就知道是哪个部分了)。

至于死刑存废,作者认为只能从最功利的角度出发予以支持:防止犯罪者再次有机会给其他社会人员造成伤害。我觉得小说很棒,推荐给大家。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三)罪与罚 王艳

罪与罚是个横亘人类历史的话题,弥漫了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然而惩罚真的能减少犯罪吗?这个讨论一直在进行,我不知道答案。

前段时间因《虚无的十字架》如火如荼的占据着各大电商的榜单前列,于是决定一看。书的腰封上写的是:《白夜行》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虽然没看过《白夜行》,但是完全没有阻挡我对十字架的好奇。十字架在书中是什么?为什么是虚无的?

文章的开头异常的平淡,一个个的凶手自首、认罪,在阅读时感到的愤懑----难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难道只是在探讨杀人罪给遗族(被害者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以及遗族与审判机构对于法律适用判断的不同?不,文章远不止这些,随着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场,对死刑的存废开始思考,对究竟什么才是赎罪进行思考,对死刑与赎罪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进行思考。

东野圭吾通过三个故事、简单的十几个人将对死刑的思考表达出来。第一个是关于小叶子八岁女儿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抢劫杀人。这个无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狱后为了生存的牺牲品,或者说是蛭川在监狱中不但没有改造悔过,出狱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现。这个结论在小夜子痛失女儿后,通过调查、数据收集进行了论证----杀人抢劫后再次发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这是对审判时将“被告人具有悔过表现”作为减刑依据的否定,也是对被告人因为在监狱中表现良好、悔过明显,提前释放的否定。故事讲到此处,仿佛是死刑有了结论----为防止此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伤再出现,只有让凶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从开始想要争取无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来接受死刑,心态上转变为死刑是他的解脱,他的淡漠仿佛是对死刑作为刑罚的否定,罪犯没有觉得那是惩罚,也没有思考过赎罪,这时的死刑是虚无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遗族也没有从死刑中获得解脱,小叶子与道正在杀害女儿的凶手被判处死刑后,夫妻两看痛苦,分道扬镳,仍继续生活在心痛中。

第二个是小叶子的被害,町村为了女儿花惠,为女婿掩盖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将其自认为会揭露女婿的小叶子杀害,后自首并自认抢劫杀人。在被害人小叶子年迈的父母希望可以参加到庭审中并请求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作为前夫的道正参与到案件中,并积极的收集小叶子多年的调查、采访、收集的数据和手稿,希望可以将小叶子在女儿遇害后所做的对死刑及对被告人进行刑罚的思考表达出来,但是故事的发展超乎想象,正是道正的参与及调查发现前妻小叶子被害远远不是町村自首那么简单,里面牵扯到二十一年前的另外一宗杀人案,但是这真相并没有让小夜子的父母宽慰,杀害女儿的凶手有了为自己女儿的幸福杀人的动机。“与动机无关,无论基于任何理由的杀人,遗族无法远离伤痛,他们依旧希望能判处死刑。”也使得道正开始思考,死刑真的可以惩罚到罪犯吗?什么才是真正的赎罪?

第三个故事在小叶子被害的调查中被牵扯出来----二十一年前,年轻的中学生史也与纱织,因惧怕而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年少犯下的这一错误,随着孩子的埋葬,两人感情走到尽头,并且两人为此背负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树海悼念孩子时遇到被负心汉欺骗怀孕想要自杀的花惠,以娶她并抚养她未出生的小孩作为一生的弥补,而沙织二十一年来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没有资格再做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并染上偷窃瘾,通过不断偷盗进监狱然后惩戒自己。

随着小叶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临作为杀人凶手被处罚,东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寻什么是赎罪,史也和花惠结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亲,做儿科医生,这与抢劫杀人后淡漠的蛭川(杀害小叶子女儿的凶手)、与为了自己女儿幸福杀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现出悔罪、赎罪,是不是应该与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样的惩罚?到底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这沉重的赎罪十字架相比那虚无的死刑十字架,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当我们知道这些凶手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时候,已经在赎罪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再让他们背负十字架?刑罚、监狱那虚无的十字架并没有起到救赎遗族的作用,也没有使罪犯悔过,赎罪的改变是由罪犯自身发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罚的意义在哪里?文章留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以思考。

东野圭吾这本书,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借此来引出一个个社会现象的思考,关于死刑,关于赎罪,关于遗族(被害人家属)。

第2篇:虚无的十字架 读后感

罪与罚

——读《虚无的十字架》有感

我读东野圭吾的第一本书是当时大热的《解忧杂货店》,后经两个晚上读完这本书后,我便掉进了东野圭吾这个大坑里了,至今未出来。《虚无的十字架》应该是我读的第四或第五本书。首先看到标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小说写的是关于死刑的问题,我料想可能是某个人背负着某种罪恶,某种谴责。但实际上整本书不仅带有悬疑色彩,还触碰到人心与人性,使我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中原的女儿在家里被人杀害,杀人凶手是在26年前杀了两个人后坐牢,现在处于假释有前科的一个惯犯蛭川,中原和妻子小夜子在女儿杀害后悲痛欲绝,致力让法院做出判决蛭川死刑的决定,最后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他们如愿以偿。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后,发现彼此都走不出丧女之痛的阴影中,后来分居离婚了。离婚后的中原继承了叔叔的工作,经营一个为宠物焚烧的火葬场,小夜子从事自由撰稿人,突然有一天,中原接到警官的电话,告知小夜子被杀害了,虽然凶手已经自首,但是觉得背后另有隐情,希望了解小夜子的中原能够提供帮助。中原参与到了这次刑事案件中来,在葬礼上遇见了杂志社编辑和一个举止奇怪的女人,杂志社编辑告知小夜子在遇害前发表了一篇关于偷瘾癖的文章,还正在写一本书《以废除死刑为名的暴力》。在这本书稿中得知原来小夜子在女儿出事后,一直从事死刑工作的调研,小夜子认为杀了人就要判处死刑,否则杀人犯在狱中假装悔悟,出来后仍然作恶多端,残害更多的人。这本书和偷瘾癖的文章让中原对小夜子死亡的事情产生兴趣,在追查过程中,事情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偷瘾癖文章中第四个女子向小夜子袒露心胸,说自己在多年前读高中时和男朋友杀害了他们刚出生的婴儿,小夜子得知后,劝她自首,并且找到那个男同学,现在是一名儿科医生,劝他也自首,在医生家里的时候,说出了这件事,医生的岳父因为要保护医生和自己的女儿,杀了小夜子,在医生的劝告下,岳父自首了,但是一人承担了所有的罪名。本来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是被中原给揭露了。而医生在当年犯错后,一直想要弥补,在埋葬婴儿的地方救了准备自杀的未婚妈妈,也就是现在的妻子,这让中原开始思考,杀了人是否一定要判处死刑,如果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也是否也会重新做人的故事。

故事不难理解,但背后的问题却引人深思。

“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

两个少年因为二十一年前犯下的错误,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原本简单的爱情,在背负了沉重的错误后,像一个诅咒,更像一个病毒,在二十一年后扩散到更多的家庭。二十一年间,史也努力弥补着自己的过错,希望可以改变和帮助更多;纱织则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任何东西,过着卑微不堪的生活。

史也和纱织二十一年不同的发展轨迹;小夜子和道正在离婚后对于爱女死亡所做的不同行为;死者家属希望凶手能因死刑而反省自己的错,而凶手至死都认为死刑是自己的命运。这些充满着对立和矛盾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为自己的过错承担?

书中的辩方律师也曾说“死刑很无力”。因为虽然完成“一命抵一命”的弥补形式,却不能真正让受害者家属感到欣慰,因为伤害已成事实。且有时,希望执行死刑,并不是表面上愤怒的延伸,更多的是受害者家属潜意识中希望通过夺走犯人生命这一严重的惩罚,让犯人能够反省的表达。同时,也是避免更多同样悲剧发生的方式。可是,真的可以吗?真的有效吗?

如若犯人早已觉得生无可恋,才丧心病狂地犯罪,或是觉得走到如今的田地,是由于自己从小缺爱坎坷的经历,一切都是自己的命运。那任何的惩罚,还有意义吗?死刑,恐怕反而成为了逃避承担更多责任的解脱。死刑过后,留给受害者家属的,只是顿时失去了目标的迷茫和空虚。所以书中辩方律师才会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不同的结局”,但是还有怎样的结局,没有人能答得上来。

此时,我也不禁好奇,监狱里的那么多罪犯中,有多少是因为被剥夺了自由的惩罚而进行反省的?如果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那不该有那么多的前科罪犯再度入狱了。可即便知道犯人并不都能自我惩戒,还是要让他们在狱中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这,便是现状。在生活中,并非每个错误都需要入狱或被判死刑,甚至当犯错的时候会轻易地被原谅。但人有时仍会因某个错误感到自责、愧疚、内心惶恐终日不安,这份不能自我原谅的心情,或许才是真正的审判,是最沉重的十字架。

书中最后,逃避了二十一年的史也和纱织最后选择面对自己的过错,进行了自首。这应该是符合大多数读者对于伦理的要求的。可作者却在结尾戏剧性地安排了作为纱织和仁科杀人证据的婴儿的尸体不见了,案子很难成立了,因为无法证明他们杀了婴儿,无法定罪的情节。我想这也恰恰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

小说对于杀人所判处的刑罚描写的很深刻,死刑,死缓,无期,法律所判处的刑罚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刑罚不能使人反省,刑罚又有何用?死刑很直接,没有犯罪的机会就不会再犯罪;史也虽然没有被法律制裁,但是他背负着那份悔恨几十年,谨记并且深以为虑,以此为救赎。所以,有的刑罚虽涉及生命,却无法使人反省;而有些人没有被惩罚,却背负着一生的悔恨,那个错误就像一个十字架,禁锢了人的一生。

“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也许这说明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

第3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一)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二)无解的审判——《虚无的十字架》读后小记

罪与罚的本质为何,是让犯错听到审判而感到内心解脱,还是让他重获自由用一生赎罪?

合上书,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审判,死刑,虚无,沉重…在脑海中翻腾着。

两个少年因为二十一年前犯下的错误,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原本简单的爱情,在背负了沉重的错误后,像一个诅咒,更像一个病毒,在二十一年后扩散到更多的家庭。二十一年间,史也努力弥补着自己的过错,希望可以改变和帮助更多;纱织则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任何东西,过着卑微不堪的生活。

史也和纱织二十一年不同的发展轨迹;小夜子和道正在离婚后对于爱女死亡所做的不同行为;死者家属希望凶手能因死刑而反省自己的错,而凶手至死都认为死刑是自己的命运。充满着对立和矛盾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为自己的过错承担?

书中的辩方律师曾说“死刑很无力”.因为虽然完成“一命抵一命”的弥补形式,却不能真正让受害者家属感到欣慰,因为伤害已成事实。且有时,希望执行死刑,并不是表面上愤怒的延伸,更多的是受害者家属潜意识中希望通过夺走犯人生命这一严重的惩罚,让犯人能够反省的表达。同时,也是避免更多同样悲剧发生的方式。可是,真的可以吗?

如若犯人早已觉得生无可恋,才丧心病狂地犯罪,或是觉得走到如今的田地,是由于自己从小缺爱坎坷的经历,一切都是自己的命运。那任何的惩罚,还有意义吗?死刑,恐怕反而成为了逃避承担更多责任的解脱。死刑过后,留给受害者家属的,只是顿时失去了目标的迷茫和空虚。所以书中辩方律师才会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只是还有怎样的结局,没有人能答得上来。死刑废除论因此悬而未决。

我不禁好奇,监狱里的那么多罪犯中,有多少是因为被剥夺了自由的惩罚而进行反省的?如果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那不该有那么多的前科罪犯再度入狱了。可即便知道犯人并不都能自我惩戒,还是要让他们在狱中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这,便是现状。而在生活中,并非每个错误都需要入狱或被判死刑,甚至当犯错的时候会轻易地被原谅。但人有时仍会因某个错误感到自责、愧疚、内心惶恐终日不安,这份不能自我原谅的心情,或许才是真正的审判,是最沉重的十字架。

最终,逃避了二十一年的史也和纱织最后选择面对自己的过错,进行了自首。这应该是符合大多数读者对于伦理的要求的。可作者却戏剧性地安排了警方找不到犯罪证据,无法定罪的情节。或许这也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吧,正如书中写的“也许这代表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

第4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一)作/陆家浩

“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张稍微不同。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假设有一起A事件,凶手被判处死刑。另有一起B事件,凶手也被判处了死刑。虽然是两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遗族也不一样,但结论都一样,都是简单的一句死刑。我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比较出名的小说,里面描述了有一对平原夫妇(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为他们的女儿被强盗杀死了,这对夫妇成为了遗族(死者的亲属)。他们对杀死女儿的强盗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诉,一定要让凶手“以死谢罪”.因为凶手一直装得悔过的样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这件案子上诉到最高法庭,凶手已经厌倦了这种法庭上的争吵,请求法官判他死刑,虽然知道凶手要判死刑,但是这对夫妇并不高兴,因为凶手并没有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过而感到悔恨,而是因为厌烦才请求法官判处死刑。

后来这对夫妇因为女儿的死离婚了。几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抢劫杀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离婚后几年成为了一个作家,还在写一本关于反对“废除死刑”的书,认为只有凶手的死才能抚平遗族的伤口,杀人者必须偿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样因为女儿的死想让凶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书,在访问前妻的采访对象途中发现了妻子的死不是单纯的抢劫杀人,而是有一场谋杀(没有预谋的杀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人叫沙织,跟她说二十多年前与作为学生的初恋男友怀孕把儿子生出来杀死儿子的事,小夜子认为他们杀了人,要求沙织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为当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现任妻子花惠(因为被男人骗财骗色怀孕并没有钱和勇气生活下去想自杀的女人),而花惠的父亲想女儿的老公史也不因为年轻的过错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杀死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告发女婿史也的杀子之过。

在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杀人凶手杀人后的处境,并讨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是不是杀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让凶手悔过(有一部分杀人有期徒刑结束后出来还是会继续杀人)。而且书中有一个地方:遗族一致强调判处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处,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议,要让罪犯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我认为这个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本书的中的精华,失去了亲人的遗族都想让凶手判处死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让凶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过他曾经杀过人,我也曾经思考过,如果法院没有判处凶手死刑,为什么不亲手去了结凶手的生命来为亲人报仇,但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这样报仇并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是满足了复仇的欲望而已。(书中失去女儿的平原夫妇一直在上诉,在最高法院上诉的时候,已经做好如果没有判处死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议,即使自杀也不去杀死凶手报仇。)

书中有三件杀人事件。第一件杀人事件:平原夫妇女儿被杀,凶手在最高法院请求法官判处死刑结束;第二件杀人事件则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杀死,()老人的律师利用老人为了掩护女婿的罪过杀人打人情牌请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第三件则是小夜子发现的年轻的情侣史也和沙织杀死他们的亲生儿子这件二十年前的杀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开所有谜题后,发现史也和沙织已经背负了二十年的虚无的十字架,史也不仅不顾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当作儿子,还成为了儿科医生去救每一个儿童,沙织因为杀子一直过得不好。

在男主揭开真相后,这对情侣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寻找他们儿子的尸骨取证却没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销对这对情侣的公诉,根据书中的线索我推断:即使法院撤销了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过的处罚,他们的内心也会对自己进行处罚,身上的虚无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还要严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过当中。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杀人犯对他们的罪过而悔过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处罚,而且他们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过,一定会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会,像史也一样,拯救他的妻子成为一个医生去救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织的儿子的尸骨偷走了,认为他们一直为所犯下的罪过而受到足够的惩罚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而已,只要他们去自首,也会因为找不到尸骨而不会对他们提出公诉。

书中虽然一直强调不能废除死刑,每一个杀人必须以死谢罪(明面上表达的意思),却用故事来说对于不同的杀人应该有不同的判处,可能有人会觉得:又要一致判处凶手死刑,又要对凶手有不单单于死刑的惩罚,你这不是矛盾吗,我应该相信哪一个才好,作者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正是东野圭吾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他这本书立身于一个社会热门的话题(死刑废除),如果他偏向于一边,另一边的人就不会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选择的观点都列出来,并用事件来向人们说明,很多人其实与杀人事件相离很远,如果单单靠感觉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来做出是否支持废除死刑的决定是不科学的,因此就把几件杀人的事件用小说展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死刑废除的思考。对于读书如果单纯的欣赏是不够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烦,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东野圭吾则把思考和阅读联系起来,用悬疑的笔触调动读者的兴趣对事件的思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东野圭吾的书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单单写得很深入人心,还能带读者一起来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二)闲暇时读毕东野圭吾的小说《虚无的十字架》,竟然讨论的是【死刑存废】的问题。

感叹这位作者把这个题材驾驭得很好。

【死刑存废】在眼下中国的司法学界讨论得轰轰烈烈,随着最高法不断收回死刑核准的权力,死刑谨慎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一方面,有佘祥林之类的翻案案件成为废除死刑派(也称【废死派】)的有力论据。

另一方面,【以命偿命】的朴素自然法则以及【不死不足以平民愤】的民间惯性思维,使得死刑作为公权力的最严厉的惩罚形式不可能完全消除。

作者通过小说的不同角色,探讨起是否应当判处嫌疑人死刑的问题,很值得读者深思,究竟死刑对于受害者(及家属)、施暴者、社会民众、国家公器都意味着什么?

作者认为:

对于受害者(及家属)而言,死刑无非是填补其心灵空缺与情感宣泄的一个休息站,死刑不能完全弥补他们所受的伤害,也不能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能延着原有的轨道继续前行。但即便明知道是这样,受害者(及家属)除了要求死刑之外,似乎也不能从加害者、社会及国家公器里索取到更多补偿,所以他们无论如何还是会要求死刑。

对于施暴者而言,死刑可能只是一个【明确的生命终结】而已,是他们逃离这个不愿意存活之世界的出口。即便为了减刑需要作出虚假的悔过,他们也有可能基于【太麻烦了】的原因放弃。

对于社会民众而言,针对一个家庭里出现因犯下罪行而受到刑罚的人,那么这个家庭成员在近邻社会的生存会受到极大的排斥,这是社会成员的正常反应。

对于国家公器而言,管理社会秩序是首要任务。针对社会成员不当行为的惩戒,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此惩戒来改善行为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有警示并教育其他社会成员的作用。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便是接受了惩戒的社会成员,再犯同样类型错误的机率比普通社会成员更高。

虽然这不能代表惩戒无效或可以取消,也不代表说只要犯罪就要接受死刑。

但着就最终引出了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死刑都不能让人悔过,那是什么让人反省呢?

作者的答案是:

其实让人为自己行为产生悔意的,其实并非惩戒本身,而在于人是否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作为以及后果,并且有直面该后果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简而言之,也就是古话说的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小说里用强烈的对比来体现了这个道理,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与真实,以至于有一部分我都需要暂停阅读,喝杯水喘口气才能继续(也许你读了之后也就知道是哪个部分了)。

至于死刑存废,作者认为只能从最功利的角度出发予以支持:防止犯罪者再次有机会给其他社会人员造成伤害。

我觉得小说很棒,推荐给大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三)罪与罚

王艳

罪与罚是个横亘人类历史的话题,弥漫了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然而惩罚真的能减少犯罪吗?这个讨论一直在进行,我不知道答案。

前段时间因《虚无的十字架》如火如荼的占据着各大电商的榜单前列,于是决定一看。书的腰封上写的是:《白夜行》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虽然没看过《白夜行》,但是完全没有阻挡我对十字架的好奇。十字架在书中是什么?为什么是虚无的?

文章的开头异常的平淡,一个个的凶手自首、认罪,在阅读时感到的愤懑----难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难道只是在探讨杀人罪给遗族(被害者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以及遗族与审判机构对于法律适用判断的不同?不,文章远不止这些,随着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场,对死刑的存废开始思考,对究竟什么才是赎罪进行思考,对死刑与赎罪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进行思考。

东野圭吾通过三个故事、简单的十几个人将对死刑的思考表达出来。第一个是关于小叶子八岁女儿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抢劫杀人。这个无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狱后为了生存的牺牲品,或者说是蛭川在监狱中不但没有改造悔过,出狱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现。这个结论在小夜子痛失女儿后,通过调查、数据收集进行了论证----杀人抢劫后再次发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这是对审判时将“被告人具有悔过表现”作为减刑依据的否定,也是对被告人因为在监狱中表现良好、悔过明显,提前释放的否定。故事讲到此处,仿佛是死刑有了结论----为防止此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伤再出现,只有让凶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从开始想要争取无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来接受死刑,心态上转变为死刑是他的解脱,他的淡漠仿佛是对死刑作为刑罚的否定,罪犯没有觉得那是惩罚,也没有思考过赎罪,这时的死刑是虚无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遗族也没有从死刑中获得解脱,小叶子与道正在杀害女儿的凶手被判处死刑后,夫妻两看痛苦,分道扬镳,仍继续生活在心痛中。

第二个是小叶子的被害,町村为了女儿花惠,为女婿掩盖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将其自认为会揭露女婿的小叶子杀害,后自首并自认抢劫杀人。在被害人小叶子年迈的父母希望可以参加到庭审中并请求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作为前夫的道正参与到案件中,并积极的收集小叶子多年的调查、采访、收集的数据和手稿,希望可以将小叶子在女儿遇害后所做的对死刑及对被告人进行刑罚的思考表达出来,但是故事的发展超乎想象,正是道正的参与及调查发现前妻小叶子被害远远不是町村自首那么简单,里面牵扯到二十一年前的另外一宗杀人案,但是这真相并没有让小夜子的父母宽慰,杀害女儿的凶手有了为自己女儿的幸福杀人的动机。“与动机无关,无论基于任何理由的杀人,遗族无法远离伤痛,他们依旧希望能判处死刑。”也使得道正开始思考,死刑真的可以惩罚到罪犯吗?什么才是真正的赎罪?

第三个故事在小叶子被害的调查中被牵扯出来----二十一年前,年轻的中学生史也与纱织,因惧怕而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年少犯下的这一错误,随着孩子的埋葬,两人感情走到尽头,并且两人为此背负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树海悼念孩子时遇到被负心汉欺骗怀孕想要自杀的花惠,以娶她并抚养她未出生的小孩作为一生的弥补,而沙织二十一年来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没有资格再做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并染上偷窃瘾,通过不断偷盗进监狱然后惩戒自己。

随着小叶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临作为杀人凶手被处罚,东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寻什么是赎罪,史也和花惠结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亲,做儿科医生,这与抢劫杀人后淡漠的蛭川(杀害小叶子女儿的凶手)、与为了自己女儿幸福杀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现出悔罪、赎罪,是不是应该与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样的惩罚?到底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这沉重的赎罪十字架相比那虚无的死刑十字架,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当我们知道这些凶手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时候,已经在赎罪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再让他们背负十字架?刑罚、监狱那虚无的十字架并没有起到救赎遗族的作用,也没有使罪犯悔过,赎罪的改变是由罪犯自身发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罚的意义在哪里?文章留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以思考。

东野圭吾这本书,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借此来引出一个个社会现象的思考,关于死刑,关于赎罪,关于遗族(被害人家属)。

第5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500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500字

郑育茹

东野圭吾

日本推理小说天王

1985年,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

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获134届直木奖

从而达成了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三冠王”.代表作有《放学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

1这是东野圭吾继《幻夜》、《白夜行》之后又一部令人心碎的作品。和他以往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的推理色彩显得不那么浓,阅读过后并没有“我的天,竟然是这样”的感叹,只有无尽的叹息。作品表面的情节建构只是为了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勾出作品背后隐含的社会问题,更让人心疼。

2小说中每一个人都让我心疼。

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因为蛭川的再犯变得支离破碎,爱女的去世带给中原和小夜子巨大的打击。成功判处罪犯死刑后,两人的伤痛有增无减:本该相互安慰的两人却因对方的存在始终无法走出悲伤,看到对方就没法不想起曾经发生的悲剧。两个人分开了。

至此,两个人合力争取判处罪犯死刑的故事拉开序幕,故事的主旨也渐渐鲜明:夺取他人生命的人是否该被判死刑?

祸不单行。离婚后的一天,中原接到消息,小夜子也去世了,而且是他杀。同样的遭遇发生在自己曾经深爱的两个人身上,中原究竟要背负多大的悲伤……中原开始深入了解前妻离婚后的生活。他逐渐现,前妻的死不是一件单纯的抢劫杀人案。通过不断的探寻,中原挖掘出了背后的真相。“抢劫犯”其实是为了掩盖被小夜子发现的女婿的罪行才夺去了她的生命。女婿仁科史也年轻时曾和女友井口沙织合力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3中原令我心疼,一个人如何承受得了相继失去爱女和妻子的痛苦;小夜子令我心疼,在争取废除无死刑论的路上,她必定每日揭开自己的伤疤,痛苦却依然为着心中的坚持不懈努力,她坚强得令人心疼;仁科史也令我心疼,婴儿的死让他一生都背负着十字架,救再多生命也无法抹去他心中的愧疚;井口沙织令我心疼,认为自己不配活在世上的想法在脑海中盘桓不去,她每天都在煎熬,一个厌恶自己生命的人,她的日子该有多绝望。然而,这些悲剧的背后,不仅仅只是这些人物的悲伤命运,更是对人性的拷问,是当下社会真实存在的难题。

4书中,小夜子一直认为,杀人犯只有被判处死刑才能对得起逝去的生命及其遗族,罪犯才算是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将不会再有机会伤害另一个生命。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杀人犯获得死刑的判决就能抹平遗族的伤痕吗?杀人者必定会因此而却步而反省吗?答案是不一定。再次杀人的蛭川至死也没有反省,仅仅认为这是他的命运。我想,对于中原一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杀死自己亲人的罪犯毫无悔改之意,此时死刑显得如此无力。

再看另一个杀人者——逃过法律审判的史也,身上的十字架却是沉重无比,他选择成为医生,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甚至抚养别人的孩子。他没有反省吗?活下来的他没有继续伤害其他人,反而时刻在赎罪。他选择了一条和蛭川截然不同的道路度过余生。

5所以,死刑真的是对一个杀人犯最好的惩罚吗?

故事的最后,被埋在青木原的婴儿没有被找到。是野兽叼走了?或是小夜子也犹豫了,于是把证据毁灭了?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而我倒愿意将它理解为无解,罪与罚该如何抉择?——无解。

6东野圭吾的作品常常让我感到无力,人是那么地脆弱,无法避开的人性的弱点时刻困扰着我们,我们居住在钢筋水泥之中,却并未变得更坚强——生命这样不堪一击!()但人又是坚强的,只一个信念就能驱使我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躯壳继续前进,那样地执着而坚定。

不由得想到江歌案,江歌妈妈数百天的请愿,只为求罪犯一死。死刑对她意味着什么?死刑能挽回她女儿的生命吗?显然不能。那死刑能换来罪犯的一声真诚的道歉吗?无从得知。似乎她的坚持没有任何意义,但我想,人是需要有慰藉的。对罪犯判处死刑是许多被害人家属所需要的心理安慰,内心的伤疤已经形成了,可能唯有时间能使其淡褪哪怕终究无法抚平,但至少,死刑或许代表对自己逝去的亲人有交待,对自己也是,余下的生活好像打上一针医学专用剂,痛苦仍在,但也不那么难受了。

7人是感情动物,法律却理性得甚至有些冰冷。一个判决不只要考虑被害人家属的权益,还要考虑对罪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单凭法律的力量,不能满足我们的情感期盼,这就是悲剧所在,无力到令人窒息。

第6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600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600字

作为东野圭吾的小书迷一直在追捧他的每一部著作,他的书是我高三开始接触与喜欢的。因为看了他的一本《假面饭店》从此变成了东野的小迷妹。

对于他的书疯狂购买,最近看的书是他的《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有三个疑问,对于这虚无的十字架,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这本书主要就是围绕了这三个问题在那边周旋而展开的故事。

整体的感觉都是很自相矛盾,故事里也一直在纠结是让那些人一命抵一命,还是让他们能有后悔之心,为之前所做的事情能够付出代价去弥补。东野笔下的“罪”与“罚”不仅对司法制度的重新考量,同时也突出了两种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如果单单是的规定杀人的人要偿命判死刑,那很容易,还能起到震慑作用,但不一定能让罪犯能够改邪归正,又怎么去告慰受害人家属,如果不是去判死刑,让无期徒行的罪犯变成有期徒刑,几十年后出来没有与时俱进的生存能力,到时候又沦落到去进行犯罪,或者在这几十年还是死不悔改的,在里面表现的我悔改的样子,再出来也不能如何。

制度和外不外乎人情之间的冲突,法制和很多感情都有冲突,对错误的弥补,不再背负虚无的十字架,对于我自我感觉的话,东野的很多书写的都很触动心理,他的每一本书都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所反映的问题,感触很多。

2018“寒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三等奖获奖作品

作者简介

高佳敏

旅游学院 空乘171班

爱好:摄影,骑行

座右铭:相信身边人给你带来的力量和支持。今天会比昨天过的更加充实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蛭川与作造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实则内心并不以为然,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视他人生命为无物。而......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一)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应该说这......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下载虚无十字架读后感(精选6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虚无十字架读后感(精选6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