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话剧《北京人》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北京人读后感”。
读话剧《北京人》有感
最开始接触曹禺先生要数高中时读过并且亲自演绎的话剧《雷雨》了,它精心布置的巧合和精巧的戏剧化结构深深地吸引了我,促使我一口气读完了他的另外两部话剧——《日出》和《原野》。相比他的“生命三部曲”,给我心灵以更大震撼的则是他创作于1940年的第四部杰作——《北京人》。
如果说《雷雨》是凭借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热闹和巧合造成的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吸引人眼球的,《原野》是靠着紧凑的故事情节和快速的进程来引起人们关注的,那么《北京人》与它们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以戏剧评论家们的话说,就是“‘北京人’没有‘雷雨’前的苦热,也不如‘日出’般炫目,‘原野’似的阴森、恐怖。”即使它用一种平缓的语调对一个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事件娓娓道来,却仍然像优美的诗歌一样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
话剧中人物的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杀机,危机四伏,让各个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特征显露无疑,实际上这正是深刻地剖析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独白。
如第一幕中面对曾文清那被耗子啃食了的画,“曾思懿(似笑非笑对文清眄视一下),不,叫愫妹妹补吧。(对愫芳),你们两位一向是一唱一和的,临走了,也该留点纪念……。(自叹)我呀,我一直就想着也有愫妹妹这双巧手,针线好,字画好。说句笑话,(不自然地笑起来)有时想着想着,我真恨不得拿起一把菜刀(微笑的眼光里突然闪出可怕的恶毒),把你这两只巧手(狠重)斫下来给我接上。”貌似一句笑
话,却完美地呈现出曾思懿对愫方的嫉妒、恶毒和残忍。
作为掌管没落士大夫家族财政大权的大奶奶,曾思懿为人笑里藏刀,对愫方又妒又恨,甚至对愫方给曾文清补画、做菜之类的善良行动也要冷嘲热讽,她真是个可恨之人。
而从小无父无母、寄居在姨父家的愫方,面对曾思懿的杀气腾腾,虽仅仅以一声“啊”来应答,却道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创伤。一切尽在不言中,愫方一句简单却又无可奈何的“啊”,早已让读者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人物的复杂情思。
又比如第二幕里,曾皓晚上出巡时与愫方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表面上都是对她的关心,实际上都是恫吓、威压,对愫方来说完全是精神上的折磨!曾皓这个封建家庭权势与精神统治的代表完全靠愫方照顾着,他已经耽误了人家姑娘这么久,可是为了不失去这个依靠,曾皓利用愫方的善良,钳制住她的思想,还想让她永远留在他身边无休无止地照顾他,为他煎药,做他的奴隶!他的这种不可告人的心思,在与愫方的对话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就是封建家庭所谓的温情,家长表面上的温和、宽厚和慈爱!
我认为整部戏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曾思懿为愫方说媒这场戏了。这场戏在对话中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小心思,尽显曲折迂迥,紧张尖锐,将话剧引入了一个小高潮。
曾思懿当着曾皓、江泰的面提出愫方的婚事时,就将愫方置身于极度的痛苦中了。看起来是这三个人在争吵,但他们那些唇枪舌剑的斗争锋芒却深深地刺痛了愫方的心。
曾思懿一上来就说:“媳妇听说袁先生不几天就要走了,不知道愫妹妹的婚事爹觉得——”,这就叫“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听就知道她别有用心、不怀好意的:只要“设计”将愫方嫁出去,她就不会和曾文清暧昧不清了。我注意到了她的措辞,她自称“媳妇”,亲切地称愫方为“愫妹妹”,对公公叫“爹”也叫得十分自然,一点毛病也没有,让谁也不能拒绝或回避这个十分敏感而尖锐的话题。
曾皓必须应战,他不愿意愫方出嫁,却又不好意思自己说出来,但他心中有数,清楚地知道愫方会拒绝,所以十分自信地问她:“你觉得怎么样?”他满心希望愫方一口回绝,可愫方却不愿随他的愿,低声不语。曾皓竟还恬不知耻地说:“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料不了你几天了”。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究竟是谁在照料着谁,他一再地说他活不了多久了,就是想要再次利用愫方善良的性格,暗示她不要考虑这门亲事。
这让曾思懿按捺不住了,她不能让公公的阴谋得逞。因此,她连忙接着公公的话头说:“是呀,愫妹妹,你要多想想,不要屡次辜负姨父的好意,以后真是耽误了自己——”表面上听起来两人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但他们的心思却是南辕北辙。
曾皓怕曾思懿真的把自己的意思说透,只好不顾长辈的身份,“也抢着说”,而且仍然说得十分漂亮:“这是她一辈子的事,答应不答应都在她自己。”
就在江泰历数袁先生的好处时戳中了曾皓的要害,他担心愫方会因此而同意这门婚事,他终于在“稍安勿躁”的神色掩饰下,一点点地
露出了自己的心机,但却慌不择言:“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吗?”可明明就是他耽误了愫方的婚事,还把她说成是“不肯嫁的女儿”,这叫一个老姑娘真是有苦难言了。
曾思懿立马接过话阴毒地说“嫁不出去的女儿不也是一样得养吗?”她又用“嫁不出去的女儿”来嘲弄愫方,无疑是向愫方的心头猛地插上一刀。
愫方想回避,她不愿当着众人的面讨论下去。于是,她说了这场戏中她仅有的两句话中的第一句:“我要给姨父煎药去。”这当然只是一个借口,但为愫方抱不平的江泰立即抓住话柄:“我的愫小姐,这药您还没有煎够?”虽说这种嘲讽是好意的,但同样刺痛了愫方的心。
事情发展到此已经有些火药味了,真正的关键人物,也就是真正能决定愫方态度的曾文清,不得不出场说话了。然而,他虽然“再也忍不下去”,却没有开口,只是“只好拔脚就向书斋走——”。
曹禺先生在这样紧张激烈的唇枪舌战中,还不忘捎带一笔,让大家看看江泰和曾文彩这对夫妻正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一直对自己丈夫盲目崇拜的曾文彩,虽然没有听明白嫂子导演的这场戏究竟是怎么回事,但看见丈夫支持愫方出嫁,就跟着瞎起哄。但江泰一句猝然的“你少说话!”就让这位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默然”了。
曹禺先生笔下“太善良”的愫方又以她惊人的忍耐和沉默把这些怨鬼般的令人难以容忍的纠缠、恶毒的讥刺和善意的嘲讽通通收纳起来,一股脑地都咽下肚去。虽然她清楚地知道姨父曾皓殷切地希望她能够拒绝这门婚事,但她也只是说出了这场戏里两句话中的最后一
句:“我没有意思啊!”是啊,就算是有什么“意思”,在这样的场合,她还能说出来吗?如果她说了什么,她也就不是愫方了。或许,她心底的海洋早已掀起波涛,可是以她这种极为屈辱和容忍却又是极为坚韧的性格,她是绝不会让它透露出哪怕一丝一毫的。
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并不影响《北京人》成为一部流传后世的好剧,充盈在整场戏中的平静的对话,充分地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渲染出了另一种情调,营造了一种将“冲突和危机”深深地隐藏在“闲适而快乐”中的古怪氛围,这就是曹禺先生的成功之处。
刚从人艺回到家。今天上演的剧目是曹禺先生的经典之作--《北京人》。说来也巧,两天前我准备MFA的入学考试时,学习到了“戏剧篇”,正好有一段文字介绍《北京人》的。当时真的有......
观话剧《王荷波》有感2017年7月26日,我作为武汉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的党员代表,观看了由武汉人艺出演的话剧《王荷波》。本剧是以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烈士的生平事迹,通过......
观后感今天学校请来一些人,他们是干什么的呢?始终是个疑问,来到操场我们下次才知道,他们是演话剧的。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坐好,演员们换好服装,精彩的表演开始了。先上场的是北北和......
长城巍峨阻敌寇, 红旗渠水活乡亲。 青年洞内鸳鸯骨, 漳水河上胭脂心。 太行山脉可为画, 修渠儿女亦成林。 自力更生十余载, 大功终成泣沾襟。血雨重撒三江土, 龙风又入九重宫。......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明清山西商人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晋商丰德票号山西商家两百年,在“立秋”时,演绎了一番“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