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思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先秦哲思
胡永强2011011387
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在这里我将讲述关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当然这是在拜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之后产生的些许思考。先秦时期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被称为春秋战国,相继有五霸七雄在中原地区成就了霸主地位,最终是秦始皇的秦国统一了六国,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思想基础是韩非李斯所提倡的法家思想,除去法家,在四五百年的历史里有大大小小上百家学说思想,因此那个时代被后人称为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也仅仅是就我所理解的东西讲述百家之中比较重要有代表性的几家思想。之所以产生百家争鸣的现象,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由于礼崩乐坏,原本被贵族所垄断的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可以享受的权利,私学在社会中广泛开办,孔子就是当时的一个开办私学的教师,他也被称为教师的鼻祖,正是有很多像孔子这样以教学为业的人,所以原本只有贵族可以接触到的知识现在平民也可以获得,有因为统治者忙于战争思想统治薄弱,思想开放,有很多人著书立说,有了自己的主张;当然社会中除了老师还有一些人是类似现今的律师一样的人,他们通过对法律进行字面解释来运用法律为人打官司,而不深究法律的真实含义,只重名而不重实,因而他们被称为名家,如邓析就是比较早的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他们的特点,<吕氏春秋>里有一个故事,一天河里发大水,一个富人的母亲被淹死了,尸体被打鱼的渔夫捞回了家,于是富人去找渔夫索要尸体,渔夫借此向富人勒索钱财,双方僵持不下,富人来找邓析,邓析说:"尸体只对你有价值,对别人一文不值,他只能卖给你。"那个渔夫等了很多天富人也没有拿钱来赎尸体,很着急,于是来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跟他说:"尸体只有你有,他不来找你买,找谁买,回家等着吧"1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邓析善于说辞、与人辩论,这是前期名家的特点,后来公孙龙与惠施发展了名家的学说。出了以上两种人,还有一些人原本是贵族的门客如荆轲之类,因为贵族的没落,他们沦为侠士,后来便有了墨家,他的成员被称为墨者,首领是钜子,墨家与普通侠客的不同就在于反对侵略战争,而且墨子依据他们的职业道德进行阐释产生了他们自己的学说。
说完那个年代,我想我有必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哲学问题。在大多数人将西方哲学作为显学的时候,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损失,也许这是因为现代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观念导致的。很多人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康德的学说,但是却不知道中国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哲学家的,原因是他们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做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既然没有所谓的哲学家,当然不会有什么偏废,即不会专注于某一个方面,不会是单纯的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不会简单的关注抽象思想或现实生活。我们知道哲学在西方又被称为形而上学,形便是指现实生活,而哲学是形而上的,老子有云:形而上者畏之道,形而下者畏之器。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在研究抽象理论,而中国哲学也在研究抽象理论,如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他认为道是万物之始;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哲学关注现实,如孔子提出了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便是在教人怎么做人。冯友兰先生在书中提到出世与入世,出世讲道德价值,而入世讲超道德价值,中国的先人(而不是哲学家)所追求的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2。这是中国哲学最终极的任务,而学习哲学的目标是什么呢?先人们告诉我们是要成为圣人,圣人做到了入世与出世的统一,他们是怎样的人呢?他们是内圣外王的,这与柏拉图哲学王的主张是很相似的,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因为只有哲学家才不会以权谋私,才可以做到公正无私。既然圣人在外可以治理国家,那么这也就说明哲学与政治是分不开的。而哲学家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如何行动的,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1《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0章第6页《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3章第4页
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3我么也可以说中国的哲学家知行一致,以身载道。
中西方的东西有很多都是相似的,但是因为地理、历史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中西方的哲学发展都是具有延续性的,后人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学说。在这里我将选择各家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思想加以介绍。孔子提出了仁和义,义是指应该,即每个人都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是合乎道德的,与义相对立的是利,这便是著名的义利之辩。而仁则是义的具体的含义,人便是爱人,行忠恕之道,忠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而恕与义相对应的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而言就是推己及人,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情,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得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与外在的结果之内,因此,孔子提出了知命的主张,我们能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要取得成功在于天命,所以如果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对于仍然要来到的东西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静静接受。孔子知命的观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我们应该做的合乎道德的事,而且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做,竭尽全力,既然已经努力了,那么结果如何,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尽人事听天命。4孔子始终在践行着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这便是一心一意地做,虽然不被接受,但是他在坚持,只是因为他认为这是符合道德的。我们常常将孔子与西方的苏格拉底相对比,在很多方面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苏格拉底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理念,他在生前坚持不懈地通过行动改变人们的错误观念。在孔子希望人们无所为而为时,没有回答为什么每个人都应当推己及人。孟子解决了这个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后来的荀子是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主张人性本恶,人要向善,需要后天的教养),人的本性有四端-仁义礼智,他们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可以从内部自然发展,而不需要后天学习,这是人与禽兽的区别,因此人行忠恕之道是自然而然的。与儒家积极作为不同的是,道家认为这个世界太坏,所以他们选择避世,但是他们要为自己避世的行为寻找理论依据,他们就是这样一些人,但是他们不是简单的避世,他们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在避世的状态下,他们向世人讲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与中国哲学入世和出世相统一的特点是相适合的。全生是道家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才能达到全生呢?道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杨朱认为,应当既不太好也不太坏,后来庄子把它概括为无用之用,比如一棵树长得很粗壮,那么它很快就会被砍倒,但是如果这棵树并不粗壮没有用处,还会被砍倒吗?所以庄子总结,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会多为善,也不会多为恶,一定是在善恶之间,他追求无用可是到头来却有大用。老子作为道家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了道的问题,解释宇宙规律,虽然在西方这算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不能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这与西方简单的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是不同的。老子并没有回答全生的问题,主要由庄子完成了对全生的解释。庄子并没有回答如何全生,而是通过取消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为对于圣人来说全生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在圣人的眼里是混沌的整体,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圣人实现了不知之知。不知是在坐忘的基础上实现的,圣人原本是有知识的,有知识就知道事务的区别,后来圣人通过坐忘忘记了事物的区别,便可以与"大一"相合,这个没有区别的3《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3章第6页 《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6章第4页
状态就是"无竟"。我之前谈到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成为圣人,但是应该怎样成为圣人各家有各家的观点。孔子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古代成为圣人是所有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追求,而圣人正是体验到超道德价值的人。在孔子看来,他在五六十的时候,已经知天命(在前文已经陈述何为天命),而当他到了七十的时候,可以从心所欲了,也就是不再受到普通道德价值的局限,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合乎价值的,而不需要故意与道德相合。在孔子理论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更加简单地称为圣人的方法,就是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可以叫做“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另一方面,孟子叫做“集义”,就是经常做一个“天民”在宇宙中应当做的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孟子说的“配义与道”。一个人能够“知道”而且长期“集义”,浩然之气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丝毫的勉强也会坏事。就像孟子说的:“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偃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同上)一个人种庄稼,一方面当然要培育它,但是另一方面千万不可“助长”。养浩然之气正像种庄稼,当然要做些事,那就是行仁义。5虽然孟子在这里只说到义,没有说到仁,实际上并无不同,因为仁是内部内容,其外部表现就是义。一个人若是经常行义,浩然之气就会自然而然从他的内心出现。而圣人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德”意指power(力)或virue(德)。“德”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非道德的,一物自然地是什么,就是它的德。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五十一章)这是因为,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必要的”是指对于达到一定的目的是必要的,决不可以过度。“自然的”是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作人为的努力。这样做的时候,应当以“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朴”(simplicity)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观念。“道”就是“璞”(“UncarvedBlock”,未凿的石料),“璞”本身就是“朴”。没有什么比道更朴,而第二朴的就是德,顺德的行的人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朴。6而圣人便是在所有人当中做得比较好的一种人,其次,老子认为大智若愚,因为只有愚才可以生活的快乐,无忧无虑,就像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一样,但是圣人的愚与孩子的愚是不一样,圣人地愚是比知识更多的愚,而不是没有知识,这就像庄子所说的不知之知。之所以老子认为圣人是愚,因为他认为知识是欲望的主人,也是欲望的仆人,只有不被欲望所约束才可以获得快乐。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自己的见识。通过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在西方文化横流的现代社会,通过接触自己的传统,保留着自己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不至于在现代社会中迷失自我,甚至是整个民族的迷失。5《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9章第6页《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1章第4,5页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2091061 刘明伟一、选择这本书的理由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