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天津外国语学院作业
什么是我们自己的贡献
——有感于《历史深处的忧虑》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北岛《一切》
作为一名法学系的学生,第一次看林达的简洁时,最感同身受的是他们被称为“中国的托克维尔”。林达对于一个法学学子或许有些许陌生,但是托克维尔却是每一个法律人如雷贯耳的名字。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1835)、《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1840年)、《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使他享有世界声誉。其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托克维尔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学家,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他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是因为,他的政治理论对中国的现代政治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这一点似乎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学界,遑论官方。他的擅长思想,是一种真正的擅长,一方面,他具有社会科学家所应有的冷静、理性、客观;同时,他又葆有着人文学者的那种热情、理想与信念。他将二者很好的融合为了自身的学术气质,这种气质恰恰是我国许多只能执其一端的学人所缺乏的——或沉迷于工具理论
而不问出路何在,或为宣扬个人理念而盲目事实。
以上这些对托克维尔的简单介绍,是每一个法学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的东西。正是基于对托克维尔的崇敬,才帮助我理解了林达想要表达的精神内
涵。
想起了林达夫妇的一段自我介绍“我们夫妇俩,叫丁林也罢,叫林达
也罢,都不过是为了发表一些话非要一个名字不可时,起的一个名字。男的原来姓丁,女的名字里有一个林。通常都是女的写头一稿,所以仔细的人看得出有女性的痕迹。之所以不怎么“秀”,实在是没什么可“秀”的。读者诸君读了,觉得有道理,对那些故事留一个印象,我们就满足了;觉得没道理,骂一声,也没什么不可”。一对夫妇向往着民主与自由移居到大洋彼岸。这种渴望未来的经历是否与历史上日本游历欧洲推动明治维新,洋务五大臣考察欧洲,有异曲同工之处。渴望进步,渴望自由民主的建立,这也是我们法学学子每天在课堂上所被灌输的思想。但是法律是否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民主还有待于历史向我们证明。
看着林达在书中细腻的描写,娓娓道来的个人感受,不禁使人想起另
一位学者,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他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他所发现并写到的地点,后来大多成为海内外民众争相游观的热点。在这过程中,他又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开始,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他与凤凰卫视合作,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此后,他又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继续对中华文明作比较研究。这种空前规模的文化考察通过全球电视直播感动了世界。这就是余秋雨。
行者无疆,他们所默默不断追寻的经历,不断如苦行僧一般追求精神
对物质世界的庞大心灵感受,用心灵的手笔写下来。这一切都是与二百年前的托克维尔遥相呼应,他们的著作也许永远也无法与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相媲美,但是他们追求心灵感受的精神,并期望这种心灵感受能改变几千年来精神几欲僵化的中华国人。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所膜拜,更值得我们每一个法律人所追求。如我们法学界的贺卫方,朱苏力,刘星,江平教授们对于追求法学独立发展所作出的奋斗,甚至于变相的受到排挤,挤兑,正如林达夫妇所移居的美国南部农村受到的北方工业化的挤兑一般。人间百态,令人唏嘘不已。
以上种种,是作为一个法学学子读罢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之后的第一感受。忧虑,不只在历史深处。这些感受也许只有北岛的诗可以变现的淋漓尽致: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
龙源期刊网 http://.cn历史深处的忧虑作者:宋晓艳来源:《现代工商》2011年第06期作者介绍: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
历史深处的忧虑在《历史深处的忧虑》中,林达用朴实的笔触和讲故事的方法让美国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他们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读完结束篇《他们是美国人》的时侯感觉自己已是热泪盈眶,用手摸摸眼睛,发现只是错觉,但心里充斥着的感动确实难以压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述他......
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我是个理科生,平时对历史和政治的见解和接触不深刻,这次通过同读一本书活动能够有机会读到《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个很好的契机,感谢能有这次机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