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揭月琴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幸福的方法读有感”。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翻开此书前,无数关于幸福的问题跃动于我的脑海中。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可以拥有幸福呢?又要怎样才能一直保持住幸福呢?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我跟随着泰勒·本-沙哈尔的脚步进入了探索幸福的世界,期盼着它能带我找回幸福的真谛。
刚翻开书,就深深地被作者在前言中提出的问题——“如何解释哈佛大学等高校对积极心理学热切的需求?为什么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甚至成年人都对幸福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吸引了我,使我对此产生了共鸣。我也开始渐渐地在反思为什么当初我会十分果断地选择这本书?如果我的选择只是一时感觉,那为什么我们班90%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这本书进行阅读呢?我想,这绝非偶然。是因为大家可以结伴读书,日后方便讨论心得?是因为这本书内容较少减少阅读量?我认为,这些肤浅的理由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或许,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也是在演绎着作者提出的疑问,或多或少地表现了当代高校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热切的需求以及对幸福研究的兴趣所在。
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趋势出现呢?在当今的社会中,全球的GDP在不断飙升,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了,但不难发现,如今各种各样的自杀、;如今,三件被房子、车子自残新闻不断登上报刊杂志,焦虑症、抑郁症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在各种调查中也显示了人们的幸福感在不断下降。最近央视作了一个民意调查,主题是“你幸福吗?”。记者深入民间,随即采访,受访者涉及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基层群众。当记者问及“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时,一些人给出的却是回避、冷笑、以及自嘲式的回答。幸福,原本是一个很单纯的心理状态,但是为什么在当今社会却这么难以回答,有人甚至以冷笑避之,这不禁发人深省,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幸福感?人心为物欲所蔽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呢?毕竟,当今社会发展突飞猛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也随之增加。在紧张的生活节奏驱使下,在学习工作时间长量度大的压力下,人们逐渐变得浮躁、焦虑,人心为物欲所蔽。历史倒退20年前,那时生活的“三大件”是冰箱、彩电、洗衣机、票子所取代。那时一家几口人挤在几十平的房子里也不嫌小;如今,一家几套房子也不嫌多。社会进步了,但我们的心却变小,被物欲填满,变得自私、冷漠,再也容不下曾经的那些单纯的幸福。不过,大概这只是人们丢失幸福
感众多原因里的一个而已吧。但是,不管怎样,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那我们只能自求存亡,学会在生活的污水中挣扎,背上行囊继续上路,去寻找幸福的真谛。
(一)依据模式析原因
在寻找幸福之前,清晰地认知自己丢失幸福的原因所在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泰勒•本-沙哈尔在书中提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就是说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既能把握住当前的快乐,又能掌控到未来的获益。所以,不管你偏重了哪一方面,都会导致你的幸福感会下降。
在书中,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把各种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分成了四种人生模式,并形象比喻为四种汉堡模式。第一种汉堡是垃圾汉堡,口味诱人但却无益于身体甚至埋下致病因子,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他们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对于未来的利益往往会被忽视甚至是被牺牲以换取如今的一时快乐,所以他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第二种汉堡是素食汉堡,口味不佳但却有益于身体健康,这样的人被称为“忙碌奔波型”。他们更在意的是目标的实现,继而会为了这一结果而奋不顾身地去努力拼搏,甚至是历经种种痛苦与煎熬亦在所不惜。第三种汉堡是最差的汉堡,既不美味也不健康,这样的人尅被称为“虚无主义型”。他们已经在潜意识里埋下了“生无所恋”的念头,对于的所有好与坏都表示得无所谓,对于未来更是没有了期盼。第四种汉堡是理想汉堡,既美味诱人又健康益人,这样的人被称为“感悟幸福型”。他们能很好地处理当下利益与未来利益的关系,所以他们总能取得双赢。这些仅仅是作者理论上的理想分析,并不能单一地在人们身上演绎。现实中的人们更多地是多重类型的重合体,而不仅局限于其中之一。
而我自己也不例外,对于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事情总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作者在文中提出“‘享乐主义型’的人认为,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个更刺激的乐子再说。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劲儿一过,他们就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听起来,这是多么的可怕,似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可以不断利用他人,感觉是在抱着一种“玩弄”的心态在侥幸存活。但更可怕的是,我居然发现自己有些时候就是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所以,整体上我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惰性无处不在,包括学业、生活、工作。譬如,在高三时,大家都在奋力向前冲时,我居然很淡定,觉得没必要过得那么辛苦,完全没有埋头苦干一场的动力,当然想法是有很多,但从没被付诸于行动。碰到困难就逃避、缺乏耐性、甚至有些急功近利,这几种罪名纷纷附于我身。同时,我开始在怀疑自己对感情的态度。不止一次地试过,在某一段时间内,和一些朋友会突然地从亲密无间转变到冷眼相对,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着具体的矛盾,所以这个转变是来得如此悄无声息。在关系恶化的时候,心里甚至还会出现怨恨的情绪,最后把彼此的友情推向了不可回头的深渊。那是真的因为她们不再能为我的生活带来乐趣让我产生了疲惫感吗?一个又一个的好朋友从身边离去,心里的忧虑亦不断加深。毕竟,一辈子真正聊得来的朋友并没有几个。难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是一个挺“享乐主义型”的人嘛?真想知道原因,更想知道解决的办法。当然,我也有过“忙碌奔波型”的生活,特别是对于干部工作,自己尤其上心,热情高涨,常常不惜牺牲其他代价去全身心投入,当然我最后面临的就是工作过得去了,学习就落下了。不过,幸好,回头看这一成长之路,虽然没能很好地把握住很多机遇往更好的地方和区域发展,完全谈不上“感悟幸福型”,但一路上自己还是挺阳光积极,不断向上的。
所以,大家在察觉自己已远离了幸福时,可以像我一样依据作者提出的四种模式去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通过比较分析自己是否有很好地处理当下与未来利益的关系,还是只着重于当前的快乐,或是着重于未来的获益导致自己丢失了幸福。对幸福有了正确的定义,再为自己的生活来一次全方位的定位,便能找到自己迷失幸福的原因了,继而拨清眼前的迷雾,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向生活,召唤幸福。
(二)转变态度得幸福
对于我们学生群体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而在中国,高考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点,总会有人向我们灌输“高考考好了,你就能少奋斗几十年”的观念。虽然有点偏激了,但也并不是无道理,毕竟高考考好了,上了更高水平大学,且别说你在学校学到了多少,净是那张文凭就能为你开拓了不少道路。正因为如此,孩子们从小学甚至更小就开始在家人、学校、社会的压力下,不断发愤图强奔向高考。但是,不难发现,现在有很多的学生都讨厌学习,觉得那是一
种煎熬。我认为,问题的根源是在于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不正确吧。作者在书中分析,提出了两种学习动机模式——第一种是“溺水模式”有着从痛苦中挣扎出来的强烈欲望,一旦挣扎出来了,便觉得是解脱,误以为那种舒适感就是他们想要的幸福;第二种是“性爱模式”,这是一种可以同时得到当下与未来的幸福的模式,因为他们已经让学习本身成为了一种快乐的事情,所以他们会从一开始乃至每一件事情里都能得到他们想要的快乐。很明显,当今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种学习动机,所以他们会觉得学习很辛苦,甚至渐渐开始厌学,想逃离课堂逃离学校。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态度观念,把观念从“为了„而学”转变为“我要学”,驱除功利性的目的,留下自己最真实的兴趣。因为只有有了兴趣爱好,有了清晰的目标,我们才能让我们的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继而自己就会沉浸在过程中而不是一味地去关注结果。当然,在此同时,我们要权衡好自己的能力与任务难度的关系,我们不要给自己过高的压力,尽可能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任务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让自己因为任务太难无法出现焦虑情绪。而如果是作为一名老师或家长,我们应该更多地向孩子们强调学习的兴趣所在而不是成果所在,积极鼓励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逼迫着他们总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总之用心去创建适当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来帮助孩子们平衡当下与长远利益,同时获得快乐和意义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所在。
而对于工作,它和学习其实是大同小异的,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得开心,那么自己首先就必须得对这份工作有热情。因为热情是幸福的动力来源。热情的来源可以是自己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可以是进入职位后慢慢对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在选择合适的工作前,我们应该要关注我们的快乐、我们的优势以及什么才能为我们带来意义,它们三者的交集就是既可以为我们带来未来的意义,又能使我们快乐而且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的选择,进而就可以轻易地找准人生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上岗后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使命感,潜意识里有主动的意识,而不是纯粹地为了拿到工资去完成任务。能否从工作中找到幸福,关键还是被自身的情感与热情所推动的。
(三)用心用爱维幸福
学会寻找幸福很重要,但是如何维持幸福也是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作者在文中提出,浪漫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真正基石,与朋友、家人和爱人共享美好时光四幸福的必需品。所以,要想维持住幸福,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爱与被爱,懂得打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圈是极其重要的。对于爱,首先要端正爱的动机,要追求的是无条件的爱,我们应该是因为踏实、力量或是善良而爱或被爱,而不是因为财富、权力或是名声爱或被爱,有条件的爱是无法持续长久的。其次,要理性对待感情。与人相处,我们要懂得用心去爱人,懂得去理解他人,也要适当地为了彼此的爱而有所牺牲,其实那是值得的,毕竟是为了可以让大家一起过得更好。有了爱,有了幸福圈,你所追寻到的幸福便会一直留在你的身边。
过去,我们总会误以为某一样东西可以最终改变我们的幸福感,其实不然,东西带来的只是很多很短暂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是累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点点滴滴的瞬间。所以,想要寻找我们丢失的幸福,我们不仅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学会分析幸福丢失的原因、学会寻找幸福、学会维持幸福,更应该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用心去关注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积淀快乐的事情渐渐变多了,幸福就会与我们相伴相随了!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翻开此书前,无数关于幸福的问题跃动于我的脑海中。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可以拥有幸福呢?又要怎样才能一直保持住幸福呢?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我跟随着泰勒·......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金州新区大魏家街道中心小学刘宪伟初看到这个书名时,不禁在心里问自己,幸福是什么?搜索记忆的碎片,追寻过去的痕迹,似乎无法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更无法给它一......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幸福的方法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前段时间,我在总站领导赠送的书籍里面,看到一本《幸福的方法》,出版方称这是我们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推荐的“幸福书”,大家也知道现在省里和市里都有“建设幸......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一)杜丽华我从7月6号开始阅读《幸福的方法》一书,并且即日晚上开始做练习题。每天晚上要写出5件值得感恩的事。起初我是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写。坚持写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