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看见读后感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由于时间的关系,本书看得断断续续,好在这本书是由许多个不同的采访故事构成,每个独立的采访便是个故事,便是一次沉思,便是一个新的“看见”的过程,而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柴静用她自己独有的角度引领着我也来不停的思考着每个事件背后隐藏的意义。而不再只是以一个简单的新闻观众来看而已,更多的是看见每件事最里面的东西。
整本书不仅描写的是柴静在工作中的成长,更多的是柴静心灵上的成长。在书中通过描述其采访手法的不断修正,也是柴静看待事件与人物态度的不断修正与改变。从最初采访中的咄咄逼人,学会站在客观的角度,只做作为新闻记者该做的事情,揭露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不带自己的主观意见,不带着一般大众所拥有的对某件事的一个“态度”,关注新闻的核心,采访只是为了新闻本质,在采访过程中不带个人过多情感与意见。
书中提到界定“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新闻需要的便是这种只在“观察”的态度,记者做新闻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只作为展示事件的一个方。那我们作为观众在看新闻时,亦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主观性,而不是被他人,被各种评论给淹没,这也是在我们的生命中不管看待何种问题都应有的态度,不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不人云亦云,保持自己独立的思维,辩证的看待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看见事物的本质,看见那些隐藏的,看见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
柴静说她所理解的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我也愿自己的生活中时刻持有对各种论述、各种言论的警惕,保持自己思想以及思考方式的独立性,使自己的生命在不断的探寻中得到更多的成长与进步。
书中还写“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那个踩猫的女人,那些实施家暴的男人,那些为了反抗暴力杀死自己丈夫的女人,那个名叫药家鑫的人„„,正因为他们的灵魂“疾病”缠绕所以才会做出在“正常人”看来不可理解,也不可原谅的行为吧。
然而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遭遇不同,想法不同,理解不同,面对问题处理方式也尽然不同。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霍尔姆斯说:“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是伦理问题。它的作用是制定规则,规则的意义不在于告诉社会成员如何生活,而是告诉他们,在规则遭到破坏时,他们可以预期到会得到什么。”,所以那些做出了极端行为的人,或许追其根本“情有可原”,有些也值得同情与怜悯,可最终还是会受到法律的审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自己的郁积和化解,我们
要学着去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恶,也用自己的阳光去温暖他人,采取正确方式排解自己积郁的同时,也用正能量去感化他人,治愈他人。
书中提到的每个节目,采访都是一个社会面的体现,也更是当今社会各种疾病中的典型案例,我们从每个不同新闻事件中看到我们生活的当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暴力,土地政策,吸毒卖淫者,杀人犯,政治问题等等。然而在这么多的问题中我所看见的,所给我带来更多思索的的便是教育的问题。不管是学校的教育还是家庭的教育,特别是家庭,父母给予小孩的教育的影响是多么深刻与长远,父母在对待自己孩子心理的呵护是何等的重要。双城故事中那些自杀的小孩,学校、家人对小孩心理变化的忽视。药家鑫,由于从小开始对父亲的惧怕,面对父母的高要求,怕他们失望,他压抑太多,所以才会有在面临被自己撞倒的人时做出那种过激的行为,他说怕给父母带来麻烦。
世间许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的区分,关键在于我们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看待,对待事情每个人的底线也不同,你怎么知道你的底线就一定是别人的底线呢?所以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去看,应该怎么样去对待,这都是错的方式。保持我们思想的独立性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柴静《看见》读后感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题记很有幸能够读到柴静的这部作品,对她开始感兴趣的原因是在大学期间观看了她的演讲视频,获得了特等奖,......
《看见》读后感以前只知道柴静是一个很出名的记者。并没有太多关注她。开始看她写的《看见》这本书,才对她慢慢有了解。看完柴静的《看见》,思绪万千。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
《看见》读后感之前看过柴静的演讲,感觉这是个不一样的女子。后来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她出书了,便买了本来看。果然没让我失望,但,说实话,这并不是本好看的书,看了总觉得心里堵。书中......
《看见》读后感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
一本《看见》,你读懂多少“《看见》是扇窗,你得透过这扇窗看见自己,看见你生活的世界。”这是一位朋友对我说过的话,至今还记在心里。文章的标题不是对别人的提问,而是对自己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