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中篇一
迟到后,便在学桌上刻下了“早”字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从此不再迟到。读了《父亲
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刻下的“早”不仅是惜时的早,更是提示国人:事事都要早,思
想、技术、科技、国力,都应该争先于他人,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也许医治
鲁迅父亲的病在当今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
终鲁父还难逃一死。表面上看,是当时医生水平的低下,但实质上应归咎于医学的落后
,导致鲁父病程拖延,最终撒手人寰,留下鲁迅“父亲!!!”“父亲!!!”一声声
悲哀的呼唤。不禁叫人潸然泪下。
从这篇文章中,我懂得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
文中,鲁迅的父亲因为过于迷信中医,相信那些根本好不了的偏方,而不相信科学
,让西医诊治,虽然现在中医是我们得以大国粹,但前提是它是由科学可依,就算没科
学所依,至少不像文中那些“名医”所说的那么神。
同时由此让我联想到当时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观念上、
综合国力上又何尝不是是固步自封呢?在欧洲人经过工业革命进入了机械的时代,中国
却盛行女人“裹足”、“巫医不分”,延续了千年的封建思想、迷信意识,使中国人难
以走出落后的泥沼。再追溯到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我
们中国人都扮演着被侵略的角色,“东亚病夫”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沉痛的烙印。但
中国人不甘落后。于是,便有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
旧世界旧思想宣战;之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指引了光明的道路;进
过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鲁迅前辈,真的是一个很难得的人。对于他的文学功底,不是我最钦佩的;而他那大无
畏的精神和满怀为国的火红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鲁迅前辈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个
平常的人,他不愿在沉默中死去,而愿意在沉默中爆发。他像一道雷鸣闪电,炸醒了沉
睡的人们,震惊了后人的我们。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中篇二
鲁迅所著的《朝花夕拾》里有一篇文章就是讲述了鲁迅童年的快乐生活,可是他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完美。因为他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去书塾里读书了,虽然十分严格,但也有让他找到乐趣的地方。他可以在书塾后面的院子的折梅花,寻蝉蜕、抓苍蝇、喂蚂蚁等。不过也只有那么一点时间,同窗们到院里太多,太久,先生就会把他们叫回来,让他们继续读书。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吧……”“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都覆盆子和木莲们!”这些话无不表达了他对百草园自由生活的不舍与无奈。
童年是美好的,那是我们最纯真无邪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我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用为将来而考量,只需要开心的活你自己。家长们,不要一味的困住你们的孩子,展开翅膀,才能飞翔!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中篇三
谁都有童年,谁的童年都有一大堆趣事,但能把童年趣事集成一本书,还成了畅销书的,鲁迅先生一定是百年内的第一人。写《朝花夕拾》的有些文章时,先生正在厦门大学教书,那是他艰辛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刻,在那样的情况下,面对“正人君子”的谩骂和军阀的追捕,先生只能把精神寄托在儿时的回忆里。
鲁迅先生的童年,同凡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父亲的病》一文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早逝让他的童年悲多于喜。封建思想的压迫、庸医的故弄玄虚,都给那个家庭带来了散不开的阴翳。在那些悲苦中,蕴含着少年鲁迅心底的愤恨与呐喊。读着《猫狗鼠》,眼前浮现出一个因心爱的隐鼠被害而愤怒无比的少年,他手持一块石头,准确地击中了不远处菜园子里地花猫;又似乎是少年手拿一条鱼,将花猫诱入空房,痛打一顿后再放出,那花猫垂头丧气地跳上墙角不见了。读到结尾处,看到一个中年人从老旧的房门里走出来,对着几只偷鱼肉、拖小鸡的野猫大叫:嘘!滚!野猫被吓了一跳,做贼心虚,扔下东西跑了。鲁迅先生以这些看似与时局无关的东西,讽刺了一把“正人君子”。
鲁迅先生以琐事呐喊,这些话语虽然微弱,但比压迫者的叫喊更持久,因为这是上千万被压迫的沉默者中的唯一呐喊。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中篇四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童年回忆而写的散文。细读时享受着文章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感情。
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叙了作者从童年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在 一切都是那么天真烂漫,富有童趣,令人回味,也许挡不住我心中的感慨吧!我真是太喜欢《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尤其是作者以孩子的眼光,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读起来倍受感慨回味无穷,真得像鲁迅先生一样,我真想重回童年,感受鲁迅先生的童年,感受那充满激情的童年。
百草园中,作者品味了“美女蛇”的民间传说,经历了冬雪天地中捕鸟的的故事,趣味无穷。而在三味书屋,作者体会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受到了规矩的束缚。在这儿我想起了我童年是,特别不喜欢去幼儿园,大概就是不喜欢那种被规矩束缚的感觉,所以就整天在家里闹。但作者也经历了课间学生溜到后院去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的读书时学生乘机偷乐的有趣故事。在这篇散文中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幼时的童真童趣。
在《五猖会》中,作者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作者小时候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强迫他背诵《鉴略》的内容,对此作者感到无比扫兴与痛苦。这引起了我的思绪,其实现在也有许多家长去逼迫孩子学他不喜欢学的,做他不喜欢做的一些事。
作者对自己的成长历程的真实记录,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去走进他的生活。每个人的成长之中,都会经历善恶,美与丑,真实与虚伪,善良与险恶。重要的是不要迷失自己,要珍惜美好生活。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黄金时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能给我们细细去回味。琐碎的回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时代童年,一样的快乐回忆。惹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中篇五
假期中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优美。在这组文章里,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其中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使我在读文章时,仿佛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让我读来十分地感动,让我懂得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学医学时的老师,对作者非常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讲究,但为人却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一一纠正作者笔记上的错误,“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他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在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时,还担心作者不肯解剖尸体。藤野先生真挚的爱给了在异国的鲁迅极大的鼓舞,是十分无私和伟大的。
藤野先生和白求恩医生,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奋斗着,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这不仅让我感动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们现在作为一名学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这青春的大好时光好好的学习吗?就像作者说得那样:“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一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在想要放弃时,我们应想想身边辛勤的老师时、我们应想想身边含辛茹苦的父母时,便更应该努力的学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这让我再次感到了好好学习的重要性,朋友,就请你从现在做起,用双手去放飞理想的翅膀!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中篇六
童年像一支歌,它蕴含着歌的精彩;童年如一首诗,它包含着诗的韵味;童年似一幅画,它流露着画的美丽……轻轻翻开鲁迅的《朝花夕拾》,品味那字里行间的年少轻狂,令我深深感慨。
读过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笔尖不时流露出出一点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少年鲁迅本该愉悦的童年,因为社会笼罩在半封建时代,也透露出时代的迂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写得都是鲁迅的童年生活。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百草园”了,“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他在那儿玩耍、捕鸟、与大人捉迷藏,在那儿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只是,美好时光终究短暂,他被家里人送去私塾读书,他只能向百草园的一切说“ade”
当我还没开始上学读书的时候,我也曾像少年鲁迅一样,在阳台上也布置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百草园”,我把他取名为“花红柳绿”,种了许多花花草草,每天浇水灌溉,还买了一只布谷鸟,它的羽毛是黑色的,脖子上的羽毛黄一道,蓝一道,远远望去就像戴了一条漂亮的花围巾。它的嘴巴尖尖的、小小的,吃东西的时候,可爱极了。最妙的是它的“布谷,布谷”叫唤。可惜后来我去上学了,布谷也送人了,花花草草有人都给我的奶奶打理了,偶尔闲暇时才去看看……而今想想,也是怅然若失。
一本《朝花夕拾》,一部成长日记,一段童年欣喜。童年正在渐行渐远,记录这时光的美好,当你有空时,也不妨体会一下“成长”这杯茶,说不定这杯茶会让你流连忘返,哭笑不得呢!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中篇七
寒假作业布置写读后感,于是我就开始阅读一张写着密密麻麻的书名的报纸。找了许久,我找到了一个题目较新奇的书——《朝花夕拾》鲁迅。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很多使用了比较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之后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之后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比较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
留学
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可是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所以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活力。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一样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齐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中篇八
鲁迅在文章开头,就以无情的笔调批判诅咒了妨碍白话者,也就是阻碍文化发展者,在我看来,只有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才是至上的。接着由妨碍白话者联系到了儿童图书,儿童的时候是要有快乐的,不快乐就没有了童年,儿童未来的希望必然要顺应时代,而这个时代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就足够说明童年快乐有必要了。
慢慢地,鲁迅开始引入自己儿童时期,我认为,他看自己的童年还是相对满意的,而《玉历宝钞至传》我也是见过的,其中图片模糊不清,对生死的观念极度宣传,实乃迷信之书本,但作为一种信仰,也是不可否认的。鲁迅儿时所有的图册,大都是传宣“忠孝”思想的,而且是极端化了的,鲁迅从这儿转手正题《二十四孝图》。
鲁迅着重写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理儿”等的孝道故事,并且附上自己儿时的看法,写出了对古代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的批判。
那些十分无情的孝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而今天,竟有人拿“二十四孝”来规定子女的“孝”实在是不应该啊!
最后,作者以童时的眼光表达对“二十四孝”的恐惧,进一步说明了“二十四孝”的不可施行性。
二、《无常》
鲁迅童年的趣事,便在于看迎神赛会,迎神赛会最大的`乐趣,便在于话无常了。
“无常”虽然是个鬼差,却十分善良,当今社会,“披着羊皮的狼”并不少见,社会上比比皆是,在此,作者借“无常”讽刺这些人。
“无常”十分爽直而且公正,这样的品行,在当时是十分少有的,作者在此批判了所谓“公理”、“正人君子”等一些虚假的东西,此文章中,鲁迅所描述的“无常”的喊唱十分难懂,便也无法更深探讨,只好草草了事。
三、《父亲的病》
看完此文,第一感便是气愤,那医生也忒不负责任了,只懂一味榨钱,似乎完全不懂医术,简直就是害人的“人!他们的品行不配让他们作“人”。
其次,便是对封建礼制的悲哀,烧什么“高五经”啊、喊什么话啊,一切的一切都是无谓的,装装样子罢了。鲁迅在文末也表达了此行的惋惜。
鲁迅在此文中,提示了当时所谓“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鲁迅的文章令人深思,我要读懂它,读通它。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中篇九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或多或少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
散文
集。在这本书中他的真情流露比其它任意一本书都要多。他的童年并不很快乐,他做的很多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难过,但乐观的他没有认为这是人生的黑暗,而是把那些长辈的不认同化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告诉我们,要珍惜童年,更应及时把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那些喜欢批评孩子,不理解孩子的家长敲响了警钟。所幸我的家长是理解我的,但我的一些同学就不那么幸运了,曾有一位小学同学因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而被父母限定每天休息时间,其余时间全得用来做作业他她的童年可真是“不幸”啊!
但是童年毕竟是美好的。从作者对百草园那一串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中,我似乎随着他的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的,碧绿的,生机勃勃的院子里,体验一个孩子与大自然相处的无忧无虑。即使去了学堂,有一位古板的老师,读一些难懂的语句,也压抑不了孩子们折梅,寻蝉蜕的天真。作者的童年乐趣中,还包括画画和看戏到来的渴望和满足。我真的很羡慕作者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童年,能有说不完的话,还有闰土那样一位好伙伴。他那时雪地捕鸟的乐趣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无法感受到的。文中的一切对于我都是那样的新鲜,鲜活,充满吸引力。一切感受都是那么令人回味,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
不知道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
无可否认,鲁迅的骂功是中国一绝,以致于骂狗、骂猫、写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顶带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来了。难怪鲁迅先生爱骂“狗”,这“骂畜生”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尽光,好歹比那杀猪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说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没有狗血淋头,但这“不好惹”的“高帽”却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动机褒贬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连一本薄薄的回忆散文集中都充斥着满腔愤慨之情,及见其他那些杂文、小说集的锋利。讽刺有魅力,当然,在鲁迅笔下,那叫艺术。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章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3614206.html】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故事和人物的思考与感受的呈现。在撰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书中的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下是一些经典读书人分享的读后感,或......
读后感是读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提升阅读的效果和品味。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避免含糊不清或语法错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部电影、一幅画等作品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阅读作品中的内容和意义,我想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的一种文章。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思考自己的观点。读后感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自......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昆虫记读后感初中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