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后感_读后感城南旧事

读后感 时间:2020-02-28 13:38: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后感城南旧事”。

读《城南旧事》

——谈温馨中隐藏的眼泪

似乎随着林海音的记忆,依傍着冬日的眼光,看着远处而来的骆驼,静静地走进了《城

南旧事》,走进了英子的童年。

《城南旧事》讲述了六个小篇章,记录了英子在六岁至十三岁的童年生活。六岁的英子

住在北京的一条小胡同里,她与大家眼中的疯女人秀贞做了朋友,在和秀贞的交往中得知她的女儿生下就被家人抛弃,至今生死不明。英子对她很同情,正也许是缘分,伙伴妞儿正

是秀贞要找的小桂子,就冒雨带妞儿与秀贞相认,但母女却在急忙的路途中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来英子搬了家,在附近的慌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最后被警察抓走,英子很难过。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得知自己儿子掉进河里淹死,女儿被卖

人了,最后奶妈被她丈夫接走。小学毕业那天,英子一个人上台演讲,一个人去邮局汇钱给

叔叔„„就那天,爸爸去世了,英子学会了成长,告别了童年。

在这本书里,不仅有孩子间纯洁的友谊,有反映当时社会的穷苦、无奈,更有封建制度

下的黑暗。而我,想把那其中的温馨与快乐珍藏,用另一种视角,来谈谈温馨中隐藏的眼泪。

用书中三个妇女的形象,来解读我眼中的那个时代。

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也是书中描述的第一个悲剧性妇女。记得英子这样描述疯女人秀贞:一身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

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楞楞地看着对面人家里的那棵老洋槐。

这看来似乎是目光呆滞,机械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是傻了。但是一个大姑娘为什么会这样

呢?听宋妈和换洋火的老婆子说,当初姑娘和一个学生好上了,学生回老家卖田,过一个月

胡来明媒正取她,但是一走确是六年了。后来姑娘生了个孩子,被她家人偷偷地抛弃了,姑

娘打那时就疯了,而孩子都现在还下落不明。

当一个女人有了孩子,当一个女人满怀着期待着跟自己心爱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

一个女人遐想着所有的美好时光时。一瞬间,什么也没有了,她的孩子不见了,她爱的人不

出现了,她的世界突然间黑暗,措手不及。傻傻地等,痴痴地等,因为,终不能接受这个事

实。所以,她疯了。

到底是封建的思想害了秀贞,我不知道秀贞遇见英子是福还是祸,在英子面前,她像是

找到了知己,虽然英子只有六岁,但是只有英子会跟她聊天,听她讲故事。她诉说着自己的一切,她一次又一次地嘱咐英子让她带小桂子回来。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的特意安排,让小桂

子就以妞儿的身份生活在英子身边。我原本以为这将会是一个完美的结局。那时候,当英子

那么困难地把妞儿带到秀贞身边时,当秀贞紧紧地抱着妞儿时,当妞儿轻轻地喊出一声妈妈

时,我是多么得感动与温馨。可是突然间,作者转笔描写着英子的状况,直到英子妈妈与宋

妈的对话中才知道,秀贞和妞儿惨死在了火车下。

读到这,我在思考,这样的结局对秀贞来说到底是怎样。假使她们母女没有团聚,她们

应该都还活着,只是大人在世人眼里继续扮演着疯子,小孩在继父、母家里为了赚钱被欺负

着。用死亡来结束可悲,用死亡来完成团聚,用死亡来证明感情。也许正是用苍白的结局,才道出了封建社会下妇女的悲惨吧。

宋妈是从乡下进城来打工赚钱的,英子曾问宋妈,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自己给奶,而跑

到她家来当奶妈?宋妈这样回答,俺们乡下人命苦呀!小栓子他爸爸没出息,动不动就打我,我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妈自己赚钱。三四年了,宋妈都没有回去过,侄儿的话,吞吞吐吐,让

她感到甚是不放心,待她给丈夫寄信,满怀期待着能见上小栓子一面时,突如其来的打击深

深地伤害了宋妈。她蒙着脸哭,不敢出声儿。小栓子死了,小丫头卖人了。一个母亲一瞬间

失去了两个孩子,仅有的两个孩子。也许还是不甘心的,宋妈拉着英子偷偷地去哈德门一带

找丫头子。从哈德门里走到门外,都问得人家直摇头。打那时起,宋妈彻底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她不再讲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她不再弄一双双厚鞋底了,她不再请爸爸写平安信了,她只是转着手上的银镯子,呆呆地,没有一句话。后来,宋妈跟着黄板儿回乡下了。

宋妈是一个善良、朴实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作为一位母亲,孩子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为了生存,为了养家,宋妈离开了孩子们,但是她每次都会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给家里用,给孩子用,她希望把自己能给的都给予他们。她天天盼着小栓子和丫头子能健康地成长。我想呀,当宋妈拉着英子去找丫头子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多么地期待呀。因为她不敢相信自己此时要面对的又如此残酷的现实。一个人无法接受结果,是因为他怕结果会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也许,这正是人的懦弱吧!

读兰姨娘,和英子一样,掺杂着许多的感情色彩。有她的地方,就充盈着欢声笑影。可是,在抽大烟时,当爸爸捉住兰姨娘的手,英子是怕了,是焦急了,但却又不知怎么样跟母亲表述,只能用眼泪来装饰。她觉得这一幕使自己有多么同情母亲。也许兰姨娘的出现确是带来了笑声,但我们不难看出,也同时在给一个家庭制造着危机。但是最后的结局应该说是和平的吧,兰姨娘跟着德先叔离开了。这,是一个女人的幸福吗?一个女人,嫁给六十八岁的老头做姨太太,然后又被赶出来,在一个孩子的安排下,算是与一个知识分子好上,才险些没有被冠上一个破坏人家家庭的罪名。

其实之所以选择这个视角来谈自己的感受,着实是在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妇女。从很多资料中可以看到,林海音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在《城南旧事》中,我们不仅仅读到的是温馨的童年,纯真的孩提时代,我们也需发掘其中的泪水,深思时代的面孔。回首秀贞,宋妈,兰姨娘。可以说,封建的思想将她们捆绑在其中。秀贞母女惨死在火车轮下,宋妈失去两个孩子后跟丈夫下乡,兰姨娘被赶出家跟德先叔离开。

对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祝福》,我们都会问“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也许很快我们会联想到那些祥林嫂接触的人。他们几乎都不自觉地参与到了这个杀害中来。即使“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来说,在回答祥林嫂关于“人死和地狱”的问题上的摸棱两可的答案,势必在她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充当着杀人的角色,这又表明了什么?从实质上来说,是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人们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毒害,成为了一个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

就谈秀贞吧,我们所能看到的她身边的环境就是人人叫她疯子,大人不让小孩靠近她,还有就是宋妈和换洋火老婆子这些人的闲话。秀贞的悲哀成了大家眼中的渣滓和话料。在文中,作者只有刻画了一个年幼且纯真的小孩英子,瞒着大人,悄悄地和她聊天。在我看来,也许秀贞是疯了,因为她不切实际,但是很大程度上,她是被逼疯的。这倒不仅仅体现疯的原由上,更表现在疯的过程中。6年的时间里,有的只是人们的鄙弃和异样的眼光,而她内心所想的一切致使她自己只能活在一个人的世界。英子的出现应该是和世人产生对比的。他们给予秀贞的只有是精神上崩溃的打击。这到底还是封建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结束着一个个悲剧。

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第二幅画像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打扮。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第三幅画像则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

回归到《城南旧事》里的秀贞,宋妈,兰姨娘。其实,都有着相似的地方。她们都是一个困苦的妇女,但是她们的内心都憧憬着许多的东西。但是在憧憬中,精神受到挫折,意志的支柱都深深地压着她们。知道最后,也许没有像祥林嫂一样如此地精神枯竭,但是她们都离开了曾经生活的地方,她们无法在原来的环境中生存。是的,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

谓“妇者,服也!”

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故事结束了,英子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我合上书,闭上眼睛,静静地回想起书中的人物:顽皮、聪明、胆大的英子,慈祥的的宋妈,严厉......

城南旧事读后感

读《城南旧事》有感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 这些天,我看了一本好书,名字是《城南旧事》。这本书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_600字 童年是一朵美丽芬芳的花朵,增长一岁,花瓣就掉落一片,花瓣掉光了,我们的童年也就过完了。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品。在上个世纪的老......

城南旧事读后感

往事,再回首;故人,再相见-------再读《城南旧事》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而时隔四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读完这本书时,心中是激动的、忧愁的、......

《城南旧事》读后感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城南旧事》这个电影,不过那时小,到现在故事情节都忘了,不过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主题歌我一直记得,因为那悠远绵长的音乐,那份淡淡的离......

下载城南旧事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南旧事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