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读后感(精选6篇)_诗经氓解读

读后感 时间:2021-06-24 07:48: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诗经氓读后感(精选6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经氓解读”。

第1篇:《诗经·氓》读后感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一爱一、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诗经·氓》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原作】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读后感范文(1)

《氓》是诗经里的一篇课文,原本我是没有兴趣的,之后因为无聊,才把这本书给读完了。

氓叙述一个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但是《诗经》的时代,女性还没什么节烈观念,像这位作者,还能骂丈夫“士也阁极”,能喊一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闹离婚,但她也很清醒,自己已是“其黄而须”的桑、“淇水汤汤”中的车了。离开了丈夫又怎样呢这也是摆在19世纪欧洲女性、20世纪中国女性面前的同样的问题:娜拉出走后怎样办?

这就是《氓》,带给了我们队旧时代感情的反思,但是,哪怕到了此刻,《氓》里面的故事,在此刻还是会发生,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诗经·氓》读后感范文(2)

曾经总觉得,《诗经》之于我太晦涩、太难懂,于是总想逃避,更不要说对它有什么感觉。然而今日读《氓》,却陡然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我也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的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氓》和《诗经》里的其他诗歌一样,都有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篇以爱情为主线的美文。很同情《氓》中的女主人公,由于是女性,她相当感性,相信爱情的她在对氓的感情中付出了真心和全部的爱。为了一个她心爱的男人,她无怨无悔,哪怕带上嫁妆连同一颗诚挚的心陪着氓艰难度日她也乐得开怀。在感情世界中,氓是王,她只是屈服氓的姬妾,卑微而低贱,没有一点点身份可言。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她都承受下来,默默无言,只因她深爱着氓,很深很深的爱着。但氓,却因着她对他的爱而骄傲起来,也不再珍惜那份感情。可是,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份爱的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氓的不屑践踏了她的真心,冰冻了她含泪的双眸!

也许,氓在最初对待女主人公是真心的,他也曾许诺过她美好的未来和一辈子的不离不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他厌倦了平淡的日子和毫无波澜的生活,他忘记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忠贞不渝,对女主人公更是磨灭了爱的火花。氓是不专一,不甘于寂寞的花心男人,对待家庭没有责任感,对待女主人公更是始乱终弃。当初的甜言蜜语早已随风消散,留下的只剩女主人公的涟涟泪水。“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也许正如歌中所唱,年少轻狂的诺言犹如一阵风,它不会为谁停留。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女主人公终于被无情无义的氓伤透了心,她没有想到自己居然看错了他,她伤心她难过只因她没有看准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不再爱氓,不再对这个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的人有一丝留恋。从此,她与氓再无瓜葛。她明白,他不在乎她只因他有足够的把握,他知道女主人公深深的爱着他,他凭借着她对他的爱胡作非为,朝三暮四。然而现在,她不再爱氓。对于现在的她来说,氓一文不值,没有了她的爱,氓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陌生人,仅此而已。

“回头看,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结果都一样。”

与氓分离了的女主人公也许会对月惆怅,甚至想起许久以前的诺言;也许寂寞的她也会眼含着泪水呐呐自问:这大千世界究竟还有没有真爱,而我,还能够相信那缥缈的所谓真爱吗?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对这样的爱情,面对这样的婚姻,手无缚鸡之力的她能说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从来不会有,也永远没有。等待着她的只有无尽的承受、承受、再承受。

《诗经·氓》读后感范文(3)

甜蜜的爱情终将被残酷的现实摧残掉;当初的海誓山盟也终将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代替;那时的忠厚老实的氓只是一个假象罢了,唯一留下的是女子无尽的悲哀。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道出了女子完全沉沦于爱情的甜蜜之中的疯狂。心中早已忘记“现实是残酷的”这句话。她深爱着氓,不顾家人极力的反对要嫁给他,但多年以后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衬托出女子总如枯黄的桑叶一般,容颜已逝,人老珠黄,这才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貌美,而氓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让女子无力也心再维持那个充满悲哀与无奈的家,女子只好淇水汤汤,溅车惟裳来结束这段并不幸福的婚姻。但回家后却受到哥哥的嘲笑,辛酸的泪水只能自己悄悄逝去,无奈啊,无奈啊,旧情既然不在,倒不如天各一方!

氓最开始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到最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极大转变,无疑是一些男子的具型特征,他对自己妻子的消极,移情别恋是遭社会谴责的,可当时的社会,却不以然,一切都归咎于女子的过错,而氓的做法在当时是很正常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封建主义所的认可的。

然而悲剧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女子对爱情的疯狂,让自己迷失了对事情的准确判断的尺度,盲目的追求爱情是不可取的,因为爱情所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激情与快乐罢了,而真正幸福美满的家生活因彼此关心和彼此的相互理解。尊重来支撑个大的女性朋友,让我们炼就一双智慧的眼睛,学会理性对待生活,让自己不再受到伤害,让悲剧不在重演。

《诗经·氓》读后感范文(4)

爱情,其中哭苦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题记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是在高中阶段,在那时我曾为他们“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而羡慕不已,但读到后面他们的婚姻走到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而觉得氓是个负心汉的代表。而今在我大学时期再次读到这篇文章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同样的文章,同样是妇女对丈夫始乱终弃的不满好控诉,在时间的沉淀下,我似乎对爱情有了更深的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说氓对女子是虚情假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我觉得氓对女子是有情的,至少曾经有过,氓“抱布贸丝”千里迢迢来到女子家中要娶她为妻,“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与女子两情相悦,氓也如愿娶了女子。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爱情的最好结果,白头偕老。但是,当氓和妻子真正走进了婚姻,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人曾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也不是不无道理的,当爱情还仅仅只是爱情的时候,他们顾及的只有彼此,在爱情的世界里他们恣意表达着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打扰,也没有什么好顾忌,因为追求爱情就要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去爱对方。但是当爱情变成了婚姻是,他们要考虑的就不只是两个,还有双方的家庭,朋友,甚至还有孩子。如果女子在嫁进氓的家里能够生下一个孩子,或许结局就不会是这样的。氓与妻子的爱恋或许就在生活琐事中渐渐平淡,不再对对方任何宽容,女子的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道出了多少在婚姻中不得不妥协的决然。氓不是从没爱过,只是生活把他的爱一点一点的磨掉,女子也不是一点错也没有,“一个巴掌拍不响”,婚姻得双方合力经营才能幸福美满,女子一味抱怨也使这段婚姻走向了悲剧。

氓中的妻子让我不经意想到了鲁迅的《伤逝》,子君的悲惨结局也使我对婚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追求爱情的义无反顾到最后到在婚姻中的迷失,造成了子君生命的终结。爱情是纯洁美好的,但是婚姻有时却需要物化。我妈虽是个传统的妇女,她对婚姻却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觉得夫妻间就该时常沟通,把对方的优点和缺点都说出来,经济上更是要互相扶持。所以我妈和我爸从我记事起就很少吵架,他们两人共同努力供我们三姐妹读书。婚姻贵在会经营。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该怎样生活,该怎样恋爱甚至怎样对待婚姻和伴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氓和妻子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放弃婚姻,放弃他们曾经的爱情。女子的决绝或许也是一一种无奈的选择吧。氓是否真的如女子写的那样我们无从得知,氓和妻子也好,子君与娟生也好,都是经历的爱情的美好却经不起婚姻考验的可怜人罢了。

《诗经·氓》读后感范文(5)

也许现在我对爱情的理解还是有很多的偏差,但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点,两个人两情相悦的走到一起,不该说有谁付出的多,既然相爱便不会计较,心里都时刻有着对方。

《氓》这是一首弃妇诗,从一开始的热恋时期写起,经历了婚姻,然后女子被抛弃。“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写出了女子期待见到夫君的迫切心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见不到便哭泣不止,“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见到了便有说有笑的非常开心。可是再看后文的话,尤其是最后被弃的时候,着实让人心疼,又极其气愤。选择这一篇写读后感考虑了很久,唯恐自己因气愤而口不择言。

全文中,尤其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句让很多经历过的女孩子感同身受吧,这句话我无法说真正体会,毕竟男子也是会有很多钟情的,但也认为现在的女生有的也很随便了,看颜值,看是否有钱能够养她给她买各种好东西的女生也有很多,着实让人对现在的事实感到失望。但作为女生的我最痛恨的还是渣男,渣女至少对于我这个女生来说没有多大的害处,她们要祸害也是去祸害男生。尤其这一篇《氓》体现了好多现在的男子也会存在的问题。我好想问问他们有什么资格伤害一个真心对他好的女人。很多时候也许我只看到了一方面的不公平吧!“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年轻时候的女子总是幸福的,容颜貌美如桑叶繁盛,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当女子的容颜不再貌美便被男子抛弃,试问,一个女子的父母幸苦将她养大,凭什么跟了你,凭什么跟了你受苦受累不说,还要遭你嫌弃。高中的时候班主任就告诉我们,男人应该感激女人,应该一辈子善待宠爱女人,因为女人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家而跟了男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她跟了男人,为男人生儿育女照顾家人便已是最伟大的事,男人有什么理由不对女人好!

这首诗中写到了男人的背叛与女人的决绝,我极其赞同并欣赏那个时代的女人可以有这种做法,在我的观念里一段感情是不允许有任何背叛的,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允许有任何一丝背叛,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想,但我是这样想的。两个人如果都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更是不允许出现任何偏离轨道的事。如果我的男人背叛了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可以镇定下来,但永远不会再原谅,绝不会委屈自己,即使他只是跟一个女人发一些亲密的话语都是无可原谅的。爱情总是自私的,不允许有任何其他人的介入。正常的工作话题可以,有任何一丝亲密的话都是我不可以忍受的,看了这篇诗,我更坚定我所想的爱情是不可以有任何瑕疵的,若有也绝对会毫不犹豫的离开,绝不回头。女人这一生不应该委屈了自己。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曾经的诺言与想法真的经不起考验吗?如果真的是,接受不了任何瑕疵的我宁愿一辈子一个人,还可以照顾自己的父母到终老,只管自己和父母的油盐酱醋茶。

第2篇:诗经氓读后感

诗经氓读后感800字

导读: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早的一首婚恋题材诗歌歌。它用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抛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诗经氓读后感800字 范文1

曾经总觉得,《诗经》之于我太晦涩、太难懂,于是总想逃避,更不要说对它有什么感觉.然而今日读《氓》,却陡然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我也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的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一遍又一遍地轻声诵读,四字一句地,朗朗上口,越发竟觉得余音绕梁.这是来自一个幽怨而悲惨的妇女的灵魂深处的哀叹.几千年前的她和她的刻骨铭心的愁恨,就浓缩在这几段稀稀落落的文字里,经不得挖掘,因为一挖就是痛彻肺腑的悲哀.一切婚姻都是从美好的爱情开始的.而诗歌开头所描绘的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两情相悦,竟是为悲戚的结局埋下的伏笔.在年轻的姑娘眼里傻得有点楞的小伙子,眼里带笑地抱着布来换丝,她就在窗前等着.一不小心四目对视,小伙子的眼里满是最纯真的热情,而她的眼里是遮掩着的爱意,突然又觉不好意思了,含羞地笑着低下了头.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一转睛一回眸之间,都四溢着无暇的纯情.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正处花季年华的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他如何腼腆地说,她如何婉婉地辞以秋期;他如何依依不舍地走,她如何望眼欲穿地盼.“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韶华与美好,是如此令人流连,又是如此稍纵即逝.“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样的句子似乎就出于一个含着淡淡忧伤的封建少妇.再怎样强烈的感情,都要被刻意地压制.在这含蓄婉转的话语中,在这饱含激烈的感叹号之后,隐藏着的究竟是警示?是悲呼?还是无尽的哀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爱情悲剧的真面目终于原形毕露.自从她嫁给他,清苦贫寒她任劳任怨.悠悠的淇水啊,你能为我作证么?你有眼么?我对他的控诉,你都听到了么?淇水不言,只是依旧默默地将船帷沾湿.后面的句子实在太残忍了,默读之时,心中总有隐隐的绞痛.三年的凄苦生活,她任劳任怨,“承受”就是她生命意义的全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残忍的是郎心.日日夜夜的亲密无间,最终将美好的感情慢慢消磨,留下的只有空洞、乏味和枯燥.而这一切对于任劳任怨的她,是不是太过不近人情了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孤单的身影,那个只能对镜黯然自伤的悲惨女子.她的恨决不能用“后悔”形容得尽.她无力地质问:淇水都有岸,洼地都有边,为什么你,我的士郎,却没有行止?于此时,镜头又切到曾经年少的一幕幕.当初的怎样的海誓山盟,到头来竟全部在岁月的消磨中无影无踪.“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对这样的爱情,面对这样的婚姻,手无缚鸡之力的她能说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从来不会有,也永远

没有.等待着她的只有无尽的承受、承受、再承受.这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诗经氓读后感800字 范文2

“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X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很有帮助的。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弃妇诗。它可能是春秋初期卫国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因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氓》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诗歌一开头就说明了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人,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作为一个因头,目的是“来即我谋”。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由于这位女主人公没有能够看破氓的虚情假意,一口答应了氓。于是,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礼数也不管了,勇敢地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错误地把自己的爱情投在了一个骗子身上。从这里不难

看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纯朴、热情而又很幼稚的少女,氓呢?是一个“滑头滑脑”的家伙。

“乘彼峗垣,以望复关”,这位少女自从订婚以后,就以灼烈的感情热恋着她的氓,对氓是一片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对占卜的结果毫不怀疑,希望氓赶快来取嫁妆,以完婚事。第二章时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进一步刻画了她纯朴热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为女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变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在全诗是一个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桑之落矣,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鲜嫩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丽,“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既“比”又“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假如一个女子贪恋情爱,那么也会像斑鸠那样遭到不幸。结尾三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从自己被遗弃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她下定决心不再留恋过去,并告诫千万个姐妹,以免再蹈自己的覆辙。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女子的深深后悔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这位女子性格中极为可爱的坚强的一面。

接着,诗歌第四章就是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同样的“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自我组尔,三岁食贫”,道出了这位女子从结婚后一直是过着贫苦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她美丽的容貌很快的憔悴了。而这位氓在骗得了爱情和嫁妆之后,逐渐暴露出了他那冷酷的“二三其德”本性,女子成了过河的桥梁被无情地抛弃了,女主人公的追求也都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了。这里,诗歌通过这位女子的控诉有力地揭露了氓负心背德的卑劣嘴脸。

是的,这位可怜的女子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靡室劳矣”、“靡有朝矣”,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也毫无怨言,但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却依然未能摆脱被休弃的不幸命运,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而氓呢?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他“言既遂矣”、目的达到之后,就慢慢地对她暴虐起来,最后一脚踢开。从此处也不难看出,氓是一个满肚欺世学问、极端自私自利的小商人,是一个体现了奴隶社会夫权压迫的典型。更可怜的是,这位女子被欺回到娘家后,等待她的不是亲人的抚慰,而是兄弟间的咥笑,即使在自己的亲人面前也找不到一点同情。这样沉重的生活打击,如此浇薄的世态人情,使她在痛苦无告的情况下,只好形影相吊,“躬自悼矣”。这第五章总共用了六个叹词“矣”,沉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抚今追昔,历数往事,悲愤的情怀,悔恨的心情以及孤独无依的感叹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如一团埋藏已久的地火一下在迸发二处,强力地表达了她对负心男子的谴责。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

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回忆往事,对照今天,自己的命运是那样地暗淡渺茫,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诗经氓读后感800字】 1.诗经氓 2.诗经《氓》 3.诗经 氓 4.诗经氓课件 5.诗经氓ppt 6.诗经氓原文 7.关于诗经氓读后感 8.诗经氓读后感 9.诗经氓读后感

上文是关于诗经氓读后感800字,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第3篇:诗经氓读后感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早的一首婚恋题材诗歌歌。它用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抛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氓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诗经氓读后感 范文

1曾经总觉得,《诗经》之于我太晦涩、太难懂,于是总想逃避,更不要说对它有什么感觉。然而今日读《氓》,却陡然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我也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的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一遍又一遍地轻声诵读,四字一句地,朗朗上口,越发竟觉得余音绕梁。这是来自一个幽怨而悲惨的妇女的灵魂深处的哀叹。几千年前的她和她的刻骨铭心的愁恨,就浓缩在这几段稀稀落落的文字里,经不得挖掘,因为一挖就是痛彻肺腑的悲哀。

一切婚姻都是从美好的爱情开始的。而诗歌开头所描绘的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两情相悦,竟是为悲戚的结局埋下的伏笔。在年轻的姑娘眼里傻得有点楞的小伙子,眼里带笑地抱着布来换丝,她就在窗前等着。一不小心四目对视,小伙子的眼里满是最纯真的热情,而她的眼里是遮掩着的爱意,突然又觉不好意思了,含羞地笑着低下了头。

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一转睛一回眸之间,都四溢着无暇的纯情。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正处花季年华的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他如何腼腆地说,她如何婉婉地辞以秋期;他如何依依不舍地走,她如何望眼欲穿地盼。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韶华与美好,是如此令人流连,又是如此稍纵即逝。“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样的句子似乎就出于一个含着淡淡忧伤的封建少妇。再怎样强烈的感情,都要被刻意地压制。在这含蓄婉转的话语中,在这饱含激烈的感叹号之后,隐藏着的究竟是警示?是悲呼?还是无尽的哀怨?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爱情悲剧的真面目终于原形毕露。自从她嫁给他,清苦贫寒她任劳任怨。悠悠的淇水啊,你能为我作证么?你有眼么?我对他的控诉,你都听到了么?淇水不言,只是依旧默默地将船帷沾湿。

后面的句子实在太残忍了,默读之时,心中总有隐隐的绞痛。三年的凄苦生活,她任劳任怨,“承受”就是她生命意义的全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残忍的是郎心。日日夜夜的亲密无间,最终将美好的感情慢慢消磨,留下的只有空洞、乏味和枯燥。而这一切对于任劳任怨的她,是不是太过不近人情了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孤单的身影,那个只能对镜黯然自伤的悲惨女子。

她的恨决不能用“后悔”形容得尽。她无力地质问:淇水都有岸,洼地都有边,为什么你,我的士郎,却没有行止?于此时,镜头又切到曾经年少的一幕幕。当初的怎样的海誓山盟,到头来竟全部在岁月的消磨中无影无踪。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对这样的爱情,面对这样的婚姻,手无缚鸡之力的她能说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从来不会有,也永远没有。等待着她的只有无尽的承受、承受、再承受。

这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

诗经氓读后感 范文

2“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X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很有帮助的。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弃妇诗。它可能是春秋初期卫国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因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氓》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诗歌一开头就说明了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人,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作为一个因头,目的是“来即我谋”。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由于这位女主人公没有能够看破氓的虚情假意,一口答应了氓。于是,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礼数也不管了,勇敢地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错误地把自己的爱情投在了一个骗子身上。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纯朴、热情而又很幼稚的少女,氓呢?是一个“滑头滑脑”的家伙。

“乘彼峗垣,以望复关”,这位少女自从订婚以后,就以灼烈的感情热恋着她的氓,对氓是一片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对占卜的结果毫不怀疑,希望氓赶快来取嫁妆,以完婚事。第二章时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进一步刻画了她纯朴热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为女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变化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在全诗是一个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桑之落矣,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鲜嫩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丽,“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既“比”又“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假如一个女子贪恋情爱,那么也会像斑鸠那样遭到不幸。结尾三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从自己被遗弃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她下定决心不再留恋过去,并告诫千万个姐妹,以免再蹈自己的覆辙。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女子的深深后悔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这位女子性格中极为可爱的坚强的一面。

接着,诗歌第四章就是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同样的“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自我组尔,三岁食贫”,道出了这位女子从结婚后一直是过着贫苦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她美丽的容貌很快的憔悴了。而这位氓在骗得了爱情和嫁妆之后,逐渐暴露出了他那冷酷的“二三其德”本性,女子成了过河的桥梁被无情地抛弃了,女主人公的追求也都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了。这里,诗歌通过这位女子的控诉有力地揭露了氓负心背德的卑劣嘴脸。

是的,这位可怜的女子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靡室劳矣”、“靡有朝矣”,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也毫无怨言,但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却依然未能摆脱被休弃的不幸命运,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而氓呢?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他“言既遂矣”、目的达到之后,就慢慢地对她暴虐起来,最后一脚踢开。从此处也不难看出,氓是一个满肚欺世学问、极端自私自利的小商人,是一个体现了奴隶社会夫权压迫的典型。更可怜的是,这位女子被欺回到娘家后,等待她的不是亲人的抚慰,而是兄弟间的咥笑,即使在自己的亲人面前也找不到一点同情。这样沉重的生活打击,如此浇薄的世态人情,使她在痛苦无告的情况下,只好形影相吊,“躬自悼矣”。这第五章总共用了六个叹词“矣”,沉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抚今追昔,历数往事,悲愤的情怀,悔恨的心情以及孤独无依的感叹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如一团埋藏已久的地火一下在迸发二处,强力地表达了她对负心男子的谴责。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回忆往事,对照今天,自己的命运是那样地暗淡渺茫,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诗经氓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第4篇:诗经 氓 读后感

读《诗经 氓》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初见,爱情就是那么轻易发生的事情。你来买我的布,可我明白,你的眼神里流露的爱意,我能看见你内心的悸动。顿丘送别,两情依依,情似水涌。君,不是我故作矜持延误佳期,而是你无媒人不合礼仪。别生气,不要急躁,就把日子定在秋天吧。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着远方,那是你应来的方向。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不自觉,泪已千行。你忽从复关来,面含笑,言语欢快。去卜卦问吉祥,也如此合意无差。乘着你的车,彩礼像幸福一样满载。

回望历史,在遥远的古代,有这样一个女子和所有的女子一样,为了一个男子心动不已。“初初见面,两人齐齐心动。”布只是个幌子,他是有意的接近她,一心一意的想要得到她。而她,面对这样一个急躁,胆大的男子,羞涩却也掩盖不住的一往情深。但她却又是个太过宽容顺从的女子。为了心爱之人小小的动怒,竟能放下礼仪,无媒而嫁。或许女子都是这样的傻,理所应当的坚信,自己眼前的这个男子能爱自己一辈子,能给予下半生的幸福。

允诺后的等待,如此的焦急。“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或许在这一刻已经注定,她的从属地位。多么害怕他会变卦啊,多么害怕到手的幸福不小心溜走。他终于还是来了,带着吉祥的卦象。如此美好的开场,她心中满是幸福生活的憧憬,做个幸福的小女人,嫁做人妻跟着他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命运就是爱跟我们开玩笑,幸福总是太过短暂的东西,有的时候你越想把它抓牢,它却流逝的越快。

二.却道故人心易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叶未落,挂满枝头绿萋萋。斑鸠呀,别急着吃桑葚。姑娘呀,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说放弃太过容易。女子若是迷恋男子,如何才能解脱?

桑叶缓缓飘落,枯黄不堪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来挨饿受清贫。滔滔的淇水是我归家的悲歌,车帷溅湿水淋淋。作为妻子我没有错,是你,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的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以桑起兴,描写了女子从妙龄女郎到体衰色减的过程。容颜易老,青春不在。曾经的甜蜜都换做今日的痛,“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多沉痛的懊悔之词,千年前的话语一语道破爱情的真理。

不知道她内心经过怎样的挣扎,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汤汤的淇水,当年见证了她的爱情,现在再次渡它简直是个绝妙的讽刺。

此段以桑葚喻爱情,就似含笑饮下的鸠毒,沉溺于爱情,痴醉却还是伤了自己。

三.何事秋风悲画扇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婚后多年为妇,繁重家务我却不辞劳。早起睡晚,忙里忙外非一朝。可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露出凶暴的本性。可我兄弟不知我处境,见面竟然对我多有讥笑。静下心独自想一想,泪流了满面。

当年白头偕老的誓言,如今都做空。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亦有尽头。回想当初,说笑之间,你我两情深。山盟海誓,怎料今日我独自伤悲。不要再想了,我不要再想了,彼此做个了断吧。

作为一个女子,她做的够多了,足够称为贤良淑德.可是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冷言暴行。一次一次的虐待,竟然还成了兄弟的笑料。一颗心冷了。曾经期待的甜蜜与美好只是泡影,当初的心动都沉淀为今日的痛苦。“哀莫大于心死”。

这应该是个柔情又决绝的女子。爱既然远走,又何苦纠缠不休。刚烈如她,纵然不舍旧情绵绵,海誓山盟,但却不愿被这样的婚姻牢禁一生。拿得起固然容易,放得下却需要勇气和果断,不是每个女子面对这样一份自己信以为真,甚至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时候都能放手如同拿起一般毅然决然。

“解脱,是肯承认这是个错,我不应该还不放手,你有自由走,我有自由好好过。”

《氓》作为怨妇诗的各中翘楚,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经典性。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一段爱情的萌生和一段婚姻的毁灭。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完整的展现了一个女子恋爱时心急焦躁到婚后痛苦自悔的心境变化。

短短几百字,给予我们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女子。她很久远,她遭遇的在今天看来实属平常。但是,读到那句发人深思的喟叹,我们也不由得心惊。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情能抵御时间的磨砺?又有几个女子能清醒如她,自悔而不迷失。

白居易一言甚为透彻“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少女怀春总是有按耐不住的冲动,遇人不淑徒生下半生惨淡。

情生似海,情灭如灯。

第5篇:诗经氓 诗经氓赏析

诗经氓诗经氓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第6篇:诗经 氓

《卫风·氓》教案

一、导入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描写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老师搜集了一些表现爱情的诗句,请同学们齐读。师: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觉到,爱情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美好 甜蜜 幸福 浪漫

师:好,爱情是美丽的浪漫的,是心心相印是生死相随,爱情又何尝没有痛苦怨恨何尝没有离弃背叛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一位女子将向我们诉说她的一段情感历程。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的名篇《氓》。板书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分析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3、树立正确积极的婚恋观。

同学们课下有没有熟读文章?现在大家齐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加进自己的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并复述:《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明确: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遭弃再到决绝离开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俩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还好,慢慢地,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没有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表达了对爱情与婚姻的失望、怨恨。

(概括的语言很精练准确)。

师: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齐答)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

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女子感情变化的过程。首先找出能体现女主人公情感的语句?

A、(1)、恋爱阶段,读出幸福与甜蜜。女子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可见女子痴情。离别十八相送,天真单纯,情意绵绵。(语速慢语调低沉。)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望眼欲穿,翘首以盼。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这就是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这种简单而真诚的感情应该怎么朗读呢?应该读出热恋时那种炽热的情感。(语速越来越快)幸福——“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女子的热情,对婚姻的憧憬。读出女子内心的甜蜜与幸福、喜悦与快乐。语调高一点,语速稍快一些。指导朗读。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B、(1)、婚变阶段:读出怨恨与痛苦。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叶子枯黄比喻女子过了年轻的时候,不像原来那么美丽,有一种让人悲痛的、要被抛弃的感觉。伤感的失意的。语调低,语气低沉一些。

教师:王国维有两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也许美貌不在,爱情就衰弛。这是让人伤感的话。

追悔——“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这是女子对天下所有女性的告诫——唉,女子啊,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她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自己正沉陷于其中无法自拔呀!已遭男人抛弃,而自己却欲罢而不得,多么后悔多么痛苦!

这三个感叹号语气一样的吗,该如何把握?

指导朗读:——前两句告诫读的要激切,后两句要渐趋低沉平缓,把人带入那种痛苦无奈中。感叹号处要加强语气,读出女子心中的怨恨、痛苦。

(全体女生、男生分别朗读)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语调来读?

——这是女子对丈夫负心的指斥,要用斥责的口吻,语速要快,语调要高。(学生试读体会。女生、男生)悲伤之情

——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家里的劳苦活儿我什么都干,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什么改变,怨情产生;付出若有回报也是一种安慰,但女子得到的是什么呢?是拳脚相加是家庭暴力;丈夫已背叛自己,若能从亲人那里得到同情也算作一种补偿,但她得到的却是兄弟的讥笑。

女子情感有恨转而为悲。感情层层递进,语气要逐层加重语调要逐层升高。六个“矣”字,表达了女子丰富的情感,“矣”字有叹气的感觉,说一句叹一口气,觉得自己很悲伤。

教师:叹气——唉。语气词是可以表达感情的。(模拟,拍拍同学肩膀)哎,读得真好。(再拍拍另一位同学。)唉,怎么没做作业呀!这是不一样的。对吗?这六个语气词让人感到悲伤、哀叹。最后一句女子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情绪由激动渐趋低沉平缓。

最后一句女子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情绪由激动渐趋低沉平缓。全体女生齐读,反复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C、(1)、决绝离开阶段,读出坚决与不屈。

坚强 绝决——那女子是否一直沉于这种欲断不断的情感挣扎中呢?

——不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坚强地“割下”这份感情。至此一个勤劳多情又坚强,绝决的女子立于我们面前。其决绝态度所体现的自尊、刚毅和坚强,令人肃然起敬。

那么这两句要怎么读呢?语调上扬还是下降?师读,学生判断并阐明理由。——语调上扬比较高昂,可以突出女子的决绝态度坚强的性格。

——语调下抑逐渐缓慢低沉下来,可以表现主人公的那种复杂丰富的情感,既怨恨又爱恋,既想决绝又有不舍,遂陷于那种痛苦后悔又无奈无助的境地而无法自拔。语调低沉下来似乎她又沉入了对往事的无尽的回忆中。

师:在深入理解了主人公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后,同学们再读全文体会情感体会诗经的魅力。学生齐读全文。

小结:,女主人公的感情是有起伏变化的,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诵诗歌,同学们的体会有没有更深一点?请同学来那我们来概括一下:有对久远的往事回忆的幸福甜蜜 喜,有婚变遭弃时惘然若失的心声 怨 恨 悲 ——叹,有最后离开时的决绝果断 悟。

“悲剧的原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特别美好的爱情的誓言,但是过尽千帆,女子了悟这

只是个梦。当初克服重重困难走进婚姻的人为什么非要逃出围城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段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都有哪些?请同学们展开讨论。氓变心说 2 年老色衰说道德伦理说。当初他们的婚姻不是那么符合当时礼仪的。(《氓》大致产生于春秋初期至中期即东周时期。这时期,“礼”,仍极大地束缚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诗经•南山》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在此需要说明春秋时代婚礼的要求,所谓“六礼”的具体内容是(1)纳采, 即男方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求婚;(2)问名, 即男方请媒人询问女子姓名、生辰, 卜于宗庙, 请示吉凶;(3)纳吉, 即卜得吉兆后即定婚姻;(4)纳征, 又称纳币, 即男方使人送聘礼到女家;(5)请期, 即商请女方择定婚期;(6)亲迎, 即在结婚当日, 男方迎娶女子至家。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第一个就是纳采:男方托媒说亲; “媒”是中国特有的婚姻风俗的产物, 远在西周已经产生了媒妁风俗。)也就是说,妇在明知道氓“无良媒”的情况下,冒着被称作“奔”婚的风险,仍同意嫁给他。一方面说明了妇对氓的爱之真切以及信任之非常。同时也为日后的被弃写下伏笔。在封建社会或者是更早以前,女子在经济上有没有独立?社会制度说——根源在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春秋时期,随着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的幸福全寄托在丈夫身上。

如《诗经.氓》中的弃妇,对爱情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年长色衰遭到抛弃后对负心人态度虽然很决绝,但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只能回到娘家,由于在娘家没有经济地位,又受到兄弟们的嘲笑。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在如此社会背景下,男子始乱终弃、喜新厌旧, 造成诸多痛苦的弃妇也就不足为奇了。

5、其他原因——这份感情不是建立在尊重上,而是建立在强迫上。一见钟情有点太过于单纯,太过于草率。婚前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对男子性情、家庭了解少。“人们的恋爱仅仅像热病一般狂热是不行的。任凭感情的支配,随心所欲地生活,在精神上就等同于幼儿了。纯真的爱情固然美好,然而就在这里潜藏着愚蠢和脆弱了。”这女子的感情尽管纯真、炽热,却又是冲动的、盲目的,她是一个用情绪来感知世界的女子,至少在爱情上如此。

小结: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们要正确的看待诗中女主人公的不幸: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这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中弃妇的悲哀, 不仅是个人的悲哀, 而且是男权制社会里所有弃妇的共同悲哀!结合当时的背景再来看这个问题,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一点了呢。

纳兰容若有一首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如果定格在“初见”的那一刻,是多么的幸福和美满。但是,世事却不能如此。

“正确的婚恋观”

这是一首弃妇诗,今天,我们仿佛依稀的看到桑树下那个女子她在诉说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最后通过反思变得刚强,清醒,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当代有一位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她叫舒婷,在《致橡树》这首诗中含蓄的说出了很多女性的婚恋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结合课文内容和这首诗,同学们做一个比较的阅读。主人公对待爱情的观点

欣赏完这首诗之后,谁能说说舒婷表达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作者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作为现代的高中生,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参考答案:早恋不好。这个时期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尚未健全,岁月会逐渐改变人对自己最初的选择的看法。就像现在的我们觉得几年前的我们十分幼稚和傻气一般,我们会为自己最初的选择感到不值甚至悔恨。而现在的我们更没有任何的经济基础,所以没有资格谈上层建筑。提醒女孩子一定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好好努力奋斗为以后的自己赢得一个平等真诚坚贞的爱情。理智的对待爱情。不要再心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去考虑爱情,得不到父母和社会的认可,没有保障。影响身心健康。爱情可贵,信仰价高:人生的领域是非宽广,人生的内容十分丰富,理想事业学习都是人生的美好乐章,爱情只是部分不是全部。

理想爱情的实现至少需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1相对稳定的人格; 2经济上的独立;

3了解、容纳、关怀他人的能力。

二、不论男女,不要想着依靠对方。就算想,也得保证自己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女性在社会,在家庭,大多属于弱势群体。可女性真的比男性弱吗?毫不见得。只是中国女性多多少少都受一些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没必要去努力,找个有能力的男人就行。可人家有能力的男人又不傻,要个没能力还不一定有相貌的女人干嘛?就算你有相貌,谁吃得了一辈子的青春饭?况且有能力的人,一般都不在意外貌。就算嫁作人妇,也不能与社会脱节,更不能放任自己。不然人老珠黄之时只能顾影自怜,连个哭泣的对象都没,更别提保证生存。所以中国女性要想真正男女平等,还是得革除惰性,亲力亲为,奋斗打拼。

三、双方要平等,互相尊重,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巴黎欧莱雅再值得拥有,过期了一样得扔掉。该断的时候就得断。别太单纯天真,恋恋不舍。小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进步,生活态度必然也在向着文明迈进。反观到新时期,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感情,尊重对方,但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当代文明就是如此。爱情是美丽的我们都愿意享受它,但爱情也是娇弱的,需要你用宽容理解更重要的是始终如一忠贞不渝去浇灌它、培植它,相信我们的同学经过这节课的深情体验后都会懂得怎么去经营它。当然不是现在是不远的将来噢!同学们现在应该发展健康的友谊,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生质疑时间 学生讨论

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经典,请同学们选读你最有感触的文段(找三两个同学上讲台朗读)阅读是一种自主自由的精神漫步,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所认同的作为阅读对象,而不必拘囿于简单机械的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结语

氓中女子的背影已渐行渐远,却给我们后世女子留下了无穷的思考和启发。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两千多年前的悲恻动人的歌声启迪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作业:背诵并默写诗歌。预习荷塘月色

诗经氓读后感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早的一首婚恋题材诗歌歌。它用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抛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下......

诗经氓读后感

诗经氓读后感氓》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早的一首婚恋题材诗歌歌。它用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抛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

诗经氓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诗经氓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诗经·氓》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诗经·氓》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诗经·氓》读后感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一爱一、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下载诗经氓读后感(精选6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氓读后感(精选6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