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华通讯社史》有感(修改)_读中国改革开放史有感

读后感 时间:2020-02-28 05:40: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读《新华通讯社史》有感(修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中国改革开放史有感”。

读《新华通讯社史》有感

近日我读了《新华通讯社史》,深有感触:一部新华社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一部新华社的战争年代史,同样是中共党史尤其是党的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1931—1949年)这部波澜壮阔的新华社战争年代史,你会发现,在跟随党中央和人民军队创建红色政权、艰苦卓绝的长征、挺进抗日敌后、纵横大江南北,直至建立新中国的漫漫征程中,前仆后继的新华人所写就的新华理想、新华气概、新华情怀、新华作风和新华追求,本身就是党的信念、党的宗旨、党的作风的生动体现。这就是:向着崇高、向着正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情系人民、为了人民,一丝不苟、科学求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它的核心是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新华理想:向着崇高向着正义。1931年11月7日,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诞生。也就在这一天,靠着从敌人手中缴获的一部半电台,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应运而生。红中社播发的第一批新闻,就是宣告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声音,通过这个年轻通讯社的电波,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作为我党最早的媒体机构,新华社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中国共产党人的朴素理想——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为了这一崇高而正义的理想,第一代新华人在光明与黑暗较量的枪林弹雨中组稿写稿、收发电讯、编印报纸,既是革命战争的报道员,也是冲锋在前的战斗员。怀着对创建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必胜信念,新华人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及时、充分地报道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由弱变强的胜利进程,真实、完整地记录党的事业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回忆这样一段历史,新华人有着属于自己的自豪:新华社的历史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一样长。

新华气概:敢于牺牲敢于胜利。1935年2月24日,留在苏区的瞿秋白在突围途中被俘。4个月后的一个夏日清晨,在福建长汀罗汉岭下,36岁的瞿秋白唱着自己早年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走到一处草坪盘腿坐下,向刽子手微笑说‚此地甚好‛,从容就义。作为红中社最后一任负责人,从20岁起就患上严重肺病的瞿秋白,在主持红中社的日子里,每天都坚持写稿审稿到深夜。红军主力长征后,瞿秋白领导奋战在苏区的红中社人员,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坚持出版《红色中华》4个月,发行24期,书写了红色中国新闻史上一段悲壮篇章。倒在敌人枪口下、倒在血泊之中的新华人,瞿秋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

争直至解放战争,新华社经历了整整18年的残酷战斗历程。这段峥嵘岁月,新华社牺牲了139名烈士。在中外新闻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像新华社这样,连续经历如此漫长的战火考验;也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像新华社这样,在如此短暂的时空内献出这么多宝贵的生命!

新华情怀:情系人民为了人民。曾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生前留下四个大字——勿忘人民。勿忘人民,是这位抗战时期就投身新华社事业的‚人民记者‛一生不变的情怀,也是新华社事业80年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源泉。

80年间,新华人把自己的根须一寸一寸地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在把党的声音、党的意志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从人民群众中间汲取着用之不竭的营养。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贴近群众,才能发动和凝聚群众。在延安,记者莫艾采访‚边区劳模第一人‛——著名劳动模范吴有满的通讯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有力地推动了大生产运动。记者张铁夫、穆青与赵占魁共同生活劳动20天,采写的长篇通讯《赵占魁同志》,促进了边区工业战线展开向赵占魁学习的运动。新华社历史上那些影响深远的作品,无一不是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思想和情感上融入人民群众的结晶。

新华作风:一丝不苟科学求实。1944年10月,毛泽东在谈到党报和通讯社的地位、作用时指出:党报和通讯社是

组织一切工作的武器。党中央的一切大政方针都是通过《解放日报》和新华社传达到各地、各阶层人民中去的。中央了解国内外情况,有许多来源,但主要还是靠《解放日报》和新华社。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新华社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精益求精,严谨求实,对新闻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态度和作风,既来自于党中央对新华社的严格要求,也得益于中央领导同志对新华人的言传身教。转战陕北期间,党中央身边有两支精干的队伍,一支是由作战人员组成的‚枪杆子‛队伍,另一支是范长江率领的由新华社工作队组成的‚笔杆子‛队伍,代号为‚四大队‛。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各类文稿达70多篇。毛泽东后来说: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这一时期,中央送交新华社播发的新闻、评论等文稿,均由钢笔抄写,字迹清楚,标点分明。范长江在总结转战陕北的体会时写道:‚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中央领导)这种认真与求精的精神完全推翻了我过去十几年来所认为的最高的‘认真’的标准。一篇社论,一个谈话,一条新闻,往往要改好几遍,甚至重写几遍,其中绝大部分都在任、周、陆(陆定一)等详细传阅研究之外,主席又加以一丝不苟地修改。我回想过去写文章那种‘大笔一挥’的作风,不觉满身出汗,实在可怕。‛

新华追求: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从1931年两三人抄收和发送电文起步,到1947年开始向国外派出记者、设立分社,再到随着新中国诞生成为国家通讯社,18年的新华社战争年代史,也是一部奋力开拓、在艰难困苦中创新发展的创业史。甫一创社,红中社就开始抄收国民党中央社及国外通讯社新闻,编印成内部参考提供给领导人参阅。‚第一部‘新闻电台’只有收报机,是用缴获敌人电台的旧零件,自己动手装配起来的。蓄电池和干电池也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抗战时期建成新华广播电台,继而开始日语和英语广播。解放战争之初设立香港和伦敦分社,分别发布新华社中文和英文新闻稿,寄发欧美各国;解放战争还在相持阶段,就向国外派出了自己的记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新华社战争年代史中,我们读懂了什么是崇高、什么是无畏,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情为民所系、什么是潮头唱大风。引领着新华人不懈前行的是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时至今日,这些崇高的精神仍然深深的打动着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学习新华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工作中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学习新华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说实话、办

实事、求实效;学习新华人致力发展的进取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发展。同时,在公司领导的组织要求下,党支部坚持多种形式开展学习读书活动,为我们大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作为公司的一员,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通过学习掌握信息、培养情趣、纯净心灵、提升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本职,奉献社会,在平凡的岗位中作出不平凡的成绩,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1-10-9

读史有感

《史记》之读书笔记引言:《史记》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因为有了《史记》,中华民族的压顶苍穹才会笼罩正气支持我们一代代华夏子民坚苦奋斗,顽强勃发......

读武帝史有感

读武帝史有感虽是汉武大帝,但是细心的观众发现竟然本剧用了五分之一的剧情讲述武帝前任景帝的大时代背景,这并不是剧情的胡乱编排,这其实是为武帝的产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

读建筑史有感

读建筑史有感中国建筑史的现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

读《中国电视史》有感

15新闻班 姓名:许鹏飞学号:14150804190读《中国电视史》有感1958年5月1日,随着北京电视台的试验播出,我国的电视事业开始从荒芜中艰辛曲折地发展起来。郭镇之所著的《中国电视史......

读《太平天国史》有感

读《太平天国史》有感作者:***单位:*************** 我爷爷以前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爷爷给我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每次我都听的很入迷。后来上了小学,第......

下载读《新华通讯社史》有感(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新华通讯社史》有感(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