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前三回读后感(精选3篇)_三国演义前5回读后感

读后感 时间:2021-09-13 07:36: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三国演义前三回读后感(精选3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国演义前5回读后感”。

第1篇:三国演义(前40回)

【《三国演义》故事大纲】

一、曹操军团的崛起与强盛——第1回到第40回。

1、第1回到第9回——董卓军团的覆灭。

2、第10回到第19回——吕布军团的覆灭。

3、第20回到第33回——袁术、袁绍军团的覆灭。

4、第34回到第42回——刘表军团的覆灭。

二、赤壁之战,孙刘结盟,曹操惨败——第43回到第50回。

三、第51回到第73回——刘备军团崛起,三足鼎立形成。

四、蜀吴争斗,吴胜蜀败,刘备病逝——第74回到第85回。

五、诸葛亮南征北战,孔明病逝——第86回到第104回。

六、司马军团崛起,三国归晋——第105回到第120回。【故事大纲】

一、曹操军团的崛起与强盛——第1回到第40回。

1、第1回到第9回——董卓军团的覆灭。情节脉络:

宦官当权——黄巾起义——刘关张从军——汉灵帝死——少帝继位——外戚何进与十常侍争权——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曹操谋刺董卓——事败出逃——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董卓战败——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孙坚得玉玺——率军返回江东——曹操与袁绍发生矛盾——盟军瓦解——军阀混战——袁绍攻公孙瓒——赵云救公孙瓒——孙坚攻荆州刘表——孙坚被刘军乱箭射死——司徒王允设连环计——离间董卓与吕布关系——董卓被杀——董卓部将反攻——杀王允全家

核心故事:(1)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人民痛苦,英雄并起。刘、关、张桃园结义共图大事。在黄巾起义失败后,刘备充任安喜县尉。到县考绩的督邮索贿虐民,恼了张飞,把他痛打一顿,兄弟三人缴还印绶,投奔幽州牧刘虞,刘备得到他的保荐,被朝廷任为平原县令,暂在那里安身。

(2)董卓进京

外戚与宦官争权,互相攻杀。西凉刺史董卓带兵入京,大肆诛杀,废了汉少帝,立了汉献帝,自封相国,独掌大权。(3)捉放曹

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地方,多疑的曹操错杀了好心的吕伯奢全家。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弃了他独自走了。

(4)虎牢关

曹操逃回陈留,招兵买马,与十七镇诸侯会师讨伐董卓。董卓派华雄扼守汜水关,亲与吕布防守虎牢关。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迎战吕布,大破董卓。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曹操率本部人马追击,被伏兵杀败。诸侯互相猜忌,各自分散,结束了讨伐董卓的战争。

(5)跨江击刘表

自从套董卓的军事失败以后,诸侯就互相攻伐,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在磐河相持不下。孙坚的大军,又渡江攻打荆州。荆州刺史刘表用埋伏计射死了孙坚,两镇暂停战争,结下了冤仇。

(6)凤仪亭

董卓胁迫汉献帝建都长安后,依吕布为心腹,凶横暴虐,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司徒王允运用“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的关系,使吕布除掉董卓。

(7)犯长安

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起兵攻入长安,杀王允,劫持献帝,把持朝政。

2、第10回到第19回——吕布军团的覆灭。情节脉络:

曹操建“青州军”——报父仇讨徐州——刘备借兵救陶谦——陶谦三让徐州——曹吕交战——吕布败逃——曹操应诏辅佐王室——迁都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封刘备为徐州牧——命刘杀吕——刘备不忍——刘备讨伐袁术——吕布袭取徐州——袁术起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戟——刘吕相斗——刘备投奔曹操——曹操战宛城——折典韦死曹昂——征讨袁术大胜——曹刘联合备攻吕布——陈登父子暗通曹操——吕布中计,徐州失守——吕布兵退下邳,军心涣散——吕布被擒——吕布恳请刘备说情——刘备劝说曹操杀掉吕布——吕布大骂刘备——曹操白门楼缢死吕布

核心故事:(1)三让徐州 曹操亲领大军进攻徐州,刘备出兵援救。曹操因吕布袭取兖州、濮阳,回兵战吕布,被吕布所败。徐州太守陶谦几次要把徐州让给刘备管领,刘备坚辞不受。陶谦死后,刘备依照他的遗言,答应暂时管领徐州。

(2)李郭交兵

李傕、郭汜彼此猜忌,互相残杀。曹操尽起山东之兵,击败了李傕、郭汜,保护着献帝迁都许都。朝廷大权尽归曹操执掌。

(3)小霸王孙策

孙坚的儿子孙策在死了父亲以后,继领兵马,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攻吴郡,克会稽,据有江东六郡,勇猛威武,人称“小霸王”。后来在西山射猎,遇刺殒命。他的弟弟孙权继承了他的事业,重用周瑜和鲁肃,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辕门射戟

吕布被曹操击败后投奔刘备,屯扎小沛;乘刘备出兵抵御袁术时夺了徐州,把小沛还给刘备。袁术派纪灵进攻刘备,吕布在辕门射中画戟,勒令双方讲和。不久,吕布又攻小沛,刘备兵败,投奔了曹操。

(5)战宛城

曹操收降张绣,屯兵宛城,因为骄慢荒淫,失去了人心,被张绣夜袭击败,折了大将典韦,死了长子曹昂,逃回许都。不久,他连接了刘备、吕布、孙策,进攻袁术,占领寿春,移兵再征张绣。张绣用谋士贾诩的计策,联络刘表的人马,再破曹操。曹操屡战不胜,又得到袁绍进兵许都的消息,慌忙退回许都去了。

(6)白门楼

曹操联结陈珪父子为内应,袭取了徐州、小沛,把吕布包围在下邳城中。吕布迷恋妻妾,虐待士卒,众将怨恨,把他缚献曹操,被勒死在白门楼下。

3、第20回到第33回——袁术、袁绍军团的覆灭。情节脉络:

许田打围——曹操欺君之举——汉献帝不甘受辱——谋划除去曹操——董承受命——刘备参与预谋——为防谋害——刘备后园种菜——曹操青梅煮酒——邀请刘备对饮——论天下英雄——刘备大惊——借击袁术——离开许都——袁术兵败身死——刘备占领徐州——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向袁绍求救——陈琳檄文——治愈曹操头疾——祢衡裸衣骂曹——黄祖杀祢衡——董承吉平密谋——暗下毒药杀曹——家奴告发——吉平被杀——董承被杀——董贵妃被杀——发兵进攻刘备——刘备向袁绍求助——未得救兵——刘备全面溃败——兄弟妻小失散——刘备只身突围——投奔袁绍——关公土山约三事——曹操厚待关羽——曹袁开战——关公斩颜良文丑——刘备写密信——关云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关张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孙策想当大司马——想袭击京城许都——许贡告密——西山狩猎——被毒箭所伤——毒发身亡——孙权继位掌权——顺曹操,绝袁绍——袁绍七十万进攻许昌——曹操七万迎敌——两军相峙官渡——袁绍不听许攸之计——许攸弃袁投曹——曹操听从许攸之计——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袁绍全面溃败——带八百单骑逃回冀州——曹操乘胜追击——仓亭再败袁绍——刘备进攻许都——曹操回师大败刘备——刘备投荆州刘表——驻守新野——袁绍吐血而亡——曹操攻占冀州——用郭嘉遗计平定辽东——统一北方

核心故事:(1)煮酒论英雄

曹操专权,威压献帝,把刘备留在许昌。刘备知道曹操猜忌他,假装在家灌园种菜。一天,曹、刘谈论当世英雄,曹操指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刘备大惊,那时,董承受了献帝血诏,与刘备订立盟约,共讨曹操。刘备便借讨袁术之名,到徐州斩了刺史车胄,并联络袁绍,击破曹军的攻势。

(2)吉平下毒

董承与太医吉平密谋,乘曹操头风病发,暗下毒药。曹操接到密告,诱捕吉平,酷刑拷打,追究主使。吉平抵死不招,触阶而亡。曹操杀尽董承等五家老小,又入宫缢死董贵妃,派兵把守宫廷,监视献帝君臣。

(3)白马坡

曹操出兵攻徐州,刘备败走,投奔袁绍,关羽被迫归附曹操,张飞逃入山中。兄弟失散,各不相顾。后来袁绍与曹操在白马坡交兵。袁绍派颜良出兵,连折曹操两员大将。曹操令关羽出阵,关羽手起一刀,即将颜良砍于马下,害得刘备险些被袁绍杀掉。文丑为颜良报仇,也被关羽斩于马下。关羽被曹操表奏朝廷,封汉寿亭侯。

(4)千里走单骑

曹操爱慕人才,一心要收服关羽,对他十分厚待。曹操极欲招降关羽,待之甚厚,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受了所赐赤兔马。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了刘备下落,可以骑它迅速地去同刘备见面。但是关羽不忘刘备,在得知他的行踪以后,立即挂印封金,离开许昌,前往投奔。曹操留他不住,便赠给锦袍、路费,亲自送行。关羽经过五处关隘,斩了六员拦路的曹将。在古城会了张飞,终于重新与刘备相见。

(5)战官渡

袁绍和曹操大战官渡。袁军虽然强大,但由于袁绍庸懦无能,用人不当,加上内部不和,终于一败涂地。而曹操却善于运用计谋,因而战胜了强敌,扩大了自己的力量。

(6)定四州

袁绍一再战败,忧愤而死,长子袁谭与幼子袁尚自相残杀。曹操乘机离间袁氏弟兄,攻下冀州,分兵击破青、幽、并三州,深入乌桓和辽东,灭尽袁氏,平定河北,打下了曹魏的基业。

4、第34回到第42回——刘表军团的覆灭。情节脉络:

刘玄德——投刘表——受厚待——助刘琦——刘表病——蔡氏忌——设计害——知密谋——靠坐骑——越檀溪——遇水镜——知伏龙——得徐庶(单福)——败曹仁——曹操计——用徐母——逼徐庶——到许都——徐庶别——荐孔明——刘关张——到茅庐——三顾之——靠真情——感孔明——博望坡——用火攻——败曹军——刘表死——刘琮继——曹军至——蔡氏降——在新野——孔明计——用火攻——再败曹——曹大军——攻樊城——弃樊城——携民渡——在当阳——被包围——勇赵云——七进出——救阿斗——长坂桥——张飞吼——退曹军——关羽至——孔明来——驻江夏

核心故事:(1)马跃檀溪

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受到厚待。刘表的后妻蔡夫人与内弟蔡瑁猜忌刘备,设计陷害,乘刘表患病,请刘备赴宴,准备伏兵暗杀。刘备得讯,匹马逃出西门,越过广阔数丈的檀溪,逃了性命,却不意遇到水镜先生,推荐伏龙、凤雏。

(2)走马荐诸葛

刘备拜徐庶为军师,大破曹军。曹操拘囚徐母,骗到笔迹,伪造书信,招降徐庶。徐庶要救老母,只得向刘备告辞,临走,推荐诸葛孔明的才能,指点刘备请他出来辅助。

(3)三顾茅庐

刘备求贤心切,三次亲到卧龙岗,敦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因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才答应效劳,同回新野。博望坡一战,孔明初使战略,火烧了曹兵十万人。

(4)火烧新野 荆州刘表死后,蔡夫人与蔡瑁伪造遗嘱,立了次子刘琮继任荆州太守,曹操大军进攻荆州,蔡夫人献城投降。曹军进逼刘备,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再用火攻,击败曹军。

(5)长坂坡

曹操兵分八路,进攻樊城。刘备弃了樊城,携民渡江,在当阳被围。赵云单骑力战,出入重围,斩兵杀将,救出刘备家眷。张飞在长坂桥断后,张飞叫随从的二十余个骑兵在马尾上拴上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张飞立马桥头,面对桥西的曹军,发出三声巨雷般的大吼,吓死了夏侯杰,一时乱了曹军阵脚。关羽从江夏借到兵马,杀退曹兵,又得孔明起夏口军前来接应,刘备突出了重围。

第2篇:梦回三国——《三国演义》读后感

梦回三国

——三国与人才协会征文稿

那,是一个烽火连天的时代;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那,是一个让无数后世之人魂牵梦绕的时代……

是的,那就是三国时代,一个让我心驰神往的时代,而一本《三国演义》,圆了我梦回三国的愿望。

初读《三国演义》,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的我,由于阅历和知识有限,捧着一本文言版的《三国》,看着那艰涩难懂的文字,只有摇头的份,所以,小学的我,并没有将三国看完,只是粗略俩姐了其中的剧情。步入初中后,随着文言水平的提高,总算能看懂《三国》了,于是乎,我便坠入了这本书中不可自拔,书中那些灵动的文字,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一个个恢宏的场景再现在我的面前,仿佛书本比起电视来更能使我感受到三国的气氛…如果说初中读三国只是被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的话,那么高中再读三国,则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那时的我,因为已经对其中的情节无比熟悉,所以,总希望能读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说到三国,不得不说的是它的开篇,一首《临江仙》就不必多说了,这一已经成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开篇词可以说每一个三国迷们都能倒背如流,而接下来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但说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更能引出这本书的内容,而且朗朗上口,成了许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行文至此,笔者又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价值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但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由于本书再现了许多真实的战役(当然,其中文臣武将的谋略和兵法也被提及),所以它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被许多国家的友人当做兵书来读,由此可见本书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不过,本书也有自身的缺点,就是本书中所有的情节并不是都是史实,也有一些作者虚构的事件和篡改历史的情节,而且,这本书也加进了作者自身“拥刘反曹”的情感倾向,作者对刘备有主观的拥立倾向,而对曹操这位奸雄却有一种厌恶感,所以,鲁迅先生对此书也有一句这样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过,不论这本书又有多少缺点,有一点都是无可厚非的,那就是这本书独特而超高的历史价值。后世读者,之所以对三国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主要是每个人品评的角度和看待的人物不同罢了。

张角—苦情英雄

谈到三国,不得不说的就是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首先就是黄巾之乱的发起者—张角,这个号称得到南华老仙的天书《太平要术》的“大贤良师”,是后世读者批评最多的反面角色,许多人都认为是他点燃了汉朝动荡的导火线,殊不知,其实张角也是被逼的,当时的汉朝,因为灵帝的荒淫无道,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真正是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是迟早的事,张角只是广大农民的领导而已,只是当时的朝廷还有一定的根基,而且张角选择的时机不对才会导致起义的失败,故而被认为是叛乱,而张角,这个农民起义的代表,才会被认为是一个千古罪人。所以,笔者认为,他是一个苦情英雄,因为时不与他…

刘备—伪面枭雄

刘备,这个蜀汉的创立者,这个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因为他的忠厚,他的爱民如子,得到了大部分读者的喜爱,然而,细读之下,才发现他的每一天,都是带着面具在见人的,首先就是他的身份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他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捏造的假的皇叔身份。其次,就是他具有极强的表演能力,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看着从万军中浴血奋战,救出阿斗,冲杀出来的赵云,因为当时没有什么可以嘉奖给他的东西,为了收买人心的刘皇叔便故作姿态,将阿斗抛于地下,由此换来了赵云追随一生的忠心。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刘备的虚伪,在借了东吴的荆州之后,东吴数次派遣使者来讨要荆州,不过都被皇叔巧妙地拒绝了,第一次的借口是帮助向来是荆州之主的刘表的儿子刘琦镇守荆州,可是,当刘琦病死,鲁肃借吊丧的机会讨要荆州,刘备因为不想还回荆州,故而只好掩面痛哭,装作一副弱势的样子,提出若是取下西川,得到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之后就归还荆州,哄得鲁肃这个“忠厚长者”一愣一愣的,也就答应了下来。于是乎,刘皇叔又用他那精湛的演技为自己博得了最大的利益。

当然,当刘备打上了益州的主意的时候,他这张虚伪的面具就再也遮不住他的内心想法了。当时,刘备趁着曹操张鲁同时进攻益州的时机,发兵救援同是汉室宗亲的刘璋,开始时,的确是救援,而且的确起到了作用,不但打退了张鲁,而且降服了马超,而且,他自己和刘璋也没有撕破脸皮,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是后来在庞统再三“劝说”下,刘备便起了夺取益州的想法,直至内应张松被发现,不得已之下只能提早动手,撕开了面具的刘备毫不顾忌同宗之谊,以雷霆手段抢关夺寨,扫平益州,迫使刘璋投降,也为今后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

不过,不论刘备有多么虚伪,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一代枭雄的代表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世读者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孔明—悲情智星 他,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书生;

他,是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乱世闲人;

他,是一个值得皇叔三顾而请的卧龙岗耕夫;

他,就是中华第一智星—卧龙先生诸葛孔明。

诸葛亮,这个三国时期的第一谋臣,其冠绝古今的智慧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未出茅庐就已料定天下三分,火烧博望坡更是大破夏侯惇十万大军从而在三国时代崭露头角。在之后的独赴东吴中,更是舌战江东群儒而取胜,促成孙刘联盟力抗曹操,推动历史朝着他先前预料的那样发展。他所用的计谋更是让人防不胜防:赤壁之外,借东风而破曹操,空城之上,弹古琴而退仲达,云南 边境,七擒孟获降其心,伐曹途中,六出岐山求稳定…

然而,不论孔明之智谋是如何的惊天地而泣鬼神,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决定的失误,就注定了这位智星悲情的一生。

首先,就是择主方面,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孔明这个贤人在乱世之中可是大有欣赏者的,可是,他却选了刘备这个一穷二白,只有皇叔虚名的主公,何其不智!要知道,当时势力最大的曹操,统帅着平定北方之精锐之师,已有席卷天下之势,若是孔明能够协助曹操,说不定天下早就统一了,当然,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曹操和孔明的观念不同,孔明在曹操那不会得到重用,那么,他也可以选择投奔孙权啊,当时的孙权,借着其父孙坚和其兄孙策打下的基业,加上自己的能力,已经统一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也有极其强大的实力,而且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又在东吴做谋臣,孔明投奔孙权一定会得到重用的。可是他却没有这么选择,而是选择以自己的才华逆天而行,辅助刘备这个所谓的“明主”怪不得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在得知孔明投奔刘备时感叹道: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惜哉!

其二,就是在刘备死后他自己的一个选择,话说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大败回白帝城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故找来孔明、李严等一干重臣托孤,并且叮嘱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已经体现出刘备希望孔明能成为成都之主的想法,虽然这可能是试探孔明的话语,但是,那是的孔明,只要他自己愿意,没人能阻挡他成为蜀汉之主,而且,凭借他的才华和能力,也没几个人会不服,而他最终推上位的刘禅,则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愚忠,为了他所谓的信念就放弃了这么大好的时机,何其不智啊,试想一下,若是孔明真的能够自领益州牧,那么,在政治和军事上他就不会受到如此多的掣肘,那么,三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变还真是个未知之数。惜哉!

其三,就是在其后的北伐过程中,他对路线的选择了,一向求稳的孔明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给魏延万余精兵,出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出其不意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孔明则亲率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于潼关会师。本来这是一条很好的计策,可是孔明却认为此计谋太过凶险而没有采纳,导致后来六出祁山无果,反而劳民伤财,让蜀国国力骤降,退出了争霸的舞台。孔明之所以不想用此奇谋,主要是因为他的谨慎,可是,要知道,若是他能采纳这条计谋,那么很有可能就拿下了长安甚至席卷中原了,虽然会冒险,但是风险和利益是成正比的,之后魏国大将邓艾偷渡剑阁不也是极其凶险,百死一生吗?可是,就是因为他敢于冒此奇险,才能一举打垮蜀军,建立不世奇功。孔明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霸气才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机会,留下了五丈原陨落前的遗憾。

孔明,这个多智而近妖的智星,就是因为他的几个重要决定的失误注定了他悲情的一生,惜哉!孔明!

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下面要写的这个三国人物,可以说是后世学者争论最多的人了,没错,他就是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

对于曹操这个人物,从古到今,学者们对他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的人认为他是英雄的化身,又有人认为他是奸诈狡猾的代名词,其实笔者认为,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不能否认他是一个英雄的事实。三国时期有名的相士许劭就曾经对曹操做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说他奸诈狡猾,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反对,《三国演义》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中官渡之战,曹操军队粮食吃紧了,这时袁绍手下的许攸叛变投靠曹操。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食,曹操说还有一年,许攸要曹操重新说,曹操改口还有半年。这时许攸说“你是不是不想赢了,怎么不说实话”,曹操这才表示只剩下一个月了。曹操的狡猾在这个故事里表现得很生动。其二,在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怕人行刺,告诉护卫说自己梦中杀人。之后曹操在睡觉时突然站起来,拔刀杀死为他盖被子的侍从,然后又躺下。过了一会儿,曹操起床,看到倒在床边的侍从装作很惊讶,还哭起来说这个侍从跟随他好多年,一直尽心尽力,所以要厚葬这个侍从。其人之奸诈,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笔者想说的还是他作为一个乱世英雄给我留下印象。首先,他是一个十分懂得把握机会的人。

曹操,这个宦臣之后(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为宦臣曹腾养子)。在那个年代原本是不会被人所尊重的,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尴尬而沉沦,而是不断发奋,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有为之人,希望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建树,终于,他的机会来了,黄巾之乱,给了他一个崛起的机会,也是凭借这个机会,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当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但是就是因为在剿灭黄巾的平乱战争中表现突出,才一路青云直上官拜典军校尉,掌握了部分兵权。当然,在后来刺杀董卓失败后,他果断的逃回老家陈留,抓住了天下即将大乱的契机,借助家族在陈留的势力和夏侯氏的帮助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并且在当时的情况下竖起“忠义”大旗发矫诏讨伐董卓,天下英雄云集响应,曹操也借此募集了大量兵士,同时也得到了数位猛将,为今后的霸业积蓄了实力。

其二,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人。

曹操,虽然说有很多的性格缺陷,但是,他始终有一颗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心,借献宝刀之际刺杀董卓,是为了除去这个专权于朝廷的佞臣,颁布屯田令,是为了在保证不过于劳民伤财的情况下能够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军需,至于统一天下的志向和努力,是为了将百姓从战火连天乱世中解救出来,(虽然其中不乏他自己的私心在其中,但是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其三,他是一个很懂得治国的君主。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群雄逐鹿,诸侯并起,大大小小的势力数不胜数,各个势力的君主更是更迭不断,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是小霸王孙策,还是东吴大帝孙权,不论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还是有皇叔之名的刘备……单论治国才华,没有一个人能够出其左右,在那个时代,各个诸侯相互争夺地盘,只有曹操的势力在逐步扩大,而且在他统治的地区,人民生活也是最稳定的。后来的三足鼎立时期,也是因为后方的稳定,和曹操的安排与治理,才让魏国成了当时势力最强的国家。治世之能臣,名副其实。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夜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这首《历史的天空》,是电视剧版《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演绎出多少情感,它让我对三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会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如一坛美酒,逐渐发酵,弥久留香……

第3篇:【三国演义第10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6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10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6

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读过它的人没为它写过读后感真是白读了这本书。接下来X为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第10回读后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第10回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我被故事里的情节深深所吸引,看得爱不释手。

第十回写的是: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我觉得他们互相残杀,最终会两败俱伤,伤亡惨重。

三国演义第10回读后感篇2

人物点评--曹操:是一个纳贤良,听取别人建议的人。曹操听取了从袁绍那来投奔自己的许攸的计策,冒充袁军,烧掉袁绍在乌巢的粮库。结果曹军大败袁绍。可见曹操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

事件点击:曹操快没有粮草了,许攸给曹操献计,让曹操去烧了袁绍的粮草,曹操一路上冒充自己是保护军粮的,结果一路冲杀进去,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曹操大败袁绍。

语言评析:曹操刚解了衣服休息,听说许攸来了,满心欢喜,来不及穿鞋,光着脚板跑出来迎接。

评析:这句话表现出曹操是一个纳贤良的人。还表现出曹操对许攸的尊重,更让许攸看出曹操对他的尊重,因而他才死心塌地跟着曹操,给他献计,让他打败袁绍。

三国演义第10回读后感篇3

李也不是小脚色,十余万大军依然没能将其拿下,可见其实力也不可小觑,而枭雄曹操的父亲虽然被杀了,但曹操也许更看重的是攻取徐州,占领地盘,暴露了曹操的枭雄本性!

这回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举荐之风。荀举荐了程昱,程昱举荐了郭嘉,郭嘉举荐了刘晔,刘晔举荐了满庞、吕虔,二人又共同举荐了毛。这种连环举荐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令我感动。现在,有些人嫉妒他人的才能,不愿意举荐他人,这点就应该跟古人学习。

读古书、学习古人的长处,古为今用或许这就是我们读的收获吧!

三国演义第10回读后感

红楼梦前三回读后感范文

红楼梦前三回读后感范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前三回读后感范......

西游记前三回读后感600字

西游记前三回读后感600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游记前三回读后感600字,欢迎......

西游记前三回读后感600字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西游记前三回读后感600字,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西游记前三回读后感(通用22篇)

读后感是读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它可以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写读后感时要注重对学习和思考的总结和概括,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以下是一些经典读后感的片段......

西游记前三回读后感(优秀18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是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解读,同时也是读者对所读内容的评价和反思。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下载三国演义前三回读后感(精选3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演义前三回读后感(精选3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