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与哲学》有感_读培根论人生有感

读后感 时间:2020-02-28 23:39: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读《人生与哲学》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培根论人生有感”。

读《人生与哲学》有感

曾经看过 傅佩荣先生的《人生困惑问庄子》讲座,从他精彩的讲座中深刻体会到:他从道家思想中的内在理路中分析问题,取其之长,说明他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在拜读傅先生的《人生与哲学》这本书之后,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当我刚接触到“哲学”这一词,感觉很空洞、很乏味。而傅佩荣先生开设的这门课程却在台湾大学受到热烈欢迎,被学生们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拜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哲学变得很生动。傅先生对于哲学的理解非常透彻,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并贯穿着他的独特眼光和独立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引一段书中语:“‘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称为‘爱智’。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因此许多人开始觉醒,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哲学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法则,是一种爱智的态度,是所有爱智的人,所有欲与真理为伍的人追求的另外一个世界,他存在于我们所存在的这个物欲世界的尽头的另外一个空间,它潜于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灵,我们所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灵魂深处。

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把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哲学本身就是一自由的学问,以其自身为目的,而不为其它任何外在事物为目的的学问。爱智--爱知识本身即是目的。古代的哲学家们都是饱食终日、“精神空虚”的“小资”们,以思考那些没有任何实用目的的知识、满足对于奥秘的好奇而费脑筋。

事物的发展就必须在“理性”条件中才能进行,我们需要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哲学就是在反思生活中去求索智慧。单纯的学习某种知识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的充实和快乐,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到底什么样的思考才能将感情全部投入并且使我们获得最大的满足,到底需要去找寻什么样的知识才会从中得到真理。我想只有哲学才能够指导我们,也只有走这样一条“爱智”的路才会体会到有些人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的痛苦和快乐。而那些没有反思的人,不值得一活。同时证明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不是无脑的狂热和泛泛。在理性反思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肯定和否定的过程,经历了探索杂乱现象背后真相的过程,以及理性和感性的对立。

同时哲学也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我认为,可能是古人渴望明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一切智慧,但是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认识工具、思想观念等的束缚,所以只能从具体科学的角度研究哲学,即爱智慧,追求真理。“智慧”有不同的层次。普通的“智慧”可谓实用智慧,即处理一般疑难问题的智慧。虽和哲学有关系,但还不是哲学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我们所讲的“智慧”,基本限于哲学智慧。爱智的人充满了追求,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呢?临终前的苏格拉底透露出一种生活姿态,那就是虽生犹死:“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就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不会挂念着吃吃喝喝一类的庸俗享受,更不会沉迷于华丽的外表和打扮。凡是肉体需要的一切,爱智者都不会在乎。“谁要是对肉体的享乐不在乎,他就和死人没有区别。”我们很多人都是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往往在沉迷中忘记了追求,根本不可能理解苏格拉底对身体的那种蔑视。我们追求的是真理,那么当我们有肉体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和这些恶劣的东西掺和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接近真理。肉体使我们人类拥有了热情、欲望、害怕、愚昧等等。当世界和社会充满了硝烟和冲突,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就在于肉体与肉体之间的贪欲!肉体间的吵吵闹闹影响了我们去思考,阻碍了我们去寻找到真理。而哲学所追求的正是使灵魂超脱肉体。灵魂不受肉体包括它的欲望和感觉的纠缠,在平静中生存,只用理性追求真理,它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不过,活着时灵魂完全超脱肉体是不可能的,所以得不到纯粹的智慧,唯有死后才能得到。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似乎同样清楚,热爱灵魂的爱智是一种人的天性,这种天性的人在世上是少数。世上的大多数人热爱的是肉体生活,即便好些人追求知识,实际上还是从肉体需要出发、为了更舒服的肉体生活,不是真正的爱智。面对众多这类天性的人,你能对他们说:应该学会虽生犹死?

人在生活中,人对世界的体验,人对生活的体验,最初和最终都是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对外体验。愉悦,或者不愉悦,不是发生在房子上,不是发生在车子里,都是发生在肉体和灵魂之间。虽然房子和车子都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不愉悦,但那是带给我们的肉体和灵魂的。没有我,没有我的肉体和灵魂就什么都没有。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生存方式或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就是由人的生存方式或存在方式来全面展开人的现实世界的。它将自在的自然界和自为的观念界变成了有待转化为现实的潜在形式和理想形式,并进而将人的存在方式深化为一种由实践进行的“世界筹划”活动。而事实上,无论潜在形态的自然界还是理想形态的观念界,只有在作为组建人的现实世界的可能性条件和因素时,才是有意义的,离开了现实世界,二者同归于空幻,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虚设。而从现实世界作为人和自然相互贯通的形式看,它又将自然世界和理想世界的矛盾消解于现实中。哲学作为一种高度反省的活动,它反省的根本就是隐蔽在人的存在方式之中的人对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的理解。这就是说,我们只有从实践观点中才能达到哲学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自觉。事实上,人对自己现实世界的理解在多数情况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而且这种理解总是以一种自在的方式渗透在人们的各种存在方式中。自然态度下的“人生”往往使这种理解外显为常识、经验、习惯和具体科学知识,而现实世界远未构成一个问题。这就造成了人虽然生活于自身的现实世界中往往最不了解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只有在常识、经验、习惯和具体科学知识的锁链断裂后,人从具体生活中跳开来,以一种理论的态度反省世界和人生,试图对人的现实世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自觉到人类这种最根本的自我理解的困惑,人的现实世界才能够成为一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哲学的思考确实关乎人的觉醒。在思考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现实关系、面对这个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难题时,开启了一条由“实践观点”超越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爱智范式的道路。这是一条使哲学真正现实化、人文化并始终充满生命活力的道路,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通向智慧的路。同时证明了一个哲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到底人生有什么价值,解脱的理想,对人生是否可能,这些问题一直让人们狂躁郁郁。对于那些生活空洞的人,被肉体束缚的人,往往被懒惰蒙住了双眼,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迷失。得过且过的人,往往在生命的尽头充满了忏悔。追求智慧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的助推器,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爱智”给我们的人生道路提供了追求和动力,人总是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生存,需要自己做的事情有那么一点超越于肉体生存之上的意义。这样的人生才能精彩。

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的遗训,关心自己的灵魂,度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感悟人生,净化心灵--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与人生》是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其作者是傅佩荣先生。傅佩荣先生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是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强文通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我喜欢读书,但由于诸多因素,平时较少读书。最近有幸拜读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哲学与人生》,茅塞顿开,受益匪浅。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

下载读《人生与哲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人生与哲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