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宪法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键人物读后感”。
《比较宪法》读书笔记
在读《比较宪法》之前,我先去了解了一下这本书,这本书可视为民国时期我国宪法学领域的扛鼎之作,也是我国百年间法学书丛中难得的佳品。《比较宪法》一书开创了中国研究比较宪法学的开端,此后在30和40年代掀起了比较宪法学研究的热潮,它曾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金岳霖先生的《逻辑》等传世之作一道,被列入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系列之中,成为诸多法政学堂的必读教材,如今仍是许多高校法科专业公法学科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第一次读法学专业性的书,深知自己知识的浅薄,很多内容自己看过之后也不甚明白。这本书完全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看完的书,于是便听从老师意见,从最后一编看起。最后一编的内容是《中国制宪史略与现行政制》。本编论述并探讨了自清朝末期立宪到民国时期宪法沿革,及国民政府历次政制的变革,而且在文中对某些宪政客观实事的评价,不乏一些批评的话语,作者是国民政府高官,我认为其是非常有勇气的。如果说,本书前面是一种横向的对比,以各国的不同宪政与中国相比较,那这一编,可是说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以中国不同的时间来对比,从清季之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到北京政府的制宪一直写到民国政府时代之立宪。
文章说道1904年之前的改革都不属于立宪运动,从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中国的立宪运动才正式开始。当时的立宪运动有两个派别:一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立宪运动,另一边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君主立宪运动。1908年的“宪法大纲”虽然是号称带有宪法意义的,但是完全是统治阶级的产物,里面规定了各种君主权力,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是1911年的“十九信条”。
辛亥革命之后,颁布《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后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这个政府于 1912年3月11号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制宪史上形式宪法完成。1913年后,由于袁世凯以及他时候军阀混战的状况,制宪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黑暗与混乱,直到蒋介石提出以党治国的方针,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于1928年10月3日制定了《训政纲领》, 经过内部反复斗争, 1931年又决定以此为基础, 制定《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以及1936年宣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制宪的过程是曲折而且艰辛的,但是在这个曲折和艰辛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进步,看到我们的思想不断的觉醒。这些过去的宪法,也可以说为我们新
中国成立后宪法的制定起了一些作用,当然,这作用包括了借鉴好的和规避坏的。现在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看《比较宪法》,收获也是一样的大。尽管看书的时候觉得有些枯燥,因为很多知识都是自己不曾了解过的。但是正因为这种不了解,也使我在看书之余,在网上查找了很多关于宪法的有意思的知识。对于自己学习宪法这门课有很大的帮助。
比较宪法第一讲 比较宪法概述一、比较宪法之“比较”1.问学生:比什么?2.如何比?给我出了个难题。pisa与大饼、意大利面与面条,但是大家对大饼、面条的的味道一定比中国宪法更熟......
在中国的知识界,对宪政问题的关心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复兴和发展。推进宪政诉求的一个有力的理论工具就是从契约论的角度来伸张宪法和宪政。在西方,宪法的概念从其产......
比较宪法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比较宪法 课程编码:EN056130B 学 分:2学分 总 学 时:32学时 适用专业:法学专业 先修课程:宪法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课课程目的与......
我看《比较宪法》《比较宪法》一书由武汉大学前校长王世杰先生于1927年编纂出版,开创了中国研究比较宪法学的开端,此后在30和40年代掀起了比较宪法学研究的热潮,并出版了一批......
国无法制则不治,法无根本则不立——读宪法有感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光阴荏苒,物换星移,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