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语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学院:会计学院班级:09审计姓名:马元学号:902075147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引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近拜读了由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本书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外科医生托马斯是个固执地拒绝“媚俗”的人,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有着众多的情人,其中最为亲密的是画家萨宾娜。有一次出诊,托马斯认识了特丽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喜好摄影的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
1968年8月,前苏联攻占了布拉格。“布拉格之春”强烈地震动了这个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拍下了大量苏军入侵的照片。与特丽莎不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憎恨入侵者,同情反抗者,却不愿用行动支持他们,托马斯认为,为谁签名都是一种媚俗行为,他不愿替别人充当制造声势的工具。
后来,托马斯和特丽莎为了逃避当局的迫害去了中立国瑞士。令特丽莎没有想到的是萨宾娜也流亡到此,且与托马斯重修旧好。特丽莎无法继续忍受下去,愤然返回了布拉格。在离开特丽莎最初的几天,托马斯确实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但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于是他也重回布拉格寻找特丽莎。在布拉格,托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有关当局,并拒绝在收回自己文章的声明上签字而受到迫害。最后托马斯与特丽莎二人移居乡下,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双双意外身亡。
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
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本书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围绕他们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主题。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作者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 “媚俗”。
作者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本书中,作者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得到想得到的,放弃该放弃的,人生,如是最好。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我与一本好书的故事断过。用心读完全书,感染我的反而不是大师闳中肆外的大气,而是隐忍在爱的蹉跎中的涓涓始流的细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读后感郭韵仪我选择这本书作为我计划的第一本是有原因的,并且,看完后我也觉得这对我思想的成熟思维的转变很有帮助。除了看完书,我还抽时间把电影看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