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_读于丹心得有感

读后感 时间:2020-02-27 13:03: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于丹心得有感”。

“心得”之心得

电脑开着,正在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手上拿着一本同样内容的书。一边随着播放的节奏翻看着,一边用笔在认为精彩的地方勾画着。间或就涌出一些联想和感悟,随即在书边上匆匆写上几笔。也可谓“心得”之心得吧。

易中天为于丹的书写了序,题目叫《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这个题目,其实就是领会“心得”的一把钥匙。

“灰色的孔子”,给人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一下子把古代孔子与当代我们,拉近了许多。孔子原本就是凡人。即使他后来被推崇为圣人,毕竟仍是天地中人。我们还是把他当成凡人的好,因为我们能见到的都是凡人。那些被尊为圣人的人,德高望重,好学善思,观察能高瞻远瞩,思想会穿越时空。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的智慧结晶。但却有不少所谓的圣人,并没有努力实践自己所立的圣言。他们只是为了教化世人,自己并没有去身体力行。也有的纯粹是在兜售“精神鸦片”,目的是蒙蔽、欺骗、麻醉和愚弄人民。圣言之所以常常被打折扣,显得不那么神圣,原因就在于假冒伪劣的货色太多。人们经常上当受骗,实在是不敢轻易相信那些圣言了。

“多彩的世界”,听起来很浪漫。其实隐藏着诸多酸甜苦辣。它既太平稳定又竞争激烈、既繁荣昌盛又腐败丛生、既跃跃欲试又浮躁彷徨。这位灰色的孔子,色彩感不强,容易被不同颜色所接受。有这灰色的掺和,或许社会能和谐,世界会美好。因此有必要大布其道。不过,也不能把孔子视为救世主。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以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我想他只是吹吹牛皮而已。说过头的话,其实就有悖于《论语》的精神。

于丹的“心得”,实质就是在“布道”。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她用“心得”二字表述,很是巧妙。区别于一般的讲解诠释和照本宣科,是否也暗含着不全部的赞成和认可呢?不得而知。

听罢于丹的侃侃而谈,我倒觉得《论语》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心灵之道。用心灵之道可以概括通篇《论语》。所谓心灵之道,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如何面对客观的外部世界。孔子的观点,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欠和遗憾。缺憾、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首先要学会承认和面对,然后再通过努力去弥补。自信无疑是最最关键之所在。没有自信,心灵最容易受创伤。自信源于淡定和坦然。可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心灵的境界是分层次的,力量也是无穷尽的。《论语》中说“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坦荡荡”。苏轼也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们平常也说心胸开阔、与人为善、顺其自然、从容笃定、不骄不躁等等。无论在物质匮乏时,还是温饱无忧后,心灵的作用,都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面对物欲横流之时,心灵上的毛病,常常能置人于死地。保持心灵的纯洁与健康,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

人是社会中人,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处世中走过。心灵必须把握好处世的原则与分寸。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观点,真有点出乎意料。可细细品味,方悟其中真谛。平常所讲的“以德报怨”,其实才是虚伪迂腐,经不起推敲的。处世是心灵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成于掌握规律,顺其自然。贵在公正耿直、光明磊落。东郭先生是万万做不得的。更没有必要去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这既是原则,又是分寸。我们应尽力好生地去把握。原则之下,分寸的把握尤显重要。过犹不及,适得其反。须知人要有独立的人格,决不能随便就丢失了自我。再亲密的人,都要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这样才有期待、憧憬和追求,永远处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境界。人生在世,道义为上,诸事当有方圆;位置关键,不可越俎代庖;谨言慎行,方能少忧无悔;修身养性,才会心想事成。早一天明白这些道理,就会早一天开始快乐人生。

修身养性,就是要把自己修养成为君子。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除了把仁、知、勇,作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外,还描述了君子的具体标准,即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很好相处的人、重行轻言的人、有崇高理想的人。孔子自谦,他本人达不到这些要求和标准。圣人况且如此,可见世上真正能称为君子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世上绝大多数人,并不非此即彼,而是介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普通人。不少被标榜为君子的人,其实只是伪君子而已。与小人难打交道,却容易识别。伪君子披着庄严的外衣,道貌岸然,欺骗性极强,更难以对付。

我们要向君子的要求和标准靠近,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恒心和定力。没有恒心,就会见难即退,半途而废;就会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就会常立新志,等待明日。他从不打算从今日开始,永远都在原地踏步。没有定力,其实就是根基不牢。稍有风吹草动,他就左右摇摆。随之就对心中那一点点正确的主意,产生怀疑。面对各种诱惑,很容易改变初衷,误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看来只是那么一念之差,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实则是根基不牢,缺少定力,走上歧途只是早晚的事。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交不好的朋友,就是希望他们学好,以后能成为君子。他提出“益、损三友”的标准。正直、诚实、广见博识的朋友为益者,谄媚拍马、两面派、夸夸其谈的朋友为损者。孔夫子的良苦用心,当然应该领情,却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人类的种族区别,社会的层次差异,行业的领域分割,岗位的分门别类,早已把人们划分到无以数计的不同的圈子中。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自然规律。在人生的圈子里,谁都不可能只与好人来往,而要学会与各种人共事打交道。如果太清高介意,势必就成了孤家寡人。况且现如今朋友的概念,早已变异,越来越俗气,越来越没有含金量。谁见面不是以朋友相称,可真正负责的朋友并不多。“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一句名言,也很有几分道理。关键还是要自己去把握,对朋友不要期求过多过高。否则你肯定会失望的。

我倒觉得孔子对理想的看法,非常的明智。他不好高务远,不强其所难。而是十分注重实现理想的起点。这个起点是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充分体现了心灵的呼声。看似胸无大志,其实非常清明。但凡是个正常的人,谁不想有所作为呢?可明智之人,从不好高务远,也不锋芒毕露,更不怨天尤人。而是脚踏实地,先把当前的事情做好。他无论在哪个行业和层次工作,心灵都是愉快充实的。同时也决不像个定型的容器一样,就此终了一生。而是随时听从时运的召唤,为社会去做新的担当。他的心灵永远是年轻自信、充满活力和有所准备的。

心灵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孔子把人生分为三个大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又具体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其实讲的就是不同阶段的心灵状态。他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几千年过去,今人已非古人。况且人各有志,哪能一概而论。人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有的二、三十岁时,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有的到死也是懵懵懂懂,糊涂一生。

学而不思,等于没学,哪会有什么长进提升。懂而不精,什么真本事也没有,这样的人又有何用?“而立”的内涵,即是建立心灵的自信。心灵的指向决定行为的方向。心灵应该是清明内省、从容不迫和坚定不移。“不惑”需要大智慧。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犯糊涂。学会舍弃是做到不惑的关键。“知天命”,关键是那个“知”字。孔子讲,知命、知礼、知言。其实就是知道规律。心灵中有了一定之规,还有什么难题应对不了,还有什么烦恼困扰自己!知道了天命,就会到达“耳顺”的境界。悲天悯人,包容宽厚,理解万岁!“耳顺”之后的“从心所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心灵经过了千锤百炼,去伪存真,已经炉火纯青,由必然王国升华到了自由王国。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世界有定律,人生皆自然。这时候的心底是淡泊后的清明,坦然中的笃定。对外面世界的一切,都能从容面对,宽厚一笑!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想不通的事。这才是真君子之所想所为也。从心所欲的境界,不一定非得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只要注重修身养性,就会早一天实现从心所欲。

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人生。

(2007年1月20日于永济家中)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有感

提起《论语》不免有些惭愧,因为就是这本蕴含着古代圣贤无数智慧、源远流长的书籍,自己对它的了解也只不过停留在中学时代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那里面......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前言:关于读《于丹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之心得这两天草草翻看了一书,深感共鸣!当然首先需要给于丹老师道歉,俺看的是网络电子版的,应该也属于盗版行为吧,聊以孔乙己自慰,“偷书不算偷”。首先感谢于老师的心得,让俺也对......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论语》的部分章节,过去曾经读过,但由于古文功底有限、社会阅历有限,总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偶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看到北大教......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赵艳芬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

下载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