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实用17篇)

读后感 时间:2023-12-09 18:10: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思考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和篇章的连贯,使读者能够流畅地阅读和理解你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写作读后感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读后感是一种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每个人的读书体会都是独特的。因此,在写读后感时,不要拘泥于别人的观点,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这样才能使读后感更具个人特色和感染力。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一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__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__吗!”

二婶拉着__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__,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__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__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__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读了《抗日英雄小故事》一书,增添了不少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使我更了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我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有一位小英雄王二小,他面对敌人的金钱,不给敌人带路;面对敌人的刺刀不害怕,机智勇敢地把敌人引进埋伏圈,在与敌人地周旋中,他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又被敌人的刺刀刺中,英勇牺牲时年仅13岁,他的鲜血染红了南河滩。文艺战士方冰和劫夫知道了王二小的事迹后,谱写了著名的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至今仍广为传唱。

我读了这个抗日的英雄的故事以后,我非常的感动,因为小英雄王二小,自己不要敌人的金钱,也不给他们带路,把敌人引进大部队的埋伏圈里,在敌人的子弹和刺刀打了以后,他才13岁就英勇的牺牲了,他死后,王二小的故事谱写了著名的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抗日英雄小故事》,将激励我更加认真地读书,更加珍惜这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为抗日战争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激励这我前进!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三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幸福快乐的时光中。然而,我们却要铭记那些为了祖国未来而牺牲的烈士们,当我翻开《红色少年的故事》时,我感受到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气概,更是深深地被他们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所打动。

书中记录着许多年纪不同的少年,经历不同的爱国英雄。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刘胡兰。刘胡兰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因为对万恶的旧社会不满,而对革命事业充满了热情与向往。当因判徒的背判而被抓时,她虽是被捕人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但她却用弱小的身体,强大的精神力量从容不迫地去承受敌人残酷的刑罚,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出卖革命。最终,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为了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需要多么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在享受如今的幸福生活时,不能忘记这是无数位像刘胡兰一样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就应珍惜生活,用更好的精神风貌去应对未来。

现代社会的建设需要大家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精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那么一群为了革命事业同甘共苦,浴血奋战的英雄。在土地革命时期,黄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没的少年武装——红色少年先锋队。他们都是由穷人家的孩子姐成,能吃苦、胆子大也十分地团结,他们平时每一天进行操练,当敌人进攻时,他们总是团结一心、奋勇抵抗,真是人小志气大。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需要应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但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学习知识,团结在一齐共同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书中还有少年英烈—欧阳立安,抗日小英雄—杨来西,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王华等英雄。在他们那一段段已经逝去的光辉岁月中,是中国少年对历史的呐喊与对未来的期望,我们就应在这最秀丽的时代中,继承少年英雄们的遗志,做一个用心向上,不断开拓的好少年,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秀丽。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读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有王朴的故事,有刘胡兰的故事,有董存瑞的故事......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1920_年生在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而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还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走到山口时迷了路。他们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让他带路。王二小先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词作家、曲作家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来纪念他。

读后我想到了王二小为了保护转移躲藏的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牺牲了自己保护了别人。他可以不保护躲藏的乡亲们,他也可以不牺牲自己,但他没有,他为了别人牺牲自己。再想想我们,不用保护别人,也不用牺牲自己,在这种好的环境下,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想想别人再想想自己,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的,但我们不努力,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到。

从现在起,我们应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发奋读书,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同时,祝福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强国之首,不再受其他国家欺负。

伟大的人物刘胡兰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刘胡兰这光辉的名字早就铭记在我的心里,我盼望早一天能读到这样一本关于刘胡兰的书。

今天我终于有幸地读到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心灵震撼很大。

刘胡兰,一个只有15岁的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面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最终献出了自已年轻的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的灭亡;看到自已的队伍胜利归来。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啊。

15岁,是一个花样年华。15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无忧无虑地学习着、生活着!可是,刘胡兰,却被敌人屠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纪念刘胡兰时写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英雄事迹的高度概括。

虽然刘胡兰牺牲了,但是她的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在传颂着,正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人民的富裕、国家的昌盛,为实现共产主义英勇奋斗!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一个道理:我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了销烟,没有战争,这样的环境是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姐姐一样的革命英雄经过抛头胪、洒热血换来的。此时此刻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啊!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决心从小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炼就过硬的本领,正确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使自己向一个正确的目标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同学们,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凝神听课的时候;当此刻平安祥和的气息围拢于我们的全身之时,你们是否还记得,60多年前的今天,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在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中,有一名共产党员,她的名字叫刘胡兰。

此时此刻,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刘胡兰英勇就义时的情景。刘胡兰英勇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她是那样的安详,仿佛正躺在一片松软的草地上,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可是,就是这个乌云低垂的冬日,敌人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告密,刘胡兰和其他六位革命同志被捕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六位同志倒在了敌人的铡刀下。敌人想从刘胡兰的口中得到党的秘密,就指着烈士的遗体威逼刘胡兰投降。敌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小小年纪的刘胡兰宁死不屈,面对这场血腥屠杀,她斩钉截铁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我咋个死法?我咋个死法?我咋个死法?……”一句句荡气回肠的话震撼着全场,敌人害怕了,敌人退却了。刘胡兰昂首挺胸,走向铡刀,她是那样的从容。曾经她就是这样一路由稚嫩走来,走向成熟,站在了鲜艳的党旗下。临刑前的她,眼里有一抹光芒,一抹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将最终胜利的光芒!

我真想给刘胡兰敬个少先队礼,来表达我心中的敬仰!15岁,生命才刚刚开始;15岁,多么美好的青春年华。刘胡兰牺牲了,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毛主席给她亲笔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刘胡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发向上!我牢牢记着当年带上红领巾时铿锵有力的誓言:“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年少的心展翅欲飞;年少的我风华正茂。我热爱学习,追求上进,我时刻以“四好少年”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体魄强健、活泼开朗。我要接过英雄的接力棒,勇于接受挑战和承担责任,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情绪读完了《红岩》这本书。书中的革命志士们一个个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用鲜血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史诗。

这本书主要描述的事革命者们在狱中与_斗争的故事。书中塑造的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于新江等在酷刑下毫不畏惧,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我十分敬佩江姐,江姐的丈夫在革命的斗争中牺牲了,但她却忍着悲痛,接替了她丈夫的工作,任然在工作的第一线奋斗。之后由于叛徒的出卖,她在万县被捕,后被关押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再那里,她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但是她丝毫没有动遥甚至于当敌人残忍地将竹签子一根根插入她的食指时,她也是面无惧色,还说:“严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就这样,江姐宁死不屈,就在重庆即将解放时,被国民党_残忍的杀害了。

我读完书后,又深入地查了资料。我发现其实书中的众多烈士在历都是确有其人。如许云峰的原型徐建业,敌人用酷刑拷打,他只字不招,之后改用利诱,他仍然不为所动。敌人恼羞成怒,给他施加了所有狠毒的刑罚,但他仍是沉默。敌人无计可施,只得将奄奄一息的他关进渣滓洞集中营。最后,他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

读完这本书,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那被鲜血染红的红岩,出现了那些为了革命胜利而献身、为了争取自由而牺牲的革命先烈们。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但我们时刻都应铭记:胜利的旗帜是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我们更应为了完美的明天而奋斗!

本书介绍的都是红军长征中发生的故事,有些振奋人心,有些感人肺腑,更有些催人泪下……其中,令我为之一震的,是红军过草地时的“鱼汤宴”。

大草地位于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大约有两万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恶劣、地形复杂,到处都是能置人于死地的沼泽,一丁点儿粮食都没有,简直就是个死亡地带。据史料记载,约有一万多个红军将士都长眠于此,死去的,和我们一样年龄的小红军也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不敢想象的呀!甚至连三条小鱼就是他们的鱼汤宴了。

当时,杨长万排长在河边用自制的小鱼钩钓到了三条小小的草鱼,可红军们呢,却竟然高兴得不得了?!他们的高兴是我无法想象的,像刚刚吃午饭时,桌子上都是大鱼大肉,我也都司空见惯、吃腻了。于是我提起了筷子,夹了一块肉,又是那股熟悉的味儿,我吃了几口便不想吃了,又习惯性地留给了爸妈一些,就把它们全倒进垃圾桶里了。这样的事情对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他们呢?都围看着锅中的小鱼,有的战士竟夸赞起了小草鱼。全连的官兵还喝了着我们看不上眼的鱼汤一碗又一碗,一会儿就把鱼汤喝完了,口中竟还“啧啧”夸赞这“鱼汤宴”好喝。可这哪里是什么鱼汤啊!一碗鱼汤,竟能使全连红军如此满意!这时,我想到了自己中午时的行为,不禁脸红了,那时生活的艰苦,这小鱼对他们而言已成为珍贵的食物了!长征是多么的艰苦!但正是因为长征的艰苦,才换来了我们幸福的生活。自己竟习惯性的浪费鱼肉,对红军战士们用生命所换来的幸福一点儿也不珍惜,全浪费了呀!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可一定要痛改前非,珍惜战士用生命才换来的幸福哪!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五

“有志不在年高”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红色少年们虽然年纪小,但战争的洗礼,灾难的袭击已经让他们有了大人的成稳,勇敢和机智。在敌人面前,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人小,不会受到敌人的怀疑,一次又一次地躲过了敌人的追捕;而在灾难面前,他们并不因为自己年少而胆怯,相反他们勇敢的挺身而出——看到这些红色少年的故事,我不禁想起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的以林浩为代表的少年英雄们的事迹,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少年英雄的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在被一个个,一代代的少年们英雄感动的同时,我更为他们而骄傲。我骄傲我们华夏子孙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少年英雄辈出;我骄傲我是华夏的子孙,我是少年的一分子。谁说我们是温室里的花朵?谁说我们是被宠坏了的一代?想想自己在各方面的努力,看看周围同学的执着认真;想想伙伴们在赛场的挥汗如雨,看看同学们在苦难面前的齐心协力,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古英雄出少年”阿!

我们此刻生活在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不用为衣食发愁,我们不必提心吊胆地生活,我们是幸福的,无疑也是幸运的。但我们有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有时间紧迫感,行动起来,在有限的时间里,像红色少年一样,脚踏实地,肩负使命,为祖国灿烂辉煌的明天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六

一部《红色故事汇》,让我领略江西这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热土;一部《红色故事汇》也让我看到对于党员教育形式和载体的的探索。从影片的表现形式上来看,用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打造了一部成功的党员教育影片,不可谓不是一种成功。作为一名在江西就读的大学生,作为一名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我为自己能够在大学生活中观看这样的一部有意义的影片而感到高兴。虽然只是学习观看了数集,但是内心却倍受鼓舞,热血沸腾。

从《红色故事汇》这一部电视剧中我看到了一幅幅展现中国革命时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幸福道路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听到了一首首传承着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这里我看到了共青城的崛起,看到了江西的腾飞,也看到了中国革命的艰难过去。

通过《红色故事汇》时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建党以来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历史足迹,在这里我看到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及高尚的品质,也看到了我们的革命先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所建立起来的丰功伟绩,在这里,井冈山精神得以传承,红军精神得以发扬。从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开始,在这片红土上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这一幕幕;一幅幅;一个个;一处处;一件件……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业的艰辛;也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情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对国家的发展和对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作为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格,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好好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科学知识,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对党、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清晨我站在江西这片红土上每次想到:八一军旗在这里升起,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编织,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红土地上曾留下过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贺龙、陈毅等无数革命先辈的足迹,我就倍感骄傲,我为自己能在这里与众多的革命前辈一起为振兴中华的梦想而奋斗而感到高兴,感到骄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站在江西的大地上谁又能想到58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山滩涂,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一片荒山滩涂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孕育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梦想。看完这部《红色故事汇》,我深深地了解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不论是在艰苦奋斗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现在,我们始终都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

阅读《红色故事汇》使我接受了一次红色洗礼;感受《红色故事汇》使我心灵受到一次次强烈震撼;铭记《红色故事汇》使我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华的信念。

看完《红色故事汇》,我不禁思绪腾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他们用血肉和气魄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将永远在后世子孙身上延伸,祖国也将因此繁荣昌盛,奔向美好的未来!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七

含着脉脉深情,我读完了《黄继光》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闭上眼睛,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黄继光那光辉的形象怎样也挥散不去。忆往昔峥嵘岁月,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耳边又回响起嘹亮、威武、雄壮的红色摇滚--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家乡,打败美帝保卫和平,我们的先辈去朝鲜打仗,英勇战斗是民族的脊梁,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嘹亮地军歌在耳边回荡。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黄继光就是无数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好儿女中的一员。为了在黎明前攻下597.9高地,身中数弹的他像暴风雨中的巨人一样顽强地站起来,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豪气贯日月,英风动大地”。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趁势攻克了敌人的阵地,夺取了胜利。这真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多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啊!

当我读到“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这句话时,我浑身发热,黄继光是多么主动呀。但是我连妈妈交给的的任务都不做,比如说妈妈常常对我说,长大了,能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就拿扫地来说吧,一天,妈妈叫我扫地,我随便扫了一下,很不干净,妈妈见了,批评我说:“戴健,你连这点家务都做不好,还能干什么?”妈妈就要我重新扫地,我找了一个借口,跟妈妈顶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切,我多么不对呀。

耐心地讲解,我听得不耐烦,生气地说:“你没完没了,真烦。”爸爸严厉批评我,说:“遇到难题就绕道走,你这是逃避困难。和革命先烈相比,你还差得远呢!”是啊,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虽然谈不上战争时代浴血奋战,但连起码的学习困难都不敢去战胜,我是多么渺小啊!

同学们!当你读了这篇文章,你不感到黄继光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吗?黄继光不正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无数志愿军烈士永远长眠于朝鲜半岛的三千里江山,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这正是英雄“山草离离兮掩我骨,沧海荡荡兮浸我尸”的豪迈绝唱!

“斩尽妖魔平天下,山河日月重安排。”正是这支由无数个黄继光组成的、高举毛泽东旗帜的人民子弟兵,他们铁血军魂所铸就的钢铁长城,忠勇耿耿,精忠报国,纵横无敌,谁与争锋,打败了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帝野心狼,保卫了新中国摇篮,保卫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奠定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自古英雄出炼狱,拓马长枪定乾坤!”我们的幸福这天,正是英雄们在昨日以生命热血创造的明天,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这天的一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青年一代何惜百死报家国,要为祖国、家乡的富强崛起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青春儒钢的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夜深了,我仍无困意。我在想:今后怎样去生活,才无愧于我们的先辈呢?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八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九

宁化“红色娘子军”妇女翻身解放“天上无云不落雨哟,地上无媒不成亲;没有红军难解放哟,妇女永远泪淋淋;感谢红军得解放哟,妇女翻身做主人。”你知道这是那里的山歌吗?原来这是在宁化苏区时期,广大翻身妇女经常传唱的一首山歌。1931年,红十二军来到宁化县西南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当时,宁化广大妇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妇女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权的支配,戴着“一守二莫”、“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等精神枷锁,处处受丈夫、翁婆、伯叔、姑侄的打骂和虐待,被当成玩具和奴隶,没有人生自由。面对残酷的现实,广大妇女要求解放的愿望已成为一种强烈的期盼。红军的到来,妇女们看到了光明,纷纷起来革命。割掉髻子参军“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宁化广大妇女获得解放后,不忘红军恩情,割掉髻子,踊跃报名参军,先后有774名妇女参加红军。在革命的洗礼下,有的女红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童养媳、家庭妇女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淮土乡的刘石秀、王容秀,陈阜冈乡的李全秀、陈瑞秀等都是女红军战士,她们和江银子一样,不仅带头动员自己的亲人参加红军,而且积极动员其他群众参加红军,正是在这些扩红“女鼓动家”的宣传和发动下,宁化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不断加入红军队伍,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大力支援前线宁化是中央苏区的“乌克兰”,是中央红军给养和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而宁化红色娘子军的女战士,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央红军筹集给养,提供后勤保障,大力支援前线,为宁化嬴得“筹粮模范区”的美誉。1934年夏,南郊区委妇女部长苏惠珠动员“大有”店商号带头借出稻谷4500斤,接着“寿春堂”店商号老板也自愿借出稻谷400斤。在他们的带动下,与会人员纷纷自报借出稻谷的数字,一次性超额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受到《红色中华》的表扬。接着,苏惠珠又组织几百人的妇女运输队,不畏山路崎岖,路途遥远,用肩挑、背驮将粮食运送到江西前线,有力地支援了红军作战。早在1933年的“三八”前后,为了完成十万双草鞋慰问红军的任务,宁化红色娘子军女战士组织广大妇女夜以继日赶制草鞋,短短7天时间赶制草鞋17800双,名列福建苏区各县之首,受到《红色中华》表扬。

都没有留下,湮没在中国革命历史的波涛中,但她们用自己的忠诚和勇敢、青春和热血,为共和国的诞生铸就了不朽丰碑,历史不会忘记她们,共和国应铭记她们,今人更应铭记她们。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十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十一

有一次,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安排儿子海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一路上受尽折磨。

深夜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陡峭的山路上,乘机拼命往山上爬,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依然坚持到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十二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吗!”

二婶拉着毛**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十三

电影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与鼓励,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心血与力量我们必须珍惜眼前的一切,向那些革命家努力!

-->。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读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有王朴的故事,有刘胡兰的故事,有董存瑞的故事......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1929年生在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而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还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走到山口时迷了路。他们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让他带路。王二小先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词作家、曲作家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来纪念他。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十五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十六

暑假里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读一本红色经典作品写一篇读后感的作业。于是,我就让爸爸给我买了这本《小兵张嘎》。

拿到书我急切地读了起来,原来小嘎子从小就没有父母,一直跟着奶奶相依为命。奶奶为了保护八路军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年幼的小嘎子成了一个孤儿。他悲痛欲绝,决心报仇,毅然出发去寻打鬼子的游击队伍。在路上,他误把游击队排长罗金保当作汉奸,想缴他的枪而闹出笑话。罗排长为了保护嘎子将他带到区队秘密隐藏之地交给了钱队长。从此,嘎子就以小八路自居,还和区队八路打了一场挑帘战,如愿以偿的获得了一把真枪,可是却被区队长收走了。嘎子想不通便和胖墩一起重返县城,决心要单独替奶奶报仇。与此同时,后方特派员在白洋淀被伏击,下落不明,鬼子趁机冒充特派员混入区队。鬼子的'阴谋被嘎子无意间发现,以嘎子为首的一群小抗日英雄联合行动起来与真假特派员斗智斗勇。经过种种误会和巧合,嘎子和小伙伴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阴谋,配合区队八路使任务圆满完成,一举歼灭了日子鬼子。

合上书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个和我们现在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在那个可怕的战争年代中,面对至亲至爱的亲人离去时选择了坚强抗争。在面对凶狠的敌人时,他表现的毫不畏惧,英勇反抗。他的这种有情有义,嫉恶如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是和平年代不需要我们抗战杀敌,但是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社会的构建需要我们,祖国的强大需要我们。同学们,请大家赶快行动起来,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发奋学习,用知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强大祖国。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篇十七

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2岁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8297391.html】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优秀24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或者听完一场演讲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是一种对所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的评述和评论。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专业16篇)

读后感既是对作品的回响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发现和触动。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对书籍的主题和核心思想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背景知识......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精选20篇)

读后感有助于我们用文字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那么怎样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认真理解和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做些读书笔记,记录......

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范文(15篇)

读后感是展现个人思想和独立见解的机会,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方式之一。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主题出发,梳理出主要观点和思想,并提炼出自己......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推荐)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同志们太好了。这算不了什么!„„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这是江姐在牢房了被敌人严刑拷打昏过......

下载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实用17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实用17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