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老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我品老子《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公元前571年生,楚国苦县(现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末期,他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老子将自己一生修道的心得和古代流传下来的修道经验,以及我国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的经验教训,对照当时已掌握的科学文化,以人之道比较天之道,综合考察总结后写下了传世巨作《道德经》。后人奉老子为百家之祖,也是道家宗祖;现当代学术界称老子为:中国哲学之父、世界哲学之父。《道德经》其内容囊括了宇宙、自然、哲学、伦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是一部指明人类社会要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恢弘巨作,称得上是拯救人类灵魂的精神法典!我读《道德经》感悟颇深,心底受到了洗礼,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弊病待治,天灾人祸频发,社会风气堪忧的现状下,老子的思想更显珍贵。《道德经》就像是一泓永不干涸、深不见底的泉水,任凭先人掏了两千多年都还是如初的平静和深邃。现取四滴“道”、“德”、“无”、“柔”细品,顿觉甘甜无比,回味无穷。
初品一滴------“道”
。老子的“道”是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核心是诠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即“天道”,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为了“人欲”而随意破坏大自然的平衡。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先进的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而观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天道”思想岌岌可危。我国这些年虽然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究其实质性的动作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如:能源资源的过度开采甚至枯竭;物种急剧减少所引起的生态失衡;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以及大工业化人为因素的环境破坏所导致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致使自然灾害的频发等等,鉴于此,政府也制定了各种法律,但这似乎显得“治标不治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体是人,是每一个社会人,学习并普及老子的“天道”思想,要让每一个社会人都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念,不破坏自然规则,不为眼前的一己私欲而弃人类世代生存于不顾。人类要控制自身贪婪和欲望的缺点,“损不足以奉有余”。从精神建设层面上“可持续发展”,使人类具有普遍的守“天道”意识,时时处处约束自己、尊重客观发展规律才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又品一滴----“德”。老子的“德”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地道”,是约束人的主观符合“道”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产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是自然产生的,“德”是人类积蓄的意识形态,万物形成各自的发展规律,人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万物的发展没有不遵道守德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诉我们人以地为大,地以天为大,天以道为大,大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大。“德”是要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德”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标准。应该警惕的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当代,“德”的缺失着实令人担惊偏离“标准”越来越远!如官媒公开报道过的:老人在路边倒地无人扶也不敢扶;弃婴虐母殴父见怪不怪;黑心食品、黑心种子、黑心楼盘、黑心医药„;网络传播的各种“门风”如校长性侵学生门、长官与员工开房门、贪官敛财跑路门„;公民吸毒、毒品走私泛滥;官商勾结尔虞我诈、诚信缺失;青少年颓废沉沦乃至教师和家长们的道德沦丧;金钱至上的拜物行为等,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一幕幕骇世惊俗的道德沦丧、亲情沦丧、社会责任感沦丧的不堪耳闻目睹的恶作剧,也是令有志之士深感心灵沉痛的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其实,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并不缺少见义勇为、积极进取、忠诚善良等守“德”之举!关键是正气不举,邪气抬头,“德”育失衡缺位,价值观受到了扭曲,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流于形式的多,付诸实施的少而产生的结果。那么,该如何正确、科学地进行“德”育呢?我们应该多从老子那儿学着点。老子在讲到如何守“德”时积极倡议圣人、天子、国君要带头行“德”,尔后推广至民众。好的政府要多制定好的“德”策并坚持不懈地倡导和执行下去,才能使民众真正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当今的教育体系都片面的追求“分数”,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因而中国新一代人势必缺“德”难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人一出生并无好坏之分,有的人成人之后遵章守规、为民谋利,有的人却道德沦丧、见利忘义,习相远也。所以“德”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灌输其正确的道德观,父母言传身教,学校据理执教,社会榜样施教,多管齐下,代代相传,老子的“德”将深入人心;社会将人人遵守自然、社会规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再品一滴------“无”。
老子的“无”是指“无欲”、“无为”即“人道”。是针对个人修养而言的。谈起老子的“无为”,一些人往往会误认为是“无所作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和一切无作为,而是要你在该有为时则有为、该无为时则无为。老子思想在当时虽然有消极面,但积极层面意义更深远,天道无为而无不为,他的积极意义是肯定人性的自足性;告诫统治者在位时,不要为了自己和个人小集团的利益而刻意地太多作为,而要以百姓之心为心,顺应民心,顺应自然而作为,这样天下便会自定。他又告诫人们,不要为了自己的执着而刻意地去钻营,而要顺应自然规律做事,这样你就心境明亮,豁达宽怀。老子提到的“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意在说明统治者如不唯利是图就不会使民心所乱;老子说:“持而盈”、“揣而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意在之处是贪婪的后果使命不长保;老子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当然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没有欲望没有私心的,但老子的主张是为了人类和万物的和谐发展,应该少私寡欲。老子的“去甚、去奢、去泰”是劝诫统治者抛弃过分的、奢侈的、安逸的欲望和物质享受;老子还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他正面警告那些存贪婪之心的人,最大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错误就是贪得无厌,说明知道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欲望。老子针对统治者提出自己反欲、反贪的政治主张,他认为“贪和权”是紧密相连的。联系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的大潮,一些贪污腐败之风可谓触目惊心,那些所谓的“人民公仆”、“社会精英”是怎样逆历史潮流而陷入贪腐的泥坑,又是如何聚敛无厌,吮吸人民的血汗?原因是个人“无”的修养太差,甚至大逆不道。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今社会,一些人的欲望被喂养得奇形怪状,不满现状和无止尽的攀比之风盛行,当欲望无法经正当手段得到满足时,奸淫掳掠之风便开始蔓延。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是老子在谈治国之道,强调了君王治理国家,如果能抱守大道,顺应自然规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梁正、下梁自然不歪,公生明、廉生威。天下人就会归顺于他,天下自然太平安宁。如果在位的统治者,政令繁缛扰民,赋税太多,妄作乱为,使得人民无所适从,必然天下大乱。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心也在变。当前,我们处于一个冲突的时代,正义与邪恶的冲突,公理与私心的冲突,纯真与虚伪的冲突,秩序与脱法的冲突;人心处在是非、得失、祸福、利害之冲突之中;我们也处在一个矛盾的时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法理与人情的矛盾。人心处在取舍、进退的重重矛盾之中;我们更处在一个多变的时代,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多变的社会,因为变得太多、太快,已经呈现出不少乱象和种种脱轨、脱法的行为。人心总是渴望乱中有序,朝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迈步前进。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人对理想的追求和理解也是各有异同,从老子的思想中我们会寻得,到底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价值何在?寻得人生幸福的密码,来改变自己的一生。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我们便能在喧嚣的尘世中,明了天地万物运行之理,进而以通达人生的观照,开启幸福快乐之门。
还品一滴------“柔”。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强,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认为柔弱战胜刚强这是大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柔弱是一种积蓄成长的力量。老子的柔声刚强是指统治者要保护弱势群体,人类要保护弱小生物。上善若水,凡事不要硬出头,柔弱一点,守柔必生。人和社会的种种危机,也往往是把人“物”化了,使得人与人之间凝聚的感情淡化了。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使得人心、家庭也产生了变化。老子的守柔、顺下、不争的哲理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他提倡守柔,其根本目的在于适应民众需求,追求民众幸福,老子的根本是关怀人,实现人们所追求的民主、自由与自治。他说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其意思是: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守静吗?什么都明白,能不用心计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依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联系到现实中的很多事,往往就是因为自己心太刚强,所以有时会跌得鼻青脸肿,如果心柔软一点,一切事就是另一个结果了,那你就会觉得天底下的人和事就会可爱了,委屈才能求全,绕道才能直达,低洼才能满载,守旧才能出新,谦虚才能进步。正如当今和平年代官民冲突事件频发的现状,似乎显得各级地方政府的执法行为表现得太硬太刚太烈,方法不当就不便解决民声问题,如果各级官员特别是执法者顺应和平友善的新常态,改变方式,谦虚谨慎,以理服人,那么很多矛盾将迎刃而解了!
《道德经》读后感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
《道德经》读后感两千年前,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西出流沙不知所终。两千年后。我们手捧《道德经》,这是他过关前留给后人的唯一著作,当我们默默读着这个老人所说的一切,奉如圭臬。......
《道德经》读后感“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的《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后发行量最多的世界名著。有谁能说《道德经》不是一部惊世......
《道德经》读后感摘要:作为一部国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存在: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世间红尘中的崛起与再生,提供了开辟道路和净化环境的有力作用。......