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_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后感 时间:2020-02-28 19:28: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李鸿章传读后感”。

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

邵世鑫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四班学号:3009207100

时势造英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协助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于年作《李鸿章传》,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后人解读了李鸿章。

正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号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末重臣,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推崇“经世致用“思想。

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条约。然而读完此书后,我的态度大有改观,李鸿章对晚清实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

梁先生在本书中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使后人能清楚的了解晚清重臣李鸿章。本书布局上,梁先生分为十二章,于绪论部分摆明了先生对于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于中间十章分别介绍了李鸿章的社会位置、李鸿章未达之前及其时中国的形式、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未路。并于结论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进行了对比,更加深刻的分析了李鸿章。

梁先生与序例中介绍了本书的题材,即采用了效仿西方传记的形式耳摒弃了中国的旧文体,以期使后来的读者能读懂,并为下文的写作思路做了概述:省去了平吴之役、记述了中东合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

绪论部分,梁先生结合西方哲语: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势时,对李鸿章定论为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与霍光比较而言,同为“不学无术”之人。李鸿章不明白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仅图一时偏安,而不求国家富强。此外,李鸿章生不逢时,在当时无论是古人亦

或是时人都没有一个可以指引他的英雄,因而仅限于此水平。

第二章则从中国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和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两方面分析了李鸿章的位置。世人都认为李鸿章是晚清的权臣,然而李鸿章与霍光、张居正相比他的权利迥然不同,权臣应当是独揽大权、控制皇帝、天下惧怕之人,而清朝是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李鸿章并未达权臣的地步,此外,李鸿章位至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虽位高而全不重,时权利都在军机大臣手中,因而李鸿章并无过多权利,故近四十年之责任不能全归咎于李鸿章一人身上,军机大臣也有责任。李鸿章的地位是位高而无权。

第三章则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及李鸿章未发达前的情形。为后文写作做了铺垫,是全文更加缜密。西方诸国的发展需要资源,从而使他们将眼光放到了东方,并用其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李鸿章方年少,继而国内百姓贫苦不堪,起义迭起,就此,李鸿章、曾国藩跃上了历史舞台。李鸿章先前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儒家义理、经世济民的学问,李鸿章一生的造诣皆出自这段时期,因此说李鸿章受曾国藩提携而起,李鸿章实际上是曾国藩一手下之人。后随曾国藩平定叛乱才显现出他的才能。

第四、五两章则介绍了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出色表现。从淮军建立到平捻之役系统的讲述了李鸿章在几次重大战事上的功绩,这一段时期是李鸿章确立自己在朝野地位的时期,也是他可以称得上英雄的时期。李鸿章被曾国藩举荐为援苏军统帅,继而在老家招募淮士,并得到了张树声、张树珊、周胜波、周盛传、潘鼎新、刘铭传的将士,建立了淮军,此后淮军、湘军、常胜军共同平定了诸多叛乱。此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太平天国有六人降于李鸿章,常胜军将领戈登作担保,而李鸿章却将六人杀害,这是李鸿章失信于人。李鸿章在此期间战功显赫,树立了声誉,李鸿章用兵是先进行了详细的策划然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和判断十分准确,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李鸿章对于部下以朋友相交,想亲如骨肉,因此深得军心,所以说李鸿章是一个善于统领的将领。然而,他的成就来于曾国藩,其治军风格也来自曾国藩,正如梁先生所言:故有曾国藩然后有 李鸿章。

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了李鸿章与洋务运动,主要分为业绩、北洋军的兵力及失

败的原因。李鸿章人生中间二十年均在苦心经营洋务运动,恰是洋务运动使李鸿章遭读书人唾骂,这是因为李鸿章不懂洋务。洋务运动分为两方面:一是军事方面,李鸿章见识了西方武器的威力,因而开办了军事工业,以期建造利器以自卫;二是商业方面。其洋务运动无疑是失败的,其原因军事上在于他用人不当和过高评价自己;商业上则失败于“官督商办”。因而,我觉得李鸿章这属于不懂中国的国情,也是不明白国家的概念,以自大的心态看外国,认为我们缺的只是利器,因而在洋务运动中只是学习武器建造。然而,李鸿章还算有见识的人,他懂得向外国学习。

第七章则记述了中日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涉及到了起因、过程及战败的原因。讨论了李鸿章的责任。中日甲午战争起于朝鲜,也因李鸿章,时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而清政府因惧怕却说:朝鲜国政,我朝素不相闻。以至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条约承认朝鲜为中国与日本共同保护国,后来朝鲜发生叛乱,中国又派兵干涉,后出现矛盾,中国又期盼英、德帮忙,使日本做了充足的准备,从而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指挥时,李鸿章决策失误直接导致了海陆两军战败。李鸿章在这一战后,军事声誉尽失。

第八、九章则记述了外交时代的李鸿章,这半生的经历使他遭到了国人的唾骂,然而他却树立了国际声誉。外交经历开始于天津教案,由于曾国藩对付西方人早已疲惫,并被国人称为“卖国贼”,因而清政府派李鸿章对外谈判。后又发中法之战,李鸿章利用英、德制约法国,从而取得成效。在日本,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李鸿章竭力谈判,挽回部分损失,并于日本遇刺,其宁死也不肯误国的行为显现出李鸿章的气节。李鸿章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联A国制B国的外交,而且此联合是临时的联合,并不长久,因而导致了中国失去了大量领土、白银。这样的外交政策是失败的,因此我认为李鸿章的外交并不成功。然而,当时的清政府的懦弱,中国又有几人能及李鸿章。

第十章则讲述了李鸿章赋闲时的经历,在此期间,李鸿章曾治理过黄河,又被任命为商务大臣,两广总督,作为两广总督时,他以先劝人赌后惩治的方法治理赌风,实在是糊涂,有损自己的名誉。应该是年事已高了。

第十一章则为李鸿章的末路了,赋闲时间不长,维新变法失败,义和团事起,他又被调任外交,此次谈判期间他头脑清醒,耐心商讨,最终签订了《辛丑条约》,随后又处理《中俄密约》所引发的俄满洲事件。事情刚定,李鸿章便死于贤良寺。临终前仅留一句话:可恨毓贤把国家害到这个地步。可见他临死前仍关心国家。

结论一章梁先生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之人物作对比,使我明白他不像秦桧,他不是卖国贼,他仅仅是有才无识之人,再加上他所处的时代注定他不能成为伟大的英雄。如果仅看他前半生,他不愧为一伟大的英雄。然统其一生,他不能成为伟大的英雄。

李鸿章办理公事从不拖欠,认真,遇事再三询问,毫无疏忽,从不轻易许诺,诺必行之。统观其一生,李鸿章有才却没有学识,有阅历却没有血性。他从不推卸责任,却从没有过长远的考虑。李鸿章的一生得益于曾国藩。世人评价李鸿章多以卖国贼称他,然梁先生的文章更客观的评价了李鸿章:李鸿章是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李鸿章传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有感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卖国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不平等条约。然而读完此书后,我的态度大有改观,李鸿章对晚清实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李......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在读完《李鸿章传》之后你会对他又怎样的评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李鸿章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李鸿章传读后感篇1李鸿章在近代史......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后感-高一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后感-高一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鸿章传读......

下载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